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大戏骨 >

第952部分

大戏骨-第952部分

小说: 大戏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星球大战外传”——

    相较于重启之后的“星球大战”,其实蓝礼个人更加偏爱这部外传“侠盗一号”。

    剥离了星战本身的重要元素和念旧情怀之后,故事反而变得更加紧凑也更加专注,专心地讲述了一个有志之士们为了同一个梦想共聚一堂、前仆后继的故事。在提前知道既定结局的情况下,依旧热血沸腾、悲壮惨烈,真正地迸发出了文本的魅力以及爆米花的快/感。

    包括安迪在内的所有人,对于蓝礼始终抱有误解,至少是部分误解,认为蓝礼对于爆米花电影无比挑剔,甚至是排斥的。

    但事实上,作为观众,蓝礼十分享受观看爆米花电影的过程,那种观影体验是与众不同的;而作为演员,他也愿意接纳不同的可能性,否则,当初也就不会出演“速度与激/情5”和“明日边缘”两部商业作品了。

    就漫威系列作品而言,蓝礼个人最喜欢的是“蚁人”、“死侍”、“美国队长2”、“复仇者联盟”、“银河护卫队”、“X战警:逆转未来”等几部作品;另外,星球大战系列的“侠盗一号”也可以算在如此行列之中。

    有机会成为“星球大战”系列的一员,这确实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蓝礼真正排斥的是形象捆绑。小罗伯特…唐尼等于钢铁侠,克里斯…埃文斯等于美国队长,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等于雷神,这样的捆绑也就束缚了演员的手脚,切断了演员的其他可能,一心一意地为漫威影业和迪士尼服务工作。

    正是因为如此,蓝礼对于“侠盗一号”的兴趣直线上升:所有角色在电影结束时全军覆没,没有复活,没有重生,没有后续,没有外传,就是彻彻底底地死透了。这意味着,只需要签署一部作品的片约,这就足够了。

    问题在于,迪士尼愿意吗?即使所有角色都已经死透了,只要迪士尼愿意,他们依旧可以讲述这些角色壮烈牺牲之前的故事,以前传的方式出现,源源不断地将星战宇宙拓展下去。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就现在来说,蓝礼确实对“侠盗一号”充满了兴趣。

    顺带一提,“侠盗一号”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Gaeth…Edwads)是蓝礼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英国导演。

    加里斯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导演,一直到自己三十五岁的时候才拍摄了处/女/作“怪兽”,2010年推出之后,在独立电影圈子里掀起了一股热议狂潮。

    这是一部风格化非常突出的作品,包括在灾难电影外壳之下的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真正地呈现了末世之中的落寞和哀伤,以及外来者的无所适从。标题之中的“怪兽”更是一个被人们妖魔化的局外人。

    凭借着这部作品的成功,加里斯一举进入了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视线。2014年,他率先执导了“哥斯拉”,叙事节奏难以令人满意,但诗意盎然的镜头广受好评;2016年,他紧接着执导了“侠盗一号”,相同的特质也贯穿始终,在流水线制作过程中,加里斯还是小心翼翼地保留了自己的特点。

    换而言之,“超能陆战队”和“侠盗一号”不是矮个之中拔高个的选择,而是蓝礼个人真心实意感兴趣的项目。任何一部作品能够达成协议,蓝礼都举起双手表示欢迎。

    不过,对于爱情浪漫电影和恶搞喜剧电影,蓝礼还是有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念想,既可以挑战全新的作品类型,又可能拓宽表演的界限,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最终就有了上述的这封邮件。

    不久之后,安迪第一时间回复了邮件,简单大意如下:

    “……你确定吗?你就这样答应了?你就这样简单地答应了?关于星球大战,你不是一直都不感兴趣的吗?现在又是怎么回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正常,你真的不太正常!这到底是开玩笑的还是认真的?蓝礼,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我而改变决定。我是说真的。”

