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029部分

宗明天下-第1029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算出敌军火炮位置的人。”宋道。

    “你是因为那一日见到我军火炮打掉了印虏的火炮?”蓝珍马上想起了那件事。

    “自然。蓝珍,这个本事可是了不得!火炮在打仗时的重要性太大了,尤其是攻城战,无往而不利。若是我军能够打掉敌人的火炮,而敌人打不到我军的火炮,可就占了大便宜了。所以我想让蓝珍匀几个懂得如何算出敌军火炮位置的人。”宋兴奋的说道。

    “这我可做不了主!我这可不是推脱。咱们都能想到的事,陛下会想不到?那几个人托名是我的侍卫,但实际上是陛下派来的,就是用来检验法子到底好不好用的。陛下给我的旨意上还写着,若是法子好用,就在讲武堂开设炮兵科,专门教授如何计算敌军的火炮位置,还说以后中原的火炮都交给从讲武堂炮兵科毕业的人掌管。我可不敢许你。”蓝珍正色道。

    “哎,既然如此,那我就向陛下上折子吧。算了,正好我在印度,就跟着从海路返回的将士去京城拜见陛下。也顺路瞧瞧南洋的风景。我都司的将士,就由弟弟宋瑛带回去。”宋也知蓝珍说的是实话,想了想这样说道。

    “那可得提前给陛下进折子,得到陛下准许才可。不过陛下一向愿意你们这些镇守边关的将领回京,不会驳回的。”蓝珍笑道。

    宋又与他说笑几句,困意也上来了,哈欠几声就要同蓝珍告别返回自己的营寨。但这时有一铺兵走进来,附在蓝珍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蓝珍的表情略动了动,但很快恢复原状,吩咐铺兵几句,铺兵领命而下。

    “发生了何事?”宋随口问道。

    “也不是什么大事。赛义德有两员将领,名叫宰希尔和扎希德。在攻破德里城的时候,他们两个带领些许兵马逃了出去。经过审问他们麾下没能逃出去的将士,得知在德里城破前几日,他们一直依据赛义德的命令在秘密屠戮城内的婆罗门教徒。因打仗时赛义德严禁婆罗门教徒在城内随意走动,所以竟然没被其他婆罗门教徒察觉。此事被各地的婆罗门教徒得知后,群情激奋,一定要杀光他们二人统领的军队。”

    “他们两个带兵逃去了巴赫曼尼苏丹国,在菲鲁兹沙赫投降后我就给他下令让他消灭这两支军队。不想刚才传来消息,宰希尔和扎希德察觉了菲鲁兹沙赫的动作,提前发动,竟然逃走了,向西逃去波斯。”蓝珍回答。

    “确实不是什么大事。”宋道。几个,好吧,不止几个,至少数万婆罗门教徒被杀,但也完全不值得他们在意。

    “确实不大要紧,但总要做做姿态。我还要派兵追击一番。不过不会让将士们追出太远。”蓝珍也不在意,随口吩咐。

    之后再无事情,宋同蓝珍拜别,回去休息了。

    ……

    ……

    “咱们总算逃出升天!”宰希尔对扎希德说道。他们从巴赫曼尼苏丹国没命的逃了两天,离开德里城的时候还有的三千士兵已经不够一千人,损失极大,但总算逃了出来。

    “是啊,总算逃了出来。”扎希德回头向东北方看了一眼,低声说道:“既然让我逃了出来,早晚有一日,我要替苏丹报仇!” 富品中文

    

第1689章 回到京城() 
“咱们总算逃出升天!”宰希尔对扎希德说道。他们从巴赫曼尼苏丹国没命的逃了两天,离开德里城的时候还有的三千士兵已经不够一千人,损失极大,但总算逃了出来。

    “是啊,总算逃了出来。”扎希德回头向东北方看了一眼,低声说道:“既然让我逃了出来,早晚有一日,我要替苏丹报仇!”

