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大国重工 >

第270部分

大国重工-第270部分

小说: 大国重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婶子,怎么还打人啊!”冯啸辰逃出两步,捂着胳膊抗议道。

    “你真是太贪心了,用你们中国话怎么说的,叫作人心不足什么的……”冯舒怡斥道。

    “人心不足蛇吞象。”杨海帆笑着替她补全了这句俗语。

    冯啸辰也咧嘴笑了,冯舒怡这话说得真没错,5000美元一台二手滚齿机,的确是便宜到家了,他居然还在扯废钢价格,实在是不地道。

    其实,德国人也不傻,哪里不知道二手设备的价值。一台二手滚齿机,翻修一下还能用,找到合适的买家,三五万美元的价格肯定是能够卖得出去的。之所以向冯舒怡开价五千,说到底图的是把所有的废钢一并打包卖掉。一家废弃的工厂,除了机床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废旧钢材,比如车间的钢结构,历年生产积压下来的废旧材料,还有那些没有翻修价值的废设备,要拆解和搬运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德国的人工成本高,环保要求也高,废旧钢材的处理成本不低,如果能够找到一家企业,愿意把这些麻烦事都揽过去,原来的业主也不介意把那些能用的旧设备卖个低价,就权当地雇人干活的费用了。一台旧设备能够卖三五万美元,也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要找到合适的买主,也不太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包销售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冯舒怡是当律师的,过去也接过一些工业企业产权转让之类的业务,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些了解。这一次,冯啸辰原本是让她帮忙联系采购二手设备,她却存了个心眼,没有直接说买二手设备的事情,而是声称自己的侄子是来采购废钢的,把对方的心理底线直接就拉到废钢的价位上了,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谈价。

    这家名叫哈根兄弟公司的企业,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机械制造企业,两年前因为各种原因而破产了。公司的最后一任哈根总裁一心想找个下家把企业的旧设备卖出去,以便拿着这些钱去乡下养老。但时下欧洲正值制造业转型时期,传统制造业已经衰落,新型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哈根公司的旧设备很难找到买主,除非是当成废钢卖给金属回收公司,可这样一来,价格就卖不上去了。

    冯舒怡找的中间商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在双方之间进行了斡旋,最后谈下来整个厂子所有设备加上废铁的交易价格是180万美元。买方还要额外承担拆卸所有设备和钢结构、并且把这些废品全部处理掉的费用。

    “180万美元,太值了。”

    接过冯舒怡递给自己的设备清单,看着上面那些设备型号、技术参数和使用年限等资料,冯啸辰有一种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感觉。这可不是一个馅饼,而是用180万美元能够买到的馅饼,是一片馅饼的海洋。

    一台高精度卧式车床,哪怕是二手的,起码也能值10万美元,在这里的报价只要1万美元;一台外圆磨床,价值是一两万美元,而这里的报价才1500美元。至于那些机床上的辅件,什么夹具、量具之类,都是打包计价的,分摊下来,一把卡尺也就是几个美元而已。德国工厂里用的卡尺,能是金南市场上卖的那种山寨货吗?就算是二手卡尺,那也是德国卡尺啊,就是不知道会不会附着几个油纸包啥的。

    “婶子,你太伟大了,这180万,花得太值了!”

    冯啸辰几乎有一种要抱着婶子亲一口的冲动,无奈中国人还是比较含蓄的,他实在做不出这样的举动,虽然冯舒怡平时没事也会反撩他几下的。

    冯舒怡得意地笑了,她早就知道这桩生意肯定会让冯啸辰满意的,她故意在事先没有和冯啸辰商量,也是想让他感到惊喜。涉及到二手机械装备收购的问题,当然不是冯舒怡这个律师能够定下来的。在谈判过程中,她找了好几位懂行的朋友来帮忙,最后连晏乐琴都亲自出马了,对各种设备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评估,还参考了欧洲市场上二手设备的交易情况。最终确定的这个价格,对老哈根来说多少有些心疼,但他也知道,自己实在很难再找到这么好的买主了。有些买家可能会愿意出高价买其中的一两台设备,但要卖够180万美元,他恐怕得等上十年八年。

