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1部分

宗明天下-第11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心想不是最后赐名朝鲜吗?怎么还没有人提出来?那可就便宜我了。说道:“不如取名朝鲜如何?”

    “朝鲜?取何意?”老朱问道。

    允熥还没回答,萧用道赞道:“殿下这个名字妙啊!如臣猜的不错,应是取的‘朝日鲜明’之意。朝鲜居于大明之东,先迎日出,正和其意。”

    允熥哪儿知道这朝鲜两个字怎么取出来的。幸亏萧用道给解释了,要不然他就得凉在这了。看来以后不仅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说。允熥总结到。

    听萧用道这么一解释,老朱也觉得很不错,更是自己孙子提出来的,那没别的了,再让萧用道拟一个圣旨吧。解决了一个困扰了一整天的大问题,老朱心情大好,夸奖了允熥几句。然后看着天晚了,让他们俩回去了。

    允炆无遗是今天晚上最悲剧的人,没有之一。先是叙述工作情况被老朱觉得不好(虽然他不知道),又让允熥当着他的面提出了两点好的建议,把他比下去了。如果他是现代人,估计要说‘宝宝心里苦’了。

    老朱当然看到了允炆的落寞神情。但是他怎么劝解?这是在争储位的时间中,任何劝解都不好用。‘必须尽快决定是谁来当储君了,不能再拖了。’老朱想着。

第16章 首抄诗词() 
九月初三,西平候沐英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城。这样级别的大官,去世的消息当然是直接通知到老朱的。除此以外,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兵部了。

    允熥听了,也没在意,侯爵的继承又不归兵部他管,那是吏部的事情。沐春(沐英长子)就算来了京城,也应该就是老朱亲自抚慰一下,然后就是全国哀悼一下,给沐英一个好一点的谥号,提一下爵位而已。

    然后就是沐春到吏部等着考核袭爵了。估计沐春袭爵肯定是特事特办,直接办理,然后手续办完了回云滇,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西南边陲贡献自己的一生。好吧,其实人家在昆明天高皇帝远的享福着呢。

    允熥记得沐家应该是一直镇守雲南,因为自己当年看《鹿鼎记》原书,里边说道沐家世镇雲南近三百年,到吴三桂打进去才结束,好像还封了王什么的。金庸大大的武侠都是从历史中来,还到历史中去,基本内容都符合真实的历史,很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并不仅限于《鹿鼎记》,比如《天龙八部》里边段誉啊,萧峰啊,鸠摩智啊,《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啊,都是真实存在的,更不要说《倚天屠龙记》里的陈友谅等人了。

    扯远了。允熥总结了一遍沐英去世后所有会发生的事,认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就丢在一边。

    九月初五伴晚沐春就到了京城,真的是非常快的速度,看来也是换马不换人一路从昆明飞奔而来。到了京城在西平候府(注1)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被朱元璋招进了皇宫。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老朱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收了二十多个义子,这大概是在没有足够的财物,也没有官爵可以赏赐的情况下来笼络手下有本事的人的一种方式,不过老朱本人也确实喜欢沐英,并且极其器重他,要不然也不会让他镇守雲南。见到沐春以后,老朱抱着沐春的头痛哭失声,这是老朱私底下极少数为臣下痛哭的时候。老朱还留沐春在皇宫留宿,这更是不同寻常。

    不过这同样和允熥无关,允熥听说了也就听说了,该睡觉睡觉,该看书看书,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不过这很快就和允熥有关系了,因为初六中午允熥还在工作单位呢,就得到通知,让他回来。允熥不解,老朱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啊?但不解归不解,命令还是得执行。

    回到皇宫,允熥按照通知,来到了柔仪殿,这可是后宫范围内。进去一看,好嘛,又是京城朱家人的大集合。

    不过允熥马上发现了一个生面孔。为什么马上就可以发现呢?那是因为这个人就在老朱身边坐着,比所有人离老朱都近,想不注意到都难。

    正在这时,老朱拉着身边人的手站起来说道:“朕三天前才得知沐英去世了。英儿虽是异姓,但我视同为亲子,曾与皇后勤加抚育。今其年不过四十八而亡,真是悲伤至极。”说着,又哭了出来,大家忙劝解。

