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步步生莲(回明作者新作)中 >

第160部分

步步生莲(回明作者新作)中-第160部分

小说: 步步生莲(回明作者新作)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封号宋博…只要准了,那吞国就是自降一级,成了宋国的属国。
  在李煜看来,我唐国已成了你宋国的属国,我这江南国王成了你宋国皇帝的臣子,你做皇帝的总不好意思出兵来攻打我这个恭敬温驯、从无反意的臣子了吧?李煜打着如意算盘,精心设计一番,准备了大批财物,挑选了一批江南美女,便派人来了。
  李从善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表人才,儒雅大方,徐铉江南名士,更是谈吐风雅、文采一流。他这名士,可是货真价实的名士,在官场熏陶久了,说话是八面玲珑,答对风雨不透,远非陆仁嘉那种恃才傲物、目无余子的人可比。
  两下里谈笑风生,携手入城,便见汴梁街道宽阔、市井繁荣,河下粮船蚁集,街上不见执仗兵丁,坊市兴旺,万货云集,一派祥和气象。李从善和徐铉看在眼中,不禁暗惊赵宋发展之迅速,遥想当年,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州,地跨赣、皖、苏、闽、荆、湖,人口五百万,兵强马壮,如今此消彼长,竟衰落一至于斯,不禁暗暗唏嘘不已。
  赵普和杨浩将两位国使送进礼宾院,又设宴款待一番。探问对方来意,得知唐国竟是自削国臣,请臣归顺的,二人不禁大喜,宴罢立即将消息递进宫去,然后赵普返回相府,马上召集幕僚,分析唐国用意,商量对答之策。
  翌日早朝,唐国郑王李从善捧国书与徐铉上殿面君见驾,满朝四品以上官员尽皆出席见证。李从善和徐铉二人也是头一回见到宋国皇帝,只见高踞龙座之上的赵匡胤方面大耳,气度雍容,双目炯炯,不怒自威,谈吐更是爽利,英武中不带煞气。朝中百官进退有序,动合礼仪,秩序为之井然,再思及昨日昨日街头所见开封气象,深知宋国升平气象已成,望治之日有期,不禁更生敬畏。
  唐国使节此来,是请求自削国号,降低国格,请为宋圄属国的,此后尊事大宋、息兵恤民,每年向大宋供俸白银十万两。皇帝改称国王,去黄袍改服紫衫,宫殿各处的龙饰也要一一撤除,子弟原封为“王”的,降封为“公”,所有与大宋对等的衙门也要一一改名,如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等,都改名为“左、右内史府”“司会府”、“司宪府”等等,全部官名也一一改易,以避嫌疑。
  种种条件,听得赵匡胤龙颜大悦,满朝文武满面春风。当然,此时只是表达了唐国这番意思,宋廷也得拿出对等的条件,不可能马上就签署国书,确立彼此的君臣地位。
  但是一些进献的礼物,却是当庭献JL的。三十名江南美女带JL大殿,一个个云髻雾鬓、明眸皓齿,俱都是二八妙龄的美人儿,香风阵阵,熏得满朝文武直7眼睛。赵匡胤淡淡一笑,挥手令人带入后宫,笑纳不提。
  徐铉又令人捧JL十匣金、十匣玉、十匣宝石、十笼珍珠,诸般宝物霞光万道,瑞气千条,赵匡胤亦自笑纳。随即李从善又献上玉带一条,镶金嵌玉,极是华丽。
  小内侍呈到面前,赵匡胤抚摸了一下,疑道:“此物较之方才所奉宝物,并无殊异之处,何以单独呈献?”躬揖答道:“臣请陛下,试按带扣中年珠一试。”
  赵匡胤心疑之,取过玉带一按带扣中那颗价值千金的淡金色走盘珠,只听铿地一声,玉带攸然笔直,一栖利刃弹出半尺,锋寒之气迫面而来,赵匡胤不禁双目一亮,脱口赞道:“好剑!”
  李从善面有自得之色,说道:“此剑乃请龙泉名匠人采五金精英打造,其软似绵、其韧胜钢,锋利无比,无事时可韬茂于玉带之中,一遇变故,拔出来便是一件防身的利器,是以臣谨献之。”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道:“朕乃天子,待得朕需要用剑近身搏斗时,大局还堪得一问么?”
  李从善十室,连忙惶恐称罪,赵匡胤笑而不应,拔剑出鞘,三尺龙泉如一泓秋水,寒光湛湛。赵匡胤一振腕,剑风飒飒,只听一声清越龙吟,剑刃竟自中而断。
  满朝识剑的文武都不禁大惊,惊叹于赵匡胤使剑之妙神乎其神,那剑是软剑,本不易断,他能一振而断,分明是使的巧妙手法,使那剑刃疾挥时力向左右,相反的两股大力同时作用于剑刃之上,方有此效。立即有人高呼大赞:“陛下神勇!”
