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风流 >

第219部分

盛唐风流-第219部分

小说: 盛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孩儿等遵命。”

李冲等人虽不明白李贞如此吩咐的用意何在,可却不敢随意发问,只能是各自躬身应诺不迭。

“父王,那宫里的事……”

李温性子比较直,哥几个不敢问的事,他倒是没啥顾忌,嘴一张,话便脱口而出了。

“宫里的事尔等无须过问,还不退下!”

李贞显然没打算跟儿子们交底,这一见李温胡乱开口,脸色立马便耷拉了下来,毫不客气地喝斥了一句,将诸子全都轰出了书房,他自己却是皱着眉头,心思重重地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

第三百一十章麻烦来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流逝着,转眼间便已是三月初一,在给事中刘祎之以及礼部各有司衙门紧锣密鼓的忙乎中,“孝敬皇帝”的陵寝已选定了地址,郑、汝、青、徐等十州民壮也已陆续抵达了近三万之众,景山之巅的工地已是全面开了工,或许是因着此番建陵寝有工钱可拿的缘故,工程进展极快,绝少有闻抱怨者,诸般事宜可谓是顺遂得很,与此同时,朝中也是一派的宁静,太子离奇死去的风波似乎就此过去了一般,再无人提起,只是这等宁静显然有些诡异,概因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居然无人提起——立太子!

太子乃储君,社稷之根本,自古以来便是国之头等大事,兴废皆非同小可,但凡涉此,朝堂必争议不绝,可此番却是怪了,太子都已死去了二十余日,朝中居然无人提起此事,不止朝臣们保持缄默,便是那些外地来奔丧的王爷、刺史们对此也全都不置一词,更奇怪的是无论高宗还是武后对此事居然也是绝口不提,倒是民间各种流言不绝于耳,说啥的都有,尤其是那些来赶考的举子们更是热议连连——没法子,太子不定将下来,这丧事便不算完,恩科也就没法照常进行,这眼瞅着原定的大比日期就要到了,可朝堂里却浑然没半点动静,举子们不急才怪了,可惜皇帝不急,“太监”便是急死也没辙,除了等待之外,谁也没敢在这等微妙时分跳出来找事。

宁静复宁静,这日子看起来似乎能就此宁静到永恒,不过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暴风雨前的宁静从来都是短暂的,随着一代名相阎立本的死,这等宁静终于是被彻底敲成了碎片,倒不是因阎立本位高权重,也不是因其年高德昭,而是因阎立本上了本《临终请命》,还是明章拜发,强烈呼吁册立潞王李贤为太子,如此一来,立储君这么个禁忌话题便就此被撕开了一大道口子,满朝文武再也无法装聋作哑地避而不谈了,一场立储风潮瞬间便席卷了整个朝堂,满城风雨中,卧病在床的高宗不得不下了诏书,令百官明议立储之事。

高宗既已下了旨,那甭管乐意还是不乐意,议上一议,表个态度都是免不了之事了的,然则这态似乎不那么好表,倒不是高宗子息众多之故,实际上,在武后的“英明领导”下,高宗同志的后宫空虚得惊人,居然除了皇后之外,连个妃子都没有,子息自然也就多不到哪去,比起太宗那十几个儿子、三十多位公主的浩大阵容来说,高宗拢共也就只有八子三女,显然是有些寒酸了的,更可怜的是庶长子、前太子李忠以及“孝敬皇帝”那个倒霉蛋都被武后给生切了,剩下的六子中前三个都是庶子,此番一回朝奔丧,就只上了几柱香,便被高宗打发回了任所,毫无疑问,大位自是没那三个庶子的份儿,剩下不过就是李贤兄弟三选一,事情看起来好像是简单了罢,实际上恰恰相反——李旭轮那个毛都还没长齐的小屁孩就不说了,哪怕武后一党暗中上窜下跳不已,可着劲地扇着风,朝臣们却是谁也没真当一回事儿,说来说去,也就是李贤、李显二选一罢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这上头。

