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

第6部分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第6部分

小说: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人类不断地借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才使得人类的生活水准逐渐提高,并从先圣先贤的学说中,逐渐学习到互爱、互助、互谈的美德。而在这其间更创建了文学、美术、音乐和各种仁义道德的学说,并以各种方式来指导人类的行为。

  从前,人类分成了许多小集团,彼此不断地争斗。而在长久攻伐中,不仅获得了智慧,也获得了许多经验。由这些智慧与经验的累积,逐渐演变成今天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友好。世界上多数国家对于人民跨越国界,相互亲善往来,都给予适当的协助。例如闻名于世的喜玛拉雅山,除了当地尼泊尔人外,也欢迎外国人去攀登,并且攀登者都受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祝福。此外,类似奥林匹克及万国博览会之类的国际活动也轮流由各国接办,彼此竞技,以达亲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组织诞生。这是世界各国以不希望重蹈战争覆辙为目标,所结合的国际性组织。几十年来,联合国一直为维持世界和平及增进人类幸福而不遗余力,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成果。

  但这种成果,是否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出现了正面的价值?松下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日的人类隐藏着许多的危机,包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不信任和对人生价值的怀疑。

  现今世界有超过五十亿的人口,而由于历史、文化、国情、民俗、生活环境等条件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互异。而这不同的观念和思想,都是为了求得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所产生出来的,每种思想也都各有其优点及所依存的真理。

  如果能使互异的观念,彼此取长补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们却凭自己主观的想法,来判断他人的思想,并加以排斥否决,因而导致不良的影响。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和民族之间亦然。

  由过去的历史看来,人类互相竞技角逐、彼此竞争,应该是运用天赋的结果;而运用这天赋,彼此切磋琢磨以改进生活,则是件好事。不过事情却不尽然,往往因过度的竞争,而与对手相互憎恨,这种心理常受物欲、权势蒙蔽,弄得非置对手于死地不可,最后造成人类自相残杀的局面。这种例子在人类的历史中,多得不胜枚举。而在几十万年前的史前时代,也一定常发生同样的情形。

  松下看到,人类文化一直在进步中,但互不信任的心态以及悲惨的命运,也一直持续着,到了科学发达、文明进步的今天,这种情形反而更加严重。

  在近一百年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胜负。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人类都经历了两次惨痛的战争。不只是日本,很多国家除了世界大战之外,也经历了好几次战争,有无数的人因此而受伤或失去性命,我们不能说这是人类的幸福。

  前面也说过,人类一方面进步到能在地上跑、在空中飞,甚至登上月球。但是,在五十亿的世界人口中,竟有四分之三以上仍旧过着贫苦的生活,有几亿的人口濒于饥饿的边缘。若单就物质层面来看,就已呈现相当不调和的状态。

  如何避免世界大战再度发生,是联合国和世界上多数人们所期待与努力的。但放眼今日的世界,局部的战争和纷争,一直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亚洲、非洲以及中东、中南美等地区。又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人们,因战争而陷入不幸甚至死亡。那么,为什么目前可以暂时维持长久的世界和平呢?松下认为,如果明白地说,是因为大家对于核武器的恐惧。自从原子弹、氢弹发明后,人类因惧怕它那足以毁灭的强大威力,各国才不敢轻举妄动,也暂时维持着和平的局面。这种情形,正是这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地虽频频发生战争而没有扩大的主因。

  但如果因为畏惧核武器,而不得已抑制大规模的战争,在松下看来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和平,而且这种维持和平的方式也不会持久。

  过去,人类在制造大炮和炸弹时,一定也知道这些都是具有破坏力、杀伤力的武器,如果使用不当,会带给人类悲惨无比的命运。然而,人们还不顾一切地引发战争,最后终究到了拥有这些武器,也不能消除战争的地步。同样的,如果一旦发生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定也有人想使用核武器。

  想到这儿,你会发现核武器也不能保证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和平,不只是形式上没有战争而已,应该先让人们了解生存的意义,互相帮助,相互提供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人类福祉,真正的和平才会逐渐实现。从这些意义看来,今日世界距离真正的和平,还相当相当远。

  虽然人类创造了不算短的历史,虽然在科学、宗教、道德、教育、政治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而且今天还不停地做着种种的努力,可是,至今却仍然无法减少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

  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呢?尽管文化进步,文明发达了,可是人类仍然重复着相同的不幸事件。或者应该说:与进步文明相对的不幸事件反而愈来愈大愈多了,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呢?

  松下认为原因的其中之一,可能是由于人类是宿命者。不然,为何在某些方面有进步,而在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彼此争执,自己招来不幸?难道这就是人类的本性?如果这种想法对的话,那么,任凭人类如何研究、努力,也必定无法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人类所企盼由于协调带来的暂时性繁荣以及和平、幸福,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

  然而,人类果真如此愚蠢吗?这真的是人类的本质吗?松下认为不是这样。人类的本质还有很多。人类原本是优秀的,也可以实现协调所带来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而使得现今的人类,无法充分表现其卓越的本质罢了。如果人们能充分自觉,正确地认清人类的本质,则人类的共同生活一定会变得很美好。

  为什么松下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松下要求人类充分自觉、正确地认清自身的本质?这就是他要提倡“新人生观”的目的。