    “在印度的战争告一段落了。”允手里拿着从印度而来的书信,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陛下,印度的战争结束了?”这时担任夏辅官的练子宁正好走过来将自己批答的奏折放到允的桌子上,听到这话,出言问道。

    允没有在意他略有些不妥的询问,回答道:“确实如此。大军早在年前腊月二十六就打下了德里城,生擒德里苏丹国国君赛义德,并于腊月三十将他处死。之后他们遵从朕的旨意,将除孟加拉之外的大明此战夺取之土分为三个总督府辖地,分别交由秦松、张无忌与沐昂担任总督统辖百姓。之后巴赫曼尼苏丹国请降,蓝珍等人顾虑其国情形复杂,决定暂且不剥夺这一国国君之权,改命他为巴赫曼尼总督,但受沐昂节制。至于印度其他地方,因现下夺取之土已经十分广大,等于东南数省人口土地之和,已经治理不易,所以暂且不夺取。因此,在印度的战争告一段落。”

    ‘终于结束了。’练子宁在心中叹道。征伐印度的战争从建业十四年年中开始筹备,从建业十五年正月正式开始,一直到现在建业十六年二月底,战争终于结束了。这场迁延了近两年,连同藩国在内出兵超过六十万的战争是仅次于伊吾之战的自从太祖起兵以来规模第二大的战争,但伊吾之战虽然出兵八十万,但仅仅持续了几个月而已,可不像印度之战持续了一年。当初伊吾之战允前后准备四年才保证了军需补给,可印度之战只有不到一年的准备时间。若不是在印度连战连捷许多东西都能就地取材,即使以大明之强,也难以长时间供应这么大的军需补给。即使有印度当地的补充,也对大明国力是极大的消耗。

    “陛下,臣敢问,可从印度得到了许多金银财货?”练子宁深吸了一口气,又出言问道。

    “自然有许多财货。”允想起蓝珍在密折中提到的数字,忍不住咧开嘴笑了起来。即使每年都有从汉洲大陆运回来的金银,允第一次看密折的时候也被吓了一跳。他不禁感叹道:‘印度人果然这么热爱黄金。这还仅仅是查抄了天方教富户,大多数婆罗门教富户并未被查抄得来的黄金,就已经超过了连续数年从汉洲大陆运来的黄金总和。若是将整个印度的有钱人都抄家,也不知能得到多少珍贵的黄金。’允当时想着,甚至忍不住呼吸都粗重起来,似乎下一刻就会给蓝珍等人下旨,让他们暂且不要从印度撤兵,将整个印度的有钱人都抄了之后再说。

    “冷静,冷静。大明子民是文明人,朕当然也是文明人,这次攻打印度是为了将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印度,以及将受到迫害的婆罗门教徒从天方教徒的压迫中解救出来,并不是去抢劫的,这些黄金白银是大明军队将婆罗门教徒解救出来应得的报酬。即使想要再从印度人手里得到金银,也要通过文明人的方式,比如将价钱低廉的工业品倾销,不出售到印度,或者将几种必需品划为总督府官营的物品,不允许印度人贩卖。对,一定要通过文明人的方式。”允冷静了好一会儿,才将心中的**压下去。

    “那就太好了。”练子宁当然不知道允的心理活动,他听到回答后长出了一口气。“陛下,数十万大军消耗的布匹、铠甲、火药等都极多,几个月的时间根本筹备不齐,只能从民间大肆购买布匹,使得布匹的价钱还发生了上涨;臣与李都督等人商议过后也只能将各个卫所替换铠甲的时候向后退,将这些铠甲挪用给出征之将士;装备了火铳、火炮的卫所也只能减少训练使用火铳、火炮的次数,……,如此这般才凑齐了这些物什。”

    “但铠甲也要替换,火药也要分发,总不能一直拖着。这下好了,出征的将士从印度返回,带回来的部分物什就能交还回来,也有足够的金银购买布匹等物什了。”

    “练卿,确实会有许多金银从印度送回,但出征之将士带回来的物什交还回来也就罢了,但不能大量从民间采购布匹等。”听到练子宁的话,允却皱了皱眉,说道。

    “为何?”练子宁不解的问道。

    “嗯,爱卿可注意过秋收时节粮食便宜,春荒时节粮食贵之事?”允想了想,决定给他打个比方。

    “臣自然知晓。”

    “那其中的缘故呢?爱卿可明白?”

