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45部分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正是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西
汉初期几代皇帝持续地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长期地推行均田制和轻
徭薄赋政策,元初统治者被迫由圈地放牧转向限制放牧、重视农业的政策,
明初实行减免赋役、移民屯田等,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和“摊丁
入亩”等,其中心点都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农民为主休的小生产经济。正是在
这个基础上,这些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才得以巩固,国力才得以发展。可以
说,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这个基础越坚实,它的统治就
越巩固,越强大,越能长治久安。汉、唐两朝的强盛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
反过来,如果这个基础是脆弱的,那么其统治也必然是软弱无力的。两宋的
政治就是一个例证。即使这个基础原来相当坚实,但一旦遭受剧烈的动荡和
破坏,那末这个封建王朝即使盛极一时,也会迅即崩溃。秦、隋两朝从十分
强大到短促而亡,正是自我毁坏这个基础的结果。西欧封建社会则完全是另
外一种情况。西欧封建经济是农奴制庄园经济。到9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时,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各地,而原先一度存在过的自由农民几乎
被完全消灭光了。这种农奴制庄园经济又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封建主通


过层层分封,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在分封时,分封者除自己保留的
部分外,其余的土地连同农奴分封给受封者。分封者和受封者之间形成领主
和附庸的关系。但领主和附庸的主从关系,只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没有间
接的隶属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
的国王,其实际权力只限制在自己的领地之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
属自己的小封建主,根本无法在全国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力。这就必然导致王
权的衰落,形成了严重的分裂割据局面。

学习文化史时,必须注意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一
般地说,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较为直接的作用,如《齐民要术》、《农桑辑
要》、《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与当时的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天工开物》就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经济对其他文化领域
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但归根结底,文化的发展是受经济制约的。政治是经济
的集中表现。政治对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并从多方面表现出来。如各种社会
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国家的统一和分裂、政治的清明和腐败以及民主和专制、
国内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都会给文化的发展
以不同程宫的影响。以思想来说,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思
想必然是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独
尊地位的树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事业中的产生以及在建立帝国过程中
的传播,佛教之被印度国王所利用,基督教性质的演变及其被罗马皇帝定为
国教等。当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特别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前夜,
更会在思想文化领域激起巨大的波澜,如中国春秋战国间以西家争鸣为特点
的文化高潮,“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
的思想启蒙运动等。反过来,这些文化运动对当时的政治斗争都起了很大的
积极作用。又如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会给思想文化留下深刻的影响。例如
我国古代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伟大诗篇也好,近代魏源、康
有为、孙中山等恩想家的不朽名著也好,都深深地留下了这种历史的痕迹。

(四)要重视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英雄史观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是影响极深的。在我国,
由于2000 多年封建斋制的历史,皇权主义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是历史带
给我们民族的一个沉重包袱。由于历史条件的改变,这种传统意识也会改变
其形式,如表现为个人迷信等。但这些都是英雄史观的表现。这种情况不能
不反映到青年学生中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
作用,不仅是历史的科学性原则所要求的,而且还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如何去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呢?首先要着重阐述人民群众在各
次革命斗争中的伟大作用。奴隶的反抗斗争是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强
大动力,这在古代罗马显得尤为突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
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到了近代,不论在欧美
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还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人民群
众都是革命斗争的决定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革命才得以发
动,革命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才得以克服,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之所以强有力,靠的主要是自耕农。不论是马
斯顿荒原之战中的铁骑军也好,还是纳西比决战中的新模范军也好,其主要
成份就是自耕农。如果没有广大自耕农的积极参加,克伦威尔就将一事无成。
在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之所以能叱咤风云,他率领的军队之所以在欧洲陆