    过了一会儿,又指着下边的儿孙方阵对身边的人说道:“这些都是你的兄弟或者叔叔们。你年不过十七就跟随出征,当年跟你一起玩的朱棣等都封了王爷到了外地也赶不回来。但是下边的人一样是你的叔叔和兄弟。你跟他们好好相处一下。”老朱的目的主要是想让沐春和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允炆和允熥增进感情,省的以后关系不好影响西南大局。

    沐春下来与各位,嗯,算是交谈,不过实际情况感觉就像是那种父亲死了在灵堂轮流接受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人一两句安慰的感觉。弄得沐春感觉很郁闷。

    他父亲都死了两个月了好不!就是当时再悲伤,也早没有当时的悲伤劲儿了。

    陪着朱元璋悲伤一会儿也就罢了,一是老朱毕竟是全国最高领导人,二是沐春感觉老朱的伤心是真的,所以陪着一起悲伤也就算了。眼前这些人都没有见过沐英的,哪来的感情?还不都是装的,对双方都是一种煎熬。

    但是形式还得继续。到了后来,也没什么新鲜词了,就是“节哀顺变”等车轱辘话来回说。到了允熥这里,本来允熥也是想随大流的,但是,允熥灵光一闪,想起***的一首诗,用到沐英身上也正合适,于是开口说道:“我小时候还见过沐大伯,英姿飒爽,颇为威严,那想到再见竟然就是,就是,现在这样了。”

    父亲最后一次回京是在洪武十四年,就算你见过父亲,但当时你才三岁(实岁),哪有可能记得父亲什么样!沐春强忍着吐槽的愿望,接受了允熥的话,好在还是对父亲的称赞。

    正打算去接受下一个人的安慰词(没几个人了,总算快要解脱了,沐春想),却不料允熥紧抓着他的手不放,继续说道:“沐大伯为国家屡立战功,扫平西南蛮夷,功勋卓著,是所有将军的楷模,我有一诗赠之。”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能横刀立马,唯有沐大将军。诗名悼沐大将军。作为我悼念沐大伯的纪念。”

    听到允熥作诗,众人皆侧目。你要说允熥提出一个众人没考虑过的观点也就罢了,毕竟允熥以前就总考虑稀奇古怪的问题。作诗?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岂是允熥这个连诗经都没看完的人能做的出来的?我今天是在梦游吧。不少人这样想着。

    不过冷静下来的一部分人细细品味了一下这首诗,觉得词句都很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确实是理论上允熥做的出来的。

    老朱本来听到允熥说见过沐英的时候觉得允熥很聪明啊!他想的和沐春是一样的,就是就算允熥见过沐英也不可能记得他长什么样,但是这么一说就显得很好,感情真挚。等听到允熥赠诗,则是惊骇了。

    老朱瞬间允熥怀疑是找枪手代做的。但马上就反应过来,允熥每天干什么,和什么人接触,他这都有记载。他根本就没有心腹的文官能替他作诗,要说太监能做出诗来,那真是大力出奇迹了。这种事情只有心腹的人才能拜托,要不然万一泄露出去,那就是名声扫地。

    然后老朱又品读了一下这首‘悼沐英将军诗’,文采一般,词句一般,但是非常应景,但也符合允熥的文学水平。比较相信自己的后代的老朱马上不怀疑允熥找人代笔了。

    沐春现在则是懵了。本来只不过是来敷衍敷衍的,结果对方这个人没有敷衍,赠了一首诗,就好像你在超市买东西,根本没注意有什么活动就带回家了。结果到家一看,得了500万的现金大奖一样。任谁谁懵。

    好在沐春也不是一般人,在西南边陲打过的部落比皇宫的宫殿还多,反应过来赶紧感谢。同时想到了允熥现在可是皇太孙的有力竞争者,要是允熥当了皇帝,前一个皇帝亲祭,后一个皇帝赠诗,这是对沐家多大的荣耀!不要以为沐春远在雲南就不关心中央的动向了,即使在来京城的路上,沐春还在源源不断地接受来自京城的信息。

    所以沐春很清楚中央的动向,知道允熥在储君争夺战中还占据优势。他当然是支持允熥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现在赠了首诗。不过后来允熥即位后提出的政策实际上是损害了沐家的利益,这是后话了。

