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农女当家 >

第4部分

农女当家-第4部分

小说: 农女当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孩子的口粮算不得多,但要耐活大,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如今,家里能干活的就她跟玉娘,她还好说,可玉娘却不能为了一个小的误了一辈子的事儿。

她已经为着守孝的事儿,耽搁过了十八岁,再要被拖累下去,可怎么得了?

若是三妮送了好人家,得了好缘法,总归是比跟着她这个没本事的娘吃苦好。而虎子,也能紧凑紧凑送去镇上当学徒。就算是受点累,每日里也好吃饱。

想到入了冬的日子,李氏绝愁眉苦脸,觉得是时候为三个孩子打算了。

崔玉手上的动作一顿,眼看着三妮喊大姐越来越利索,她就觉得不落忍。别的不说,就说这小丫头乖巧可人,就算是跟着她去挖柴胡,也不闹腾,就足以让她疼的心尖上。更别说,平日里,一直跟着她睡觉了。就算是/宠/物,也养出感情来了。

在边上正吃馒头的虎子,听了这话,赶紧放下馒头,还往前推了推碗筷。

“娘,我以后少吃一些,你别送三妮走。”

瞧着光景,怎么能让人不酸楚?

崔玉把碗推回到他跟前,伸手拍了他一巴掌,这才看着李氏说道:“三妮已经会说话了,也不累人。这会儿送出去,娘想过没,以后再见可就难了。”

见都难,认更是难了。不说别的,只说现代央视等你回家,就看哭了她多少回。她也知道,李氏心底里是舍不得了,能那般救治伤重的崔大郎,又/宠/着她,哪里可能是心狠的?

“可是。。。。。。”李氏叹口气,擦了擦眼泪。

第6章 男主出没

“现在咱们到底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等到了集上,先看看柴胡能不能换些银钱,咱再找找活计,哪怕是接个打络子绣荷包的活儿,也算是好的。”崔玉有心拦着,自然是把日子往好里说,“再者送出去了,谁知道那家人品行好不好,到时候三妮受苦受委屈,咱们也看不到。。。。。。”

这话说的实打实,之前村里也不是没有过类似的事儿。有外村来的寡/妇,对自家男人先前的孩子跟孙子简直是当牲口使唤。趁着男人不在家,把还没有扫把高的孩子进山去背柴抓野味。要知道,那些山里的物件,可是机灵的很,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大人也不一定能捉的住。最后一双好孩子因为怕后娘打不敢回家,活生生的冻死在了山里。

这之后,虽然那寡/妇偿了命。但怎么也换不回那双孩子了,任那家男人怎么悔恨痛苦,都没有。最后,明明是有这一门手艺的木匠,日日把自己圈在家里,除了去孩子坟前,就再也不做事儿了。要不是那木匠有个徒弟时不时来照应一下,那日子还不知怎么着呢。

把三妮送人的一茬事儿算是这么过去不提了,几个人也沉默下来,各自脸色都不太好。

最后还是虎子带了三妮出去,崔玉才腾出手来拾掇桌子。等去灶膛灭火时候,突然想起李氏的咳嗽。这么着她索性接着里面的火星子又塞了一把烂柴禾,然后拿了两个梨洗干净放在碗里蒸上。

农家没什么事儿是不点煤油灯的,所以崔玉也就摸黑坐到李氏屋的炕边上唠起了嗑。也是闲聊里,她知道了陈河沟的大体情况。更知道,村里的薄地是二两一亩,良田是四两一亩。至于房子,按着他们崔家卖掉的那处茅草房来算,也要七八两银子。

看来想要盖青砖瓦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呢。

俩人又说了一会儿,崔玉才出门去端锅里捂着的蒸梨儿。甜滋滋的香味散出来,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小心的端进屋子里,然后拿了筷子拨开有些发硬的皮儿,让李氏几个接着外头透进来的光尝尝。

以前村里老人总这么吃,只是后来家家户户日子过好了,才换了秋梨膏。

猛然间,崔玉脑中灵光一现。她怎么就忘了,古代的宫廷御法,润肺化痰的佳品秋梨膏啊。要知道,这东西在现代可谓是到处都有卖的,有心思的家里也会自己熬制一些备用。就比如她这种,为了哄爷爷高兴,专门学过的人。

心里有了奔头,第二日吃了早起饭,崔玉就出门继续去山坡上找草药了。只可惜,寻了半晌也就寻到也几株竹丫草跟耳朵草。这些倒不值钱,不过自家可以熬些水喝,也算是补肾的好东西。

