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盛世明王 >

第44部分

盛世明王-第44部分

小说: 盛世明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和睦。若他日高炽惹怒了陛下,请陛下切要用心观人,切勿冤枉了高炽。”朱棣又点点头,“朕记下了。”令仪继续说道:“其三,妾走后,请陛下善待诸人,不管是朝堂上还是后宫里,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切勿因小事而伤人性命。就如御医们,他们已经尽力了,是妾天命不永,陛下且放过他们。”朱棣点头应道:“听令仪的。”令仪听了朱棣的承诺,松了一口气,再也没有坐着的力气,倒在了朱棣的怀中,“陛下切要多保重,妾不能再相伴左右了。只要陛下顺遂,家国安好,大明昌盛,妾便瞑目了。”说着,徐令仪便撒手人寰。朱棣见令仪去了,紧紧搂住令仪的尸身大哭:“令仪、令仪……”

    众人见徐皇后病故,皆跪地大哭。张清瑶与王玉竹见朱棣大哭,都上前相劝,“陛下节哀,龙体要紧。”朱棣痛彻心扉,哭声不止。杨士奇见状,赶忙走上前去,“陛下如此哭泣,伤及龙体可如何了得,再说皇后的丧葬事宜还待陛下做主呢。”朱棣哭着说道:“徐皇后母仪天下、慈徳昭彰,贞静淑仪,德泽后宫,谥曰仁孝皇后。着太常寺办理皇后丧葬事宜,徐皇后丧葬,礼视孝慈高皇后,皇子皇孙们为皇后服齐衰之孝。”说完朱棣一阵猛咳,玉竹赶忙递上罗帕,朱棣接过罗帕,捂着嘴又咳了一阵,待拿下罗帕之时,那罗帕上竟然有了血丝,众人大惊,杨士奇赶忙说道:“二位贵妃娘娘,快,快着人扶陛下回乾清宫,戴太医同往。”张清瑶点点头,疾步来到朱棣面前,王玉竹也赶忙伸出手来,二人欲扶朱棣,朱棣却摆摆手在泪眼中看见了跪在地上哭泣的柳如愿,朱棣起身走到柳如愿身前,如愿跪在地上正啼哭,抬头看见了朱棣已站在身前,朱棣哭泣着伸出手来,杨士奇见状赶忙说道:“请赵王妃扶陛下回乾清宫歇息。”如愿赶忙起身,扶着朱棣走了。

    在去乾清宫的路上,朱棣一边哭泣一边对如愿说道:“皇后十四岁便嫁与朕了。朕自幼丧母,又不受父皇宠爱,皇后温良体贴,勤谨侍奉。朕为燕王之时,整日想着奋发图强,得父皇重视,皇后便倾力相助,相夫教子。后来朕奉天靖难,征战四方。皇后便留守北平,整日为朕担惊受怕。朕荣登大统,富有四海,皇后和睦六宫,恩泽众人。朕励精图治,治理江山,皇后为朕忙前忙后,皇后自嫁与朕,一日养尊处优的日子都没有过,皇后便走了,令仪走了。这世间再无令仪了。。。。。。”

    如愿第一次看见如此勇武的永乐皇帝竟如此脆弱,她突然想到了徐皇后对她说的话:“若是母后哪日去了,你定要好生劝慰你的父皇。母后十四岁便嫁与了你们的父皇,从燕王府到皇宫,从北平到京师,几十年了,母后这一走,你父皇必定伤心至极。你父皇如此宠你,那时候你多陪他说说话也是好的。”想到这,如愿哽咽着劝道:“母后如此关怀父皇,她定是不愿见父皇伤心如此以致损伤龙体。如愿说句大不敬的话,夫妻之间哪能一同离开,父皇细想,若是父皇先母后而去,此刻如此伤怀的便是母后,所以父皇只当是心疼母后,免了母后痛彻心扉之苦。请父皇节哀,如愿就陪在父皇身边。”

    朱棣踉踉跄跄地走着,如愿便在一旁搀扶,戴原礼等人在后随行,直至行到乾清宫,朱棣斜躺在龙床上,戴原礼上前切脉,过了一会,戴原礼说道:“陛下近日既操劳国事又忧心皇后,咳疾的病症早便犯了,今日更是急火攻心,才猛咳了那一阵,罗帕上的血乃是咳破了喉咙所致。臣这便去御药房熬药去,劳烦赵王妃先服侍陛下进些清水,润润喉咙。”如愿点点头,“好,有劳戴太医了。”戴原礼退出了乾清宫。如愿喂朱棣进了些清水,又将被子盖在朱棣身上说道:“父皇近日忙于政事,几夜都没合眼,太常寺已去准备母后丧葬事宜,父皇在此休息一会,如愿在侧伺候。”朱棣此刻恐怕不需要如愿用任何语言去安慰,只是守在他身边便能缓解一份伤痛。

