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红楼同人)[红楼]宠后之路 >

第45部分

(红楼同人)[红楼]宠后之路-第45部分

小说: (红楼同人)[红楼]宠后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姐姐端的嘴上不饶人,天地良心,我自小长在国公府,门都没出过几趟,十三、四岁来了平安县,若是不规矩,如何能嫁到您周家,”珠儿用帕子抿了抿嘴角,“既人家来咱这儿,见见也无妨,知道人弄错了,便也死了心。”
  冯老夫人道:“来寻的那位可是太子爷的人,人家拿着贾府政二爷的信过来,听说连你亲娘都惊动了,一准认定了就是你,珠儿,不如你想想,是不是年头长,自己给忘了?”
  “我这还真得想想了,”珠儿眼珠珠子转了转,“说到谢,那人总不能空着手吧?”
  “精刮鬼!”冯老夫人笑道:“说是谢仪三百两,虽是不多,不过听刚才继忠说了,这钱竟是太子爷掏的。”
  周氏一拍手,连忙说道:“我的天啦,这还用说,此事必是珠儿好心所为,那会子年岁小,所以便没记住。”
  “我说珠儿,这机会你可抓紧了,”冯老夫人将头凑过来道:“得了太子爷的赏,面上自是有光,回头家谱里记上一笔,你那画像说不得有一日还能挂到祠堂里。”
  “这事儿我有成算了。”珠儿目光精亮,说道:“您二位瞧好吧!”
  嘉兴府香茗茶楼的掌柜天生一副好眼力,瞧见秦业从外头进来,笑着迎上前道:“这位爷曾来过小店吧,瞧着您面熟得紧。”
  秦业拱了拱手:“掌柜好眼力,前些日子去金陵下暴雨,在下在您店里躲雨来着。”
  “记得,记得,”掌柜笑着引秦业到了座上,说道:“没想到您竟是常客,以后还请多多照应生意。”
  安置好秦业,掌柜吩咐人上了茶,便去忙自己的,秦业依旧坐在上一回的位子上,一面喝着茶,一面好奇地打量周遭景象。
  没想到这一看,真瞧见了新奇,原来街上聚拢起不少人,这些人先是在一块商议了好半天,然后便一齐朝某个方向走去。
  秦业问旁边给自己续茶的小二,问道:“小哥,这又是出了什么事?”
  小二看了看外头,说道:“本府下辖的平安县前几日刚逮到两个拐子,县太爷不管,由一个举人带着百姓上了府衙来,因为现在管这事的通判是平安县的,他们群情激愤,也报了希望,这会儿联名上书,要求严惩。”
  “难道嘉兴府平安县经常有丢孩子的?”秦业心下一动,故意问道。
  “可不说呢,”小二叹道:“这十来年丢了的孩子,没有十个也有八个,这一次却是头一回逮到拐子上了府衙。”
  秦业点了点头。
  看来这次,很可能真的找对了。
  ※※※
  次日一早,便有下人过来寻秦业,说是冯大人有请。
  这一回却是去了通判府内堂,不过在座的除了冯继忠,还有一位老妇,倒不用人引见,秦业立马猜出老妇身份,待冯继忠介绍过,果然那便是冯老夫人。
  笑着和秦业见过礼,冯老夫人这才道:“劳烦秦先生跑一趟,这珠儿是老身侄儿媳妇,昨儿个老身问过她了,竟说已记不得此事,想是并没放在心上。”
  “老夫人太客气,珠儿姑娘于在下恩和再造,便是一点谢仪,也表达不了在下感激之意,”秦业拱了拱手,“还请老夫人成全,在下盼着当面和珠儿姑娘致谢。”
  冯老夫人这时吩咐道:“请舅奶奶过来。”
  不一会,一位年轻妇人走了进来,冯老夫人引见道:“秦先生,这位便是珠儿,夫家姓周。”
  瞧见来人,秦业心下一怔,这女子年纪怕是不到三十,绝不可能是冯玉儿之母,可为何这钗子竟是她的?
  脑子转了转,秦业笑着上前作了个揖道:“在下秦业,寻了多年,终是见到了恩人。”
  珠儿回了一礼,故作羞赧地道:“不瞒先生,当日之事,妾身真不太记得了。”
  “不妨,”秦业从怀中掏出珐琅银钗,递到珠儿面前,问道:“请问周夫人,这钗子可是您的?”
  珠儿脸色突然就变了,一把夺过钗子,盯住秦业脱口问道:“你在哪儿拾到的?”
