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荣耀 >

第187部分

帝国的荣耀-第187部分

小说: 帝国的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枝末,并大量推广麦种等其它作物的使用,木材则进行轮期砍伐,尽可能控制数量和不影响树木

林。

对于陕西乃至甘肃地区,刘浩然给予的农耕政策是不鼓励开荒,鼓励百姓们在荒地荒山上多加植树。然后允许有计划的砍伐成才树木,加以贩卖,谁种植谁收益。不过收益时间可能会能漫长,这需要官府有决心加以控制,并加以钱粮上的补贴。

陕北、甘肃东部包括河套、宁夏的区则放弃农耕恢复计划”改为受控制的定居放牧,并在这些地区的工上多加植树。在历史上。宁夏、河套、甘东以及祁连山地区都是草原连天、绿树葱郁的地方,自从中原王朝对这些地区大加开发。大量移民耕种和本地居民由放牧转为耕种,使得草原和树林逐渐消失。变为耕地,最后开始沙化,刘浩然必须阻止这一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并将生态环境还原回去。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经过多年的战乱,陕西等地方的人口锐减,封山造林,退耕还林和弃耕为草都不会影响到现在百姓们对耕地的需求。渭河流域等关中地区的耕地足以养活两三百万人口。

对于这个计划,郭景祥颇有微词:“陛下,农乃国之根本,陕甘土地肥沃,改耕为牧,退耕还林,恐不利百姓们的生计。”

“郭先生,陕甘地处黄河上游,这里多开耕地,则树木草被难活,大雨一下,泥沙则随洪入河,最后汇至黄河,奔流至河南山东,造成河水泛滥。一旦洪灾,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皆动,损失不可计,得不偿失

“陕西退耕还林,改耕为牧,产出的羊毛等物品可在陕西多制为呢绒制品,此物收利不少大明背卓着强大的海外贸易能力,绝对能够在这些产品代蒋最大的附加值,也就是可以消过商贸为陕西从海外获的收益,以弥补农耕上的损失。

“陛下,现在战事平息,百姓们安居,人口将会不断增长,届时对耕地要求会越来越多,不知那时将如何处置?”

“移民,向外移民!”刘浩然毫不犹豫地说道,“为了长治久安。封山造林、退耕还林、改耕为牧必须执行下去,陕西必须变作山林葱郁、草原遍地的地方,防止泥沙流失,所以陕西省的人口总数必须被控制。”

人口增长,自然就会土地需求增大。另一斤,世界的明朝中后期,陕西人口剧增,大力开荒耕种之后,水土流失严重,沙化加剧。加上天气变化,结果连年旱灾,百姓们民不聊生,最后只得造反求活路,最后让大明朝覆灭。

“移民?”郭景祥有些想不通了。河北、河南、山东都是从他处往里面移民,陕西怎么要往外移民呢?

“对,移民,可以向北移民,向西移民,向东北移民。我们将竭尽全力打败北元,占据他们肥沃的草原。然后从陕北等地迁居牧民过去。还有东北,地域广袤,土地肥沃。但是却被诸蛮族占据,我们必须大加移民,增加人口,增强对那里的控制。还有西边,我们更应该以人口迁居加以对那里的控制。”

“陛下,仅此我陕西一省行此国策吗?”

“不,郭先生,治理黄河是天下一盘棋,除了陕西,山西西部和各支河流域,甘肃,青海地区都要逐渐施行封山造林,退耕还林,改耕为牧。将来这一政策还将延续到江南长江、淮河流域,依然要执行封山造林,退耕还林。”

刘浩然知道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在工业革命中获得迅速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自然,最后终于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又托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恢复大自然。刘浩然既然知道这段历史,自然希望避免这段弯路,现在的大明已经占据历史的制高点,当然可以玩一下将来国内搞环保,对外搞“污染”的那一套。

听到刘浩然如此庞大的一个计划,郭景样已经意识到陕西只是这斤,计划的一部分和试点,也意识到刘浩然的决心,只是他心里还是有些想不通。

“郭先生,古人早就教诲我们要天地人合一,顺势而为,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一时口食之贪,肆意向山林土地索取无度,老天爷会报复我们的。”刘浩然看出郭景祥的顾虑。苦口婆心地劝道。这次他拿出了中国古人奉行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的确,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以“乐于山水”为享受,对保持自然原态有一种从心底的喜欢,相对欧州人来说,他们对“改造大自然”也不是很热衷。只是农乃国之根本,郭景祥还没有看透到环境保护和农耕之间互利的关系。而且在这今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必须靠大开荒地,以田地数量来弥补单位产量低下的