    长寿宫里,韩彩霓穿着素衣正在抄写佛经,听到外面的喧闹声,便唤来了金黑,问道:“奶娘,今日外面怎的如此喧闹?”金黑哽咽着答道:“娘娘,徐皇后殁了。”话音刚落,惊得韩彩霓将手上的笔掉在了地上,韩彩霓顿时泪如雨下,起身指着西北方问道:“那可是坤宁宫的方向?”金黑答道:“正是。”韩彩霓朝着坤宁宫的方向跪了下来,含泪叩了三个响头。

    深夜了,悲伤至极的朱棣还不曾用膳,马煜拿着一个四层的食盒走进乾清宫,劝道:“陛下都一天未进膳了,尚膳监都将御膳热了好几遍了。陛下节哀,要保重圣躬,您就起身吃一点吧。”朱棣有气无力地说道:“朕吃不下,你先下去吧。”马煜看看一边的如愿,如愿走到马煜面前,“有劳马公公,马公公劳累了一日,暂且歇息一会,本宫侍奉父皇进膳。”马煜将食盒交与如愿,“谢赵王妃,老奴告退。”如愿点点头,马煜便退下了。

    如愿悄声将食盒上的黄布袱取下来,打开食盒,将四层膳食都放在案桌上,然后将徐皇后赐予她的碧玉簪改插在发髻显眼的位置上,再走到朱棣龙床前,俯下身来说道:“父皇,该进膳了。”朱棣缓缓睁开眼睛,正好看到了如愿发髻上的碧玉簪,说道:“你母后把这碧玉簪给了你了?”“是,母后说,这是父皇当年给母后的,把这碧玉簪留给儿臣,或许用得上。”朱棣说道:“那还是在燕王府的时候,那几日,你母后心神不宁,不思饮食,朕在阴阳生那里求了这碧玉簪,为的便是给你母后宁神、进食。皇后真是了解朕,她都料到了今日是你陪在父皇这里,便把这碧玉簪留给了你。”朱棣说到这里,眼角又淌下了泪水,哽咽着说道:“如愿,扶父皇起身,你母后让朕进膳。”

    如愿扶着朱棣坐在案桌前,朱棣拿起筷箸,便吃了起来。可朱棣吃着吃着,突然失声痛哭起来。如愿轻轻说道:“父皇哭着进膳,这龙体如何受得了?”朱棣哭着说道:“朕想念令仪。”如愿拔下那碧玉簪放在朱棣手中,“母后何尝不想念父皇?其实母后走的时候很安详。她伏在父皇的肩上,父皇静静地将送她走了。如愿未入宫之时,常听家中的长辈说,夫妻之间,先走的那位是有福之人。”朱棣问道:“那是为何呢?”“因为有此生最爱在侧,人走的时候有人送便是好的,何况还是与自己相伴一生的最爱。”“那待朕走的时候,便孤苦一人了。”如愿赶忙说道:“父皇还有我们。”朱棣看了看如愿,“到时候,如愿送父皇走好不好?”如愿赶紧跪在地上,“父皇别说如此晦气的话,父皇万寿无疆……”如愿还未说完,就被朱棣扶起来。朱棣叹了口气,“人哪有不走的?朕才不学那些糊涂帝王寻什么长生之法。朕只求在有生之年一展胸中抱负,为太祖缔造个太平盛世,为子孙奠定下万代基业,为百姓实现那家给人足。到时候,朕与令仪葬在一处,永不分开。”如愿用罗帕拭去朱棣眼角的泪水,说道:“永乐盛世的宏愿,父皇定会达成。”朱棣看着如愿,说道:“朕走的时候,如愿送父皇走吧?”如愿点点头,“好,父皇放心,待父皇年纪大了,父皇若哪一日卧病在床,如愿便尽心侍奉着,直到把父皇送走。”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愿将筷箸递到朱棣手中,“父皇快进膳吧。”朱棣接过筷箸,自语道:“令仪,待大明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朕便来陪你。”说完,朱棣勉强着继续进膳。

    令仪还未安葬,朱棣便急忙召来了杨荣,杨荣跪倒在地,朱棣说道:“勉仁,你带着阴阳生到北京去,寻一处吉壤,朕要建陵。”“陛下是想在北京安葬皇后?”朱棣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杨荣,“对,朕是定要将国都迁到北京的,朕不能将皇后孤单的葬在南京,百年之后,朕要与皇后合葬。”杨荣问道:“只是建陵要好些年。治丧期过,皇后安葬何处?”朱棣说道:“先将皇后葬在南京,待北京皇陵建成后,再将皇后迁葬。”听朱棣如此吩咐,杨荣赶忙说道:“臣领旨。”

    徐令仪被暂时葬在了南京,随后朱棣降旨,将北京昌平地区的一块吉壤圈为陵区,封其山为天寿山。朝臣看出了朱棣迁都的心思。对于朱棣的这道旨意,朝臣纷纷上疏反对。朱棣盛怒之下,谪贬了一批官员,这才将北京圈陵的风波平息。

