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福喜 >

第73部分

福喜-第73部分

小说: 福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认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不再向沈三老爷打听这件事。

    沈三老爷只当女儿是好奇,见她没有继续刨根问底儿,不由在心里抹了把冷汗,自己知道的也仅限于此了,还是之前跟沈闳闲聊的时候听说的,若是女儿再继续问下去,自己这个做阿爹的可就要丢脸了。

    当然,他说的这几句话是经过自己语言修饰过的,沈闳当年的原话说的是,那群毛子黄头发绿眼睛,老子头一次看见的时候吓了一大跳,刚开始可能装大尾巴狼了,一口一个尊敬的先生,其实一个个儿的比猴子还精。拿着宝石玩意儿来换茶叶瓷器和绸缎,运回他们自个儿的地界,那价钱可就二十三十倍地往上翻,安全运回去一船货,他|妈|的就够做一辈子富家翁了。

    因为女儿平时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从会说话开始就层出不穷,也就是沈三老爷不知道后世会有一套书叫做“十万个为什么”,不然他一定会这样来称呼女儿。

    沈三老爷没有把女儿对西洋人的好奇放在心上,也根本想象不到,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洋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蜗牛妹纸给我补分,好感动么么哒~

    感谢lll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2…04 00:38:30

第95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沈三老爷和沈福喜父女两的确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移动网

    一旦在心里认定了一件事,那么绝对片刻不能耽搁的就要立刻付诸实践。

    沈三老爷吃过饭就拿着自己昨晚熬夜整理出来的——流民安置办法——急匆匆地去了衙门,流民都在城外干靠着也不是个事儿,得跟进说服其他人同意接收这些流民才行。

    而沈福喜想到沈闳以前似乎经常接触西洋人,所以吃饱之后也飞快地回房开始写信。

    沈三老爷在衙门里的事商议得十分顺利,毕竟安置流民也是一件提高风评美化考绩的事儿,大家之所以不同意只是因为找不到能够解决安置难题的方法,如今沈三老爷拿出的方法,不但全面而且细致可行,将吃住和安全问题全都包含了进去,所以大家都十分爽快地同意了这个举措。

    衙门里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后,沈三老爷也没多加耽搁,一方面派人请巩掌柜来说明了情况,得到巩掌柜的同意之后,便派出几队人手,一队人去城外将流民按照家庭、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分成十人左右的小组,尽量将青壮劳力和老弱病残搭配起来。

    另外几队人在城中张贴告示并且告知百姓们,谁家能够提供屋子给流民过冬,可以减免在钱庄借钱的利息,一边宣传一边记录统计,好在庆州城比较大,人口基数也比较多,所以还不到晚上,就已经落实了一百多个可以让流民落脚的地点。

    沈三老爷把城里的情况跟城外的分组情况大致一合,只差两组人没有地方住了。、

    程长史提议道:“归云观已经修缮好了,那边还能安置一些人的。”

    如此一来,所有流民的住处就全部得到了解决。

    沈三老爷亲自到了城楼上,对着下面的流民,把入城之后需要遵守法纪的要求再三重申,然后又讲解了安置的办法。

    众人都暂且分散住在百姓家中,每个小组可以领到一部分的衣物、干柴和粮食,也会给他们三天的时间休整。三天后所有可以干活的青壮流民就要开始来修缮围墙和护城河,并没有工钱发放,但是会有柴火和食材供给给各个组。

    从现在到来年开春可以开荒种地为止,所有的流民都必须按组活动,所有的东西也都是按组发放,同组成员之间必须团结互助,不可以打架生事。这期间表现不好的人会被驱逐出去,其余能留下来的人,待到明年春天,便会有官兵上门核查户籍信息,帮助他们在当地重新入籍落户,

    下面的官兵又讲沈三老爷讲的东西像流民们讲解清楚,等到所有人都明白之后,天色已经渐渐昏暗下来,没有太阳再继续提供温暖了,外面的温度顿时急剧下降。

    沈三老爷下令打开城门,以组为单位由官兵领着入城,分别安置在之前就登记好的各个百姓家中。

    直到最后两组流民在道观安置下来之后,夜已经很深了。

    沈三老爷紧紧身上的大氅,回头看着道观中昏黄却有着融融暖意的烛光,心里的第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无论日后怎样,如今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沈三老爷这边还算一切顺利,沈福喜这边却很是不顺,信写了撕撕了写的,用词再三斟酌,但还是怎么写都无法让自己满意。

    沈闳不是沈三老爷这样控女儿的二十四孝老爹,那可是个成精多年的老狐狸,这封信到底该怎么写才能打探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却又不暴露出更多的意图呢?

