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荣耀 >

第217部分

帝国的荣耀-第217部分

小说: 帝国的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酒有肉就行,哪里还管那么多!对了,常将军,人家好酒好肉地招待咱们,咱可不能小气,辎重营里不是还存了不少好茶和蔬菜罐头,都掏出来吧。”濮英得寸进尺道。

常遇春沉吟一下说道:“好吧,尽兴就好,通知辎重营。”

朵忽迷儿三人笑意更浓了,夏时安这时连忙插话道:“一团和气就好,册封会盟之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不必分得那么清楚了。”

朵忽迷儿三人脸都要笑烂掉了,连连点头道:“上使大人说得对,大家就是一家人了。”

当晚,兀鲁回河畔,上百堆篝火将这里照得一片通明,上千人围坐在篝火旁边,欢声笑语与篝火噼里啪啦的声音一起回荡在夜色之中,火堆上的烤全羊香气四溢,如同这欢庆的气氛一样浓郁。

“常将军,两位上使,诸位大人,这是小儿贵力赤,快来见过诸位大人!”朵忽迷儿笑眯着眼睛说道,一个贵服少年紧跟在他后面,听完父亲的话。老老实实拱手向常遇春、夏时安等人行礼。

“真是虎父无犬子!”濮英在一旁笑道。

接着马马速该将其子马哈木,嘉度奴特将其子阿鲁台也介绍引见给众人,一番寒嘘之后,夏时安出言问道:“可汗,两位大首领,这三位公子可是要去北京拜阶觐见圣上的?”

“正是!”朵忽迷儿三人连连点头,这三人可算是下了重本,自己的嫡子都推出来了,按照草原上的传统,这三位嫡子将来可都是继承他们家业的人。

“好,我圣上文韬武略,天纵之才,三位公子随在近旁,定可受益匪浅,而我大明文治武功皆盛,三位公子到时学得一身本领,定可子承父业,光大家门,为我大明镇守漠北。”

朵忽迷儿三人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他们舍得让自家的嫡子去大明当质子,自然是权衡过利弊,要是能在大明深造,学得一身本领不错。现在大明正是鼎盛之时,文治武功的人才比比皆是,自然能学得不少东西,最重要的是在大明带上一段时间,与大明建立起良好关系,到时回来漠北逐雄争霸,大明必定是鼎力支持,中原人不是很看重师生关系吗?他们的学生治理漠北草原,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所以三人一咬牙就做出了这个决定,没有付出怎么能获得回报?

濮英在一旁笑着接言道:“你们的父亲是草原上的英雄,你们就不必去学什么吟诗作词。回到南京投了军校,培养了个十来年,把本事学好,这漠北草原自然就是你们的了!”

朵忽迷儿三人不由大喜,大明军校的名声,他们远在漠北草原也是早有耳闻。大明军队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大明军校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军官和将领,这才使得数十万大军如使臂指。在三位草原枭雄的眼里,的确不必去学那文绉绉、酸不溜秋的诗词,能把大明军队治军打仗的本事学好,比什么都强。现在濮英说出这样的话来,以他将军这位高权重的身份,自然不是胡言乱语。

夏时安在一旁有些尴尬,朵忽迷儿看在眼里,连忙凑趣地说道:“既然能得大明栽培,这文采定不能落下。天朝有不少上马定四方,下马安天下的文武全才,我家犬子生性愚笨,只要能得之万一风采,我也是祖上积德,佛祖保佑了。”

听到这里,夏时安心中稍平,其他人觉得朵忽迷儿说得有趣,都不由大笑起来。

稍坐片刻,朵忽迷儿便命人抬上马奶酒,并唤出数十女子,跳起草原上的舞蹈来。气氛一下子更加热闹起来。

这些得过嘱咐的女子,端着酒杯,媚眼横波,走到常遇春、濮英、夏时安、陶希言等人跟前,边歌边敬酒。

夏时安、陶希言等文官好歹还保持着矜持,常遇春也是端坐不动,不为所动,濮英等数十将校却是手舞足蹈,接过酒杯就痛饮起来。几杯酒下去,只见濮英满脸通红,嗖地站起身来。二话不说拽着跟前敬酒的女子就往空地中间走,然后与其乱舞起来。

女子倒是舞得有模有样,陪着华服流苏,在桔红的火光中显得美丽异常,濮英就是乱扭身子,活像一只从大兴安岭下来的笨熊,只是围在女子美妙的身体旁乱转,双手举起,一阵乱甩,脸上露出呵呵的傻笑,也不知是真的在舞还是借机撒酒疯。

