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唐人 >

第619部分

一世唐人-第619部分

小说: 一世唐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也是在思略着,只要不危害百姓、社稷,一切对于世家不利的事情,李世民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削弱世家名望当然是好的,只是要看如何实施了。

    待得群臣说罢,李世民发现下手第一排的房玄龄却是从头至尾的低头不语,房谋杜断不是随便说说的,房玄龄善谋是天下闻名的,房玄龄竟是不发一言,李世民也是很好奇。

    当即问道:“玄龄怎么看?”

    听得李世民发问,李破军还有一众大臣都是看向房玄龄,想听听这位当朝第一谋臣有什么看法。

    房玄龄听得李世民发问也是一笑,一双眸子里闪烁着看透一切的睿智光芒,手中虽然没有诸葛丞相的羽扇,但是自有一番风度。

    迎着李世民的目光,房玄龄直道:“陛下,现今世家坐大,各族皆是互相通和,以联姻为桥,利益作路,士族性好矜夸,嫁女多要聘礼,择选门第,歪风遍涨,说得好听点叫结秦晋之好,不好听的便是卖婚了,此乃弊病,亟待革除,否则世家日益庞大,治下之民只知世家,不知朝廷,贻害无穷,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房玄龄说的这是共同认知,大家伙都知道,也是纷纷点头附和,李世民点头又道:“那玄龄是什么意思?”

    “修订族志,刊正姓氏”。

    房玄龄就知道李世民有此一问,从容一笑说道。

    李世民闻言眼睛一亮,坐正了身子,“细细说来”。

    李破军也是闻言一顿,脑中灵光一闪,刊正姓氏……《氏族志》!

    这就是贞观年间修订的《氏族志》了,想到这儿,李破军不由自觉的看了一眼那个须发皆白的老头,那是当朝侍中高士廉,历史上就是高士廉主持编撰《氏族志》的,结果高士廉一时疏忽,历时数年修订完成后竟是将崔氏列为了第一等,皇室李家还在其后,李世民勃然大怒,让其重修。

    现在房玄龄提出的“修订族志,刊正姓氏”应该就是那历史上有名的《氏族志》了。《氏族志》的修订是有积极意义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世家,打压了世家的名望。

    《氏族志》的出现压抑了山东,江左等老牌士族,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的地位,充分的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黄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也为数十年后武则天颁布的《姓氏录》彻底否定传统门阀制度打下了基础。

    在众臣瞩目中,房玄龄从容说道:“数百年来,天下士族主要分布四地,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及至现今,关陇,代北个江左已大不如前,唯有王、卢、郑等山东士族,崇尚联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说到这房玄龄也是摇头一笑,似乎有几分赧然,因为他自己就是和范阳卢氏联姻的,不仅是他,程咬金和清河崔氏联姻了,魏征和裴氏联姻等等。

    “山东士族依靠联姻而地位卓然,现在可不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功绩薄厚以作等级,重新划分门第,以达到殿下所说的否认门第的效果,若只是否认门第唯恐士族心有不岔,若是重新刊定,则其无话可说了”。房玄龄眼神灼灼的说道。

    听得房玄龄的话,众人都是嘶了一口气,好狠的计策,这是要将士族动刀子还要让他无话可说啊。

    而且如此一来,即使那些老牌世家心有怨言,但势必也有新兴的庶族鼎力支持的,那些得到李世民提拔的新兴庶族肯定是举起双手赞同,并且在暗地里猛踩那些昔日站在他们头上的老大哥的,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明谋了,世家吃了苦头也只能是自己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了。

    李世民听完,很快就是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当即大喜。

    直拍案叫道:“正是如此,山东士族世代衰微,早无功业,全无冠盖,仅靠婚姻得财,靠女子得势,朕实不知天下何以重之?”

