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九一之小作家 >

第22部分

九一之小作家-第22部分

小说: 九一之小作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建哥!”

    两位萝莉看到杨子建大步迎过来时,立即欢欣雀跃起来,像两只花蝴蝶般飞奔过去,一左一右抓住杨子建的手。

    小萝莉自然是亲妹妹杨子珍,一周不见,她脸色红润多了。

    大萝莉则是杨子建的干妹妹常舒雨,或者说差一点当了杨子建童养媳的那位女孩,她已经长高到杨子建的肩头,双马尾,苹果脸上有婴儿肥,眼睛清亮,落落大方,她刚读六年级,好像还当上了班长。

    “子建哥,我听了你的文章,是老师在班上念的,南塘风雨桥、南塘古巷,还有天后宫和电影院,我才知道,老电影院原来是拜妈祖娘娘的。”舒雨声音脆响悦耳。

    子珍还在玩耍的年纪,由于家境窘迫,老爸不着调,让她显得怕生,个性拘谨畏缩,她看着杨子建的众多同学,有些害怕地躲在杨子建的身侧,直到她看到曾送她饼干零食的林逸、孟云,才松懈下来。

    “子珍,小雨!我给你们买了礼物,在我的背包里,晚上再送给你们。”杨子建摸了一下两个小萝莉的脑袋,安抚了她们的喜悦。

    子珍很高兴,急切地问道:“是什么礼物?”

    “保密,晚上就知道了。”

    杨子建笑道,然后朝着后面的老头小跑过去,长鞠一躬道:“常爷爷好!爸爸妈妈呢,他们怎么能让常爷爷过来?”

    常爷爷看了看杨子建身后的一群学生,笑咪咪道:“阿建不错,会写文章,比你大伯强多了。你爸现在得意了,到处去吹牛。中午你爸到我那里借三轮车,说要来接你,我给拦了,你是带同学来玩,又不是来考进士夸街?还是你给我们老杨家争气,老杨家是书香世家,代代出才子,你爷爷就写过一本诗集。前天晚上文化站站长带着一位副镇长到杨家,说了好多表扬的话邱老三知道了后,赶紧把电视还给你们家了这些天,还有城里的记者和干部到扬家拜访,幸好你小时的奖状去年没被水给淹着”

    老头絮絮叨叨,颠三倒四,说个没完没了,老人嘛,都是这样。

    杨子建毕恭毕敬,垂首倾听着。

    常爷爷是舒雨的亲爷爷,与杨家关系深厚。解放前,常家世代担任杨家的管家或执事,算是地主家的。常爷爷是杨家的最后一任管家,之后杨家就彻底败落了。不过,常家一直非常照顾杨家,可以说,杨子建的父亲、叔伯和姑姑八人能从各种“天灾”和“运动”中活下来,常爷爷居功至伟。

    汪滟这时集合了同学,朝着杨子建走过来。

    杨子建将两位妹妹和常爷爷介绍给大家道:“这两位是我的妹妹子珍和舒雨,这位常爷爷是南塘镇的历史活化石,是故事老人,南塘镇一千多年的掌故传说都在常爷爷的肚子里,我从小就是听常爷爷的故事长大的。这次由常爷爷当我们的向导,大家欢迎。”

    大家鼓掌道谢。

    常爷爷将近七十,年纪大了,喜欢和朝气蓬勃的少年们走在一起,他老当益壮,步伐稳健,毫不客气地带着学生们走进小巷,朝着下坡甬道走向浮桥。

    他一边走一边指点江山似的解说道:“南塘镇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啊,你们知道南剑市的由来吗?传说是古代宝剑干将莫邪龙化之地,而南塘镇就是这两把宝剑的风水龙头”