战中几乎所向无敌,靠的主要是雅各宾专政期间获得土地的法国自由农民。
如果离开了广大农民,拿破仑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施展不得的。
拿破仑在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中,有一条是保证了农民在革命期
间取得的小块土地,正是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也是拿破仑有远见之
处。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之所以能转败为胜,迅速扭转局势,靠的
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颁布后所激发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
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而这两项法令的颁布,又表现出林肯作为资产阶
级民主派代表人物可贵的民主精神。即使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中,也
显示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个目标是推倒幕府统
治,而倒幕的主力正是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俄国1861 年废除农奴制的改
革,是由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什么力量迫使他们去进行改
革?不是别的,正是连绵不绝、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贵族地主的统治岌
岌可危。他们发现自己已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有随时覆亡的危险。在
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农奴主的总头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才发出“与其等
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一惊呼,而决定进
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的。

在讲文化史时,也要注意讲请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第一,
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为一切科学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这方面历
史教材在讲述文化史时(商朝和古代埃及)已有所涉及,讲课时应加以着重
说明。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包括各种文化活
动)是一切科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前面已举例
说明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这里举文学为例。历史上有许多伟大
的文学作品,是以劳动群众创造出来的素材为基础,再由文人和文学家加工
整理而成的。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
诗大部分是从各地采集来的民歌,是《诗经》中比较优秀的篇章,反映了劳
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作品。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诗
歌体裁——“楚辞”的。教材中提到的《敕勒歌》、《木兰辞》就是古代北
方民歌(乐府)的杰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
著都是在长时间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聊斋志异》
也从民间故事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第三,在阶级社会里,劳动群众的智慧
和创造受到严重的压抑,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科学
技术、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并涌现出许多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等,为
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如手工业者出身的墨翟,是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宋代“布衣”(平民)毕昇是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人,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开创了印刷史的新纪元,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世界科技史上,瓦特、史蒂芬孙、
爱迪生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一个是徒工出身,一个是工人出身,一个
从小做苦工,自学成才,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集体创造。

上面说的是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至于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
方面的创造则更为直接,其作用也更巨大。如古代中国的长城、运河,古部
长安、北京,埃及的金字塔和阿蒙神庙,印度的佛塔,希腊的雅典卫城,罗
马帝国的都城罗马古城等;这些宏大雄伟的建筑工程,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血


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们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代劳动群众还在日常
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农耕、冶炼、纺织等技术,创制出各类工具和器械,
这些在教材里也讲述得不少,其实还有一些创造发明可作补充。正是劳动群
众的这些创造发明,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不停地
向前发展。

(五)要特别重视世界史两次工业革命的讲述和分析

这两次工业革命实在太重要了。它说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生
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深刻变革,直至
引起整个世界形势的大变化。这里不拟展开了。

历史上许多次的阶级斗争,特别是近现代的各次革命斗争,都是推动历
史发展的动力,当然应予高度重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有着突出的安排,
而我在前面的论述中也多次地涉及到这些内容,这里就不再单独论述了。

总起来说,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分析和讲述历史,才能坚持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才能把裸讲深、讲透,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
史观点,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原理去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这方面让学生真
有所得的话,那么可能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匪浅。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讲述历史时,一定要避免空谈理论,切忌标签
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它仅仅是给历史研究和历史教
学以理论指导,它向我们提供的是观点和方法论。我们只是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具体地分析历史,要让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客观过程来说明
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决不是去搬套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名词和现成的结论。
简明地说,就是在运用科学理论时坚决避免非科学的态度。

历史教学方法谈

中学历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上好历史课?人们可
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研究,它是永无止境的。下面我想着重从课
堂艺术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历史课文,因限于篇幅,一般来说是平铺直叙的,学生读了可能印象不
深。教师的任务在于把课讲话、讲深、讲透,能够使字面的东西凸现起来,
使学生有形象感和立体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一个升入高校的
学生来信说:“听课后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以致后来在参加考试答卷
时,能够立即从脑海里反映出老师讲课的情景,从而能把先前一次性把握的
内容清晰地解答出来”。的确,教师讲课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对此,除了对教学内容尽可能作出科学性的分析外,我曾试图从以下几个方
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要把课讲得丰满些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历史课必须讲得生动、具体、形象,
尽量启发学生去设想过去的历史现象,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把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活化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带迸了一
幕又一幕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活动之中。只有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