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60部分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历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到家。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应该包括教材的全部内容在内!

当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已经在全国中学
应用。新教材有很多特点。特点之一是大小字相间。大字要求学生掌握,因
此教师要讲,学生要学;小字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教师可以讲,也可以
不讲。其他,如课前的提示,课文旁边的原始材料,穿插在文字中间的图表,
大部分也并不要求学生掌握。那么,如果教师不讲,是否意味着教师便可以
不予掌握了呢?否!小字虽然可讲可不讲,教师有较大的选择性,但小字、
图表、原始材料等,与大字的内容相互搭配,有机组合,教师只有对教材的
全部内容有所理解和掌握,才能把握住教材的整体性,才能对小字之是否利
用以及如何利用作出比较恰当的选择,也才能对教材的指导思想、总体结构、
及其在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目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弄清楚教科书上每个历史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提法,是钻研教材的最基本
的要求,但还不是全部。钻研教材要达到吃透教材的深度,还应该有如下两
道功夫:挖一挖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找一找教材深处的内在联系。

2。挖一挖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
我国过去几十年中长期使用的教材篇幅不大,文字不多,言简意赅,是
十分精练的。有的地方,短短几行字,反映了整整一段历史过程。例如楚汉
战争,课文只写了两三行字。透过这几行字,教师必须见到教材后面丰富的
历史内容:第一,时间,楚汉战争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已经推翻了秦的统治
以后;第二,性质,它已经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的范畴了,楚汉战争是区别
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它的性质是争夺最高统治权,也即是争夺斋位之
争。项羽和刘邦已经不是起义军领袖了,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
王”;第三,战争的经过长达四五年之久,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还有好
几个流传甚广的成语和故事,如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第四,结
果是刘胜项败,刘邦称帝,建汉。楚汉战争不是重点,对学生不必细讲,因
而教材言之不详。但是它又是一场决定局面的大战,缺了它,不能把历史贯
穿下去,所以又必须向学生交待。为此,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详细掌握课
本上并没有完全讲出来的这一场战争的全貌,才能吃透课本上短短几行字,
并且概念清楚地、简明扼要地、恰如其份地给学生讲授清楚。

有的地方,课文上一两句简短的结论,却是一大段历史史实最精辟的概
括。有的地方甚至字斟句酌,一个字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含意。例如对北魏贾
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的评价,课本上写道:《齐民要术》“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粗心大意的教师也许只注意了“第一部”这个词
而忽略了“现存的”“完整的”定语。但正是在这里,一字一词的差错,便
能歪曲了课文的原意。在这一句简短的结论中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
是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资料,但是从《吕氏春秋》全书
来说,它不是一部农业专著。西汉的《汜胜之书》是我国比《齐民要术》早
的农书,但是原书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外,更早的先秦的农业著作,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到:农有9 家,其中《神农》20 篇、《野老》17


篇是六国时(即战国时)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也早已荡然无存。因此,
保存到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当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了。

教科书里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战国时期扁鹊“采用”四诊法治病,
用采用而不用“发明”、“创造”或“最先采用”;如越王勾践“尝胆”而
不“卧薪”;秦始皇灭六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长长的课文中始终不用“统
一中国”、“统一全国”的字样,。。教科书推敲这些字词的用法,背后不
都深藏着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吗?

透过教材,挖一挖课文没有写出来的潜台词,有助于我们对教材钻研得
更加深透一些。我们钻研教材如果能把藏在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挖出来,如
果能做到一堂课的教材内容,浓缩起来,几分钟便简明扼要地概括清楚,伸
展开来,几个小时仍能丰富充实,滔滔不绝。教师备课达到这个深度,大概
是吃透教材的一个较高的标准了。

3。找一找教材深处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发展的。历史事
件相互之间都有纵的联系和横的影响。纵的联系以时间来串线,横的影响以
空间来联络。历史教师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和彼此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就必须注意教材的这种纵的和横的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弄清楚每一个孤
立的知识点,而且要把点连成线,把线铺成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历史
的全局,才能着眼全局,从全局来观察每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才能把教材理
解得更加深刻。

(1)原因、经过、结果之间要因果相连,前呼后应:历史发展存在着因
果性,前事为后事之因,后事为前事之果。教科书的编写,往往体现了这种
因果关系,写原因时为经过留下了伏笔,写经过时又为结果作好了铺垫。
例如,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教科书除了提到宦官专权这个时代背景和
天灾严重这个触发原因之外,提到了两点:一个是土地集中,一个是加派田
赋,租税太重。后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土地集中,提出了口号“均田”;针
对租税太重,提出了口号“免粮”。均田免粮政策深得人心,人民拥护,纷
纷参加,壮大了队伍,发展了形势,经过激烈的武装斗争,终于达到了攻占
北京,推翻明朝的胜利结果。在分析意义的时候,也是着重从“均田免粮”
来进行分析。教科书在这里的前呼后应是很紧凑的。教师如能从众多的细节、
纷杂的现象中抓住这些内在联系,便可以使我们的课讲得重点突出、线索清
楚。