    杨子建不禁苦笑,常爷爷喜欢说风水,好在已经快到八角亭,再下一段台阶就是浮桥,到时就由自己当导游吧。

    “哇,我的鞋子踩到鸡翔了,好恶心!”一个女生突然尖叫起来。

    随后,几个女生也叫了起来,什么猪翔、狗翔、鸡翔、鸭翔乱叫成一团,原来,巷道里的鹅卵石和青石板粘着许多或绿或黄的鸡鸭狗翔,不认真看的话就会中招。

    “哗”的一声,原本排成两列的队伍立即散了,大家在巷道上跳来跳去,有如彩色的大跳蚤,看得子珍和舒雨“咯咯”地直笑。。。

第46章 八角亭、古巷、臭味() 
农村习惯“溜猪”、“溜狗”,习惯将鸭群、鸡群赶到稻田里吃虫子和秕谷,这些动物早晚经过巷道时,自然会随地拉翔了。

    九十年代小镇卫生状况非常差,十几个村没有几座公厕,大多数村民为了积肥,往往在自家附近的垃圾堆旁搭个棚子、挖个深坑、放几块木板就成公厕。

    小孩子也没有卫生意识,急了拉下裤子就蹲在路边拉开。

    因此,城里生活的学生,立即如鬼子进庄般,到处踩地雷,尖叫连声。

    常爷爷才讲半截风水,就被一堆的“鸡翔事件”打断,无奈望天长叹,在他看来,风水是镇子的开端和地基,是一切繁荣兴旺的根源,如果风水没讲透,他满肚子的历史掌故、名人秩事就讲得不周全,这让他非常难受啊!

    杨子建却暗自窃喜,常爷爷跟他讲讲风水也就算了,但被班干部听了,回学校肯定会报告给老师,自己又得因为封建迷信被教训一顿,特别是汪滟这个觉悟高的“唐僧”,肯定又会对他进行一番唯物主义教育。

    于是,他拍拍手劝道:“大家都乱跳了,快点走到八角亭,鞋子脏了的话,就到河边石阶上洗洗,没什么大不了。到乡下,不踩些翔是不可能的,我早就提醒过你们了。”

    “快走快走!”林逸等几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倒无所谓,他们穿着凉鞋,快步走向八角亭,然后直接绕过亭子旁边的小路,冲到河边,一条宽达二十米的古老石阶,斜斜地延伸到河水之中,他们就蹲在水中的青石阶上濯洗起来。

    河边两边还有十几个青年村姑在洗衣,她们一边在砧板上搓洗衣服,一边用方言取笑着这群学生娃

    “那学生哥腿好细,一看就没什么力气。”

    “腰不正,耸没几下就竭了。”

    “那戴眼睛的还不摔倒”

    在村姑们的嘻笑声道,其他同学也有样学样,一窝蜂往八角亭下面跑,当然,路上不免又有人中招,特别是张怡敏,她差点摔倒,手按在台阶上时,更不小心摸到一块鸡翔,尖叫声惊天动地、催人泪下。

    汪滟无奈地直翻白眼,她身手灵活,又穿着运动鞋,反而安全过了雷区,她一边安慰张怡敏,一边用纸巾给她擦拭,但那臭味怎么可能擦得掉,只有带她去河边洗手。

    常爷爷负手叹道:“城里的娃,太娇惯了,就是解放前老杨家,也是耕读传家,你爷爷、叔爷几个少爷,照样要到田里去干活。”

    杨子建搀扶着他道:“常爷爷,这都过去四十多年了,都忘了吧,现在大家都是百姓,都是国家的主人了!”

    常爷爷甩开杨子建的手,不悦地哼道:“阿建,你现在有出息了,可不能忘了祖宗啊,老杨家是文靖公的一支嫡脉,出了五个进士,几十个举人,上百名秀才监生”

    “不会不会!”杨子建苦笑着倾听老人家讲杨家当年辉煌,受过朝廷什么牌坊、赏赐、诰封,老人家好像活在自己的记忆里,不过想想也对,作为地主的,他最得意最荣耀的事,也就是支撑起一个大家族的往事了。

    这时小小的八角亭已经挤满了人,同学们洗完了鞋子后,就到亭子里休息。

    八角亭是古渡口的送别之所,亭高七米共有两层,沿着一道楼梯可以爬上二层去观景,浩浩荡荡的闽江尽收眼底。

    杨子建让常舒雨和杨子珍照顾常爷爷,自己登上八角亭,对同学们介绍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代出行,多靠江河,古时闽省山多土匪多,道路非常不好走,通过闽江乘船才是主要交通方式,因此这八角亭,就成了送别亲友的地方。以前墙壁上还有许多题诗,现在都成了计划生育、发展生产之类的口号”

    汪滟指着亭中央两块巨大黑色石碑问道:“那里记载了什么,前后两面都刻了字,不过都被磨得乱七八糟的看不清了?”

