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 >

第39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第39部分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无修观之法,更须修观,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则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若不如是次第而修,亦不应理。解深密经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又‘依前而生后’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后修观。又如前引菩萨地文,声闻地亦说当依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中观心论及入行论修次三编、《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皆说先修奢摩他已后修胜观。故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钵舍那者,违诸大辙所造论典,非诸智者可凭信处。

 

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毗钵舍那,次修奢摩他。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此复是说证四谛已,次依此观而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本地分云:‘又已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于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又为便于立言说故,于九住心通说为止,思择等四通说名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要生轻安乃可安立。

 

丑六、各别学法

 

第六、各别学法分三:

 

寅一、学奢摩他法

寅二、学毗钵舍那法

寅三、学双运法

 

寅一、学奢摩他法

 

初又分三:

 

卯一、修止资粮

卯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卯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卯一、修止资粮

 

诸瑜伽师先集资粮,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其中有六:一、住随顺处。住具五德之处─(一)易于获得,谓无大劬劳得衣食等。(二)处所贤善,谓无猛兽等凶恶众生及无怨等之所居住。(三)、地土贤善,谓非引生疾病之地。(四)、伴友贤善,谓具良友,戒见相同。(五)、善妙相,谓日无多人,夜静声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二、少欲。不贪众多上妙衣服等事。三、知足。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四、断诸杂务。皆当断除行贸易等诸恶事业或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五、清净尸罗。于别解脱及菩萨律,皆不应犯性罪遮罪破坏学处;设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六、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于贪欲等当修杀缚等现法过患及堕恶趣等当来过患,又生死中爱、非爱事,皆是无常可破坏法,此定不久与我分离,何为于彼而起贪等?由是修习能断贪等诸恶寻思,此如修次中编之意,于声闻地应当广知。

 

如是六法能摄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长因缘宗要。尤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住相顺处为其主要。善知识《敦巴》云:‘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言资粮者,即前六法,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修次初编云:‘若能不著利等诸欲善住尸罗,性忍众苦,勤发精进,速能引发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经等,亦说施等为后后因。’道炬论云:‘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观定者,应励力集声闻地中正奢摩他十三资粮,极为主要。

 

卯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第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分二:


 

辰一、加行

辰二、正行

辰一、加行

 

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又应净修共中下士所缘自体为菩提心之支分。

 

辰二、正行

 

第二、正行分二:


 

巳一、身何威仪而修

巳二、正释修习之次第

 

巳一、身何威仪而修

 

如修次中编、下编所说,于安乐具身具八法。足者谓全跏趺,如毗卢遮那佛坐,或半跏趺。眼者,谓不应太开亦非太闭,垂注鼻端。身者,谓非过后仰,莫太前屈,端身内念。肩者,谓平齐而住。头者,莫扬、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脐正直而住。齿与唇者,随自然住。舌者,令抵上齿。息者,内外出入莫令有声、粗猛急滑,必使出入无所知觉,全无功用,徐徐而转。声闻地说于佛所许,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结跏趺坐,有五因缘:一、善敛其身速发轻安,由此威仪顺生轻安故;二、由此宴坐能轻久时,以此威仪不极令身疾疲倦故;三、由此威仪不共外道及异论故;四、由此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五、由此威仪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共依止故─正观如是五因缘故,结跏趺坐。端正身者,为令不生惛沉睡眠,先应令身具八威仪,尤于调息如说善修。

 

巳二、正释修习之次第

 

第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诸道次第多依辨中边论所说,由八断行断五过失,修奢摩他。善知识《拉梭瓦》所传之教授,更于彼上,加声闻地所说六力、四种作意及九住心。德称大师道次第云:‘四作意中摄九住心及断六过八对治行,是为一切正定方便,众多契经及庄严经论、辨中边论、无著菩萨瑜伽师地、中观宗三编修次第,开示修静虑之方便中一切皆同。若能先住正定资粮,以此方便励力修习,决定能得妙三摩地。现在传说修静虑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见此方便之名,若不具足正定资粮及无此方便,虽长时修定终不成。’此语是于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净解。又总三乘修道次第,《无著菩萨》于五分中极广抉择,故彼为最广开示修行之论,然于一处广说之事,余则从略。止观二法,摄抉择说于声闻地应当了知,故声闻地最为广者。《慈尊》则于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说九住心及八断行,《狮子贤论师》、《莲花戒论师》、《寂静论师》等,印度智者随前诸论,亦多著有修定次第。又除缘佛像空点种子形等,所缘不同外,其定大体,前诸大论与咒所说,极相随顺。尤于定五过失及除过方便等经反较详,然能依彼大论修者,几同昼星。将自心垢责为论过,谓彼唯能开辟外解,妄执开示心要义理别有教授。于彼所说修定次第,正修定时,竟为何似,全无疑惑。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后皆取大论所出,故于此处修定方法,亦取大论而为宣说。

