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世界演义 >

第9部分

世界演义-第9部分

小说: 世界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膀,并比体型较长的尾巴,始祖鸟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生物,它的脚有三趾长爪,与恐龙极为相似。

    以捕食昆虫为主的始祖鸟的出现,使得在森林、绿地间飞翔的部分有翅昆虫,失去了生存的领空。而两栖动物也将他们的食谱改为昆虫。尽管经历了如此多的灾难,适应性极强的昆虫种类仍然借助于自身的种种优势,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种群。

    侏罗纪早期,盘古大陆的统一大陆格局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当时气候温暖,甚至可以算是炎热,南极点也远离盘古大陆。各种动植物纷纷从原来主要分布的北方古大陆蔓延到冈瓦纳古陆。这为侏罗纪早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侏罗纪时,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高度发展,门类非常齐全,海陆空都有,甚至还存在着少数哺乳动物和鸟类,成为中生代生物最为繁盛,门类最为齐全的时期。我们可以用自由资本主义来形容这个时期。各种动物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虽然恐龙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还没有侵夺别的动物的生存空间,肉食性恐龙数量不是很多,所以基本上可以用安居乐业来形容。”

    但是再好的环境,如果没有限制的发展,也就不能永远维系这样的美好局面。到了侏罗纪的中期,所有的生物发展开始进入饱和阶段。

第十一章 白垩纪() 
大陆上的恐龙开始进入到鼎盛阶段,表现为两个方面:

    植食性的恐龙中的蜥脚类恐龙已经发展到最大超过100吨的体重,它们对植物的摄取已经到了土地供养的极限。作为大自然平衡的一部分,作为肉食性恐龙的兽脚类恐龙的数量和种类开始繁盛起来。

    晚时期肉食性恐龙的数量迅猛增长。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霸主异特龙,它们以植食性恐龙为食,其它的动物也会成为它们的食谱。

    经过千万年的发展,“龙口”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肉食性恐龙的数量增加的数量更加迅速。由于植食性恐龙和其它生物的数量增长有限,所以肉食性恐龙也开始自相残杀。

    鱼龙类在侏罗纪早期达到高峰。蛇颈龙则是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兴盛,并逐渐取代鱼龙的海洋霸主地位。说明当时海洋生态系统内一样产生了生物争霸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鱼龙渐趋衰弱,当侏罗纪结束时已经基本式微。

    蛇颈龙暂时取得领先地位,成为海洋霸主。

    约1。46亿年前0。66亿年前中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但裸子植物仍占统治地位。白纪晚期被子植物迅猛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另外显花植物种类增加,使得各种依靠花蜜生活的昆虫种类如鳞翅目昆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如螳螂目等昆虫与日俱增。

    无脊椎动物以菊石、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腹足类、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鱼类已完全以真骨鱼类为主。

    哺乳类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原猴亚目作为最早的灵长类出现在白纪末期,体型非常小,被归入免猴超科。现在已经灭绝。

    古鸟亚纲的孔子鸟在白纪早期出现,比始祖鸟晚些,但比始祖鸟要进步得多,已经有了角质喙,飞行能力也比始祖鸟要强得多。更进步的是朝阳鸟和辽宁鸟,被认为是现在鸟类的直接祖先。

    在残酷的竞争中,白纪时恐龙的种类较侏罗纪时大大减少,甚至连早期的霸主异特龙也成为牺牲品。它们在白纪早期已经被淘汰。

    棘龙是最大的食肉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纪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前到9200万年前,是已知最重的兽脚亚目恐龙和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最大可达19米18吨。棘龙的最大撞击咬合力可达5吨多,掌力有3000公斤。它的胳膊和手掌是生物史上最强悍的,可以轻松抱起一头成年犀牛。

    暴龙,又名霸王龙,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龙,它是恐龙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种类,平均体长11。5米,最长达14。6米,平均体重7。7吨,最重14。85吨。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生存于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纪最末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的食肉动物。