    沈福喜倒在床上,双眼放空地盯着帐顶,忽然想到,自己离京这么久,从来都没给沈闳写过只字片语,如今突然一反常态的写信就已经十分的不正常了,偏生自己还在这里考虑了一天该如何让这件不正常的事情看起来更正常一点,简直就是做了一天的无用功好么!

    又经过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沈福喜还是决定写信给阿哥和陆云景,他们现在也都开始做事了,京城那边繁华,说不定有可能接触到西洋人。

    这些乱糟糟的事情大致安排妥当之后,便已经到了年根儿下,今年的年夜饭只多了沈昕业一个人,却显得家里热闹了不少。

    修缮城墙的工作到过年也停工休息了几日,流民们虽然每日干活有些辛苦,但是有地方住有棉衣穿,每天回家还有热腾腾的饭菜,最重要的是,只要老老实实地干活,开春后就可以在这里落下户籍开垦荒地。

    在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中,所有流民都还算安稳老实,个别人起了坏心之后,根本不等官府发觉,其他流民就会开始齐心抵御这种害群之马,所以即便是容纳了一千多流民,庆州城的正月依旧是和谐而温馨的。

    出了正月之后转眼就开春了,修缮城墙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沈三老爷派人丈量了城外的土地,划定了几个可以开荒的区域,先将流民派到各处盖了泥坯房,又给他们提供了开荒的工具,等到房子晾干可以住人以后,就可以将流民分批挪到城外来开荒种地了。

    当然,在土地有所收获之前,粮食都还是由官府暂时借给众人,待秋收后还上即可。

    虽然是把人挪出去了,但是沈三老爷也并非直接放手不管,他划定的几处开荒场所都在比较大的乡镇边上,跟里长和保长也都打过招呼,在这些人彻底把庆州当做是家稳定下来之前,还是需要一定的监管和控制的。

    沈三老爷今年上半年任期将满,需要回京述职,之后是继续在庆州任职还是另有安排,此时尚且还说不好。

    赵氏离京也两年多了,虽说自家关起门来小日子过得很是悠哉,但毕竟根还是在京城的,家里的爹娘兄弟、儿子孙子,都是她日日惦念放心不下的。

    所以打一出正月,赵氏就开始张罗着收拾东西,这两年在庆州,官商送的节礼年礼就不少,再加上一些其他孝敬和赵氏买回来的,平时都放在库房里倒不觉得,如今要开始收拾才发现数量居然如此之多,回京怕是得多雇两艘船才行了。

    这样一忙便过去了月余,等她再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女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蹿高了好大一截,正月里叫人来量身做好的春装,此时穿着居然已经有些露手腕脚踝了。

    做了七八年胖团子的沈福喜小同学,在这和煦的春风中犹如抽了条的杨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亭亭玉立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这是一章短小君,请大家看在上一章还算正常的份儿上不要嫌弃,沈福喜小同学就要回京城啦~撒花(^o^)/

第96章() 
赵氏重新吩咐人来重新给女儿量身做夏装,又叮嘱袖口、裤脚裙摆都要留出能够放开的余地,这样再长高了就可以放开一部分。就爱上 。。

    沈三老爷接到朝廷下发的公文,说前来接任庆州知州的是一位姓张的大人,从西北那边调任过来,等他到任把工作交接完毕之后,自家就可以动身回京了。

    赵氏收拾东西收拾得勤快,但这会儿听说真的快要回去了,心里难免又有点儿不舍,看着窗外花园的一片春|色,叹道:“一晃竟已经住了快三年了。”

    沈三老爷闻言逗她道:“你不是说想去辽北,待回京之后我争取试试,到时候让你看三年的冰天雪地。”

    赵氏闻言一愣,这不是那日跟女儿玩笑时说的话,怎么就让沈三老爷听了去,伸手捶了他一下道:“偏你有个顺风耳?”

