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梦还楚留香 >

第6部分

梦还楚留香-第6部分

小说: 梦还楚留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双方长达22年之久的战争终告结束。 双方战争的影响 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术儿帝国间的战争;对明代西域和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均产生深远影响。 在政治上;双方经这场战争的反复较量后;东察合台汗国的哈马鲁丁为首的“借汗”政权垮台;代之以察合台后王黑的儿火者汗为首的“合法”政权。从此;双方关系由对抗转向缓和。
从本质上看;该战争是河中维护蒙古“黄金家族”的传统势力与西域反对“黄金家族”的变革势力间的一场决战。它发端于蒙古势力相对薄弱的西域;结果给西域和河中地区带来了灾难。河中帖木儿以“黄金家族”的代言人自居;迎合当时人们对“黄金家族”的趋从心理;打起维护其正统地位的旗帜;“招降纳叛”;分化瓦解哈马鲁丁的实力; 以达到消灭哈马鲁丁;巩固河中统治地位的目的。
而西域的哈马鲁丁试图冲破这种传统观念;但受自身实力的限制;几经周折;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可避免导致失败之厄运。 鉴于上述原因;战后;双方关系步入了相对缓和时期。河中帖木儿取胜后;削弱了东察合台汗国对其东部边界的威胁;但西域的朵豁剌惕部异密家族的势力仍很强大。这就意味着;河中帖木儿要在短期内完成统一西域的宏业并非易事。所以;帖木儿一改原先单一的武力征服;因地制宜;对葱岭东的西域以政治威慑为主;将重点放在对帝国西部的伊利汗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征伐上,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
而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登上汗位后;与帖木儿帝国罢兵言和;潜心于国内政务的治理。他依靠西域朵豁剌惕部异密忽歹达的辅政;恢复了久遭哈马鲁丁废弃的汗制;提高了东察合台汗国政权的威望;稳定了国内的政局;“汗国的朝政以及贵族的藩务也都重新按部就班” (《拉失德史》;页2280。)同时;黑的儿火者汗还积极东扩疆土;进行统一西域的战争。
《拉失德史》记载道:“黑的儿火者在位时;曾经举行过圣战进攻契丹(明朝)”。“他亲自攻占了契丹的两个边隆重镇哈刺和卓(吐鲁番县的高昌故城南二堡遗址)和土鲁番” (《拉失德史》;页225);并将吐鲁番地区纳入其版图。西域政治的逐步稳定;为西域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随着战后西域和河中形势的发展;双方各自战略重点的相应调整;决定了双方政治格局的分离。尽管双方也偶发军事冲突;但对双方政局影响甚微;缓和似乎已成为彼此政治生活的主流。
东察合台汗国以经营西域为治国之本;并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措施;强化本土意识;旨在确保西域的统治。帖木儿帝国此时也把精力移至对西亚的征服;葱岭作为双方政治地理的分界线已成定局。
从此;双方以葱岭为界开始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这种政治格局的延续;一条从喷赤河横穿葱岭至塔拉斯河和巴尔喀什湖的政治地理分水岭形成;为我国西部疆域走向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这场战争给交战双方均造成巨大创伤;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由于战争主要在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展开;每次战役后;帖木儿帝国都能从西域掳走大批战俘和财富;可以或多或少弥补它在战争中的损失。东察合台汗国在战争中虽有获胜;但多数以失败告终;因此;它所蒙受的损失则更惨重;“以至于这个地区 (指西域)几乎没有能够从这次破坏中恢复过来” (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汉译本;页175~176、183。);导致西域人力、物力极度匮乏。 
15世纪初;明朝的陈诚、李暹出使西域;仍能看到战乱留下的满目疮痍:西域“惟鲁陈(今都善县鲁克沁)、火州(今吐鲁番县高昌故城)、土尔番(今吐鲁番)、喀石喀(今喀什)、阿力马力(今霍城县阿勒台遗址)数处略有城邑民居田园巷陌;其他处虽有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人多居山谷间” (陈诚、李暹《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7月'。)。 
西域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改弦易辙;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统治期间(1389…1403年);朵豁剌惕部异密忽歹达秉政。他注重西域社会经济的治理;倡导廉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甚至连坐骑都没有 ” (《拉失德史》;页251)。裁撤军队;遣散务农。用重金赎回战俘;充实农业生产。忽歹达为恢复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拜城、库车等地的农业生产;不惜重金从帖木儿帝国大批赎回msl战俘;给他们备办粮食和牲口什物;回乡务农(《拉失德史》;页251);增加国家赋税。
歪思汗统治时期 (1417…1432年);也以发展西域社会经济为己任。他不仅将首都从别失八里迁至亦力把里(今伊宁);引导蒙古部族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 还在吐鲁番亲自灌溉土地;种植农作物;自给口粮(《拉失德史》;页248…249)。
上述措施虽不能根本改变战后西域社会经济败落的面貌;但客观上对西域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帖木儿帝国虽也遭战争破坏;但由于河中发达农业经济的支撑;其受战争的影响;相对东察合台汗国要少得多。 
在对外关系上;双方经这场战争后;相互敌视的关系略有改善;从交恶趋向友好。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及其追随者在战后开始意识到;继续与帖木儿帝国对抗非明智之举;这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国破民贫。恢复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否则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为此;黑的儿火者汗在战后;主动与帖木儿和解。
帖木儿也希望尽早解除、双方的敌对状态;以便抽身向西进行大规模的远征。1397年;黑的儿火者汗“派其长子沙米?加罕作为特使前往撒马儿罕;商谈同帖木儿和亲事宜” (巴托尔德:《中亚史研究四题》;卷1,页143)。结果;“黑的儿火者汗以宗室女塔瓦卡勒公主嫁给帖木儿” (《拉失德史》;页224); 并“与帖木儿签订和平协定” (P?M。塞克斯:《阿富汗斯坦史》'伦敦;1940年版;英文';页255)。通过联姻使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如此;东察合台汗国还谋求与明朝的友好关系。黑的儿火者汗登上汗位不久;就向明朝派出使臣;1391年到达南京。明太祖也派出使臣回访。从此;“西域之使岁岁不绝” (《明史?西域传》;卷332。)。
明朝与西域之间“站驿相通;道路无塞;远国之人;威得其济” (《明史?西域传》;卷332。)。双方友好往来的不断加深;提高了东察合台汗国在中亚的政治地位;给帖木儿帝国造成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更加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帖木儿帝国的对外关系也随其对外扩张的延伸发生微妙变化;在恢复与西域友好往来;加强与欧洲一些国家联系的同时;与明朝、伊利汗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交恶。
总之;明初双方的这场战争就其影响看;对西域和河中社会都是极其深远的。它初步确立了葱岭东西政治格局的模式;拓宽了双方对外联系的领域;推动了各自社会经济的复苏。尤其是它对明清两朝西域的政局走向和我国西部疆域雏形的形成颇具重要意义。
 