  这话着实没有礼貌,冯继忠刚要出口教训,谁料秦业满不在意,回了一句:“五年前,便是在金陵。”
  珠儿似乎松了口气,五年前,那就不是了……估摸是拐子见着那小丫头手上的钗子然后拿走卖掉,被买的人拿着然后救了此人,当下,她很快便笑着回道:“这是家母所赠,妾身备加爱惜,只是却不慎遗失,没想到今日失而复得,心里免不得高兴坏了。”
  “周夫人确定,这钗子是您所丢?”秦业问了一句。
  “怎么,你觉得我是要讹你的谢仪?”珠儿有些不高兴了,将钗子递到秦业眼前,“当日我嫌这银钗的爪头做得不好,有些扯头发,特意让工匠帮着磨圆了,你看看可是?”
  “周夫人切莫误会,”秦业笑道:“当日不知周夫人为何会到金陵?”
  珠儿说道:“金陵是我娘家,时不时回去一趟,怕也不足为奇吧!”
  “确实,确实!”秦业点头,“您可是在城南塔子园那棵树下见到的在下?”
  “正是,”珠儿一脸的不悦,“难道先生竟不信我,罢了,我也不稀罕你那三百两,请恕妾身告退。”
  秦业忙拦住,“周夫人不必见怪,只是在下过于激动,不免回忆起了当日场景。”
  “这么久的事,我如何记得清楚?”珠儿气得嚷嚷了起来。
  一旁冯断忠忍不住咳了一声,冯老夫人见珠儿那样,知道她是编不下去的,忙打圆场,“秦先生问得细些也是有的,珠儿不许着急。”
  这时秦业笑呵呵地从怀中取出银票,道:“既如此,区区谢仪便请周夫人收下吧!”
  珠儿眼睛一亮,猛地上前几步,便想将银票从秦业手中抽出来,只到了近前,又故作矜持地顿了顿,将银票拉了过来,随后福了福拔腿就走,连她“倍加爱惜”的钗子都不要了。
  有这么不讲礼数的亲戚,冯继忠面子上也觉得难堪得紧,只碍着自己老娘还在场,他也不敢和秦业说什么,只能对人递个眼色,表达一下自己的歉意。
  眼见着银子到了手,冯老夫人心下不免快活死了,想着赶紧回去打珠儿的秋风,便懒怠再搭理这位秦先生,应酬过两句,遂寻个借口出了内堂。
  “秦先生,在下亲戚粗鄙,”冯继忠叹道:“家风不严,让您看笑话了!”
  秦业忙宽慰他,说道:“冯大人不必在意,周夫人倒是直爽得很,只没想到,她竟是随尊夫人陪嫁过来的。”
  “珠儿小我夫人四岁,很会讨家母欢喜,后来还将她许配给在下内弟。”怕秦业听不明白,冯继忠还特意解释了一下:“不是拙荆,乃家母亲侄,如今他们成亲也快十年了。”
  秦业更加确定了,冯玉儿都及笄了,自然不可能是这珠儿生的。
  心下叹息,不过确定了钗子,那么必然和珠儿有关,他便起身道:“既已报还过当年救命之恩,在下也该告辞,这些日子多有烦劳冯大人。”
  “秦先生不如多留两日,”冯继忠盛情邀请道:“也让在下尽些地主之谊。”
  “在下正有此意,嘉兴府风光甚佳,上回匆匆一过未得尽揽,如今心事已了,在下必要好好欣赏一下美景。”秦业口中支应着,心中却在考虑,这银钗主人是珠儿,珠儿也一直在平安县,加上此地还有冯玉儿提到过的荷塘,几乎可以肯定,冯玉儿便是平安县人,看来真相已然近在眼前。再多试探试探珠儿一些时日,他得过去平安县一趟。
  见秦业要走,冯继忠也起身送客,道:“既如此,明日在下略备水酒,可否请秦先生赏脸?”
  “恭敬不如从命!”秦业拱了拱手,便随冯继忠一块往外走。
  谁料大门刚一开,一大群人“呼啦”一下拥了上来,竟是把冯继忠和秦业两人团团围住。
  冯继忠立刻明白了这来的是谁了。
  “各位乡亲,这拐子一案下官正在查看卷宗,大家稍安勿躁,”冯继忠显然知道百姓的来意,“凡事勿须急在一时。”
  这时一位白发老者上前道:“冯大人,当日百姓抓到拐子时,早问出他们是一大帮人合伙,这可拖不得呀,还请您尽快开审,并告知周围县府协查,捉拿其他漏网之鱼,好让丢了孩子的父母,能早日找回自己儿女。”
  “白举人,又是你在纠集大家伙来闹事!”见到老者,冯继忠面色有些不悦:“我说您老好好回去教你的书不成?干嘛非得在这儿蛊惑人心,找官府的麻烦。”
  人群里一片哗然,有人碎语道:“通判老爷只会说稍安勿躁,还要咱们再等多久?那些拐子怕是早得了信,四下躲起来了!”
