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28部分

宗明天下-第128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此时又想起一事,说道:“有件事情差点儿忘了,不过和锦衣卫无关。你拿纸笔拟旨。”

    秦松马上拿起纸笔。允说道:“兹令平凉、沈阳、南阳、安陆、洛阳,停建王府。”然后允对秦松说道:“你待会儿出去的时候把这递给王喜,让他去送到中书科那里,拟成正式的旨意再来我这里加盖玉玺。”

    朱元璋在位时,册封了所有的儿子为王,并且选定了封地,然后在洪武二十四年和洪武二十八年分为两批下令给未就封的亲王提前修建王府。

    以上地方,都是内陆的安逸之地,沈阳靠近边境一些,但是北边还有刚刚被改封为英王的朱松,所以也不需要一个王爷。

    允现在已经就封的不好不给安排地方的情况下随意撤封,但是这种上未就封的就不会让他去就封了。

    然后允问道:“这些天城里有什么事情嘛?”

    秦松说道:“最近京里除了朝堂上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

    允看他说话吞吞吐吐的,笑道:“是什么事?和朕有关?”

    秦松好像是冒着冒着杀头的风险似的,说道:“陛下,因为陛下此前做出尚佳的诗词数首,被认为是当世诗词大家;而这次先帝驾崩之后,陛下却并未有悼念先帝的诗词,有些文人,有些文人,说,陛下对于先帝并非非常孝顺。”

    允一听是这个事情,在对这些无事生非的文臣感到厌烦的同时,自己也颇为无奈。他当然对于先帝得死十分悲伤,毕竟六年的相处。但是他就是想不起来悼念长辈的诗词,他明明记得看过几篇悼念的诗词的。

    自己做的话,水平和之前的相差太远,还不如不做;找人代笔,万一被人揭发出来,那更是完蛋。

    秦松在说完了事情以后,马上又补充道:“不过这只是部分无聊文臣的说法。大多数文臣,还是觉得陛下是想做出最好的诗词献给太祖皇帝,所以至今未有诗词传世。”

    “陛下,可需我搜集这些文臣的罪证,然后治他们的罪?”

    允摆摆手说道:“不过是酸腐文臣的无聊之说,处理了这帮人反而不好,由他们去吧。”

    正事说完了,允一向是从各个方面笼络自己的亲近大臣,所以此时和秦松聊起了天。允说道:“你儿子有七个月了吧。”

    秦松说道:“是,陛下,七个多月了。”

    “会爬了吗?”

    “还不会,每次只能一条腿动,所以一直是原地打转,总是出现他想爬向我,然后却越来越向后的事情。”秦松提起孩子,那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的。

    允却不像秦松那样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就都是话。可能是因为允的孩子都是下人在照顾,他不过是有时去看看;而秦松家里虽然现在家境不错,但是现在毕竟是明初,秦松与孩子见面的时候还多些。

    所以允说了几句话就没话了。他赶忙转到了其他的话题,然后又和秦松说了会儿话才让他走的。rw

第213章 发福利() 
刘川请求降低江、浙五府的田赋的奏折,允都没有让它在宫中过夜,跟随着其他所有的奏折一起被送到了通政司,然后通政司把折子内容和皇帝的答复录在邸报上,然后将原折子发还给上折子的人。 更新最快并且对于刘川进行处罚的折子也下发下来了。

    刘川晚上,冒着被巡夜的军士抓走的风险跑到了另一个府邸中,幸好两个府邸相聚不远。

    那人披着衣服走出来,对刘川说道:“你今日进的折子,现在就出来了?这么快?陛下都批了什么?”

    刘川惶恐的说道:“大人,陛下批驳了小人的折子,并且还贬小人为沙州卫经。”

    对面那人大吃一惊,说道:“陛下竟然如此重的处置你?”

    然后自己接着说道:“这次真是失策,失策,没有料想到陛下对你的处罚如此之重。”然后对着刘川说道:“等过几年,我想办法把你调回江南来,我身为朝廷重臣,还有一干江浙官员为臂助,一定能成的。”

    刘川此来是希望他来帮着自己想办法不去西北赴任的,他一个湖州人怎么愿意会去西北!但是看着对面之人的态度,知道不可挽回了。恨恨地说道:“大不了我辞官不做!”