  李从善面如土色,赵匡胤却是一笑,好生安慰一番,令他们且在礼宾院住下,再详议唐国自削国号、归属大宋之事。
  朝会一罢“杨全陪”便陪同李从善和徐铉返回礼宾院,听询南唐自削国号要提出的详细条件。赵普却留了下来,和枢密使李崇矩随赵匡胤去了文德殿。
  十进文德殿,赵匡胤的满面春风便消失不见,神情凝重地道:“两位爱卿,你们看,李煜这是闹的哪一出?”
  李崇矩不屑地道:“官家,这分明是李煜见我宋国兵威之盛,心生怯意,所以才自请降格为王,以图平息兵戈。当初,他父亲李殡为帝的时候,畏惧周朝世宗皇帝的勇武,不是也遣使自降过一次国格吗?如今李煜只是效仿他的父亲,重施故技罢了。”
  赵匡胤沉吟道:“也许是,又或许……只是缓兵之计。朕刚刚收到线报,我朝兵发闽南不久,唐国馈海军十万大军突然整装待发,似有异动,可是不久,却又突然解除了紧急状态,不知出于何故,如今想来,恐怕李煜曾经有过想趁朕兵发闽南,开封空虚的机会,袭我腹心的打算,后来不知出于何故,已打消了这个念头。”说到此处,赵匡胤心有余悸地道:“幸好,他又打消了主意。
  不然,当时寡人大军在外,开封粮草短缺的危机还没有发觉,一俟唐国十万精兵直扑开封,京畿震动,举国恐慌,闽南大军军心士气尽丧,这时又传出粮草不足的消息,到那时便是一处败、处处败,我宋国江山易主也未可知,真是不知该如何收拾了。”
  赵普微笑道:“天大的好机会,唐国自己放弃了,这就是他们自取灭亡,亦是天佑我大宋了。官家,那样的好机会他们不曾利用,如今我宋国兵威一时无两,李煜又岂敢轻掠其锋呢?依臣之见,唐国遣使来朝,应该不是什么缓兵之计,恐如李枢密所言,这正是效仿其父,意图以降格称臣,苟全江南国运罢了。”
  赵匡胤冷笑道:“今时不同往日,如今中原天下,几已尽入朕手,卧榻之旁,朕岂容他酣睡?”
  赵普微笑道:“陛下莫忘了与臣前番的议定,欲要以最小的损失、最快的速度,啃下这最后一根硬骨头,且不妨虚应其事,待我朝准备妥当,再行讨伐。”
  赵匡胤微一蹙眉道:“朕顾虑的是,讨伐汉国,是用的汉国倒行逆施,满朝尽是阉人,盘剥百姓不胜其苦的名义,是以朕代天讨伐,若是允了李煜请降为臣,此后唐国再无不恭之处,朕岂非出师无名?”
  赵普昨夜早与慕容求醉一干幕僚计议停当,此时胸有成竹,说道:“官家,李煜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以为向官家称臣纳贡,官家就师出无名了么?嘿,臣有一计,他们有什么条件,不妨尽答应了他们。然后把郑王李从善赐宅封官「留于京师不放,他既承是我宋臣,官家钦封的官职他敢不受么?
  待我朝准备停当,便召唐国李煜晋见,以臣面君,理所应当,但是有了李从善前车之鉴,他绝不敢来,就算他敢来,唐国众臣也不敢放他来,到那时,臣不奉诏,君要讨伐,便是天经地义了。”赵匡胤大笑:“则平真仍朕之子房也,好,就依你计。”
  君臣三人又计议一番,赵普和李崇矩方告辞离去。赵匡胤处理了一番奏表公文,正欲返回后殿休息,一个鸿胪寺的快脚被带上殿来,赵匡胤赶紧问道:“李从善、徐铉回去,可曾说过些什么话来,提了些甚么条件么?”
  那快脚躬揖道:“四官家,李从善话倒不多,徐铉却是滔滔不绝,唐国虽有意称臣,徐铉犹不欲折其盛风,一番话臬中有刚,软硬兼之,意欲迫我朝签订永不侵犯唐国之条约。”赵匡胤目光一闪,忙问道:“那杨少卿如何应答?”