   学而远行之揭开神秘的西域(上) '本章字数:3291 最新更新时间:2009…10…26 11:54:44。0'
 
 由于情节需要,在后面篇章故事将会带领大家“游览”一下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此,余将整理出来的相关资料事前奉稿,以供偏好此类的读者参阅。至于小说情节中,若与之偏差的事件,则为戏化需要,资深读者朋友大可不必深究。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南北宽约4OO公里,东西长约1OOO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又称“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底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 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底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丝路古道南道的精绝、小宛、戎卢、圩弥、渠乐、楼兰等古代城镇和许多村落都被流沙所湮没。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监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被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去探寻。
与拥有巨大生命力的胡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一个个曾经喧嚣一时的名字,随着时光的流逝悄然消失,留在了厚厚的古籍或者后人无限的想象之中。玛札塔格山就是其中之一。
玛札塔格在维吾尔语中指坟山的意思,因山上有坟墓而得名。唐代文献中的神山就指此山,《宋史?于田态》称此山为“通圣山”玛札塔格山由红、白二山组成。在落日的余辉中,两座山峰如同两位披挂盔甲、长须飞翘的武士,头对着头,静静地仰卧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庄重而又安详。
玛札塔格山头耸立着汉代古堡和烽燧,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事要塞和驿站。由于干燥少雨,历丝1千年仍然巍然屹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曾经繁盛一时的西域36国,以及联结丝绸之路的城镇、戌堡、佛寺、驿站,象一滴滴水珠,散落并渗透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文明消失了,无数个活生生的历史变成谜底藏匿在沙漠里。生活在沙漠南缘的维吾尔人说它是过去的家园或者消失的家园。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四周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上,都有大量的冰川。每年夏季来临,山上的冰雪融化,汇入千万道沟壑,形成一条条河流,流进盆地的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连浩浩荡荡的塔里木河这样的大河,也把所有河水都留给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自己最终消失在漫漫黄沙之中,成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千山百川的水都流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大漠的下面汇聚,形成了一个浩瀚深邃的地下海洋。  
据现在探测到的数据,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下面,水的总量超过8万亿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线不超过10米。如果把沙子与地下水对换一下,让水到沙子上面来,那就是一个深24米、方圆32.7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海洋,足以使2个山东省或3个江苏省或54个上海市或18个北京市变成水族馆。
小说中提及的某些地名、词汇另释:
1、于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首府1300公里,距和田180公里,全县总面积4。032万平方公里,辖13个乡、2个镇、3场、1个老城区办事处,175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其中维吾尔族20万人,占总人口的98。3%,汉族人口3562人;占1。68%,其他还有回、哈、柯、满等民族。农业人口18。4万余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昆仑山,北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从昆仑山麓流出,自南向北流贯县境。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棉花、水稻、胡麻、油菜,果品有葡萄、西瓜、石榴、杏等。畜产以羊为主。工业有农机、电力、煤炭、印刷、轧花、畜产品加工、玉石加工、手工编织等。
于田县历史古老,西汉时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弥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入口和佛教初传之地,也是兵力最盛的绿洲古国,东汉时已经衰落,后来被于阗国所并,其后它的历史一直是个谜。明代称克列牙,清代称克里雅。和阗六城之一。《西域图志》作克勒底雅:“在齐尔拉东二百里,西距额里齐城四百三十里,有城垣居,六城之一。东傍克勒底雅郭勒。”据《回疆志》载,克里雅城周约二里九分余,东西南北各有一门。西汉为扌于弥国地,隶西域都护府。两汉后属于阗。《唐书西域传》:“于阗东三百里有建德力河胡杨林blog,河之东有汗弥居建德力城,亦曰拘弥城即宁弥故城。”宁弥、拘弥、汗弥即《汉书西域传》之扌于弥:“扌于弥国,王治扌于弥城。”建德力河即克里雅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四品阿奇木伯克,隶和阗办事大臣。光绪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