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明末之旅 >

第84部分

我的明末之旅-第84部分

小说: 我的明末之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东西要是搞成了,那将多么了不起,了不起啊!”

“……”

张丰介绍完,大家顿时一阵阵激动,一阵阵感慨,宋应星更是紧紧的抓住张丰的手,激动得脸色微微潮红,嘴唇微微颤抖,“总…总兵大人,您…您莫骗我这老头子,真…真有这东西?”

其实,身为科学家,宋应星心里知道,这东西肯定能搞成功,只是,一切来的太突然,太震撼,一下子颠覆了多年的认识,一下子难以接受而言。

张丰自信的点一点头。

宋应星激动的道:“总兵大人,我们一定要搞成这东西。”

张丰道:“老宋,我这次过来是专门找你的,要搞成这东西,我们先要修铁路,然后造火车,我们一起将这东西搞出来。”

“好,一定搞出来!”

宋应星知道,如果真搞出这东西,肯定将名留青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要发展铁路运输,第一步自然是修路,修铁路,然后就是造火车。修铁轮的话只要有铁轨,其他的应该是不是难事。

宝山钢铁厂虽然生产钢轨有一点难,但生产铁轨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另外,因为是低速火车,实际时速估计也就二、三十公里,铁轨足够。

生产制造火车的关键是蒸汽动力火车头,但现在上海机器制造局已经能生产制造两千马力的大型蒸汽机,加上张丰的“技术指导”以及宋应星,估计制造出蒸汽动力火车头问题也不大。

于是,张丰好好的和宋应星交流了一番,且给松应星布置了第一项任务,那就是首先勘测上海县至松江府的铁路线。

铁路的修建,张丰准备一步一步来,先修第一段,也就是上海县至松江府,这一段铁路不是很长,加之没有崇山峻岭,全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工程量不算大,技术难度也不高。

然后再修建第二段。第二段铁路由松江府至苏州府再至常州府的铁路,第二段铁路工程量自然大得多。如果这些铁路真的修建完成,火车真的在铁路线上跑起来,带动经济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然,作为铁路的拥有者,张丰肯定将赚得钵满盆满,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肯定不会假。

乘客乘坐火车需要钱,帮各商家运输货物肯定也能收钱,前期投资是大一点,但后期就等着每年收钱吧。

带着自己的几个学生,几个助手,宋应星高高兴兴的开始上海县至松江府铁路线的勘测。

因为这一段铁路线的长度只有区区四十余公里,加之难度不大,宋应星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勘测完毕,且将资料摆在了张丰的案头。

资料非常的详细,铁路线多长,经过哪些村镇,设多少个站点,需要修建多少桥梁,需要开挖多少土方,甚至细致到了工程造价,需要多少民夫等等。

张丰看到这份详尽勘测资料之后,张丰欣慰,这次真选对人了,看完这份资料之后,张丰甚至几乎无法更改,发现非常的科学合理,于是,张丰批示,马上开始铁路修建。

此时,距离农历新年已经不到一个月,但完全挡不住张丰修铁路的进程。

………

第一百三十章来自京城的圣旨

再过半个月就是农历新年,南方的天气虽然不像北方那样寒冷,但也带着丝丝寒意,但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

张丰在松江府地区具有很高的威望,听说张总兵要修铁路,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铁路是什么东西,很多人就主动报名,主动参与了历史上第一段铁路的修建。

张丰也仁义,招待大家一顿中饭,且管饱,另外还发二十文钱的工钱,干半天就发十文钱工钱。

上海火车站工地。

这是设计之中最大的火车站,三个站台,六车道,路基已经完成平整,一些民夫正在铺石子,铺枕木,上铁轨。

数名民夫喊着号子,抬着第一段铁轨上来,轻轻的放在枕木上,然后有人调校水平和方向,然后测量,然后钉入道钉,将这根铁轨固定。

这是宝山钢铁厂生产的第一批铁轨,在旁边还整整齐齐的放置了不少,看上去起码有上百根。

这些铁轨和现代钢轨在外形和尺寸上已经没有很大区别,毕竟有张丰指导,张丰对现代钢轨尺寸熟悉得很,这些铁轨自然按照现代钢轨的外形尺寸制造。

和现代钢铁不同的是,这是铁轨,材质无法达到现代钢轨的程度,另外,尺寸也要短一些,现代钢轨的标准长度是12。5米至36米,而宝山钢铁上生产的铁轨长度是6米。

长度越短,生产制造难度越低,考虑到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张丰最终选择生产6米长的铁轨,因为是低速铁路,6米的长度也完全足够。