等到快到晌午时候,她才打算下山回家。却在这个时候,瞧见头顶上柿子树桠杈上,有一个鸟窝似得。看了看这个点,左右也没人来,她错行绑好衣裳角,踩着树上的枝桠上去掏了那窝鸟蛋。

动作麻利的捂着几个鸟蛋跳下树,可到底不是现代那个经常锻炼的身子,这会儿直接蹲了腿。缓了好半天,才能慢慢的用上力道。

不过看着手里并没有被捏碎的鸟蛋,她还是满意的笑了笑。今儿回去,就给俩小的加餐。如果调料足够,她还想烤鸟蛋呢,只可惜,现在只能煮一下了。拍了拍膝盖上的土渍,她才一瘸一拐的往山下走去。

崔玉没瞧见的是,她刚离开不久,边上林子里就走出一个高大健壮的汉子。

那汉子皮肤黝黑,身上是打了补丁的粗布衣衫,虽然不算好料子但胜在干净。面容倒是棱角分明,浓眉大眼,很是英气阳刚。五大三粗,若是有村里的老人在指不定会夸一句虎背熊腰的壮后生。

他手里提着两只兔子,瞧着像是掉陷阱里的,还没断气儿,被绑了腿脚还不住的踢腾。

原来他就是陈河沟陈木匠的徒弟,也是赵家村的赵二石。只见这会儿他皱着眉,看了一眼并不算高的柿子树,心里有些纠结。从来没见过哪家的妇人上树掏鸟的,可刚刚那女子俏皮的小模样,他又觉得这样很好。

之前奶奶也说了,爹娘生前给他订过一门亲事,似乎就是刚刚那个崔家闺女。

一想到以后这可能是他媳妇,他的心头就热乎乎的,连带着人也有些犯傻了。忽然想起人家年纪真当时,模样又俊俏。自个却是个粗狂的,家里除了有个身子不好的奶奶,还带着俩乳臭未干的孩子,别的什么家产都没有。还指不定人家姑娘愿意不愿意呢。

一时间,他的心情也有些低落了。想到那个胆大的小姑娘不喜欢自个,他本是憨厚老实的面上就有些纠结了。连带着,衣裳里面鼓鼓囊囊的肌肉,都紧绷了起来。

还真是跟戏文里说的一样,女子的事儿就是麻烦。

这个时候,他俩人都不知道,靠山屯的徐媒婆真受了赵二石奶奶的拜托,来崔家问这一桩亲事呢。

崔家茅草屋前并没有像样什么栅栏,就几根木桩子杵在那,也算是立了门庭。至于那木门,白日里却也是敞开着的。所以徐媒婆到的时候,只是喊了几声,就进了院子。

“大妹子,正忙着呢?”徐媒婆也知道现在崔家的日子难过,里里外外就靠李氏跟崔玉娘俩。所以,她寻摸着自个说的这桩事儿肯定能成。至于谢媒礼多少,她倒是并不太在意。

能成一桩,对她说媒的名声也是极好的。

俩人虽然不熟,可这十里八村的,也都听说过。所以李氏一见徐媒婆来,也就猜出了她要说的事儿。当下就让虎子带了三妮进小屋,自个则洗了一把手,把人迎到了正屋里。

第7章 媒婆上门

又是水又是梨子的摆置了半天,才说起了正事儿。

“崔家嫂子,我也不说虚的,之前你家男人在时候,这桩亲事也是我提起来的。虽然没有下聘书,但也算是找我保了媒。昨儿个,赵家奶奶寻了我说你家大闺女要出孝期了,让我问问你,可是还认这桩亲事?”徐媒婆瞧着李氏脸上的皱纹,跟近两年才显出来的老态,不由多了些同情。

能拉扯着孩子过下去,倒是难得的。

李氏没想到赵家不是来退亲的,当下笑起来:“自然是认得。”

怎么能不认呢?再怎么说,之前媒婆来保媒的事儿,村子里也是不少人知道的。若是真黄了,最受牵连最吃亏的也会是自家闺女。

“要不是我家那个死鬼不顾念孩子们走了个一了百了,这会儿哪用您再来问一遍?指不定,这门喜事儿早就办了。”提起伤心事儿,李氏就不免叹息起来。这会儿算是过了伤心的时候,也知道每日里悲戚没什么用。说起来,她也不是没有怨恨过自家男人,但现在,她就盼望着玉娘能有一个好婆家。虎子能赶紧长大成人,立住门户。不说别的,就说村里那几个喜欢在人背后嚼舌根子的,可不就等着笑话玉娘呢。

没了爹,再没有一门合适的亲事,往后可没法子过了。

徐媒婆又说了会儿话,不过是解释为啥赵二石这些年一直没寻思成家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师傅夏木匠遇到的第二个老婆的事儿,让他担心娶了媳妇会委屈了奶奶跟大哥家的俩孩子。