 

此中分二:

 

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午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初又分三:

 

未一、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未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

未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未一、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若不能灭不乐修定,乐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于定不令趣入,纵一获得亦不能相续,速当退失,故灭懈怠为初切要;若能获得身心轻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懈怠尽除。然生轻安,须于能生轻安之因妙三摩地恒发精进。然生精进,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欲乐之因,须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心─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者,观之极显决定,故应认为最胜宗要。辨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或名精进,欲因谓信深忍功德,勤果谓轻安。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谓由获得奢摩他已,现法乐住,身心喜乐及由获得身心轻安,于善所缘心如欲转。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则诸恶行皆不得生,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又止为依能引神通变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速疾能断生死根本。若能思惟此诸功德,则于修定增长勇悍,生勇悍故恒乐修定,极易获得胜三摩地,得已不失,能数修习。

 

未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

 

第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

 

申一、明心住之所缘

申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申一、明心住之所缘

 

初又分二:

 

酉一、总建立所缘

酉二、明此处之所缘

 

酉一、总建立所缘

 

初又分三:

 

戍一、正明所缘

戍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戍三、显示所缘异门

 

戍一、正明所缘

 

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遍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能缘心立二影像:初、是毗钵舍那所缘;二、是奢摩他所缘。言影像者,谓非实所缘自相,唯是内心所现彼相。由缘彼相正思择时,有思择分别故,名有分别影像。若心缘彼不思择住,无思择分别故,名无分别影像。又此影像为何所缘之影像耶?谓是五种净行所缘,五种善巧所缘,二种净惑所缘之影像。就所缘境立事边际,此有二种:如云、唯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如云实尔非住余性,是如所有事边际性。其尽所有性者,谓如于五蕴摄诸有为,于十八界及十二处摄一切法,四谛尽摄所应知事,过此无余。如所有性者,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就果安立所作成办,谓于如是所缘影像,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作意所缘、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远离粗重而得转依。

 

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缘不净者,谓缘毛发等三十六物名内不净,及青瘀等名外不净。是于内心所现不净非可爱相,任持其心。慈谓普缘亲、怨、中三,等引地摄,欲与利益安乐意乐,即由慈心行相,于彼所缘任持其心,名曰缘慈,是于心境俱说为慈。缘缘起者,谓唯依三世缘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无实作业者,实受果者,即于是义任持其心。缘界差别者,谓各别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即缘此界任持其心。缘阿那波那者,谓于出入息由数观门住心不散。

 

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谓:善巧蕴、界、处、缘起及处非处。蕴谓色等五蕴;蕴善巧者,谓能了知除蕴更无我及我所。界谓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谓知诸界从自种生,即知因缘。处谓眼等十二处;处善巧者,谓知内六处为六识增上缘,知外六处为所缘缘,知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缘起谓十二有支;缘起善巧者,谓知缘起是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处非处者,谓从善善生可爱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是名非处。处非处善巧者,即如是知。此即善巧缘起,其中差别,此是了知各别之因。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蕴等所决定相,任持其心,一门而转。

 

又净惑者,谓唯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初所缘者,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诸境所现影像,随心决定,任持其心,不多观察。

 

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谓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或缘蕴等总摄诸法,或于见闻诸佛圣像安住其心。其于蕴等住心之法,谓先了知一切有为五蕴所摄,次于五蕴渐摄有为,即缘五蕴任持其心。譬如观择而修,能生观慧,如是摄略而修,亦引生胜三摩地,摄心所缘而不流散。此即对法论之教授,如是亦应了知界处摄一切法,渐摄于彼任持其心。

 

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依此易得胜三摩地,故是殊胜所缘。善巧所缘,能破离彼诸法之补特伽罗我,随顺引生通达无我毗钵舍那,故是极善奢摩他所缘。净惑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故义极大。遍满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故当依殊胜奢摩他所缘修三摩地。有缘块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显未达妙三摩地所缘建立。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著相,遂以不系所缘、无依而住谓修空性,此是未解修空之现相。当知尔时若全无知,则亦无修空之定;若有知者,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缘,以境与所缘所知,是一义故,是则应许凡三摩地皆是著相,是故彼说不应正理。又是否修空,须观是否安住通达实性之见而修,非观于境有无分别,下当广说。又说安住无所缘者,彼必先念:‘我当持心,必令于境全不流散’,次持其心,是则缘于唯心所缘持心不散。言无所缘与自心相违,故明修定诸大教典,说多种所缘义如前说,故于住心之所缘,应当善巧。又修次论说奢摩他所缘无定,道炬论说随一所缘者,义谓不须定拘一种所缘差别,非说凡事皆作所缘。

 

戍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若贪增上乃至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