立储的规矩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外乎立嫡、立长、立贤三条而已,可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大多数情况下,立储都是帝王们与朝臣们博弈的结果,哪怕是一向强势的太宗李世民,在立储之事上,也不得不听取朝臣们的意见,放弃了最想立的吴王李恪,最终立了李治这么个软蛋,很显然,因着高宗的一贯孱弱,朝臣们的意见显然是在立储一事上的话事权比起太宗时要大上不老少,面对着拥立之大功,朝臣们早就红了眼,私下里也不知盘算过多少回了,就盼着高宗下那么道立储的旨意了,随着阎立本那绝命书一上,但凡够资格上本章的朝臣们登时全都活络了起来,串联的串联,联署的联署,忙得不可开交,打算拥立李贤的有之,准备保荐李显的也有之——前者主张的自然便是立嫡立长,后者么,却是认定立嫡立贤,两派之间虽都尚不曾正式上本,可私下里却是争持了好几回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眼瞅着或将决战于朝堂之际,一道本章的横空出世有如惊天霹雳一般打破了双方的平衡——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等在洛阳的十三位亲王、郡王联名上了荐本,保举英王李显为太子,此本章一出,朝野为之震动,一时间拥立英王之声甚嚣尘上。

麻烦终于还是来了,尽管李显早前便有所预料,可还是被李贞这突如其来的一记重拳打得有些子郁闷,他可不相信李贞此举是真的要保荐自己入东宫,其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搅浑水罢了,别有用心是毫无疑问之事,揉碎了来分析,便有着四种可能性:

其一,假设李显真想着入住东宫,势必要跟李贤来个你死我活的厮杀,朝局势必就此大乱,若是李显胜出的话,无疑是高宗朝以来最强势的太子,在这等情形之下,高宗为了保证朝局的平衡,势必要引入平衡的势力,路只有两条,一者,继续倚重武后,让武后去跟李显打擂台,这本是当初高宗在李弘与武后之间玩的旧把戏,现实证明行不通,换句话说,李弘冤死之后,高宗已不敢再绝对信任武后了,故此,高宗断然不会选这条路走,如此一来,也就只有引进李贞这么位强援来平衡朝局了,在这等情形下,李贞要想趁势把握大局未必就没有可能。

其二倘若是李贤胜了的话,为保证储君之位稳固,李显势必就得去外地之官,如此一来,在朝中并无太雄厚基础可言的李贤显然不可能制衡得了武后,高宗为了求稳,也还就只有拉住李贞这个选择。

其三,倘若李显与李贤相持不下的话,朝局的动荡不休一样能给李贞带来绝大的好处——太宗早有旨意在前,若有谋东宫者,两弃之!光凭着这一条,李贞便可联合武后,趁着朝局僵持之际发难,将李贤兄弟俩全都赶出朝去,剩下的李旭轮自然也就安安稳稳地进了东宫,当然了,为了保证李旭轮的顺利成长,有着拥立之大功的李贞也就可以趁势留在朝中主持大局,其与武后相互配合之下,不难把持住朝堂,至于后头双方要怎样争斗,那都可以到时再看了的。

至于最后一种可能性么,那便是李显真的无心太子大位,一心一意就是想着辅佐李贤——此种可能性在李贞想来,无疑是最小的,毕竟储君之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些,古今多少皇子,又有几个不想上位的,越是有能力的皇子,就越是想登上帝位,不过么,真要是出现了这等情况,李贞那头一样可以暗中耍上一把,投向武后那一头,从而与李贤兄弟俩形成对抗之势,这等情形下,无论是高宗还是武后想来都是乐见的,总而言之,李贞上了这么个本章之后,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朝局如何变幻,他都能从中谋得利益,所差的只是利大利小的问题罢了。

事情显然是有些棘手了,说实话,李显还真是没料到李贞会如此狠戾地来上这么一手——在李显原本的预想中,李贞出手是肯定之事,不过么,那应该是在朝议开始之后,方才露出狰狞,但却万万没想到李贞居然会掐在朝议之前来上这么记狠的,愣是令李显很有种被人偷冷子暗算了一记的恼火,只是恼火归恼火,应对还是得谨慎而为之的,李显丝毫都不敢大意了去。

本来么,朝中有了武后这么个狠毒的家伙在,就已经令李显不敢不小心应付了的,若是再多上李贞这么个老谋深算的家伙,那乐子着实小不到哪去,李显不相信就李贤那点本事能应付得了这两只老狐狸的夹攻,一个不小心之下,不单李贤自己要倒霉,只怕李显也得跟着吃挂落,换而言之,那便是若无法将李贞挤出朝堂的话,李显就得考虑是否要自己亲自披挂上阵,借助着这股拥立潮流顺势一举登顶,只是如此一来,他李显便得由暗转明,与武后、李贞之间的搏杀将会是惨烈之局,弄不好整个社稷都得就此陷入风崩离析之状况,而这又是李显百般不愿见到的局面。

麻烦不仅是来了,而且还大了,饶是李显智算过人,面对着这从政以来所遇到的最复杂之局面,一时间也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之感,尽管他很清楚最佳的结果便是既能将李贤拱进东宫,又能将李贞排挤出朝堂,问题是该从何着手做起,却令李显颇犯踌躇的,只是时间不等人,是该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鱼与熊掌

“丁管事,殿下可在府上?”