    “因为春荒时粮食少,大家又需要粮食,粮食涨价也能卖出,所以粮食贵;秋收时粮食极多,人比粮少,粮食若是不降价想要售出困难,所以不得不降价。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陛下的意思是若朝廷大肆购买布匹等物什,布匹就会如同春荒时的粮食一般了。”练子宁很聪明,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仍马上明白了允要说什么。

    “爱卿所言不错。布匹不比其他,乃是百姓必须之物,朝廷有从印度来的金银,可百姓却没有这样一笔意外之财。若是布匹涨价,对百姓不利。所以朕嘱咐你不要从民间买太多的布匹等物什。”其实即使没有印度的这些金银,他也不缺钱,内库还有很多钱呢。但他为了不让必需品涨价太多引起社会动荡,就推说钱不够了。即使他知道通货膨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也只能这样做。

    “臣明白了。”练子宁也躬身答应一声。但他随即又道:“可火药必须尽快筹备,铠甲至少要为北边的那几个卫所准备齐全。”

    “火药与铠甲又不是百姓必需之物,涨价影响不大,可以从民间大量采购。”允吩咐道。“过一会儿朕将户部尚书与大都督府的人呢叫来,你们商议一番到底需要多少铠甲、火药,又要为此花多少银钱。要将涨价考虑进去。”

    “是。”练子宁又答应一声,与允又商议了几件事情,躬身退下返回自己的座位继续票拟奏折。

    允却被练子宁最后这几句话勾起了心思。就在十日前,从北边的军镇传来消息,草原上的蒙古人似乎有所异动。实际上,去年秋天蒙古人就不安分,接连有人南下劫掠村寨。虽然损失不大,但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事情。之后到了冬天消停几个月,现在开春了,蒙古人又要动起来了。

    允对于蒙古人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十分愤怒。他们应当是得知大明派出重兵征伐印度,觉得无力征讨草原才频繁南下劫掠的。“哼,朕要让你们知晓,大明拥有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实力,即使数十万大军远在印度,也能派出军队,拿出足够的粮饷军械攻打草原!’

    “不过,此战以谁为统兵大将呢?能征善战的将领大多在印度,留在中原都是稍差一些的。朕这次要派出的兵马也不少,对他们可不放心。要不,交给藩王?十五叔和十七叔还在辽西和大宁。不可不可,让他们做副将统领六万八万将士可以,但不能让他们做主将。预防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是不让这件事情发生的条件都具备。”允又自言自语道。

    他想了一会儿,没想到合适的人选,暂且放在一边,等手头没什么事情了再琢磨。反正大军出动不急于一时,他还有时间。

    又批答一会儿,允将桌子上所有奏折都批答完毕,侧头看了一眼见到时间已是午时,站起来与四辅官说了几句话,吩咐小宦官因今日有大喜之事传来给官员们准备丰盛的午饭,之后抬脚离开了乾清宫。

    “官家,可是去坤宁宫?”他随身的宦官卢义问道。

    “去什么坤宁宫?你真是越来越不晓示,快去承乾宫。”允笑骂一句。

    “官家您平时都是去坤宁宫,奴婢只是照例问一问。”卢义嘟囔道。

    “说你不晓示还不服气!今日去承乾宫是因为,罢了罢了,朕也不与你多解释,快去承乾宫。”允又道。

    “是,是。”卢义委屈的答应一声,命人抬来一具步撵,抬着允前往承乾宫。但在允看不到他的表情,其他宦官也都看不到他的表情的时候,卢义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笑容。

    步撵很快就到了承乾宫,允从步撵上下来,不理会跪下请安的下人,走进殿内叫道:“抱琴!”

    “妾给夫君请安。”抱琴匆匆走过来,给他请安后问道:“夫君,怎么今日这个时候来了妾的府邸?发生了什么事?”她忽然有些慌张:“莫非是……”

    她话没有说完,就被允笑着截断:“不必担心,不是你想的这事,是有关文之事。” 富品中文

    

第1690章 艰难的婚配与当年的盟约() 
“有关儿之事?”抱琴愣了一下,随即激动的说道:“可是在印度的战事结束,儿可以返回中原了?”

    “正是此事。”允又笑着回应。

    “这真是太好了!”抱琴马上惊喜的叫道。她已经一年多没见过自己的儿子了,十分想念,对此非常高兴。

    允也能理解她的心情,将她搂在怀里走进殿内,又说了几句话,表示出对文这段时日在印度表现的满意之情,让她更加高兴。

    抱琴又嚷嚷着要立刻为文回来做准备,允笑道:“文已是一藩之主,孟加拉离着中原又不算近,总要两三个月后才能返回,你不必这样着急。”

    “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