第一根铁轨铺下去,接着是第二根,第三根……

渐渐的,长度增加,第一天就铺设了近两百米的长度,因为路基已经修好,石子已经铺设完毕,只要铺枕木和铁轨,速度自然比较快。上海站的六条铁道渐渐的延伸到远方,延伸到松江府方向,最后在远方汇成一条铁道,且每天以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速度增长和延伸。

………。

农历新年之后,开春之后不久。

张丰在热火朝天的修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且已经修建到了好几公里的长度,如果不是要修建多座桥梁,估计进程会更快。

这不是高标准的铁路,不能用后世铁路标准来衡量,这是一条比较简易的低速铁路,再加上这一带地势平坦,不需要隧道,工程量最大的地方在于路基修建和桥梁建设,工程进展自然比较快。

不过,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能修建好几公里,张丰已经非常满意,另外,上海火车站的主体大楼已经修建近半,而三座站台则已经完工。

不管是站台,还是主体大楼,都用上了水泥和钢筋,质量看上去杠杠的。

蒸汽动力火车头的设计已经完成,上海机器制造局已经在开始试制,另外,宋应星已经开始勘测松江府至至常州府的铁路线勘测(沿途经过苏州府)。

……

宁波造船厂。

宁波造船厂可谓是一边建造一边生产制造船只,偌大的宁波造船厂现在还未完全完工,每天起码有上千民夫在劳动。

造船厂目前一共四个船坞,有两个船坞先期完工并投入使用,另外两个船坞还未完全完工,还在进行收尾性建造。

两个先行建设完工的船坞之中,两艘大型船只已经完工,一艘三千料战船,一艘三千料运输船。

船坞旁边一片热闹,很多造船工人在见证自己的劳动成果,只见一声声汽笛长鸣,这两艘大船缓缓的离开船坞,朝船坞外面的海面行驶而去。

这是木质结构蒸汽动力船,建造速度快,因为主要使用木料而不是钢板,这样的船只,从龙骨铺设到船只完工,建造周期只有两个多月,这两艘船几乎同时开工建设,现在同时完工。

三千料战船,这是新型战船,尖底,尖尖的船头,船身不宽而长,船头,船尾,以及船头装备多门150毫米大炮,对,在这样的大战船上,150毫米大炮是主要火力,70毫米火炮只是火力补充。

相比以前的两千料海船,火力方面成倍提升,当然,船只排水量更大,结构更结实,更多的抗沉水密舱,更难被击沉。

三千料运输船,从外形上看和三千料战船相比明显不同,船身宽大,这样能运送更多的人员,更多的人员。

张丰急需大量的三千料战船,大量的三千料运输船,不管是上海造船厂,还是宁波造船厂,都开足马力生产。

总兵府。

张丰正在看着一份清单,这是最新的船只清单,以前,有两千料蒸汽动力海船十艘,一千料蒸汽海船六艘。现在有增加了新成员。

上海造船厂新下水三千料战船两艘,三千料运输船三艘,宁波造船厂新下水三千料战船和运输船各一艘,这样一来,新增加船只数量达到七艘,且全都是三千料级别的。

张丰正在满意的看着这份清单,关鹏走了进来,汇报道:“总兵大人,北方传来消息,张献忠部在玛瑙山受到重创。”

“哦。”张丰一阵微微惊愕,没有想道,历史的大致走向还是没有变,接下来,张献忠、罗汝才部将进入四川,然后攻克大批州、县。

张丰道:“密切关注北方的动态,有什么事情直接向我汇报。”

“是!”

