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好相公 >

第1044部分

大唐好相公-第1044部分

小说: 大唐好相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年之后,只要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成绩比较突出,可以再继续免费学习,不过三年之后若是成绩一般,他就可以选择退学,亦或者是交一些学费,继续上学。

    秦天的这个命令,跟后世的义务教育有那么一点像,所不同的是时间,后世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不过秦天的是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其实对于这里的学生来说,已经足够了。

    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之所以是九年,自然是跟他们学习的东西太多有关系的,但现在的这些学生,并不需要学很多东西,他们只要能够认识字,能够懂一些算数就行了。

    秦天弄这个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扫盲。

    而那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则可以在这里继续学习。

    只要西凉的这些孩子认识字了,他们以后的成就,大部分肯定是要比那些不认识字的人要强的。

    而人有了学识,就能够明白一些事理啊。

    只要一直这样办下去,西凉的很多人都会认识字,那个时候,西凉的教育将会变的很可怕。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西凉的孩子都必须来西凉书院学习,各地方,秦天也都已经命令那里的刺史,县令什么的,开设一些学堂,给一些孩子启蒙,若是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学习成绩不错的,可以直接推荐到西凉书院学习。

    这里面,牵扯到了很多东西,秦天和马周他们,都是商议了许久的。

    书院建成了,不过开学的话,得等到过了酷暑才行。

    西凉这个地方,到了夏天,天气热的厉害,这些孩子呆在一起,只怕热的会无法学习,倒不如等过了酷暑。

    而在这段时间,他们要做的,就是将教育这件事情给做好,必须让那些孩子都能够入学学习。

    只是,初夏将尽的时候,秦天的命令似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王爷,各地孩子入学的名单已经送来了,他们……人数很少。”

    马周把各地一些学堂招收到的学生情况给秦天拿了过来,秦天看过之后,眼眸微微就凝了起来。

    很多县里面,入学的学生连一百个人都没有,这显然是有点不太可能的,一个县里面,少数有几万人吧,几万人里面,适龄儿童连一百个都没有?

    很显然,很多孩子都没有入学啊。

    这种情况,让秦天有点生气,问道:“到底怎么回事,是那些县令执行不利吗?”

    让那些孩子免费入学啊,让他们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在秦天看来,很多人家都是愿意的吧,毕竟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可不多。

    如此一来的话,除了那些官员办事不利,还能是什么?

    马周脸色有点难看,道:“王爷,这个倒也算是一个原因,西凉的很多县都比较贫瘠,一个县衙里面的钱财,根本无法支撑太多学生的日常所需啊,他们来学习,不得给他们买纸笔书籍?这些可都是要钱的,可县衙负担不起啊,所以免不得会有一些县城入学的人少一些,不过这并非主要原因。”

    马周说的这个情况,倒也是实情,教育这个事情,看起来很伟大,但他的伟大也是需要钱财来支撑的啊,钱财不够,还免费让人来入学,那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秦天神色微微一动,问道:“那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是很多人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入学。”

    “啊?”秦天有点意外,能够读书,多么幸运的事情啊,竟然还有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马周点点头,道:“这些适龄的孩子,其实已经算是家里的劳力了,他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放羊啊之类的事情,如果他们都去上学的话,这些贫苦百姓家里没有了劳力,他们家的羊就没有人放了,所以,为了能够放羊,能够保住他们家里的劳力,很多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入学。”

    学习只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好像没有多大的用。

    听到马周这么一番话之后,秦天顿时就明白过来了,这种情况,不仅此时的大唐有,就是后世那样的时代,也不少啊。

    很多家庭,可能会因为学费等等的缘故,而让自己的孩子退学,对他们来说,上学不如去打工,上学不如去赚钱啊。

    这种情况,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悲哀,但这样的悲哀,却不可避免的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有时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除非很多人的观念能够改变,不然想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天犹豫了一番,许久之后,说道:“告诉各地县令,愿意入学的学生,都必须招收,谁若是敢阳奉阴违,本王要他性命,如果经费不够,可以来西凉王府申报,王府给报销一些。”

    钱财的事情好解决,只要给足钱就行了。

    不过,很多百姓观念无法改变这个,却是难以解决的,不过秦天还是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第2162章 颜如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古往今来,劝人学习的文章啊,诗词很多,但要说最为出名,最为能够鼓动士子之心的,恐怕就要属这么一首诗了。

    这首诗是宋朝真宗皇帝所写,目的是要激励百姓读书学习。

    虽然这首诗看起来有点俗气,但却也最是附和一些人的情况啊。

    秦天在思虑过后,便把这首诗写下来交给了马周,要他将这首诗在整个西凉传开,让各地官员,对那些家里有适龄孩子的人进行沟通,务必要让他们将家里的孩子送到学堂来上学。

    西凉的天气很热,在种上庄稼之后,农忙的时节已经过去了。

    真的要忙的话,恐怕要等到秋天。

    若是以前,农闲的时候,这些百姓可能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了,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西凉的煤矿啊,以及一些水泥厂什么的,都在招工。

    很多百姓都比较热衷在这个时候,去工厂里做工,然后赚一些钱财来。

    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赚的这些钱财,可却让他们的日子改善一些。

    老李家有两个儿子,都已经七八岁了,老李若是去做工的话,家里就只剩下一个婆娘和两个儿子,以及一个老母亲,他老母亲的身体不怎么好,全靠自家婆娘照顾。

    所以家里的很多事情,最后就都落到了两个孩子身上。

    对于此,老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男孩子嘛,本来就是要负担起家里的重担的,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事,家里的家务交给他们也是正常。

    可最近,他们村里有一首诗传的特别厉害。

    这天,他们一群人聚集在了一起,被围住的是他们村里的一个文化人。

    所谓的文化人,就是认识字的。

    “老张头,你说这传的这么厉害的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是啊,这书中有这个有那个的,怎么就有了呢?”