又如王安石变法一节,从背景到内容到结果,始终以“富”、“强”两
字相贯穿。变法背景叙述了北宋的积贫积弱,不富不强;变法内容,全部措
施都以达到理财整军,富国强兵为主旨;变法结果,一定时间里达到了一定
程度上又富又强(“十几年里,兴修了水利,灌溉了田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增强了军事力量”)。教师如能把握住贯穿在王安石变法的这条主线,处理
教材便能轻松主动了。

(2)同类项问题要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中学历史课的内容包括中外古
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教师钻研教材,需要越过章节之
间,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间,中国史和外国史之间的界限,把同类项
的问题一线贯穿,并且观察它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掂一掂每一历史问
题在这条线上的分量和所处的地位。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


国的战争,这几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可以一线贯穿,那是一条帝国
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黑线。在这条黑线上,历次战争各有它自己的位置、不同的份量:鸦片战
争以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
化程度逐步加深;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半殖民地
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
全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同时代问题要左顾右盼,统观全局:中学历史教材是用章节体写成
的通史,它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按时间先后分阶段把历史史事顺序叙述下来。
如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基本上是分朝代编写的。但是由于是通史,
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必须涉及,所以又采用按专题分别叙
述的方法。这种编写方法优点很多,却又有难以见到时代全貌的不足。如中
国古代史上汉武斋、唐太宗、唐玄宗、康熙等著名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经济
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先进。他们统治时期的大事散见在政治、经济、文化、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不同的章节中。又如世界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修正主义泛滥、列宁主义诞生、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
运动兴起。。头绪纷繁,前后交错,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左顾右盼,理清头绪,
统观全局,了解时代的风云。
总之,教师掌握教材内在联系,要做到竖通、横通,同类项的史实,竖
看有一条线,同时代的面貌,横看有一个面,千头万绪的历史问题都能各就
各位,交织成网络,按一定的时间、空间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教师掌握内在
联系,达到了这样一个纵横有序、左右逢源的深度,这大概是吃透教材的又
一个较高的标准了。

(三)依据教材,重新处理教材

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依据,不等于说,只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不作任何
增删或变动。相反,为把课讲懂讲好,教师必须在掌握教材、不脱离教材的
基础上,巧为剪裁,下一番重新处理教材的功夫。

处理教材的做法,可以多种多样,没有一定之规,这里最是教师施展才
华的地方。不过,根据教材编写的体例不同,内容不同,教师处理教材的着
力点,大体上可以分为充实教材或提炼教材的两种做法。

1。建国几十年中,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比较精练,教材的形式也严谨少变,
有的文字失之干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处理教材,应侧重在补充和充实教
材的内容,那么什么地方应该补充,补充什么内容为好?
总结长期教学经验,我体会需要补充的地方,一是要从讲好教学重点、
完成教学目的出发,凡重点的地方应该多下一些功夫,情节交待得细一点,
道理分析得透一点,例子引用得多一点;二是要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出发,
凡课文只有结论或者只有概括性叙述的地方,应该增加些具体的人物、过程
或情节;三是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凡社会上流传甚广的、电视和广播电
台正在播送的有关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学生有兴趣,应该讲得较为丰富一
些。

不论是为了讲好重点,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
欲,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补充内容以更加具体形象为准,而不
要增加新的头绪。因为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它有人物的动态,


有事件的情节,有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历史课上讲课,应该尽量反映历史的
这一固有的特点:有的地方可以补充一些细节,有的地方可以铺开一个场面,
有的地方可以叙述一个故事,有的地方,甚至声音容貌,穿戴服饰,都应该
加以描绘。充实和补充,大多数的情况下指的就是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的动态、情节和过程,通过教学的活动把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充实和补充,仍旧以教材为依据,而不是另生枝节,增添或者改变教材的主
要内容。

举例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的史实,可以引用
目击者的记录,据英国书记官斯文侯的记载说:“10 月17 日日联军司令部
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是腰囊累
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最乱。法国兵营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
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
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

强盗抢到手的宝物是怎样分赃的?瑞尼有这样的记载:“所有抢来的物
品,都用拍卖法出售,所售的款项作为奖金,依照品级的等次,分给军队。
一个士兵所得的钱财,计十七块银元,约合英币七十二先令。售出的款项总
数十二万三千块银元,以三分之一分给军官们。”

通过上面细节的描述,英法强盗疯狂掠夺的情景,历历在目,几乎把学
生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之中。

其他,如讲孔子轻视劳动的思想,可以通过樊迟请学稼的故事来体现;
墨子非攻的思想,可以用止楚攻宋的故事来加以形象化;商鞅变法、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