有了濮英带动,不少明军将校也纷纷起身,拉着女子一起舞了起来,只见篝火旁人影晃动,笑声不断。

朵忽迷儿与马马速该、嘉度奴特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笑意。在好酒美女面前,就是你明军军纪再严明,恐怕也要动一下心。

三人对视一下,各自又转回头去,开始盘算起如何拉拢明军将领来。常遇春是不用想了,他位高权重,就是你腆着脸往上送,人家还不一定搭理你。倒是这位濮英将军是个妙人,他职位军衔够高,又与主将关系甚好,在明军中肯定有话语权,说不定在大明皇帝那里也能说上话。听说能够授将军衔的无一不是大明皇帝的心腹亲信,而这位濮英将军又是从龙甚早的老人,应该会很得听说很念旧情的大明皇帝信任,是个重点拉拢对象。还有这校官,听说都是南京军事学堂出来的,大明皇帝一手教出来的,按古礼都是天子门生,这些人别看现在权位不高,可是指不住人家年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平步青云了,也需要细细打点。

无意中被忽略的夏时安和陶希言坐在一边,看着武官们“丑态百出”,一向持礼为重的夏时安不由忿忿低声说了一句:“果然都是武夫,粗鄙难耐。”

陶希言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答言。

此二人是江南学派重点培养的对象,可惜虽然两人文采横溢,算是江南新一代的名士,可是对大明现在重视的律法经济之学却不擅通,参加司政考试只能勉强过,庶吉士更是连边边都摸不上。不过幸好有江南学派一帮老夫子鼎力相助,宋濂、刘基等重臣看在理学一脉上也颇有照应,司政没两年给他们弄了个浙江省待制,然后又转到礼部历练,终于分别升上了正从五品官职。可是要想再进一步,得天子制书(按照大明律法,从四品以上官职必须由皇帝以制书亲自授予)却是难于上青天。毕竟两人不是庶吉士出身,又不是简在帝心的俊才。

于是江南学派的大佬们一合计,极力推荐两人出使漠北。这虽然是趟苦差,但是能够在这不世之功里沾点光,以后自然会升迁容易。

夏时安看到陶希言没有答话,不一会又忍不住低声道:“圣上对这些武夫太纵容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陶希言不好再保持沉默了,低声简言:“现在四方未定,圣上还要倚重他们。”

夏时安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道:“惜辞甚是,说到这治理天下,还要靠士大夫,前朝太祖皇帝武夫出身,天下平定后还不是要与士大夫共天下。现在圣上只是权宜之计,将来还是要回到文治的路上来。”

陶希言知道夏时安对自己的话理解有所偏差,但是却没有出言辩明,只是点头附和。他知道夏时安不仅诗词做得好,对理学更是颇有造诣,深得江南学派领袖之一宋濂的器重,反观自己,宋濂、刘基都说自己“内忌而外宽,谋深多权变,又有雄豪之志”,不是很喜欢,所以陶希言对夏时安是避其锋芒。

与士大夫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是天子一人的,谁与你共天下?陶希言知道,与士大夫共天下,只是文人自己的意yin而已。再说了,当今圣上,谋深似海,谁又能看得清楚他的心思呢?

看着夏时安脸上露出的笑意,看着常遇春、濮英等人的眼神不由露出鄙意,陶希言的心里只是冷笑几声,继续保持着沉默。

一番吃喝玩耍之后,朵忽迷儿凑了过来,向夏时安、陶希言拱手道:“两位上使大人,这册封一事定在何时,我等也好做些准备。”

夏时安一时抓瞎了,他只负责宣读诏书,至于这册封仪式按照刘浩然的意思则是听常遇春的安排,毕竟人家要负责整个仪式顺利、安全地完成。

问题提到常遇春那里,他喝了一口酒道:“陛下给我一封书信,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算过,下月初四是个黄道吉日,就定在那一天。”

大家一听便安下心来,既然皇帝陛下特意请天文台算了黄道吉日,说明陛下对此事的重视,自然要遵从旨意。再说了,六月初四离现在不到十天,这几天还等不了吗?朵忽迷儿、马马速该、嘉度奴特心里反而暗喜,这空出来的时间刚好能让他们拉拢结好明军将领军官和上使。

一直边的陶希言不由微微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道:“六月初四,丁亥日,黄道吉日?”