“郭先生,你担心什么我知道,天下之大,你还担心我大明子民没有耕种之地吗?”刘浩然心里还希望通过国内耕地限制,迫使百姓们向外移民。按照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口基数,要是方向对头。不要说全世界,全亚洲都已经被中国人占满了。只是中原王朝历朝历代治国的策略是将百姓死死约束在土地上,不让他们外流,所以百姓们被窝在一处,人口迅速集中增长,土的慢慢地变得不够用,加上土地兼并,使得矛盾激化,结果造成内乱,给了北方游牧民族可乘之机。

几经犹豫,郭景祥虽然心里还有意见,但是勉强接受了刘浩然的新国策,只是这一国策耗时巨长,一时半会是急不来的。

刘浩然与郭景祥等人协商,先派遣得力官吏和农牧研究所、诸农业大学等专业人士赶赴陕西各地。摸清情况,再制定详细的政策。

第一件事初步解决,刘浩然便提出了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如何处理西北人口众多的回回,也就是穆斯林。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穆斯种在西北地区获得长足的发展,加上元廷原来广袤的疆域和“征服”使得很多中亚信仰伊新兰的穆新林回回迁居西北,甚至向中原发展。

刘浩然决定对穆斯林采取两种方式,对于已经被汉化的穆斯林,也就是丢失了本民族语言文字,改用汉字和汉文化,仅保持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刘浩然将其定位为回回,采取拉拢方式。对于这些回回,刘浩然准备将其分散迁居,以“大分散。卜集中”的方式将他们全部迁居到汉人集中地地区,使得他们从西北的多数人口变成少数人口,再以周围的汉文化加以“侵蚀”让儒家思想好好熏陶一把他们。

当然了,对于这些回回,“宗教自由尊重宗教风俗”等政策是要提的,反正中国历来是宗教政策非常自由的,佛、道小穆斯林、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都可以在中国土地上找到一席之地。但是刘浩然表面上实行“宗教自由”但是骨子里还是推行儒家为主、中华传统思想独一的政策。不管你信什么教,你的子女总要上学吧,那么学校里教得全是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刘浩然已经为大明确定了官方语言,那就是汉语,其它任何语言,包括蒙文、藏文等其它文字,官学等官方和正常生活中你是看不到了,只集在国史馆、大学等专门的机构看到。

对于那里还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穆斯林,刘浩然毫不犹豫采取打压政策。大明迟早是要向西发展的。那么这些穆斯林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接受华夏文明,成为回回,接受官府的安置和管理;第二,你必须向西退去,回到你穆斯林的势力范围去,到那里你想怎么活都是你的事情,到了大明的地盘就就必须服管制,胆敢作乱反抗,你先问问明军手里的枪炮再说。

刘浩然知道历史,西北幕来就因为

“亚,小顺识宗教问题搞得动荡不安。他必须借着大好时机把这里见。对于其它残酷的宗教政策,刘浩然已经够宽容了。宗教自由,允许你信仰自己的宗教,但是你不能对大明的主体文化和思想产生冲击和危害,你必须成为这个主体下的一个小分支。

按照这个政策,郭景祥等官员开始对陕西境内和代管的甘肃地区回回进行人口统,计,然后再根据其他各省的人口统计,按照一定比例分散安排下去。所以,陕西省最先迁移出去的可能是那些回回。不过这个工程不比封山造林工程小,也需要长时间的操持。

不过这两件大事都是建立在明军对西北军事行动胜利的基础上,傅友德和徐达正在加紧对甘肃北元残部进行进攻。

先是退守盘踞在甘南秦州一带的李思齐部。扩廓帖木儿已经逃到甘东地区,他重新在甘肃灵州今宁夏灵武立帐扯旗,几个月过去。各路残军汇集在他的旗下,又聚得五万多兵马,与李思齐遥遥呼应。