    对面那人马上说道:“你就是辞官,也必须到西北待个一年半载的。”

    刘川不敢违背他的命令,刚才只不过是在试探,一见他不许,只能答应着走了。

    等刘川走了,过了一会儿,一名年纪大概在四十左右的中年人走进来,对这人说道:“陛下看来,并非是不知民情之人啊,咱们想哄骗他恐怕不易。”

    “明日我再去探探陈性善、卓敬的口风,知道知道陛下对于此事的说法。”

    原来坐着的人叹道:“当今陛下,多有不和圣君之道的作为。天子天子,就是垂拱而治,把事情都交给下边的人来干才对,可是当今圣上却和先帝一样。”

    “当初,要是先帝以广泽王为皇太孙就好了,广泽王为人谦虚谨慎,好读书,一定是位好皇帝,一定会体会到江、浙五府的民生疾苦的。”

    后进来的人说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咱们以后试探陛下对于民情知道多少,得谨慎了,刚才我看了陛下的批驳,以刘川妄言‘江、浙五府民田赋税高’为由,贬刘川为沙州卫经,太严厉了。不过陛下要是一直这样治官严峻,或许会让更多的官员看清陛下轻视我等文臣的真面目。”

    先一个人说道:“但是,陛下多半不会如此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陛下可是玩的很熘的。”

    后一人长叹一声,说道:“明日再说吧。”二人散去。

    ====================================================

    第二天早上上朝。此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昨日允对于刘川的处罚,甚至不知道刘川上了一封折子,消息传播的没有那么快的。但是允心知不能总等着文官们发难,还是要主动出击的。

    所以允在下朝之后,就下了以下六道旨意:

    第一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各府州县学教授、教喻、学正等,教书育人,……,特升各府教授为从八品,各州学正为正九品,各县教喻为从九品,各府州县训导为从九品,钦此。”

    第二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子监为天下英才汇聚之地,……,然国子监官吏品级不高,岂是重视国子监之意?今国子监所有未入流之官员,俱升为从九品;入流官员,如祭酒、司业、监丞等,俱提升一级。”

    此时朝廷上的官员还有很多是来自国子监的,现在的夏辅官暴昭就是国子监毕业的,所以国子监还挺重要的。

    并且此时国子监还是文学、武艺都教的,出来的人既能做文官,又能为武将。

    第三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经制之吏员,……,今特将年俸增为九十六石,钦此。”

    在允提出摊丁入亩、一体纳粮之后,因为取消了官员们田地免税的权利,所以正经在编的官员的年俸有所提高。按照朱元璋的旧制,正二品尚书的年俸是七百三十二石,正四品知府的年俸是二百八十八石,正七品知县的年俸是九十石。

    允帮助朱元璋改制以后,正二品尚书的年俸是七百六十八石,正四品的知府的年俸是三百六十石,正七品知县的年俸是一百八十石。

    允觉得朱元璋的制度中下层官员的年俸与高层的年俸差距太大了,所以中下层官员增加的年俸较多,上层官员增加的较少,虽然在允看来差距还是很大,后世再怎么一个市长的年俸也不会是县长的二倍以上的,但是他也只能做到这里了,并且一个月十五石粮食的俸禄也很够花了。

    而经制吏员,相当于后世的基层公务员,按照朱元璋的旧制,不过是年俸三十六石粮食,合每月不过是三石粮食。要是在穷县,还够花,甚至还能有富裕;但是在京城或者富裕的地方,一个月三石粮食的俸禄是绝对不够花的。

    但是当时朱元璋坚决认为吏员是应该为国家奉献的,所以坚决反对提升吏员的年俸。当时允说不过朱元璋,但是在自己继位以后决定提升吏员的年俸。

    要知道,这个年代女人是没法儿出去工作赚钱养家的,一家老小开销全仗着当家男人这点儿年俸,孩子又多,这不是逼着他们去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嘛。

    因为同样的理由,有了下边一封圣旨:

    第四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府州县之医学诸官、僧道司诸官、巡检司诸吏,如正科、都纲等,俱按照品级给俸,钦此。”

    按照朱元璋的旧制,府州县里边儿的官方医院,还有其他的一些官方单位,都是设官不给禄的。这些官员、吏员肯定不会自己吃自己的,所以就造成了大明基层的这些组织从一开始政治还算清明的时候,就敲诈勒索无所不为,因为他们也要赚钱养家啊!

