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兴亡一叹 >

第79部分

兴亡一叹-第79部分

小说: 兴亡一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握着轩辕剑,许多细微的思维渗入李承乾的脑海中,让他仿佛突然明白了很多以前并不知晓的东西。他能感觉到伤势越来越重,体内真气奔涌翻腾,仿佛是走火散功的前兆,仅靠轩辕剑上传来的一脉细微绵绵的力道勉强压制。
他艰难地走上台阶,走进殿中。琴声忽然高亢,随即骤止,仿佛琴弦断了一根。紧接着,一个女子淡淡地问道:“谁?”
然后,他看见了太平。
然后,他摔倒下去。
※※※
近一年未见,太平依然还和往日一般无二,还是那个仿佛有些稚气的小女孩,看来坐上皇位,并不曾让她有多少改变。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朝政目前都有长孙无忌等老臣处理,太平这个皇帝,生活也确实和往日的太平公主没什么太大差别——她连上朝都免了。
不过,太平虽然不理朝政,倒也绝非昏聩无能,更并非对宫外的形势一无所知。
李承乾此次伤势极重,周身经脉几乎尽数震断,数十年的修为差点便全数丧尽。幸好他手中一直紧紧握着轩辕剑,便是昏迷时也不曾松开。
凭借轩辕剑的护持,李承乾总算是闯过了这一关。
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后,李承乾终于醒来。他选了一间偏殿,默自运功疗伤,除了太平之外,所有人一概不见。
皇宫大内,灵药甚多,但这次着实是伤得太重。他在偏殿之中,一呆就是十年,伤势总算勉强痊愈,神通恢复了四五成。
在此期间,太平详细为他解说了目前的大唐局势。
※※※
李承乾上次听到的消息,还是刚搬到花果山的时候。当时太平的军队节节胜利,已经快要打到洛阳城下,仿佛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但如今,十余年过去,李治和武媚娘依然还在洛阳,并未成为阶下之囚。
平心而论,李治和武媚娘的治国理政之才,远远胜过李承乾或者太平,而这两人联手,较之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不逊色。在艰难地挺过初期的不利之后,如今李治和武媚娘已经站稳了脚跟。
李治自幼就有眼疾,看奏章久了,便双目流泪,疼痛不已,政务往往由武媚娘代为处理。武媚娘聪明敏慧,极有见识,剖分判断井井有条,李治极为倚重,大小事务都先询之而后行。到后来,李治上朝时,武媚娘也在旁端坐,称“天皇”和“天后”,同受朝臣朝拜,朝野私下以“二圣”称之。
据秘密情报,李治眼疾近来加重,已经到了经常不能视物的程度,药石汤药均无效用,请高僧前来,说是前世业力所致,所谓“神通不敌业力”,无可奈何。李泰身体也越来越衰弱,目前朝中大小政务,悉数都由武媚娘裁决。
天下分裂,战火连绵不绝,四海一统遥遥无期。因为太平固然是由李承乾禅让,李治却也是先皇之子,双方打出的都是大唐旗号,所以如今在民间,私下将定都长安的太平一方称为“西唐”,将定都洛阳——如今改名东都——的李治一方称为“东唐”。
就如今的局势而言,西唐依然占据上风,但要想在短期内平定东唐,却是并无可能。不过这些事情,自有长孙无忌等朝臣去头疼,太平似乎并不如何在意。
太平如今所需要头疼的,乃是和李承乾的关系。
两人前世为夫妻,此世却成兄妹,情意犹在,彼此的身份却划开了一条巨大鸿沟。如今再见面,不由得处境尴尬,彼此都有些无从措手的感觉,不知到底应该以什么身份来面对彼此。
是姒文命,是女娇?还是李承乾,是太平?
太平亦不知如何是好,唯有回避这个问题。自李承乾回来,两人便默契地绝口不提此事,甚是彼此之间的称呼,也仅仅是“你”和“我”。
但令太平隐隐有些不安的是,李承乾似乎有些变了。