    这日,朱棣思念令仪,不知不觉走到了坤宁宫。陶菊等婢女宦官们都赶忙施礼,朱棣说道:“朕此生不会再立后,这坤宁宫就给徐皇后留着,你们还像往常一样在这坤宁宫伺候着,坤宁宫的摆设就如皇后在时一般,不准有改动。陶菊,坤宁宫中的菊花你要照看好,待到秋日,这满园的菊花便开了。皇后自小倾慕陶渊明,总想着能与朕采菊东篱,每年菊花开的时节,朕都会来坤宁宫陪皇后采菊,从前是,以后还是。”陶菊哽咽着应道:“是,陛下。”朱棣转身看着坤宁宫的菊园,此时不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园中一片碧绿,一阵微风吹来,那满园绿色的枝叶随风摇摆着,朱棣顿觉一阵凄凉,悲声说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令仪,你可记得?当年你在燕王府吟这首诗的时候,朕说日后会送你满园的菊花。如今朕富有四海,可你宫中就空剩下这满园菊花了。不过你放心,朕绝不会将你独自留在南京。等北京皇陵建好,你便先住进去。待朕把这大明江山治理好,给子孙们留下太平盛世,朕便来陪伴你,到时候,咱们夫妻永远不分开。”

五十二、众使臣南京朝永乐 两国王体魄葬中华() 
永乐五年八月,怀胎十月后,如愿诞下了皇孙朱瞻坺,百忙中的朱棣立即推掉其他的事情,来到万安宫探望皇孙,朱棣将小皇孙抱在怀中对王玉竹说道:“玉竹你看,这瞻坺像不像朕?朕当年降生的时候大概便是如此了。”不待玉竹回答,欣喜的朱棣便转身问马煜:“赵王妃的母亲还没接来宫中?”“回陛下,太子妃已去西杨府迎接罗夫人。”朱棣点点头,“去文渊阁告知士奇,今日他不必当值,同来万安宫团聚。”马煜应声退去。罗玉梅来到万安宫后见到女儿和瞻坺喜极而泣,待杨士奇也赶到万安宫,几人便在万安宫好生团聚一番。

    待到了永乐五年九月的一日,朱棣正在奉天殿批阅奏疏,忽然马煜进殿禀报:“陛下,郑和率船队归来。”朱棣放下手中的笔高兴地说道:“一月前便听说郑和他们本月将至京师,郑和此次带回了西洋诸国的使臣,快吩咐华盖殿设宴。召集前朝文武、后宫诸人同朕去午门迎接。”马煜应道:“是。”

    待众人行至午门,只见郑和不仅率大明军士而还,身后还跟着众多西洋使臣,在郑和的带领下纷纷跪倒在朱棣身前,郑和说道:“臣奉陛下圣命,率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至占城、爪哇、旧港、阿鲁、苏门达腊、南巫里、锡兰山、印度、古里等地。臣携天子敕书,望各国安礼守分,勿恃强凌弱,不以众暴寡。号召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今日臣率船队返航回京,西洋使臣听闻我大明永乐皇帝神勇盖世,敬仰万分,特随臣来我大明向永乐皇帝朝贡。臣恭贺陛下一统天下、君临万邦!”话音刚落,各国使臣、航海军士齐声高呼:“陛下万岁!”朱棣身后的前朝文武、后宫诸人见此情状也都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万岁。郑和接着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海盗陈祖义多年来盘踞马六甲,称霸海上,剽掠商旅,并攻击我大明船队。臣已将陈祖义等俘获,请陛下处置。”朱棣说道:“横行海上,剽掠商旅,邀劫朝使,样样都是死罪,斩立决。”在场诸人纷纷再次高呼万岁。朱棣在响彻寰宇的“万岁”声中继续说道:“让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乃是我大明的气度。对于这等搅扰诸国不得安宁的的海盗,当然要处置。三保太监郑和出海航行,扬我国威,荣我大明,乃有功之臣,特封郑和为总兵太监。”郑和跪地谢恩,“臣谢陛下隆恩。”朱棣扫视着各国的使臣,满意地说道:“华盖殿已设好宴,请各国使臣先去华盖殿用宴。”于是郑和率各国使臣入华盖殿。

    华盖殿上,王公大臣与各国使臣正用宴。朱棣环视了一下大殿,问道:“瞻基在哪里?”马煜走上前来,“陛下,皇太孙正在御花园练射术。”“这么大的场面,快带瞻基来见识见识。”马煜应声退出了去。

    过了一会,马煜将瞻基带到了华盖殿。众使臣看着这皇太孙手中拿着弯弓、背上背着箭筒,都窃窃私语着。朱棣对众人说道:“这是朕的皇太孙朱瞻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