    允趁着现在政治还算清明,给他们开工资,然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严打’,除掉一些仍然在违法的人,这样估计基层就会好一些。不过贪污受贿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杜绝的,再怎么改也只能遏制而已。

    第五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科道官员,……,今特许按五品官员给俸,钦此。”

    这一条就是拍拍科道官员的马屁,让他们觉得皇帝是重视他们的,从而不给允捣乱。

    允觉得六科的官员也就罢了,毕竟是有实权的,设着也就设着了,但是御史这帮只会放空炮的人还设着一百多号人真是浪费粮食。虽然御史也是有一些实际的职司的,比如到各地去巡视,起个监督检查的作用,多少也是有些用处。

    但是御史们平均一年顶多四个月在外地巡查,剩下八个月都在京城放空炮,允很不爽,觉得他们至少一年得在外地巡视八个月才行。

    虽然允不敢擅自删减朱元璋定下的官制,但是他可以空着官职不任命官员嘛!然后把职司合并,就行了。

    允是在下了朝以后,在开始处理今天的折子之前就让卓敬拟旨的。在拟第六条旨意之前,允问在场的官员:“你们觉得,如果朕设立供给四品以下官员的公舍,这些四品以下的官员会不会愿意住进去?”

    陈性善问道:“陛下,这公舍是何制?”

    允说道:“就是建造一些房屋,分为一间一间的,免费提供给官员住宿。一间大概有这般大小吧,”允在殿阁中比划了一下,“虽然我未曾见过一家五六口人住在一起的样子,但是这么大的地方,应该可以住下一家子五六口人吧。”

    “朕看因为京城的房屋较贵,很多官员都是孤身在京与他们合租房屋;朕于心不忍,所以设立公舍。”

    陈性善说道:“岂止五六口人,要是安排得当,能住下五六个大人。就是不知道陛下打算在哪里建?”

    允说道:“就在皇城南边儿不远的地方,那里还有朝廷的一块地,以前是用来供给皇宫的蔬菜的。现在朕把这块地拿出来,给官员盖公舍。”

    陈性善、卓敬等人只是以为这是允给官员的福利,以前允就总给自己的属官福利,所以陈性善喜道:“陛下,在京的官员,大多俸禄只能勉强够用,现在陛下愿意设立公舍让官员入主,官员必然是高兴的。”

    卓敬也说道:“陛下如此为官员考虑,真是我等官员之福。”他比陈性善又多想了一层,这样晚上官员们要是想要在一起聚会了,就不必担心宵禁了。

    允接着说道:“因为一家只是一间,所以只有公厕。另外,朕许在公舍院内设饭馆,可供官员用饭。”

    暴昭此时也称赞允这个做法,所以有了第六道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京城百物腾贵,朕不忍见百官孤住于京,……,特设公舍,供百官住宿,钦此。”rw

第214章 论迹论心() 
把六道旨意都写完了,允让宦官盖上打印,随即派人送到通政司让人下发。 更新最快

    今日的这六道旨意,都是给官员们发福利的,虽然有的旨意和大多数在京官员没什么关系,但是他们也不会反对的。

    允是不吝于给官员们发些钱,或者说些好话的,反正现在一年的赋税是官员工资的十好几倍,多发些也没什么。

    允之所以下发这六道旨意,并非是因为对刘川处置严厉的缘故,而是允其实早就想过对于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下发这些旨意了,只不过处置完了刘川之后觉得也需要安抚一下,所以就在近日全部下发了。不然就一个刘川,岂比得上这许多的诏令?

    这六道旨意,迅速被所有的文官所知。那些本来还在腹诽允对于刘川的处置太严厉,转眼之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