  那个快脚听了,嘴角儿一勾,便露出一副似笑非笑的古怪神气来
  第八卷 出采江南莲 第022章 话痨克星
  那鸿胪快脚说道:“回到礼宾院后,杨左使依礼制,设盛宴款待郑王与徐炫,席间,徐炫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指点江山,语惊四座,为助酒兴,且当堂赋词一首。”
  他说着,将抄录下来的那首词呈上,赵匡胤接在手中,阅罢赞道:“果然不愧为江南第一才子,其词不及李煜绮丽,故无惊艳之感,然细细品来,气度尤胜之,且正应和今日气象,既讨好了我宋国气象,又不堕唐国威风,骤急之间,有此急才,我朝学士之中,或卢制诰差可比拟,余者皆不如也口以杨浩之学识,定然无法赋词应和的。”
  鸿驴快脚称喏道:“官家所言甚是,杨左使只举杯称赞,向徐炫劝酒,并不应答。”
  赵匡胤一笑:“继续说来,此后如何?”
  鸿驴快脚道:“徐炫见杨左使不予置辞,诗兴稍减,又复饮酒三旬,便谈起唐国称臣之事,其言滔滔不绝,小臣藏于屏风之后使笔速录,犹不及其速,是故只记下只言片语。”
  赵匡胤冷笑:“徐炫素有苏秦张仪之才,然此非战国,无六国合纵供其脾睨,天下一统之势不可阻挡,徐钻仗三寸不烂之舌,仓皇奔走,只言片语,就想将天下局势操控于股掌之间?真是书生之见,哼,他说些什么?”
  鸿膀快脚道:“徐炫说,今唐国之主宅心仁厚,自继位以来勉力勤政,无甚陨越,境内以安,庶民粗足。养兵唯图自保,并无问鼎天下之心。今宋主英明,天下归心,唐国亦不落人后,为庶民百姓计,决以自削国号,降格为王,善事大宋,息兵恤民,今后宋国与唐,君臣和气,永弃兵戈,实为幸事。呃……,大意如此,徐锗出口成章,语速如风,小臣所记实在不如……”,
  赵匡胤细细品味,嘴角噙起一抹冷笑:“这一句,关键就在养兵自保上了。他既称臣,又恐联借其兵或驻兵于其境,这句话分明就是唐国可以称臣,但是我调不得他唐国的兵,亦不必驻兵于唐,因为他力足自保,呵呵……,杨浩怎么说?”
  “呃……,杨左使面露微笑,只是劝酒。”
  赵匡胤一呆:“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么?”
  “没有。”
  赵匡胤怔了片刻,又道:“那徐炫又说些甚么?”
  鸿驴快脚道:“徐炫又言,唐国降宋,一片赤诚,唐愿以忠效宋君,希望我宋君亦仁主之心待唐国,勿生刀兵,致天下糜烂。他说,天下无千年不亡之国,为宏图霸业,致万千黎民疾苦,非百姓之福,实千古之罪人。又说,世上无百年不死之人,若我宋国欲以武力迫唐,则唐国上下,自君至民,必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断无不战而笑,贻万世耻笑之理。”
  赵匡胤只是冷笑,这回不待他问,鸿驴快脚便补充了一句:“杨左使面露微笑,只是请酒。”
  “说下去。”
  “是,徐炫又道,唐国服宋,是为息刀兵,养万民。又兼官家仁德之主,必不致苛待唐人,故有归心。今唐递顺表称臣,希望我宋君能承喏待唐主君臣如父子,永修睦好,不启战端。否则,唐主数十年仁政深得民心,今长江天险可恃,百万民心可恃,金陵城坚可恃,群臣心齐可恃,宋师虽强,无足畏也力
  “好一张利口。”
  赵匡胤不屑地道:“长江天险可恃么?保江必保淮,唐国淮南不保,如今已尽在我宋国之手,长江天堑岂非空谈?联论诗词,远不及彼,然这一句,联却可驳得他体无完肤,惜乎联与降臣之臣,身份天壤之别,不能亲自驳斥之,实为憾事。杨浩怎么应对的?”鸿驴快脚的脸颊抽搐了几下,答道:“杨左使微笑请酒。”
  赵匡胤听了,就像传染似的,他的脸颊也抽搐了几下,方道:“继续讲。”
  “是,那徐铺还有言道,唐今疆域不及宋地之广,兵员不及宋国骁勇善战,然江南多江河湖泊,唐拥水军数十万,俱擅水战,而我北地兵马纵于湖河养兵,穷十年之期亦难成大器,而兵已疲老矣。此为唐之长处,宋若善待唐国,唐则以臣礼侍君,永无反意,否则,唐国主曾亲言:,若王师见讨,当躬被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如其不获,乃聚族自焚,终不做他国之鬼!”,
  赵匡胤哈哈大笑,不屑地道:“真难为了李煜,竟说得出这样的一句豪言壮语,可惜,这终不过是酸腐书生的一句大话罢了,他李煜……做得到么?杨浩怎样答他?”
  鸿驴快脚道:“杨左使面露微笑……”
  赵匡胤眉头一皱,截口道:“只是请酒?”
  “呃……是!”
  “……,那徐炫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