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世界地理-海洋概览 >

第7部分

世界地理-海洋概览-第7部分

小说: 世界地理-海洋概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少数可达2500米,出露洋面形成岛屿,如阿姆斯特丹岛和圣保罗岛等。再往东南,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的南极-印度洋海岭是一条长6500公里、宽度较大(500~550公里)、相对高度较小(一般山脊距洋面2000~4000米)的海底隆起。
    西印度洋海岭向西南延伸到爱德华王子岛,长约4000公里,宽370~555公里,相对高度为121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250米。
    此海岭以西,过渡到水深2000~4000米的大西洋-印度洋海岭,并在西经15°附近与南大西洋海岭相接。此外,在印度洋的东北部,还有一条大体沿东经90°线分布的东印度洋海岭(亦称东经90°海岭)。
    它介于北纬10°与南纬32°间,总长约6000公里,宽185~220公里,为印度洋最长最直的海岭;一般高出洋底1000~3500米,山脊距洋面180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仅870米。
    印度洋中央海岭常被与之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断裂谷一般深度由不足1000米到3000~4000米,少数可达5000~6000米,海岭表面被切断得很破碎。
    其中较大者如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北端的欧文断裂带,南部的韦马断裂带(最深处6492米),以及罗德里格斯、马达加斯加、爱德华王子、阿姆斯特丹等断裂带。
    它们大多呈东北—西南向,并常常同地震带相吻合。由此可推断,此海岭的成因同地震及火山喷发有关。
    这一点也为50年代末以来所采集到的大量海底火成岩及变质岩的标本所证实。
    上述“入”字形中央海岭,将印度洋分为东、西、南三大海域,其间又被一些较小的海岭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海盆。
    东部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和马尔代夫海岭(由印度西南岸经马尔代夫到查戈斯群岛以南)分隔成3个大海盆。其中东部的西澳大利亚海盆深度较大,达5000~6500米;中部的中印度洋海盆,东西平均宽1570公里,南北延伸达6000多公里,水深多在3000~5660米,已知最深处为6090米;西北部的阿拉伯海盆深4000~5000米,海底地势平缓,已测知最大深度5875米。
    此外,在东印度洋海岭以南至南极-印度洋海岭间,尚有南澳大利亚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前者深度大多在4500~5670米;后者深度一般为3500~4500米。
    西部海域海底地形十分复杂。它被隆起的马达加斯加岛以及马斯克林、阿米兰特、马达加斯加等海岭(海丘)分隔成一些较小的海盆,如北部的索马里海盆,中部的马斯克林及阿米兰特海盆,南部的马达加斯加海盆和西南部的莫桑比克海盆等,其主体部分深度大多为3500~5000米。
    多火山岛及在火山峰基座上发育而成的珊瑚岛。
    南部海域海底地形较为简单。北为深4000~5000米的克罗泽海盆;南有西北—东南向的凯尔盖朗海岭,其东侧是深4000~5500米的南极—印度洋海盆,其西侧为深5000~5800米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各边缘海的大陆架较窄,大陆架面积及所占比重在四大洋中均为最小。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仅317万平方公里,占该洋总面积的4.1%,除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外(深度均不足200米),以澳大利亚北岸、马来半岛西侧和印度半岛西岸海域的大陆架宽度较大,如孟买以北的肯帕德湾可达352公里。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洋流受大气环流的制约,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系统:①季风暖流系统。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的北部。冬季由于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形成了逆时针的环流,尤以12月至翌年1月最明显,最大流速可达2.2~2.9公里小时。
    A当它接近非洲沿岸时,除一部分进入亚丁湾和红海外,大部转向南流,并与南纬3°附近的赤道逆流相汇合,东流至苏门答腊岛附近转向北流,至北纬5°附近与东北季风流汇合。夏季洋流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在强劲的西南季风吹刮下,形成顺时针环流,尤以7~8月最典型。在赤道附近,这支偏东环流与赤道逆流流向一致,其流速可达3.6公里小时,有时可达7.2公里小时(约4节),在索马里半岛东北的索科A特拉岛附近,最大流速可达7节。为世界著名的强海流之一。
    ②南赤道暖流系统。沿南纬10°~15°从东向西流,平均流速0.9~1.1公里小时,最大可达1.8~2.2公里小时,当横过印度洋直抵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后,一部分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则直接沿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南流,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支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继续沿非洲东南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作厄加勒斯暖流,其流速可达2.9公里小A时。在南纬40°附近,被卷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③西风漂流(寒流)系统。
    主要分布在南纬40°~55°间海域。 受盛行西风吹刮,洋流由西向东流,流速可达0.7~1.4公里小时。 至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岸后,大部继续东流进入太平洋,少部受阻沿其西侧海域北上,称西澳寒流,其势较弱,在南纬15°附近与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
    印度洋北部,夏季表层平均水温为27~28℃,5月可超过29℃,仅非洲索马里沿岸海域,由于西南季风吹走表层海水,导致深层冷水涌升,水温降至22~23℃;在赤道附近,水温为26~28℃;到南纬30°处洋面,降至16~20℃;南纬50°处为3~5℃;南纬55°以南,水温低于-1℃。冬季,北部诸海域平均水温为23~25℃,赤道附近为28℃,南纬30°处为21~25℃,南纬50°处为5~9℃,南纬60°以南,水温为负值。
    印度洋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同各海域的水分平衡特点以及大陆径流的分布有关。印度洋平均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年蒸发量为1380毫米;大陆径流量为700毫米年,主A要来自南亚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非洲的赞比西河及林波波河等。海水盐度最大的海域为红海(40)、波斯湾(37~39)和阿拉伯海(36以上)。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因有大量的淡水注入,盐度减至32~33。南回归线附近海域,海水盐度为34~34.5。在印度洋南部的亚热带海域,盐度增至35.5;南纬40°以南海域,盐度减至33~34.3。
  印度洋除南极大陆周围海域为永冰区外,其海冰分布界线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
    9~10月,浮冰分布面积最大,其北界可达南纬55°~60°,浮冰带的宽度由东经20°处的1670公里减至东经140°处的555公里。2月,浮冰分布面积最小,其北界在南纬65°~68°间。
    印度洋中的冰山多属于桌状冰山,其漂浮的北界一般为南纬40°。
    自然资源 迄今为止,对印度洋的矿产和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还很不够,现已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仅局限于少数几种。
    印度洋海底及其周围陆地为世界著名的石油、天然气储藏区之一。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沿海大陆架,均发现有油、气构造。印度洋约占世界大洋500米深度内油气潜在储量的13。其中波斯湾A是世界上已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气区。
    金属矿藏中,以锰结核为最重要。主要分布在4000~5000米的深海盆地,其中以中印度洋海盆、南澳和西澳海盆储量较大。
    锰结核直径一般为3~5厘米,大者达8~12厘米,用海底照片估算其重量每平方米可达40~50千克。
    平均品位为:含锰15.1%,铁13.3%,镍0.51%,铜0.27%,钴0.24%。此外,在印度半岛、非洲、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大陆架还发现有丰富的钛、锆砂矿,在马来半岛近海发现有锡砂,在红海海底发现有含铁、铜、锌、铅及金、银的金属软泥等。
    印度洋的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均不及太平洋和大西洋丰富,主要有沙丁鱼、鲭、鲱、鳀、鲨鱼、黑点石首鱼、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印度洋南部的寒带水域,磷虾等浮游生物丰富,也是南半球鲸类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海洋植物中,各种藻类资源丰富。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尼及西非沿海,还分布有茂密的红树林。
    交通运输 印度洋是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
    往西经红海、苏伊士运河,通过地中海可进入大西洋;向东经过马六甲海峡或巽他、龙目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向西南绕过非洲南端可达大西洋。
    印度洋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近1A10,货运周转量的110和货物吞吐量的16。
   石油是印度洋的主要运输物资,主要的石油运输线有3条: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望加锡海峡)—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主要海港有:仰光、吉大港、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伦坡、孟买、卡拉奇、阿巴丹、巴士拉、亚丁、苏伊士、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马普托、德班、弗里曼特尔等。
    印度洋的航空线主要有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孟买、卡拉奇、科伦坡、达卡为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印度洋还是南亚与非洲间重要的通讯线路所经之地,其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马埃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及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 (毛汉英)