    “…………”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老张头到底读过书,样貌比其他人要白嫩一些。

    被众人询问,浅浅一笑,道:“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并非说书里有什么,而是说很多东西,你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这人读了书之后啊,就会变的聪明,做生意的头脑都要比别人好,这读了书的人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气质好,你看那些做官的,他们都是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气势跟我们这些人比起来,就要好很多嘛,这些都是读书读出来的……”

    老张头嘀嘀咕咕的说了一通,老李听着,心里就有点晃动了,前几天县衙派人来让他的儿子去学堂学习,他觉得学习没有用,还不如在家放羊,所以就没有同意。

    可现在听老张头这样解释,他突然觉得好有道理啊,要是自己的儿子读书了,以后就会聪明啊,这人聪明了,做生意也能赚钱。

    你看他自己,大字不认识一个,脑袋也笨,只能做苦力,可那些商人,脑子灵活啊,把这东西一卖,就赚了好多好多钱,有时候他看着,心里挺羡慕的。

    还有这颜如玉。

    他老李样貌其实是不差的,可就是没什么学问,到了三十几岁,才终于讨了一个老婆,可这老婆的摸样,实在是不敢恭维啊,要是自己读书认字了,恐怕早早的就能够娶一个老婆了吧?

    自己可是有两个儿子的人啊,难道要他们以后走自己的老路,也讨不到老婆吗?

    那他们老李家岂不是要断子绝孙。

    一想到这里,老李浑身就感到一阵后怕,断子绝孙啊,太恐怖了,很恐怖。

    所以他也懒得听老张头继续在这里将什么黄金屋啥的,连忙便急匆匆跑了回去。

    “上学,你们两个人都去上学。”

    老李在家可是很说得上话的,他说要上学,可没有人敢反对,反正不要钱,干嘛不去?

    老李家的两个孩子就这样去上学了。

    这首诗在西凉传播,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的劝道,基本上很多适龄孩童都入学了,毕竟,他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是有些贪图未来之利的。

    若是读书没有用,他们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浪费时间去入学,可如果让他们知道,读书能够改变孩子的未来,改变他们的命运,那他们还会拒绝吗?

    人都是趋利的啊,人也都有私心,很多时候,讲大道理没有用,让他们知道读书能够带来好处就行了,如此一来,教育这件事情,也就好做多了。

    一个盛夏,西凉各处都兴起了读书人,而凉州城这边,更是不用多说了。

    来西凉学院报名的人,可以说是排了很长的队的,最后,西凉书院开学的时候,有三千五百多人入学。

    这个数字,可以说是十分庞大的了。

    三千多人啊,大唐那个书院里面,能有三千多人?

    当然,这三千人的质量什么的,肯定是不能跟其他书院的人比的,其他书院的学生,很多其实都已经算是秀才了,就算不是秀才,他们也差不多要去进行乡试,去考秀才了。

    他们的年龄也都比较大,已经到了弱冠的年纪,他们的学识也都是可以的。

    而西凉书院这边,真正学识可以,达到了秀才级别的,可能也就百十来人,其他更多的人,都属于启蒙的阶段,就算有人已经认识字了,但很多书籍都没有读过。

    如果大唐的其他书院是大学的话,那西凉书院,只能算是一个小学家初中。

    不过,秦天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只要给西凉几年时间,这些人都可以慢慢的达到其他书院的水平啊。

    而到了那个时候,西凉书院可就不是其他书院能比的了。

    教育这件事情,必须慢慢来才行。

    任何急功近利的事情,都是不行的。

    盛夏来临,孩子开始上学,西凉书院也就渐渐的进入到了正轨当中。

第2163章 又一场弹劾啊() 
盛夏,长安城。

    长安城的商人已经陆陆续续的走上了丝绸之路。

    而他们也从这重新开通的丝绸之路上,赚取了很多的钱财。

    除此之外,一些有关西凉的消息,也都陆陆续续的传到了长安城来。

    而传的最是厉害的,自然还是秦天的那首诗。

    长孙无忌坐在府上的亭台那里,吹着凉风。

    探子把那首诗给长孙无忌念了一遍,长孙无忌听完之后,眼眸微凝。

    “这个秦天,瞎说什么大实话。”

    读书能弄到颜如玉,能弄到黄金屋吗?

    很多人是不能的,但很多人却也能。

    相比较而言,读书多的人,肯定要比读书少的人更容易成功。

    如果他长孙无忌不是学富五车,他能有今天吗?

    一个人读书读的多了,自然要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的。

    只是这种事情,说出来就有点不好了。

    长孙无忌沉思了片刻,紧接着突然想到了一点什么,于是连忙吩咐道:“去把老夫的那些依附着叫来几个,老夫有事情与他们说。”

    下人领命,不多时,朝中的一些官员便来了。

    他们这些人,在朝中的地位都不低,但在长孙无忌这里,却都算得上是小辈了。

    “长孙大人叫我们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众人围坐在了一起,长孙无忌将秦天的那首诗拿了出来,问道:“你们觉得这诗如何?”

    众人对于这首诗也是知晓的,所以他们只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