  松下提倡“新人生观”,也就是要想说明“如何考察人类本质”的基本法则。

  关于人类的本质,过去几千年当中,已经有不少先贤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以各种方式叙述发表,今天的人们只要翻阅文献记录就可以得知了。但是,松下所提倡的“新人生观”,并非通览诸文献,加以取舍后集成的。当然,历史文献都是经过许多世代,聚众智所传的产物,因此,人们参考这些,就可以基本上洞察自有人类至今,有关人类的活动情形以及考察推究出人类的本质。

  不过,要分别仔细观察数百万年,乃至于更长久的人类历程,实在是不太可能的。松下认为,人类的历史虽说已有数百万年,可是我们能从文字记录上得知的部分,却仅仅只有五千年左右,而这以前的事,只好以推测的方式进行了。这样说来,就无法从人类历史中去探索其本质了吗?松下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过去人类历史的产物,或者智慧的结晶,都完全被活用在今天的人类共同生活中了。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的言行举动,一举手一投足,几乎全都是从经过世代以来的先贤们那儿继承下来的,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累积、智慧的结合。今天我们在若无其事中所说出来的话和所做出的每一件事,并非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累积流露出来的。

  当然,在我们的行动方式中,自然也蕴含有释迦牟尼或耶稣基督,以及中国诸子百家,如儒、道、墨、法……等流派思想的影响。当然不仅如此,在史前而无文字记载的时代,照理也应该有很多象释迦、基督、孔孟等优秀的贤人,在当时可能就提出了划时代的优秀思想。史前时代这种人为数必定不少,只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留传下来,以至今天我们无从得知罢了。但是,这些人的智慧、教导及行为,却早已通过世世代代的祖先,流传到后世子孙们的心中和生活里了。因此,参考留传下来的有文字记录之众先贤的尊贵教诲,再考察漫长的历史和智慧、经验所累积下来的人类共同生活的现象,则应可推测而得知人类的本质了。

  松下之所以提倡此“新人生观”,其旨趣是,希望人类生活,能逐渐实现精神与物质并重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如果能实现这种人生观,则必定会提升人类的幸福。换句话说,松下是站在“尽可能减少人类社会的不幸和争执,以期招来和平幸福”的愿望上而提倡此人生观的。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三 善待世间万物



三 善待世间万物

  松下认为,人生观为“知”,人生之道为“行”。走向以新人生观为基础的人生之道,才能活用人类、万物的价值。人类的要求,因人、因国或因时代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形态。虽然形形色色,不过概略地说,对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渴求,是人类普遍的愿望。因此,人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各种的努力。由于这些努力,文明进步了,人类的繁荣与幸福自是不在话下。但是,在几千年、几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尽管这些努力产生了上述的成果,而另一方面,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仍象以往有无数争端,为彼此带来了混乱和不幸。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繁荣、和平与幸福为目标的人类,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为什么不能获得充分的报偿呢?如果这原本就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宿命”,那么下再多的功夫也是徒然的。松下指出,事实上是因为人类不能正确地辨别自己的本质,也不能本着这个根基去思考、行事的缘故。如果能明确地指出人类的基本理念及正确人生观,再以此为基准,反映在种种活动上,则可实现比过去更美好的团体生活。因此,如果我们期待今后有更调和、更具有发展性的团体生活,一定要正确地发掘人类的本质。

  为了思考人类的基本问题,松下提倡“新人生观”,并努力不让过去的一些通俗想法来影响我们对人类本质的看法。松下认为,人类能成为万物之主,统领不断生成发展的宇宙,并且有支配运用万物的伟大权能,这都是与生俱来的天命。具有这种优异天赋的人类,必须站在新人生观的立场上,逐步发挥集合众智的伟大本质,创造心物合一的团体生活,这就是我们人类长久的使命。

  人类进行团体生活有各种方法。如果能够以最好的行动,来反映人类本质,一定可以提高真正调和的团体生活。只要找出这条道路,就可以顺利发挥人类伟大的本质,进而达成人类长久的使命。这里所说的道路,松下认为就是他所要追寻的“人生之道”。

  当然,人类共同生活的范围非常广大,包含了各种活动。因此,如果要对各种人生之道作整体的了解,可以从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着手。但是,松下认为,这些并不是重点,此刻他所关心的,是新人生的理念。

  也就是说,这种人生之道的理念,若能表达出来的话,则政治也好,经济或教育也好,凡是在现实团体中的一切活动,都可通过它们能否反映这种人生之道,来判定其是非了。其实,人类的老祖宗早在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等方面揭示出人类应具备的生活方式及应走的方向,而且在历史上,也曾在人类生活中创造过相当高的成就。因此,今后我们仍应相互勉励,以实践古圣先贤所教诲的人生之道。但是,此刻松下所倡导的,是参考古人的教诲及思想,再本着新的人生观,来思考“万物之灵”所应走的路程,也就是思考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要如何运用王者的本质,来支配万物,以实现心物合一的理想生活。这也就是新人生的道路。

  那么,要到什么地方,才能追求以人类本质为根基的人生之道呢?其途径还是要正确地自觉人类“万物之正”的本质,也就是人类彼此要有“王者”的意识,以自己的见解来思考,就能找到正确的人生之道。具有王者本质的人类,必须基于这种本质,彼此相待,并且重视应该如何对待万物的想法,人生之道就会逐渐由此产生出来了。

  例如,当思考诸如人类如何沟通,以适应团体活动,或者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相处才好等问题时,如果彼此都站在王者的见解上,则可以表现出合适的态度与判断。而王者所应维持的秩序及交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了。

  松下认为,如果人类对一切万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