    如果邮件最开始的部分,安迪没有激动得语无伦次、长篇大论,大长排的感叹号简直堪称触目惊心,遍布了整个屏幕,那么后面的这番话应该会更有说服力。

    可惜的是,这一次蓝礼就忘记确认邮件了,完全遗忘了这件事,以至于后来马修习惯性地为蓝礼整理邮件的时候,然后就看到了这一封激动得忘乎所以的邮件,那满屏的感叹号着实辣眼睛,马修默默地把这封邮件丢进了垃圾箱。

    ……

    五月十五日,“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开幕影片,正式拉开了第六十六届戛纳电影节的大幕。

    尽管这部作品并不进入主竞赛单元,仅仅只是选择了戛纳作为首映之地,期待着能够制造更多话题噱头,但媒体记者和入场观众还是第一时间在推特以及其他社交网络媒体之上发表了对于电影的看法。

    口碑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喜欢的人非常喜欢,讨厌的人非常讨厌,这让人不由联想起了导演巴兹…鲁曼1997年执导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巧合的是,这部作品正是巴兹与莱昂纳多的上一次合作,最终,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为莱昂纳多摘下了一座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所以,在电影节之上遭遇两极口碑,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接下来几天,戛纳小城成为了整个欧洲最为繁忙的地方,似乎所有的目光和焦点都集中在了这巴掌大小的方寸之地,每一天社交网络之上都可以看到熙熙攘攘、沸沸扬扬的相关信息,无论是主竞赛单元作品,还是其他单元作品,全部都成为了热议焦点——

    差评,那么到底差在哪里?是不是所有人都集体吐槽?

    好评,那么到底好在哪里?权威媒体的观点到底如何?

    不怕好评也不怕差评,最怕的就是不温不火,缺少话题热点,也缺少关注视线,在戛纳电影节的汹涌之中,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转眼就消失在惊涛骇浪之中,甚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部作品也曾经入围了戛纳?

    转眼六天就过去了,电影节已经过半,“阿黛尔的生活”一骑绝尘,收获了欧洲媒体众口一致的狂热赞誉,一马当先地成为了今年金棕榈最强种子选手;“绝美之城”和“过往”则紧随其后,尤其是前者,在欧洲媒体和英美媒体口中,双双大热。

    相较而言,“唯神能恕”的口碑则没有能够达到预期,显得不温不火;“花容月貌”倒是收获了一波好评,却没有能够像预期一般引发热议狂潮,淹没在了一众爆款之中;“烛台背后”也是如此,议论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但最终场刊评分也不高不低,没有能够出彩。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瑞恩…高斯林两位演员,在人气方面赢得了整个戛纳的欢呼和呐喊,但在作品方面却稍稍显得有些落寞;那么三驾马车的最后一位呢,首次登上戛纳舞台,又将交出什么样的成绩单呢?

    五月二十一日,“醉乡民谣”即将正式登陆卢米埃尔大厅,举行全球首映,谜底,即将揭晓。

1296 首映之日() 
“醉乡民谣”首映式。

    瑞恩…高斯林出席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席了。马特…达蒙出席了。詹姆斯…弗兰科出席了。

    玛丽昂…歌迪亚出席了。玛丽恩…瓦斯(Maih)出席了。贝热尼丝…贝乔出席了。

    艾玛…沃特森出席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出席了。克里斯…埃文斯出席了。

    蒂耶里…福茂出席了。弗朗索瓦…欧容出席了。阿斯哈…法哈蒂出席了。吉姆…贾木许出席了。

    当然,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妮可…基德曼为首的评委团自然也集体出席了。

    人人都知道,科恩兄弟与戛纳电影节关系匪浅。1991年,他们携带着“巴顿…芬克”第一次出席戛纳,就成功斩获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在那之后,又先后凭借着“冰血暴”和“缺席的人”再次收获了两座最佳导演奖。这是他们第八次入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

    所以,人人都提前预见了,首映式之上势必热闹非常,各方各面的重要人士都将准时出席,但红地毯真正拉开帷幕的时候,现场的热闹和疯狂还是远远出乎了意料,从观众到记者,再到嘉宾,全面迎来了电影节开幕以来的最高峰。