第二百零八章 丁亥日

明历六年六月初四。丁亥日,宜沐浴、入殓、安葬,忌开市、安门。

这日一大早,兀鲁回河畔是彩旗招展,朵忽迷儿、马马速该、嘉度奴特三人将自己最好的衣服都穿上了,身上也挂满了金银珠宝的饰品,在他们身后,则是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漠北草原贵族。按照流程,当朵忽迷儿被大明皇帝正式册封为罕不答汗和义宁王,马马速该被册封为顺安王,嘉度奴特被册封为和宁王后,这些贵族也将被大明皇帝正式授予宣慰使、千户、百户等官职。有了这些官职,他们就可以正式划定地盘,清点子民,安心做起“土皇帝”来,因此他们也是翻箱倒柜地找出华服穿上身上,唯恐失了礼仪。

册封地点设在兀鲁回河畔,离明军营帐只是咫尺之远,这里早就搭好了高台,做好了一切布置。

朵忽迷儿三人早早地赶到了这里,他们的儿子贵力赤、阿鲁台、马哈木紧跟其后。在场了除了数以千计的大小贵族。塔西措木寺的措南喀巴大喇嘛、嘉多密山寺的善行多巴大喇嘛均在场,甚至连大萨满师别勒吉、德昭云寺的嘉木喀佑大喇嘛、苏轮布德寺的嘉措细木大喇嘛等草原上德高望重之人也都应邀出席。

离预定的时辰还有半个时辰,明军大营有了动静,先是持旗骑兵,他们身穿板甲,外披红衣,持着大明国旗、军旗走在最前面,接着是三千火枪兵,穿着红色的军服,迈着整齐的步伐,如林般的走在第二。接着是一面大旗,上书“奉旨漠北册封钦差”,在大旗后面是骑马的夏时安,只见他头戴三梁冠,银带?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身穿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下为赤罗蔽膝、配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脚着白袜黑履,神情肃穆,双手捧着一道文书。

陶希言衣着差不多,紧跟其后,也是一脸肃穆。

两位钦差护卫着铠甲,配腰刀。鲜甲怒马,神采奕奕,护在周围。

常遇春、濮英等将校则一身军服戎装,带着三千火枪兵跟在其后。

由于册封地点离明军营帐太近,不够这长长的队伍施展开,于是大队人马从西门出,远远绕了一个大圈,这才走到位于东边的册封地点。

朵忽迷儿等人看到这仪仗,心里既是畏惧,又是发笑。畏惧的是明军的确不凡,仅仅六千兵马居然有如此威势,恐怕就算来上两三万人也啃不下他,发笑的是中原人毕竟是中原人,就是喜欢摆这些花架子。

来到册封地点,暂且不说六千明军列队站好位置,夏时安与陶希言径直走到高台上,将诏书放在已经摆好香案的桌子上,然后一撩衣摆,扑通跪了下来。

朵忽迷儿等数千人连忙跪下,整个场面只有执行警戒任务的明军官兵树立不动,只行军礼。

大礼参拜之后。夏时安来到桌前,与陶希言、常遇春对过诏书外皮的盖印火漆,确定无误,这才小心翼翼地启开,取出诏书来。

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大家都知道,重头戏来了。

夏时安展开诏书,郑重的目光居高临下地扫了一遍全场,刚一落到诏书上,却脸色大变。

一旁的陶希言久久没有听到夏时安开口,不由皱了皱眉头,这个书呆子,难道被这场面吓住了,真是上不得台面的人。但是转眼看到夏时安的脸色,陶希言心里不由泛起一阵浮念,难道事情有变?诏书出了问题。

这可是件大事情!要是诏书出了问题,他这个钦差副使也逃不离干系,最少这辈子的仕途算是完了。想到这里,陶希言也不顾礼节,几步走到夏时安跟前,扫了一眼诏书。这陶希言也愣住了。

只见诏书上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册封会盟一事,着常遇春将军便宜从事。”下首是一方朱红大印…“大明皇帝行玺”。

陶希言的脑子一下子全蒙了,任他聪慧过人,却一时想不明白刘浩然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诏书绝对是真的,毕竟上面有刘浩然的亲笔和印章,可是却只字未提册封等事宜。而且这印章也不对,这等的诏书是要加盖“大明天子行玺”。

按照明制,大明皇帝刘浩然只有五方玉玺。“大明皇帝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