如今,玉娘的人品没问题,她给赵家奶奶打了包票,说玉娘是个良善的。

听到自家闺女被人夸,李氏自然也拍着胸脯说了一番闺女如何好如何知事儿。就是不会针线,也做不了下地的重活儿。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且不管赵家奶奶想要的孙媳妇是什么样的,只说她当媒婆几十年,凭的可就是一张嘴。

只有两家有意向,她就能死的说成活的。

俩人一拍即合,三言两语的就合了两个孩子的亲事,又换了八字。只说,下个月初六,赵家那边就正儿八经的来下聘提亲。

其实说起来,李氏也是知道赵家村的赵二石家的。家里没有了爹娘,就有一个奶奶,还是个好脾气的老好人,一辈子没跟别人起过龌龊。赵二石上边其实是有个大哥的,只可惜,前年儿个出去找活儿,遇上了劫匪没逃出来。后来大房的媳妇抑郁成疾,剩下小闺女后没熬过俩月就没了。

听说,那俩孩子被教养的也很好。虽然是跟着赵二石生活,但至少不是亲爹。李氏也不用担心自家闺女嫁过去,就当了便宜的后娘。说到照顾孩子的事儿,玉娘又不是没干过。

至于赵二石这个后生,人也是个心善的。最起码,是个重情义的。端看他孝敬陈木匠,就知道人不坏是个憨厚的。更何况,他手上有手艺,平日里也能去打点猎物用皮毛换粮食。日后玉娘管着家里,他出去做工,日子定然是只好不差。

就这么着,徐媒婆堪堪跟崔玉迎面错过去了。于是,她也就不知道,自家娘亲三言两语的就把自个给许配出去了。

“娘,有什么事儿只得你半天乐的合不拢嘴?”崔玉把鸟蛋放到灶台边的碗里,然后洗了手打算进屋缝补自个的旧衣裳。到底是个穷,能替换了衣裳就那么两身,其中一身还是陈婶子送来的她出嫁闺女留下的。

不过好歹,不用去了棉絮把冬日的衣裳改成单衣了。

李氏知道自个闺女脸皮薄,又顾念着家里,生怕她不同意。眼看着年纪不小了,禁不住拖了,这么想着,她自然不愿意多说。而崔玉现在满脑子是想挣钱的事儿,又哪会真的刨根问底呢?再者,她也不愿意话没说两句,就再看到李氏脸上的担忧跟愁苦,所以也并没细问。

说起缝补衣服,崔玉其实并不拿手,不过身在农家缝补一下,就算针脚差一些,倒也没人说啥。毕竟都不就是讲究的人,能穿在身上,就好了。

后晌的时候,看着自己晾晒的柴胡片差不多了,她才寻了个干净的看似好一点的布袋收起来。然后回屋里拿了剩下的俩鸡蛋,想了想,又装了几个自己做的菜锅贴放到篮子里。

毕竟她不太懂行情,这会儿晒干了,总要寻个人掌掌眼。能不能换钱,能换多少,可都是问题呢。

之前她是没想到,也就是这两日邻里间的走动,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虽说现在还没到日日串门的时候,可谁家有事儿招呼一声,却也是全村人都会伸手拉拽一把的。

虽说她家常受王大爷两口子的照顾,但上门求人,自然不能真的空着手去的。不说失礼不失礼,只说王家那几个传说中的儿媳妇,就有的嚼舌根的呢。自个空着手去,只怕会让人觉得是上前去占便宜呢。

出了门,过小河沟的时候,不少门前歇着的婶子们都跟她搭了话。虽说还没等她走远,就有说起了她家的闲话,就连入了土的崔大郎都被翻出来让人唠叨了一遍。不过面上,总没有差太多。

“这玉娘模样是个好的,就是命太苦了。就算以后嫁到赵家去,那也是伺候人的命啊。”

“她能伺候人?咱农家闺女哪个不下地干活啊,偏生她一副娇生惯养的性子,平日里领个孩子就觉得她懂事儿。要是嫁到别人家,指不定还得被人供养着呢。”

“说的也是,前年个刚有媒婆给她保媒,崔家当家的就遭了劫难。连带着赵家大房那边,好好的一家子都家破人亡了。谁敢说,不是她方的啊。都说命赖的人逢人就克,可别再连累了咱们村子。”一个当村的媳妇忍不住多了几句嘴,这话也不是一个人说了。也是碍着这个传言,本村那些穷的叮当响的后生,哪怕是拖着亲事,也不敢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