他变得更加阴沉,也更加稳重,脸上几乎不曾再有过笑容,成天呆在偏殿之中,面对着那把轩辕剑,默默思索。他的目光变得凌厉锋锐,仿佛能一眼刺透人心——太平清楚地记得,前世的大禹也有这种能力,但决不会如此锋芒毕露。
大禹的眼神温和而诚恳,让人不会觉得有丝毫的局促不安,反而会发自内心地信任和追随。
太平不知道李承乾在想些什么,在思虑些什么。她也不知道李承乾能从轩辕剑中看出什么。唯一能让她安心的是,李承乾的目光在移向她时,依旧是那熟悉的温和,从没改变过半分。
所以,她也便什么都不担心了。
时间便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转眼之间,又过去了十年。李承乾回长安,已经二十年了,他的伤势终于差不多完全痊愈,往日的神通也恢复了七八分。
但这些远远不够。
要为玉藻报仇,要救孙悟空出五行山,要摆脱身为棋子的宿命,要保护太平平安度过这次大劫——都还远远不够。
于是太平惊讶地发现,李承乾开始变得喜欢读书起来。
李世民的诸皇子中,若论文才,自然是以李泰为首,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诗词歌赋都颇精通,善文学,工书法,而且还领衔撰写《括地志》,集汉书地理志和顾里王与地志两书所长,开创一代地理志新体例。其次要数李恪,文武全才,也好读书。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悠游玩乐,虽然不能说是“不学无术”,但也决不是好学上进之辈。
后来李承乾拜准提为师,修炼神通,每日的空闲时间大多也都用在打坐练功上去了,自然更无暇看书。反倒是太平,因为体内只有三魂,六魄在女娲娘娘手中,所以不能修炼任何法术神通,身体也颇虚弱。靠着皇宫中的灵药培固,一直无碍。她闲暇无事,看书倒不少。
但李承乾这次回来,除了运功疗伤,恢复痊愈,闲暇时间往往手执书卷。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卜星相,稗官野史,乃至佛经道藏,市井传奇,无所不阅。
这便着实有些奇怪了。
※※※
李承乾并不解释,太平也不多问,每日只是看看书,弹弹琴,陪伴李承乾闲谈。若论年龄,她也已经年过三十,虽然不能修习任何法术神通,倒也容颜不改,宛如少女时一般。这一日,长孙无忌等大臣求见,道是有紧急消息。
太平接见,问是何事。长孙无忌道:“陛下,洛阳传来消息,伪帝李治已经于昨日辰时驾崩。”
李治死了?
李治今年大约七十岁。虽然天资所限,修仙不成,总算也粗通道法,再加灵药辅助,按理至少也该活到一百余岁,实在没想到会如此早逝。
消息紧接不断传来,证实李治确实已经驾崩——但很蹊跷的是,继位者并非原定为太子的李贤,或者李显、李旦,而是武媚娘。
李治驾崩后,群臣一致上表劝进,武媚娘于是继位为帝,改名“武曌”,自号“圣神皇帝”。
不过其实太平和群臣听到这个消息,虽然意外,倒也不如何震惊。反正这些年来,李治因眼疾,几乎不曾上朝理事,政务都是武媚娘执掌。如今只不过是换个名分,实质未变。
反正无论是李治还是武媚娘,在太平一方眼中看来,都不过是“叛军”。至于叛军名义上的首领是男是女,是李治还是武媚娘,并不要紧。
太平也并未放在心上,回到内宫,与李承乾闲谈,偶然提起此事。李承乾正盯着面前的轩辕剑一言不发,一面漫不经心听太平说话,突然一怔,道:“你说什么?”
太平愣了一下,道:“李治驾崩,武媚娘继位了。”
李承乾微微点头,低声道:“是见分晓的时候了。”
太平不解,道:“什么?”
李承乾摇头不答。李治驾崩,武媚娘继位,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其中牵涉,却非同寻常——如此一来,大唐的两位帝王,都是女子了。
女娲复起,苦心筹划让太平夺得人皇之位,却被佛门横插一手,预先有弥勒下世,化为武媚娘,扶植李治与太平相抗,大唐未能一统,坤道气运终究未能真正大兴。
但如今……是时候了。
“该要真正见个分晓了罢。”李承乾在心中低声说,目光穿透屋顶,看着那虚无茫茫的夜空。