    在堂众臣听闻这话,纷纷低头,他们都是李世民信任的重臣,不然的话李世民是绝对不可能这么露骨的跟他们说这些话的。

    李世民这些话让他们着实很是汗颜,因为他们这一群重臣里面,十有七八都是跟山东士族有关联的,都是沾亲带故的,正是依靠他们这些当朝重臣,山东士族才有如今这卓然的地位。

    李破军也是眼神烁烁的盯着这些人看,李破军很是敬佩房玄龄的为国精神,他的岳父就是卢氏的族老,然而房玄龄却是一点都没有私心,一点都没有为老丈人家着想,一心为着国家社稷献出此计,由不得李破军不佩服。

    很显然李世民也是想到了这一点,看向房玄龄的眼神满是欣慰,不愧是老搭档啊,不愧是吾之臂膀,吾之心腹啊。

    “陛下可下旨,魏晋以来,天下离乱百年,族志典籍多有损毁遗失,为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谱学传统,编撰《氏族志》,修订族志,刊定姓氏”,房玄龄微捻胡须,淡淡说道。

    李破军在一旁也是接话道:“明面上修谱,实则是并不考虑其过往,过往的并不算数,绕你过去辉煌,都不作数,只从今朝算起,以此来变动数百年来的门第等级,更新换代,侧重提拔新兴庶族,如此一来,天下便无独大世家”。

    听得李破军直言不讳的话,众臣也是纷纷点头,各自附和,既然皇帝太子都当他们的面直言不讳,若再是避之不谈,那就是傻子了,反正对他们自身没有坏处,反而修订《氏族志》的“尚官”原则会让他们的家族得益。

    看着众臣的反应,李破军也是心底直赞,这一计实在是太漂亮了,简直就是软刀子,朝廷并未否定门阀的存在,只是由尚姓变成了尚官,只是侧重扶持了新兴的庶族,调和门阀间的差距,以达到了大体的平衡,消除了特大世家的存在,也并没有激化矛盾,这软刀子杀人真是致命。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忠贤与奸佞() 
1188忠贤与奸佞

    李世民见得众臣再无异议,也是看了一圈,噌的起身,欣然吩咐道“既如此,那便编撰《氏族志》”。

    “谨遵陛下圣谕”,众臣见得李世民这模样,就知道此事已经板上钉钉了,纷纷附和。

    “那依诸公看来?何人可主持编撰《氏族志》?”李世民扫视着堂下众臣,《氏族志》何其重要,定是要由在座的重臣来主持的。

    房杜高魏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看向李世民,却是又发觉李世民在盯着太子,众臣顿时醒悟,编撰《氏族志》只是主持领头的,不需要亲力亲为,并不太难,看这样子,陛下是打算交给太子殿下,让太子再立功绩了。

    众臣闻弦知雅意,宇文士及捻着胡须,摇头晃道“《氏族志》事关重大,非名高才重之人不能够胜任。太子殿下多有声望,又乃闻名才子,依老臣看来,此事交由太子殿下主持再好不过了”。

    众臣闻言也是纷纷点头附和,李世民也是微微笑着点头看向李破军。

    李破军听得此话,吓了一跳,他哪能接这个活计呢,要知道《氏族志》一修就是好几年,如果接下了这任务就是说以后里面李破军都得陪着一棒子老学究来编书了,枯燥无味,李破军却是不想去的。

    当即茫然摆手摇头道“不可不可,我才疏学浅,怎能担此重任,而且我另有要事,实在无暇顾及”。

    李世民听得面露好奇,直皱眉问道“你有何要事?”

    李破军想了想直道“阿耶应该听说了,我在翠华山天秀峰建了一座勇烈祠,神策军阵亡将士皆可入祠享受香火血食”。

    “唔,确有耳闻,此举甚好,阵亡将士皆乃国之忠烈,应当敬重”。李世民也是疑惑的点点头道。

    “殿下此举真乃大义,不仅告慰这阵亡将士,还可鼓舞军心,提升士气”。房玄龄听了也是直点头捻须赞道。

    李破军还没说话,李世民便是反应过来了,“你是想让朝廷也建一个祠堂,来供奉阵亡将士?”说着李世民眼睛里闪烁亮光,觉得此举大有可为。

    “不错,我朝每年征战,阵亡将士数不胜数,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名字,很快就被世人遗忘,实在是令人心有不忍,他们是国家的先烈,应当永垂不朽,应该被世人称赞,被世人敬仰的”。李破军也是面带沉重的握拳道。