    “现在的问题是,你必须找到人把这些设备拆卸出来,尤其是要把原来的车间拆解掉,并且把拆下来的废钢运走,这样老哈根才能把工厂的土地卖掉。我找人评估过,拆解这些设备,需要40个工人干3个月的时间,人工成本估计要20万美元。”

    冯舒怡冷静地向冯啸辰提醒道。

    “40个工人干3个月就需要20万美元?这么贵?”杨海帆失声道,他是当经理出身的,算人力成本非常擅长。他想到,按每人每月80块钱的工资标准计算,40个人3个月,也就是1万人民币而已,怎么在德国就需要20万美元了?

    “这是最起码的价格,因为拆卸这些厂房是重体力劳动,工资标准是很高的。”冯舒怡道,“除了人工成本之外,还需要租用各种施工设备,粗略计算,也需要5万美元以上。”

    “不就是拆几间厂房吗,用得着施工设备?”杨海帆不愤地说道,“如果是在中国,我随便找一个工程队,啥设备也用不着,一个月就干完了,而且还花不了这么多钱。”

    “可你们是在德国,德国的人工成本是很高的。”冯舒怡道。

    “如果我们从中国派一只工程队过来呢?”冯啸辰问道。

    “从中国派工程队过来?”冯舒怡一愣,“啸辰,你没跟我开玩笑吧?这么远的路,派工程队过来?”

    冯啸辰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因为不愤德国的高昂人工费用,说了一句气话而已。被冯舒怡一问,他倒反而认真思考起来了,想了一小会,他的脸上就露出了笑容,说道:

    “这还真是一个好主意呢,从中国派20个工人过来,加上往返的路费,恐怕都比在德国请人要便宜。你刚才说需要40个人干3个月的时间,我估摸着,如果换成中国工人,20个人干2个月就完成了。”

    “完全有可能。”杨海帆附和道,“佩曼在桐川的时候,就跟我说过,我们的工人干活比德国工人要勤奋得多,德国人干3天的活,中国人花1天就干完了。如果从中国国内找20个人过来,一个人一个月给200块钱,2个月也不到1万块钱。再算上在德国的生活费、往返的路费,最多有3万美元就足够了。”

    冯舒怡看看冯啸辰,又看看杨海帆,说道:“你们真的打算从中国派工人过来?”

    “必须的!”冯啸辰这会已经把事情都想明白了,越想越觉得还是从中国派人过来更合适。人工成本还只是他考虑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作态度上的差异。既然要拆解一座德国的旧工厂,那么任何一点值钱的东西都得回收利用。比如说车间里的旧电缆、电器开关、针头线脑之类,运回中国去都是能用的。中国工人见着这些东西,肯定会当成宝贝,小心轻放。而换成财大气粗的德国工人,恐怕就没有这种心态了。

    “可是,要派工人过来,签证的问题怎么解决?”杨海帆开始思考起操作层面的问题了。在时下的中国,出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派工人出国的事,当然也是有的,不过那都是由国家出面组织的,杨海帆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做。

    这方面的问题,冯舒怡却是比较熟悉的,她想了想,说道:“这事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以菲洛公司的名义来做这件事,就说是菲洛公司要收购哈根公司,需要使用一批有经验的工程人员,而这些人员将从中国聘请。有了菲洛公司的邀请函,再找德国在中国的领事馆办签证,就比较容易了。”

    “好,就这么办!”冯啸辰点头应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杨海帆把话说了一半,看看冯舒怡,又把后面的话咽回去了。

    冯舒怡诧异道:“杨先生,你有什么问题吗?”

    杨海帆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我刚才只是在想,既然我们派了工人过来,花了那么多路费,是不是可以……”

    冯舒怡一下子就明白了,不禁笑了起来,道:“哈哈,你是不是想说,希望我帮你们再联系几家旧企业,让你的工人把它们也一起拆掉运回中国去?”