关鹏站得笔直,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快步出了总兵府。待关鹏走了之后,张丰缓缓的站了起来,根据脑海之中记忆,仔细思考未来的大致历史走向,想了良久之后,张丰知道,留给自己安心发展的时间不会太多。

同时,张丰也开始评估起自己的实力。

陆军一个师,人员两万余,此外海军数千人,战船运输船加在一起二十四艘,海军军港两个,舟山军港,以及正在建设之中的那霸军港。

现在是崇祯十三年春,如果历史走向没有大的改变的话,待到了明年,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短时间之内发展至数十万。

张献忠部将出川,然后克襄阳,杀襄王,队伍发展也将非常庞大。另外,满清也耐不住寂寞,将围锦州,然后明清松锦决战,明军大败,主力部队大部被歼……

“留给我的安心发展的时间已经不多,最多一、两年之后,东西南北将全部鼎沸,到处都有叛乱和起义,满清最后也将入关。”张丰脸色凝重的这么思考着。

“发展军事实力才是硬道理。”张丰心中这么想着,就想到了自己的部队。

陆军一个师,虽然已经发展到两万余人,且全部装备燧发火枪,且还有火炮,但致命的一点是基本无实战经验。

实战经验很重要,只有经历了实战,这才是一支真正的部队。

…………

京城,早朝。

崇祯坐在龙椅上,脸色有一点不好看,关宁军方面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几天之前,关宁军一部和满清在锦州城外进行了一场正面野战,损失数千人,且几乎全部都是骑兵。

如果仅仅只是损失数千人,崇祯的心情估计也不会这么糟,崇祯心情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满清出现了一支火器部队,关宁军和对方正面交锋,遭到满清火器部队的猛烈打击,一下子损失数千骑兵。

“万岁,没有想道,满清鞑子也有火器部队。”

作为兵部尚书,显得对情况是比较了解的,陈新甲出列道:“满清的这支火器部队约三千余人,分成六队,每次射击五百人,一队射击完成之后退后,然后第二队向前射击,然后是第三队,第四队,第五队,第六队,周而复始,射击持续不断,我们的骑兵死在了冲锋的路上,死在了对方的火器射击之下。”

不少大臣面面相觑,没有想道,满清的火器居然这么厉害,要知道,火器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现在却被满清用来对付自己。

“诸位爱卿,对付满清这支火器部队,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见崇祯这么问起,大家都沉默起来,说实话,大家都没有对付的办法,大殿之中一片安静,很多大臣都低着头,只有少数人在低声交头议论。

良久,没有一个大臣说出建议。

崇祯的脸色越发的难看,兵部尚书陈新甲思考良久之后出列,禀奏道:“陛下,臣有一个建议,能否让松江张总兵带人去锦州,张总兵的也是火器部队,估计能克制满清的这支火器部队。”

崇祯没有马上点头同意,显然也在衡量和思考。

首辅刘宇亮出列,禀奏道:“万岁,臣以为不妥,张丰的部队全是火器部队不假,但他们以前只有不到两千人,现在虽然号称两万,但张丰手下的那些兵丁十之八九都未上过战场,臣担心一触即溃。”

陈新甲正准备出列辩解几句,但看到崇祯似乎要说什么,马上就停住了,呆在原地,准备听崇祯怎么说。

崇祯缓缓的道:“传朕旨意,松江总兵张丰即刻率队前往锦州,打击锦州城外一带的鞑子。”

崇祯这么一说,调子就定了下来,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出发往松江府,几天之后,张丰收到了这份来自京城的圣旨。

…………

第一百三十一章抵达辽东

张丰领旨,刚送走传旨的太监没有多久王朝勇就进来了总兵府,显然,王朝勇已经得到了消息。

从王朝勇的神色可以看出来,王朝勇脸上带着明显的喜色,步伐都比平时大上几分,一进来就是大嗓门,声音和语气之中透着浓浓的兴奋和高兴。

“总兵大人,听说我们要上战场,是不是啊!”

张丰知道,王朝勇等自从天津卫的那次大战之后再没有上过战场,大家都憋坏了,差点都忍不住了,这个时候,好消息传来。

张丰心中也是一阵舒爽,陆军一个师,两万余人,训练这么久,单就训练而言已经差不多,唯独缺少实战,现在好了,自己要上战场,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

张丰高兴的道:“对,圣旨已经到了,要求我们即刻出发前往锦州打鞑子。”

闻言,王朝勇更加高兴,大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