    “无意中听到罢了。”沈三老爷捋着胡子道,“不过我想着,既然娘子有这样的想法,为夫总该努力让娘子如愿才是。”

    “去你的,我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辽北那边那般苦寒,即便咱们两个受得了,难道还让女儿也跟着去遭罪不成?”赵氏斜了他一眼,但是眼中含着笑意,这一眼丝毫没有威慑力,反倒更好似情意绵绵的模样。

    沈三老爷靠着软枕躺下去,顺手揽住赵氏的腰,道:“在南边天天看着福喜,倒觉得自己还年轻些,待回了京城,咱们两个可就都是做阿婆、阿翁的人了,不服老都不行喽。”

    赵氏在他手背上狠拍了一记,却并没有躲开的意思,也顺势歪下身子道:“如今京中的情势怎么样了?”

    “阿爹年前的信里曾说,陈老太爷的身子有些不大硬朗,没想到还没出正月,陈老太太倒先亡故了。”沈三老爷微阖双眼,漫不经心地说,“加上之前清查出来的那些陈系官员,太后这几个月可谓是倍受打击,如今倒是安稳地待在宫中拜佛抄经,也不知是当真幡然悔悟了还是暂且按兵不动。”

    “那阿爹的意思是什么?让你回京任职么?”赵氏关切地问,“这次送来的公文中也未说让你回去做什么职位,该不会是因为去年地动的事儿,朝廷等着你回京之后要翻旧账吧?”

    “地动的事儿与我什么相干,不是我自夸,地动受灾严重的这几个州府,庆州算是灾后做得最好的了,今年还顺利安置了上千名流民,不论功倒也罢了,谁敢挑我不是。”沈三老爷翘着腿,语气略得意地说。

    赵氏靠在他肩头,抿着嘴听他难得的自吹自擂。

    所以说,即便是书呆子,也有在自己女人面前显摆的本能。

    东西基本收拾妥当了,只剩如今每日要用的还方在外头没动,这些要留到最后一并装箱带走。剩下的就是人事上的安排了,赵氏挨个儿问了到庆州以后新采买回来的人,若是愿意跟着一道入京的,就给家里赏十两银子;若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那便直接放出府去。

    眼见后宅的都处置好了,郭辽这几日就有些坐立不安,他自己是想要跟着沈家入京的,但是转念一想,京城是什么地方?以沈家的地位想给女儿找什么样的先生找不到,何苦还用大老远的把自己带回去。

    虽然他已经在极力掩饰了,但还是被沈福喜看穿了心思。

    “郭先生,你想不想跟我们一道回京城去?”

    郭辽下意识地点头,然后又为难地说:“只是不知道沈大人是如何打算的……”

    “你是我的先生,又不是阿爹的先生,我愿意听你讲课,你又想去京城,这还有什么可为难的。”沈福喜笑着问,“先生是打算自己去还是带着家中妻儿老小一道入京?”

    其实这件事郭辽已经提前想过了,自己一个人跟着入京已经是很麻烦了,若是再带着父母妻儿那成什么样子,再说京城消费肯定不如庆州这边低廉,去了之后如何落脚如何生存都是难题。

    而自己这两年在沈府做先生,吃用基本都不花家里的钱,书本纸张沈府也都预备得齐备,这方面就已经给家中省了不少,两年的薪资共九十贯钱,加上三节两寿赵氏都备了厚礼,加起来足够父母妻儿在庆州吃用多年。

    他自己当年未能得中进士本就心有遗憾,如今有机会能去京中官宦人家长长见识,自然不舍得放过。再过几年沈福喜嫁人,自己肯定还要回到庆州找差事,到时候说出去在京城沈府做过西席,即便只是教过小娘子那也是不容旁人小觑的。

    沈福喜却根本没理会他的那些心思,直接爽快地说:“郭先生学识扎实人也正派,我也听惯了先生讲课,若是先生没什么意见,全家人跟我们一道入京也使得,我家别的不好说,安排你们一家住下的地方还是有的。”

    郭辽听了这话大喜过望,若非是想努力奔个好点儿的前程,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