    “这是道光年间、光绪年间,南塘镇三十多名举人、岁贡、生员、监生劝捐修建浮桥、八角亭的功德碑。”杨子建道,“古代皇权不下乡,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靠着这些乡绅集资完成的。”

    常爷爷颔首道:“以前地主没那么坏,他们也要交皇粮国税,收租也很合理的。”

    汪滟白了老头子一眼,嘀咕道:“老顽固,看来子建是被他教坏的。”

    有关八角亭的具体描写,杨子建发表在南剑建材报上的南塘八角亭里都有记载,只是同学们现在身临其境,感触更深就是了,而且通过文章与实景相联系,更让他们明白一篇好文章应该怎么写出来,这让他们受益菲浅。

    过了十分钟,孟云拿出相机叫道:“大家都下楼,我们站在亭前拍张照片。”

    于是,二十五名社员,连同常爷爷和两位小萝莉,都在前面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开始过浮桥,这桥没有扶栏,看着挺危险,但实际上又宽又稳,离水位又浅,大家只要站中间一点,就能轻松走过去了。

    迎着河风,听着水流声,二十多人走过了长达五百米的浮桥。

    来到对岸,刚进巷弄,立即闻到一股恶臭。

    南塘古镇既然是千年古镇,那就意味着,这里的建筑不断翻修、重建无数次,最早的古镇规划早就一塌糊涂,所有的下水道都因为各种改变、年久失修而堵塞,污水沟在巷道上纵横,村民各管各的一段,哪家忘了清理,这块路段立即成为污水洼,然后等着太阳公公来晒干,臭气薰天。

    杨子建还在介绍这里是哪位知府大人的府邸,哪家名人的别院,但同学们根本没听。

    “好脏啊,到处是人翔和垃圾!”

    “比我们学校后山的男生厕所才要臭!”

    “哇,我又踩到翔了,快带我去河边。”

    汪滟也频频皱眉,长声娇喝道:“大家要看着路面,小心一点,千万别摔倒,否则没衣服换啊!”

    杨子建无奈抚额叹气。

第47章 你让古镇焕新容() 
这时,常舒雨气喘吁吁地连跑带跳,像蜻蜓般窜到采风队伍前面来,伸手挡住杨子建和汪滟的去路。

    “小雨,别淘气!”杨子建嗔道,手指抹了一下她额上的汗水。

    舒雨也用手背抹额头上的汗水,喘着气道:“子建哥,你们别走东风巷,从这里去风雨桥的路太脏了。我们从前面的石板桥绕到镇南,那里干净。昨天,镇政府的干部带着我们初中和小学的师生,对镇南进行了大扫除!”

    “什么,镇南有大扫除!”杨子建和汪滟异口同声地大叫。

    杨子建责备地用手指弹了她的脑袋一下道:“你怎么不早说。”

    “嘿嘿,”常舒雨吐了下舌头,调皮地笑道,“我以为子建哥要带同学去全镇走一遍。后来听说你们主要目标是风雨桥,所以”

    杨子建立即把消息告诉同学们,然后走近道,带着他们从一家知府宅院进去,借这户人家的后门,绕到后塘溪巷。

    杨子建一边带路,一边询问常舒雨,他想了解一下镇政府为什么会头脑发热,发动全镇干部、中小学校师生对半个古镇进行大扫除结果这事根本不是秘密,常舒雨作为班长,听过老师们抱怨的对话,三言两语就把原因说清了,居然就出在杨子建自己的身上

    自从杨子建在南剑日报、南剑广播电视报、南剑晚报等九家报刊发表了六七篇南唐古镇的散文,特别是南塘风雨桥的突然出名后,原本无人关注的古镇,突然名声大噪,前来观光寻古的城里游客一下增多了起来。

    在九十时代初,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非常少的,南剑市十几份报纸是最大的信息平台,不仅十三个市县区所有单位企业都有订阅,几乎有点钱的知识分子、工人、商人老板也都有订阅,而像南剑广播电视报这类报纸,订阅量更大得惊人。

    数万读者们看了南塘风雨桥,看到这座并不起眼的廊亭式古桥,居然是由一名秀才,一个想在五百年后和爱慕的女人了结一段情缘的男子建造的。

    更要命的是,根据南剑府志记载年份,这座桥从建造起到今年1991年,刚好是五百年。

    不多一年,也不少一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读者有了代入感我和我的老婆、我和我的恋人会不会就是修了五百年后的那一对痴情男女呢?

    某老婆问:“你是不是五百年前在南塘镇建风雨桥的那个男人?”

    丈夫肯定要一本正经、带着无限的爱意、含情脉脉地回答道:“我是!”

    某女孩会问男友:“你是不是五百年前,建了桥,等待五百年后的我来与你牵手呢?”

    男友当然要带着一股炸碉堡的壮烈意志道:“对,我建了桥,受那五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