    在以暴龙为代表的肉食性恐龙的压迫下,大陆上的生物一片凋零,就连植食性恐龙的数量都已经下降到威胁种群繁殖能力的地步,更别说那些哺乳动物等其它陆生生物了。大体上只要体长超过10c动物都难逃它们的魔掌,以致只有老鼠大小的动物才能活下来。当然能够飞行的就高兴得多,所以当时翼龙在这种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曾经发展出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一口能将马门溪龙吞掉,翼龙身高超过13米。

    肉食性恐龙不只是有那些庞然巨物,也包括很多体形很小的肉食性恐龙。它们是更有效率的杀戮机器,犹如狼群。

    遗憾的是它们不懂得养殖技术,只靠打猎为生。试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养殖和耕种技术,并且没有科技持续提高土地单位产量,估计我们人类早就灭绝了。而当时的白纪就面临着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局面。

    这是陆地的情况,而海洋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鱼龙直到大约9000万年前消失,鱼龙共存在了一亿六千万年。

    蛇颈龙在白纪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海洋霸主。

    到了白纪末期,海洋中又兴起了新的霸主沧龙科。

    沧龙科是白纪后期的海生爬行动物,大型的种类体长达15米,内部构造和生理特点仍然是爬行动物式的。

    它们用肺进行呼吸,每隔一定时间就要游到水面换气,就像今天的水生哺乳动物鲸一样。它们的生殖方式与蛇颈龙和鱼龙一样。

    沧龙科四肢变成桨状的鳍脚,头较大,鼻孔后退到头顶部,具有长而尖的嘴,嘴里长满尖利的牙齿,颈部极短,身体细长。尤为突出的,是它们有一条约占身体长度二分之一的长形桨状大尾,是快速游泳的强力推进器。

    海王龙和沧龙都属沧龙科,它们生活在白纪晚期的海洋中,以鱼类或软体动物为食,一旦发现猎物,便猛追不舍,直到咬住为止。由于它们的游泳速度极快,即使是非常善于游泳的肉食性鱼类也难逃被捕食的厄运。

    海王龙生活在白纪晚期的海洋中,是古代海洋里最致命的猎手之一,几乎猎捕所有比它小的动物。用它强壮的下巴封住猎物的去路,下巴两侧有两排尖锐而呈锥形的牙齿。海王龙用长鼻子来定位猎物,猎物一旦进入它凶险的颌内就会被它整个儿吞下去。张嘴吞食猎物的时候,嘴里的两排牙齿让猎物无处可逃。和所有沧龙科动物一样,海王龙长而有力的垂直扁平的尾巴推动它在水中游动,让它潜伏等待猎物。短浆状肢体帮助控制方向,细长的身体覆盖有蜥蜴一样的鳞片。

    下一章将介绍,这可是令后世无数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事件了。

第十二章 白垩纪灭绝事件() 
海王龙以海鸟、滑齿龙、鲨鱼、海龟、菊石、鱼龙、蛇颈龙、薄片龙以及其他沧龙为食。和其他掠食者一样,海王龙的领地意识很强。它们几乎没有天敌,最大的威胁可能就是来自同类的竞争。为了争夺领地,海王龙可能会向同类发动进攻,而这种打斗往往是致命的。

    沧龙生活于约7000万至6500万年前的海洋中,是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拥有巨大的头部、强壮的颚与尖锐的牙齿,外形类似具有鳍状肢的鳄鱼。

    沧龙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

    大约9500万年前其祖先崖蜥在陆地上一样面临着恐龙的死亡威胁,无奈逃入海洋。大约9200万年前进化为达拉斯蜥蜴,此时它们已经完全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再不能回到陆地上生活了。此时它们体长仅有1米左右。大约8600万年前它们进化成为沧龙。