不过李思齐却不服扩廓帖木儿的管。他们两人原本就有仇隙。李思齐原本是察罕帖木儿的把兄弟,曾经为其出过大力,算是扩廓帖木儿的父辈。可是扩廓帖木儿上位之后,对于这位“叔父”甚是无礼,李思齐不由大怒,于是便不听从其命令。在陕西自成一派。扩廓帖木儿也大怒,加上李思齐掌握着一支不小小的军事实力,其中不乏察罕帖木儿的精锐旧部,扩廓帖木儿也想将其收为己用。

于是,扩廓帖木儿调兵与李思齐大打出手,双方激战了一年有余,不分胜负。这时元太子已经凭借扩廓帖木儿的力量逼死了孛罗帖木儿,重回大都,并与元帝“和好。”开始猜忌其权柄甚重的扩廓帖木儿,借着这个机会将扩廓帖木儿夺职,自己总制天下兵马,并拉拢李思齐,防范扩廓帖木儿。

后来明军北伐,元军兵败如山倒,李思齐也退据秦州,但是与扩廓帖木儿的仇恨已经结下,是不可能一时化解的,所以两支元军残部是各自为战。

针对这一情况,傅友德和徐达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先打扩廓帖木儿这最具威胁性的一支。但是在表面上,傅友德和徐达调兵遣将,摆出全力剿灭李思齐部的势态,对扩廓帖木儿只是防范,以迷惑其。

明历二年七月,北元朝廷在上都大败,元帝又一次逃遁的消息传到灵州,元军将士人心晃动,很多人开始自谋出路。有大将脱脱不花因、哈麻刺等人遣人暗中向明军请降。愿为内应。

驻扎在环庆防御的徐达收到这个消息,秘密调集了一万五千轻骑,日夜赶路,奔袭灵州元军大营。

扩廓帖木儿当时正在帐中读书。忽然外面喊杀连天,明军在内应的接应下突入营中,四处烧杀。扩廓帖木儿料知内外有变,急忙推案而起。连靴子都不及穿齐,光着一脚跑出帐外,跨上一匹马飞逃。仓促之间,手下只有十八骑跟随。扩靡帖木儿北渡黄河后,一直逃回到漠北哈拉和林。其所控制的陕西、甘肃一带,皆被徐达率兵占领。

扩靡帖木儿一败,李思齐就成了孤军,他思量许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只好接受了傅友德使者的劝降。举军归附明军。至此,北元在西北的残部基本被清除。

刘浩然留徐达继续在甘肃一带巡防地方,编练军队,召傅友德入长安。协商西北下一步的策略。

听完傅友德对西北情况的叙述,刘浩然决定暂时放弃继续西进的计戈。一旦西进,不仅需要优势兵力,更需要牢靠的后勤保障。现在陕西、甘肃部分地方初评,还不是很稳定。北边又受到北元的威胁,一时无法支持一场大战役,只有治理好地方,消除北方的威胁,西进才有可能。

“二哥,西北现在已经打成这样了,一时半会不会改变,你现在的任务是靖平地方,编练军队,就地军屯

“陛下,陕西、甘肃地方复杂,民风彪悍,的确花费一番心思,我和徐达商量过,至少要一年时间才有可能将这里和降军收拾好

“一年?”刘浩然心里盘算着北方的战事,一年时间估计北边和东北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只会继续进攻,扩大战果而已。

“二哥,你可以多花些心思在南边。”

“陛下,你是指巴蜀?。

“对,现在北方收复,逐渐稳定。我军已对巴蜀伪夏形成包围之势,该做好准备了。

傅友德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说道:“陛下,只要给我一年时间,我就可以在不影响陕甘防务的情况下聚得十万精兵,随时可听从调遣。”

“一年时间?”刘浩然有些犹豫,他当然迫切想将巴蜀之地收入囊中。但是现在明军北伐几乎把家底打空了,而且主力尽在北方一线,南边仅仅维持自保,怎么样才能配合傅友德对毛蜀进行征战呢?

明军的长江舰队到是犀利,只是三峡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长江舰队的炮舰巨船逆流而上多有难处。想来想去,刘浩然决定对巴蜀进攻以北边的傅友德部为主力,从湖广等地调集少量部队以为策应,吸引夏军的注意力,掩护傅友德部从北边发起进攻。

处理陕甘事宜,刘浩然于八月出河南,在洛阳、汴梁东京巡视十几日。然后一路南下,过南阳、襄阳入武昌,再至巴陵、长沙,然后入江西。在宜春调头北上,入南昌,于九月底抵达九江,在那里坐上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