  冯继忠挥了挥双臂,示意众人听他说话:“目今案件极是复杂,便是在牢中的那俩个拐子,也只涉拐带未遂,并无有用证据可定其罪,本官慎重起见,还是得继续查实。”
  有人急了:“证据?哪一回有孩子被拐,苦主没到县衙报案?这便是证据!大人,那些拐子太可恶了,县衙不管,您身为嘉兴府通判,现在代知府老爷诉讼,一定要替各位百姓做主啊!”
  “还是那一句,稍安勿躁,本官自会查清事实。”当着秦业的面,冯继忠不想显得太怂,于是板起面孔训道:“你们这几日老围在府衙门口,本就该论杖,本官知道你们心热没有实行,今日竟然纠集人手来本官家门口,不怕本官问你们一个扰官之罪吗?行了,此案不日便会开审,你等不必在这候着,该干吗,干吗去!”
  白举人叹了一口气,然后对大家挥挥手,大家都不闹了,然后他走到冯继忠面前,递上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冯大人,这是老朽整理好的,这十多年来平安县丢失孩子的名册,请您务必收下,以作参详。”
  冯继忠接了过来,说罢对身后赶来的护卫衙差一使眼色,让他们上来轰人,然后便和秦业拱拱手,自己先退回了衙门。
  秦业将这一幕全看到眼里,心下不由叹气,冯继忠也是实在昏庸到头了,这种关系百姓民生的案子,他倒是不慌不忙,显是没当自己是父母官,也难怪这么大岁数,有荣国公女婿之名,却还只是个小小通判。
  冯继忠回去了,围在衙门外的百姓却始终不肯离去,众人皆愤愤不平,这位平安县出身的通判老爷,遇到老乡之事也不闻不问。
  秦业又站了好一会,听到他们议论着明日还来请愿,不由摇了摇头,觉得遇到冯继忠这样的官,这一招怕是不能奏效。
  想想他还得接着查冯玉儿的事,秦业决定这会子去香茗茶楼,那处南来北往不少人,怕是会有一些消息。
  茶刚端到秦业跟前,掌柜笑着走了过来:“客官您又来了?”
  秦业点点头,似乎很无意地打听了一下:“掌柜今日颇为义愤,似乎对平安县很熟悉?”
  掌柜点点头,叹道:“小的就是出身平安县,后来来到这嘉兴府过日子。”
  “这三十来年几乎没踏出过嘉兴府一步,平安县我们每年都是要回去的。”
  秦业很高兴,觉得从这位身上,或许能得到些他想要的东西,说道:“不知掌柜得不得空,在下有些平安县的事想请教。”
  见左右客人不多,掌柜索性坐到秦业的对面,很是豪爽地道:“客官若想问平安县的事,您便算找对了人,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秦业一笑,从袖中取了一锭银子,趁旁边没人注意,塞到掌柜怀里,道:“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掌柜忙要推辞,却被秦业一把拦住。
  “不知客官想知道些什么?”掌柜面色有些红了,大约是没料到面前这位客人如此大方,话还没说一句,便给了银子。
  秦业并不着急,很是随意地和掌柜寒喧起来,说道:“我听说,平安县真是少有的富足之地,怕是从没闹过什么饥荒吧?”
  “确实如此,这里多少年都风调雨顺,加上民风纯朴,百姓个个勤劳肯干,还真没听说有饿死过人。”
  “就没出过流民什么的?”
  掌柜想了想,说道:“便是有流民,也是从别处过来的。”
  秦业心中一动,问道:“可是经常如此?”
  掌柜笑答:“说来也只闹过一次,听说是有朝廷大官使坏,把邻县百姓的地给圈了,将人逼得跑出来讨饭。
  “这记性真是不赖!”秦业夸道,“不会连哪一年发生的,掌柜都知道吧?”
  “说来也巧了,全因那年小的成亲,所以最是记得清楚,还听说流民死了不少。”
  这又对上了冯玉儿被拐之时见过流民的事了。
  秦业又想了想,问,“今日看着孩子丢了一事,那再问一下,掌柜可记得,那一年有没有人家丢过一个四、五岁的女孩?”
  掌柜低头琢磨了半天,最后才回道:“在下实在想不起曾发生过这事,倒记得那年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