    目前已知最小的沧龙类型,身长3到3。5米,主要生活于岸边的浅海,用它的球根状牙齿捕抓软体动物与海胆为食。体型较大的沧龙似霍夫曼沧龙;体长可达21米;重33吨。

    比起其他的沧龙类生物,沧龙的头部更加强壮,由于下颚骨头间的关节紧密,因此沧龙无法像早期沧龙类例如海王龙般将猎物整只吞下。沧龙的牙齿锐利呈圆锥型,弯曲呈倒钩状,双颚在咬合的同时产生巨大扭力可将猎物拦腰咬断。另外其上颚内部还有一圈内齿用于拖拽食物。科学家推测,沧龙应该是将猎物咬断或撕裂为适当尺寸再吞下,极为血腥。

    沧龙视觉很弱,但是嗅觉和听觉非常发达。它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舌头依旧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们的耳朵构造特殊,可以把声音放大38倍。沧龙利用上颚侧面与吻部的一组神经侦测猎物发出的压力波,以此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就像今天的虎鲸利用声音定位一样。

    沧龙的身体呈长桶状,尾巴强壮,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它的前肢有五趾,后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鳍状肢,前肢大于后肢,短粗而有力的鳍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变方向,敏捷大大增加,甚至能够跃出水面捕食。其尾部达到身长的一半,为宽阔平坦的竖桨状,尾椎骨上下都有扩张的骨质椎体,组成了强力的游泳工具。它的行进方式类似于现代的鳄鱼在水中的游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样左右摇动,最高速度达到约48。3公里小时。这种游泳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快的速度,但是不利于长时间的高速追逐,因此,沧龙是利用隐匿与爆发力猎食的好手。早期的海王龙以及后期的沧龙把比它历史早远得多的海洋爬行动物蛇颈龙和其它海生爬行动物甚至鲨鱼等赶尽杀绝。

    可以说在晚期无论海陆生态系统都已经无比脆弱。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或许生态平衡能够重新恢复。比如大量肉食性恐龙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或者自相残杀,从而降低肉食和植食性动物的比例,或许能够使生态系统得到调整。

    且此时另一个能够影响整个生态平衡的条件也在发生悄然改变。早期二氧化碳浓度很高,但是随着数亿年植物不断地发生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逐渐减少,使得温室效应降低,气温在逐渐降低。这在悄然威胁着喜热的像恐龙一样的爬行动物的生存。

    但是温度是在缓慢变化的,恐龙等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适应这种缓慢的变化。

    但是一颗小行星或者是由环绕太阳系的奥尔特星云发出的彗星使得这一降温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发生了。

    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

    约0。66亿年前,一颗直径至少有10千米的小行星或者是彗星,撞击在今天美洲大陆的正中间,位于今天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外海。当时为盘古大陆时期。

    撞击形成了直径达180千米宽的巨型陨石坑,整个美洲几乎被拦腰截断,今天的美洲地图上留下了中美洲的大批群岛为该次撞击造成的影响。

    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爆炸总量的1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大气层中。

    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引发大规模海啸、地震与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碎片和灰尘造成全球性的,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之久。

    由于大气中大量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

    没有阳光,植物包括海洋中的藻类都逐渐枯萎死亡;没有植物,无论陆地还是海洋中的植食性的生物都开始大规模饥饿而死;没有植食性的各种动物,肉食性的恐龙和沧龙等都失去食物来源,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缓慢消亡。有部分恐龙躲到了安全地带,在撞击事件发生后坚持了大约200万年的时间,最终因为庞大的体形和食量,无法适应恶劣的气候以及食物短缺,最终灭亡。

    这场灾难最终导致全球约17的科、50的属、7580的物种灭绝。恐龙、沧龙科、翼龙和菊石类一同消失。

    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未能幸免于难。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和一些小型的鸟类,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第十三章 第三纪() 
新生代约0。66亿年前被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古近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分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全新世。

    古新世约6600万年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