    艾米莉…陈(Emily…)觉得自己就要疯了。

    作为一名私人电影博客的博主,在推特和照片墙之上拥有了超过五万关注者,并且开始为一些专业电影网站撰写影评之后,她渐渐在影评领域闯荡出了一些名号,以生活在纽约的华裔身份,展示出了独特的观影视角,着实赢得了不少认同。

    这是她第三次受邀出席戛纳电影节。

    字面意义上来说,“受邀”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事实上,和她一样收到邀请的博主、播主、网络影评人等等,足足有三千之数,乃至更多,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隆重和特别。当然,作为三千分之一,这已经是一项无上荣耀了,她也不会否认这一点。

    之前两次,艾米莉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如同无头苍蝇一般,仅仅依靠着鸡血支撑着,但一整天下来,五部六部电影轮番轰炸之后,很快就会陷入困顿和疲乏之中,往往无以为继,而如此情况还需要持续足足十二天。

    今年,有了经验和教训之后,她总算是摸索出了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戛纳电影节的主要观众构成就是媒体记者,超过四千名媒体成员们组成了观众。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

    即使是主竞赛影片的卢米埃尔大厅,它也只能容两千名观众,一部分挪给了普通观众,一部分挪给了特邀嘉宾,最终分配给媒体成员的位置可能只有一千,乃至更少。这也意味着,即使是媒体成员们也必须排队。

    一旦错过了卢米埃尔大厅的首映,记者就只能等待其他小型放映厅的重映了。此时,一个放映厅可能就只能容纳两百人或者三百人,排队的难度不减反增;甚至有时候是在容量低于一百人的放映厅之中重映,那就更加困难了。

    于是,排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但想象一下,如果“综艺”或者“电影手册”的记者没有能够排上队伍?以至于缺席了潜在金棕榈大奖得主的首映式?又或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博主却成为了整条队伍的第一人?那么如此情况对于戛纳来说,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相对应地,戛纳就推出了记者证系统。每一位抵达戛纳的记者都会收到一张相对应的证件,以不同颜色显示,白色、粉色加上一个黄点、粉色、蓝色、黄色,一共五个级别,从高到低,规定了每一位记者的优先入场券。

    白色是唯一一个不同排队的证件,任何一个场次的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进出,第一时间完成取材工作。每一年,戛纳电影节的白色证件都是有限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媒体能够拿到,堪称尚方宝剑。

    至于其他颜色的证件,全部都需要排队,但优先顺序各有不同,排队耗时以及难度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相对来说,蓝色和黄色几乎是每一个场次都必须排队,他们可能提前一个小时乃至两个小时抵达现场排队,甚至于最终还不一定能够顺利入场;而粉色证件一般来说只需要提前半个小时进行排队即可,并且绝对部分时候都可以入场。

    在戛纳这样的顶级电影节里,一整天从早到晚都安排了放映场次,那些需要排队的记者们,可能一天下来最多观看两部电影就已经封顶;而那些不需要排队的记者,则可以观看五部到六部电影,并且还能够抽出时间参加圆桌采访以及个人专访,甚至是私人派对。

    当然,“电影手册”的资深记者和刚刚入行的自媒体,这还是有所区别的,戛纳电影节的如此制度也情有可原。

    每一位记者在抵达戛纳之前,他们是无法得知自己证件颜色的,只有本人在报道处完成登记之后,才能揭晓答案。

    去年和前年,艾米莉的证件都是黄色的;今年,她的证件升级到了粉色。

    这是一个进步,这也使得她的第三次戛纳之旅变得充盈而丰富起来。

    她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围绕着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安排自己的观影时间,并且在繁忙的过程中,寻觅到有效的空档补眠——否则,一整天可能只能睡两个小时,再优秀的作品,坐在电影院里也可能会昏睡过去。

    过去这六天时间里,艾米莉真正地开始享受起戛纳电影节来。最疯狂的一天观看了足足七部电影,而最懒散的一天则观看了三部电影;而观看电影结束之后,必须撰写稿件,推特之上发送的简稿,杂志社预约的完稿。

    自从抵达戛纳之后,就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