    杨海帆脸有点红,说道:“冯夫人,我知道这个要求有些过分了,不过嘛……”

    “难怪啸辰要选你做合伙人,你和啸辰一样,都是人心不足象吞蛇。”冯舒怡现学现卖,却把一句俗语给说反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意外的转机() 
次日,冯舒怡带着冯啸辰、杨海帆二人,在中间人的陪同下,到哈根公司去走了一趟,亲自考察了厂子的情况,尤其是那批二手设备的情况。哈根公司作为一家老牌企业,车间管理做得非常规范。尽管已经停工两年时间了,但车间里的设备依然保管得很好,没有那种锈迹斑斑的情况。老哈根为了坚定冯啸辰他们的信心,还亲手启动了几台机床,为客人们表演了一下机加工的过程。冯啸辰和杨海帆都是行家,一看就知道这些设备的性能一点都没有下降,只要运回去就可以使用。

    在冯舒怡的主导下,冯啸辰以德国菲洛公司的名义与哈根签订了合同,以18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哈根公司的所有资产,其中还包括一些聊胜于无的技术专利。合同中还规定,菲洛公司有义务对哈根公司的厂房进行拆解,并运走所有的废品,如果未能完成,将赔偿若干。

    鉴于冯啸辰还要回国去组织工程队赴德工作,其中涉及到不少程序,双方约定拆解厂房的工作期限为半年,半年之后如果没能完成拆解工作,再商议赔偿事宜。

    签完合同,杨海帆就急着想回国了。半年的期限说起来挺长,但还真经不起拖延。杨海帆和冯啸辰手里都没有现成的工程队,临时招募人员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有经验的工人肯定都有单位,不可能扔下自己的工作来给他们帮忙。如果招一批待业青年,又干不了这种技术活。就算队伍拉起来了,办护照、办签证,都需要时间,这样算下来,半年时间就非常紧张了。

    冯啸辰心里也着急,但他们此行的行程是已经安排好的,冯华还帮他们约了其他参观的企业。在德国参观完成后,他们还打算去一趟英国。如果半途而废,未免太可惜了。

    “海帆,你别这样愁眉苦脸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回国之后,我去找一趟孟部长,他的人脉广,帮咱们联系一个搞拆迁的工程队不太困难。”冯啸辰这样安慰杨海帆道。

    他们此时正在斯图加特的一家化工设备工厂参观,尽管化工设备和工程机械不是一码事,但工业组织的原理是差不多少的,这种参观对于他们了解现代工业很有好处。走在工厂的车间里,杨海帆全然没有了此前在普迈公司参观时候那种激情,他的心思一多半用在琢磨如何拆解哈根公司的车间,还有一小半就是在觊觎着眼前这家工厂的设备:这家厂子啥时候能倒闭啊,如果能够把这些设备也弄回中国去,那可就太过瘾了……

    “海帆,想啥呢?”冯啸辰注意到了杨海帆的走神,忍不住提醒道。

    “他们的车间行车吊是60吨的,如果要把它拆下来,没有起重机还真不行……”杨海帆下意识地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

    “拆……”冯啸辰抬头看了一下头顶上的行车,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不由赶紧捂着嘴,生怕自己笑出声来。他倒不是那么讲究斯文的人,实在是在人家车间里参观的时候突然哈哈大笑,未免太过失礼了。

    “呃……”杨海帆也回过味来了,顿时大窘,同时用抱歉的眼神看了看陪同他们参观的厂方技术人员。幸好对方不懂中文,更不知道哈根工厂的事情,想不到这两个中国人在打着把他们厂子当废品收走的主意。

    “啸辰,我实在是太紧张了,刚才失语了。”杨海帆向冯啸辰解释道。

    冯啸辰已经笑过了,这会倒是平静了下来,他抬眼环视着这座车间,轻声地说道:“其实你也不算是失语,把这家工厂打包运回中国去也并非不可能。……咦,那边好像有个熟人。”

    “熟人?”杨海帆一愕,顺着冯啸辰的目光看去,只见在前面不远处,居然有几个中国人的身影,冯啸辰说的熟人,应当是在其中吧。

    “抱歉,那几个中国人是我的朋友,我能过去和他们聊聊吗?”冯啸辰向陪同的厂方人员请示了一句,这也是一种礼貌了,毕竟你是在人家的厂子里,哪怕是去找熟人聊天,也得跟人家打个招呼不是?

    厂方人员当然不会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