    听得李破军的话,众臣包括李世民都是陷入了沉默,李破军见状又说道“正如房伯父所说,建祠享祀,不仅可以告慰将士英灵,护佑大唐,还可以提升将士士气,谁不想死后名流千古,纵使马前卒亦有显名之壮心,有此鼓舞,我军将士定将是忠勇无畏,大义为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说到这,不用李破军再废口舌,李世民很快就说是态,“传旨户部,礼部有司,即日起选址兴建英烈祠,务必庄严肃穆,无须拮据”。

    堂下户部尚书戴胄,礼部尚书豆卢宽二人出列领命。

    不待众臣喘口气,李破军又是说道“既然有祭拜英灵的英烈祠,那那些遗臭万年的奸佞也该有个着落了,千百年来,中华豪杰义士无数,有张良、诸葛亮这样的贤臣,也有赵高、黄皓这样的奸佞;有张骞,苏武这样的气节之士,亦有中行说、卫律这样的卖国汉奸。像这样的奸佞就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世之人唾骂,如此一来,我到要看看那些心术不正之人怕不怕,想做对不起百姓、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族的事之前也得掂量掂量了”。

    说到这,李破军咳嗽了一下,看了看微愣的众人,直道“我意编撰一部《忠奸录》,分忠贤,奸佞二榜,记录三皇五帝以来的忠贤和奸佞,与国史同修,世代修订,让忠贤流芳百世,让奸佞遗臭万年。阿耶,还有诸公意下如何?”

    众臣咽了口唾沫,看着李破军目带惊惧,连房杜都是嘴皮子直哆嗦。

    太狠了,李破军这一招太狠了。

    试问天下文武,哪个不在意身后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文臣武将的毕生追求,特别是文臣,哪个不爱惜羽毛。

    一想想那百世流芳的贤臣之名,绕是房玄龄魏征这等高洁之士,也是不由得怦然心动啊。再想想那奸佞之名,只觉得遍体生寒。

    魏征僵硬着手看着李破军,他发誓,他这一声不重财不重权,敢于直面硬刚皇帝不怕死,家族余财不爱钱,但是他唯独对李破军这个《忠奸录》心里不平静了,若能得进忠贤榜,虽百死其犹未悔啊。

    李世民惊异罢了,再看看堂下往日里风轻云淡的重臣此刻都是心潮不定,面色变换,心底也是有了计较。

    “诸公觉得太子之议如何啊?”

    沉默片刻,李世民扫视着重臣询问道。

    众臣自是没有异议。

    李世民心情甚好,觉得李破军提出的这英烈祠和忠奸录真是妙不可言,当即拍板道“英烈祠交由户部礼部有司操办,若有不决可问太子。忠奸录交由太子编撰,吏部尚书魏征,国子司业孔颖达,太子少傅萧瑀,从旁协助”。

    李破军欣然应着,心中只觉得李世民善于用人不是虚传呐,要知道修撰《忠奸录》可是一项不容有瑕疵的功作,要知道谁家祖上没出个把混蛋呢,要是自家祖上有人入了奸佞榜那就完蛋了,同时,也都希望自家祖上有人能够进去忠贤榜啊,若是祖上有人是朝廷钦定的忠贤,那说出去也是倍有面子啊。

    所以说这编撰工作不能够带着私心去,而李世民派遣的三人,魏征,萧瑀,孔颖达,三个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硬骨头铮臣,他们或许有点私心为自己谋名,但是不可能接受他人贿赂的。

    待得《忠奸录》之事定下了,又回到了之前的议题,《氏族志》的编撰问题,现在《忠奸录》一出,《氏族志》的光芒反而不那么显眼了,毕竟《氏族志》是为了对付世家的,而《忠奸录》的意义可是大多了。

    。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可为良娣() 
1189可为良娣

    听到李世民提起《氏族志》的编撰,众臣都是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房玄龄也是如此,他们虽然忠心为国,但是修订《氏族志》这事儿多多少少都是得罪士族的,既然是提出这事的房玄龄也是不想去编撰,任务繁杂,耗时耗力,谁不想去干这个的。

    李世民也了解众臣心思,倒也没有生气,趋利避害,人知常情罢了。

    看了一圈,李世民的目光放在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臣身上,正是当朝侍中高俭,高俭是北齐皇室之后,父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劢,祖父是北齐清河王高岳,叔祖父是北齐神武帝高欢,帝胄之后,不属于任何地域的世家,而且妻子也是普通的鲜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