“丁总管,我等前来请见殿下,还请代为通报一声。”

“老丁啊,你也太不够意思了,不就是通禀一声么,这都不肯?”

……

十三王的联名奏本一上,英王府门前可就闹腾上了,无数的官吏乃至举子们蜂拥着便杀到了英王府,求见的求见,送拜帖的送拜帖,一大早便将英王府门前整成了个菜市场,生生闹得负责门房事宜的丁权成了个连轴转的人形大陀螺。

“诸位,诸位,我家殿下昨夜偶感风寒,实是无法迎客,还请诸公海涵则个,待得我家殿下大好之时,自会与诸公一叙。”

来者都是客,更别说如今朝局微妙,丁权哪敢轻易得罪了来访的一众人等,只能是不停地作揖告罪不迭,奈何来人实在是太多了些,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始终就没个消停的时候,任凭丁权嗓子都喊哑了,这人流就没怎么见少过,这等时分,丁权最羡慕的怕就是那些把守后门的兄弟们了。

李显好武,故此,英王府的后门也就与诸多王府大不相同,不是开在后花园处,而是开在了演武场的一侧,时时刻刻都有王府侍卫们牢牢地把守着,不仅如此,外头的小巷处还设了两道的岗哨,等闲人自是无法靠近半步,哪怕此时的前门已是闹翻了天,可后门处却依旧是安静如常,若要说有甚不同的话,那便是英王府大总管高邈极之难得地出现在了巷子口的岗亭处,正不停地翘首远眺着后街的拐角处,似乎在等待着甚重要人物的出现一般。

巳时刚过,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马车便已从后街的拐角处转了出来,慢悠悠地驶到了岗亭处,高邈不等马车停稳,便已急匆匆地迎上了前去,亲自伸手卷起了车帘子,一声轻咳之后,一身便装的狄仁杰已弯腰下了马车。

“小的见过狄公,前门烦杂,累您从后门走,实是抱歉了,殿下已在书房等候多时了,您里面请。”

身为李显身边最听用之人,高邈自是清楚狄仁杰在李显心目中的地位,这一见狄仁杰下了车,赶忙陪着笑脸地寒暄道。

“无妨,高公公请。”

狄仁杰虽不曾亲眼见到英王府正门的闹腾劲,可单凭想象,他也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如今李显乃是呼声最高的东宫人选,赶着来拍马屁的人当然少不到哪去,狄仁杰自是也不想与那帮子趋炎附势之辈撞在一起,自不会在意高邈这等秘密行事的风格,这便淡淡地笑了笑,一摆手,抬脚便向着王府的后门行了去,由高邈陪着,一路穿堂过巷,不数刻便已到了书房所在的院子,只是刚转过院门处的照壁,狄仁杰便即顿住了脚,面带微笑地聆听着书房里飘来的琴曲之声。

“狄公……”

这一见狄仁杰突然不走了,高邈不禁有些奇怪,可也不敢随意动问,又等了好一阵子,见狄仁杰还是没反应,不得不小声地唤道。

“嗯。”

狄仁杰没有出言解释,只是点头轻吭了一声,整了整衣裳,大步向书房行了过去,一转过门口处的屏风,入眼便见一身白衣的李显正手抚琴弦,一派悠然自得状地弹着,狄仁杰不敢多看,疾步走上前去,躬身行礼道:“下官见过殿下。”

“狄公来了,坐罢。”

李显手一划,一串尾音呛啷而响,一曲已是终了,而后笑着将琴推开,虚虚一抬手,很是客气地招呼了一声,自有侍候在旁的书童忙活着奉上了沏好的香茶,而后全都退出了房去,只留下主宾二人相对而坐。

“狄公,十三亲王联名上本一事想来您都已是知晓了的,对此可有甚教孤者?”

李显等了一会儿,见狄仁杰光顾着品茶,似无开口的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