    总之,允熥又一次鹤立鸡群了。

    而允炆感到了极大的危机感,初六这天是没时间了。初七下班,允炆直奔与黄子澄约定的地方。此时黄子澄已经在那等着了。今天黄子澄也很诧异,因为允炆竟然派人去太常寺通知他早点来,这非常不同寻常。到底发生什么了?黄子澄想着。

    不一会儿,允炆到了。黄子澄马上问道:“殿下,发生什么了?”允炆喘了一口气,又坐下喝了口水,缓了一下,才开始说允熥这几天又干了什么。黄子澄听到给表现优秀的吏员出身就是一愣。允炆见识少,只以为是一个普通的建议,黄子澄不会这么以为。

    各部的官员才有多少?吏员又有多少?此命令一下,京城的吏员谁不感激?现在大家都以为是皇帝自己想的,包括他黄子澄在内,只是感谢皇帝;等到大家知道是允熥想的,还不全部支持允熥?这样有什么事允熥都可以先知道,这是多大的优势?现代的人们恐怕都能理解信息的作用,这条信息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你就可以赚钱。那时代也一样。

    黄子澄也理解这点。但是他知道说给允炆也没用,只会让他更着急,所以轻描淡写的就过去了。

    之后又听到允熥赠诗。这一点黄子澄倒是不太重视,写首诗而已,也不是皇帝必备技能,不重要。总之,黄子澄好好安慰了一下允炆,让允炆是耸拉着脸进来,高兴着出去的。但是就剩黄子澄自己了他开始忧心了,让我想到了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把悲伤,留给自己。”

    ============================================================

    注1:所有有爵位的人都在京城有府邸,不管他在不在京城居住。

第17章 重阳节——提议军校() 
接下来,就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与过年,元宵,端午,中秋、冬至等并称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节日。

    作为特别关爱自己子孙的老朱,当然不可能不过重阳节。这天的早朝都下的早,大家都知道老朱今天要过节,并且自己也要过节啊!所以在君臣双方面的作用下,早朝很快就结束了。老朱也没有去处理折子,来到皇宫西北角的御花园一处阁楼最高处。

    老朱到的时候,允炆等人已经到了,昨天允炆和允熥就和部里打好招呼今天不去。今天阖家团圆,除了朱标的几个儿子,女儿外,未就封的儿子,以及秦世子尚炳,晋世子济熺,燕世子高炽等也在。见到老朱过来,纷纷行礼。老朱和蔼的与自己庞大的儿孙队伍的冰山一角们打招呼让他们坐下。

    这老朱家过节,除了人多点,吃的好点以外,与普通老百姓家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先祝节日快乐,然后分糕点吃,再然后就是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说说笑笑,聊天扯淡,吹牛打屁。

    因为毕竟都是整个国家最地位最高的人,秦王、晋王世子也都出来做事情了,所以闲聊的内容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到政治什么的。

    这不,这边老朱正在询问允熞这些日子上课都学了什么,那边尚炳和高煦就说上了打仗的事。高煦今年才实岁十二岁,但长的孔武有力,像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平时也爱和军官们在一起,这二十天以来允熥在校场都看见他不止一次了;而尚炳今年已经实岁十四了,去年还参加了镇压西宁藏人反叛之征,也是好习武的。

    高煦说道:“这几天我在城北的校场那边看袭官的武将考验,咱们大明现在的武将都第二代了,但即使是内地卫所的官儿也一个个武艺精湛,跟我在北平看到的武将差不多。”说着,拍拍旁边正在一个人想问题的允熥,“三哥,我说的对不对。”

    允熥正想事儿呢,冷不丁被拍一下吓了一跳,回头看是高煦,说道:“高煦你说啥?”高煦又重复了一边话。允熥说道:“高煦说的不错,大明的武官都是武艺高超,不论是内地的还是边关的。”高煦马上高兴地向尚炳说道:“你看,我说的不错吧。”

    允熥又说道:“只是,考验合格不合格不应该只考验这些武艺吧。”

    允熥话说完,只见尚炳微微点头,而高煦问道:“那还考验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