 

第二十章 暗流涌动


 当日金灵圣母、闻仲等人叛乱,除了三山五岳等神明在下界镇守,未曾殃及外,天庭神将几乎被斩杀殆尽,金灵等人后来又被元始带回玉虚宫,众神位顿时失了职守。天帝于是大力安插亲信,提拔自己旧部继承神位。如今的天庭众神,几乎都是昔日跟随天蓬躲到太素天娲皇宫中逃过一劫的妖怪。
自从天庭内战之后,道、佛、妖各大势力仿佛都暂时沉寂了一般,并无什么大的举动。这二十年来,倒也相安无事,三界之中,除了南瞻部州东唐和西唐交战,倒也别无其他战事,可称太平。
这一日,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高坐凌霄宝殿,默观下界,忽然见得南瞻部州地域,一道红气腾腾升起,形如蛟龙,现出鳞爪,摇头摆尾,盘旋而上。天帝默然会心,微微点头。
过了数日,天帝忽起兴致,随即命水火两部神将在瑶池中大兴土木,以赤金为基,白玉为壁,上饰明珠,建了一座玉宇琼楼。楼成之日,天帝金母率众神将前往,果然是极尽壮丽,异常堂皇,美轮美奂。天帝大喜,定名为“白玉楼。”
楼名既定,太白金星又出班上奏,道是下界规矩,凡楼阁亭宇建成,都要延请名家为之作记。如今天帝建成这白玉楼,亦当有佳文记之,方为美谈。
天帝深纳其言,于是下诏命众神做诗文记之。只是如今这些神将,都是做妖怪出身,让他们杀人放火容易,吟诗作文却难,勉强交上来几篇,也都是文字颠倒语句不通的货色。天帝深觉面上无光,雷霆震怒。
正群臣都战战兢兢时,瑶池金母解劝道:“陛下息怒。文辞小道,不过雕虫之技,众卿家身居要职,事务繁冗,学有未至,也是情理之中。我听说下界南瞻部州典章教化,文物风liu,必有才华横溢之士,陛下何不招上天来,为白玉楼作记。”
天帝大喜道:“甚是。”便问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思忖片刻,道:“禀陛下,据老臣所知,南瞻部州有一人,名李贺,字长吉,颇有文名,少年时便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可当此任。只是李贺乃是凡人,全无半点修为,又素来体弱多病,只怕上不得天庭来。”
天帝呵呵笑道:“此事容易,下一道旨意,赐他身死,将魂魄招上天来便是了。”
太白金星道:“遵旨。”退下殿去了。
※※※
太白金星所说的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若论起来,还能算是大唐宗室子弟,只是早已没落。其人细瘦、通眉、长指甲,好吟诗。每日早晨骑驴出游,带着书童,背古破锦囊,行踪无定。稍有灵感,即便是只言片语,亦立刻记下,投入囊中。傍晚回家取出锦囊,在灯下将残句补全。其人诗句,幽奇冷艳,诡谲迷离,旁人多以“诗鬼”称之。
这一日,李贺出游归来,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厉害。李贺母亲此时也重病卧床,不能行动,姐姐已经出嫁,便在左近,闻讯匆忙赶回,见李贺已经有些不起的样子,慌张无地。不一刻,大夫也到,把脉诊断,摇头道是不可救了。家人顿时泣不成声。
李贺亦知自己将死,正欲出言安慰,突然眼前虚空化开,现出一个绯衣人来,驾赤虬,持一板书,上面文字似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李贺全然不识。绯衣人道:“天帝有诏,招尔上天。”李贺闻言,下床叩首道:“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道:“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速随我动身,莫要耽搁。”
李贺独泣,犹自不愿前去。李贺姐姐和家人也齐齐跪下恳求。绯衣人摇头道:“天帝旨意,岂可违背。”伸手拂袖在李贺脸上一挥。不多时,李贺气绝,绯衣人也消失。家人正举哀间,便觉室内突然腾起烟气,闻有车马辚辚之声,自窗口出,渐渐渺不可闻了。
李贺平常结交文友之中,有一人,名李商隐,字义山,亦有文名。听说此事,既是惊奇,又感慨万分,于是做一篇《李贺小传》,详细记载此事,并于文末感叹道: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若要说得浅白些,李商隐乃是感叹道:“天苍而高,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也有林苑园圃、亭观楼阁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者,不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