 红  海(RedSea)
    印度洋西北狭长的海域。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之间,南经曼德海峡通亚丁湾;北端被西奈半岛分为两个海湾,东为亚喀巴湾,西为苏伊士湾,经苏伊士运河通地中海。南北长约2100公里,东西宽145~30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58米,最深2922米。
    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海域因1种红色海藻生长繁茂而呈红棕色,因名红海。海盆为东非大裂谷的向北延伸部分。沿岸为比较宽阔的大陆架,其上分布着一些岛屿,其中有些岛屿为火山岛,沿岸和岛四周有大量珊瑚礁。中央轴部为宽20余公里的海槽,水深多在1000米以上,中部出现几处深邃的“V”形裂谷。
    海底为含有铁、锌、铜、铅、银、金的金属泥,并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红海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烈,是世界上最热和含盐度最高的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海水含盐度一般在40以上,苏伊士湾达43。
   中部海槽深处发现有若干水温和含盐度特别高的海区(34~56℃,74~310),被称为“热洞”。这是裂谷扩展时,上涌B的熔岩加热了沿裂隙下渗的海水,而富含盐类的热水重新上升所致。由于南北海水密度不同,形成环流。大体自曼德海峡流进亚丁湾含盐度较低的表层海水,在风力推动下,向西北流动;而含盐度最高的苏伊士湾海水,在密度流驱动下,在表层以下向东南流入亚丁湾。前者水量超过后者,才使红海不致因强烈蒸发而干涸。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的水交换很微弱。红海自古为连接东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等地的交通要道。自苏伊士运河凿通后,又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
    沿岸港口主要有:苏伊士、塞法杰、库赛尔、苏丹港、米齐瓦、阿萨布、亚喀巴、吉达、荷台达等。
    阿拉伯海(ArabianSea)
    印度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亚洲南部,介于印度半岛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北窄南宽,海区呈梯形。包括亚丁湾和阿曼湾在内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734米,最深处为5203米。海底是一个面积广宽的海盆,比较平坦。整个海域岛屿较少,沿海地区大陆架面积狭小,仅印度半岛沿岸较为宽阔,孟买以北沿岸,宽度达352公里。主要岛屿有索科特拉岛、库里亚穆里亚群岛、马西拉岛和拉克沙群岛。阿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