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心理学的故事 >

第42部分

心理学的故事-第42部分

小说: 心理学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便研究推理过程的发展。他在三篇论文里发表的这些研究埋下了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未来成就的伏笔,而且也是使比奈出名的第一部分工作。

朝这个方向迈出的另一步是,在35岁的时候,他又回到了职业生活当中。1892年,在一个火车站的站台上,他碰巧遇见享利·波尼斯,即巴黎大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并与他就催眠法进行了友好的争辩。结局是,波尼斯邀请比奈当他的助手,而且,两年后,当波尼斯退休时,比奈接替了他的职位。他在实验室里进行了自己的研究,指导了许多学生,并在37岁时获得了迟来的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自然科学学位,而不是心理学,可是,到这时,由于他的地位和发表的作品,他成了法国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而且,也因为他满脸卷起的胡须,夹鼻眼镜和一头很有艺术气息地散布于前额上的卷发,他看上去也的确像那么回事。可他最大的愿望,即要当心理学教授的愿望,却从来没有兑现;对于这个机构内的成员来说,他在催眠法上的恶名、他不正规的教育和他博士学位的错位,都对他不利。

除此之外,还有他最近奇怪的一种热情:他想证明,智力直接与大脑的体积相关,并可以通过“测颅术”(头颅测量)进行测量。他读过保尔·洛克的书,也相信他(也许还有高尔顿)这方面的观点。比奈回顾了以前的测颅研究,在他自己身上做了一些颅部测量,并且在1898年和1901年发表了九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都发表在《心理学年刊》上,这是他创办的一家杂志,而且由他当编辑。

这次,他又走了弯路。在这个系列的初期,他曾说过,大脑尺寸与智力有相关关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可后来,他测量了好多学童的头颅,这些学童都是他们的老师作为班上智力最佳的学生和其它一些作为最差的学生选出来的,他发现,头脑大小的差别没有什么意义。在大量重新测量工作和对他的数据重新认识之后,他得出结论说,大脑尺寸的确存在有规律但程度很小的差别,可是,这些差别只存在于每组最聪明和最不聪明的5个学生中。他抛弃了把测颅术当作测量智力的方法。

到这个时候,人们很难猜测,已届中年的比奈会很快干出一份的确有相当学术内容的工作来,这份工作对全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仍然保持着对智力测量的兴趣,可是,他回到了他研究女儿们的思维过程的方法中去了。他认为智力不是高尔顿所设想的那一种,即以感觉和运动能力来认识智力,而是认知能力的综合。比奈与实验室的一位同事维克多·享利开始在一些巴黎儿童身上进行实验,他们用一系列测试测验他们的能力——记忆测试(对词汇、音乐符号、颜色和数字的记忆)、词汇联想测试、句法完形测试等等。他们的发现说明,如果知道如何评价这些数据,这一系列类似的测试可能会测量出智力来。

一系列顺利的事情使比奈不断地发展他的研究工作。对儿童的强制普通教育是1881年在法国制定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是一个专业组织,比奈是其中成员,1889年,这个协会开始催促公共教育部,让他们想法帮助一些心理迟钝儿童,这些孩子得上学学习,可很难跟上正常的班级。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比奈亦是其成员之一,让他们研究这个问题。这个委员会一致推荐说,通过考试确定为心理迟钝的儿童应该放在一个特殊的班级或者学校里,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合适的教育,可是,关于这个考试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委员会未置一词。

比奈及其以前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奥多·西蒙自觉承担起这份工作来,以编制一份考题。他们首先汇集了一系列试题,有些从早期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研究的题目中抽出来,其它一些从比奈和享利在巴黎大学实验室的工作中抽出来,再还有一些是他们自己设计的。然后,他们去一些小学,让3-12岁的学生做这些试题。这些学生有些是老师认为一般的,还有一些是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他们还测试了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住院的一些儿童,这些孩子被认为是白痴、低能和弱智儿童。

比奈和西蒙很费力地指导几百儿童进行这些考试,然后删去或者修改一些不合适的题目,最后形成了著名的“智力测定表”。他们在1905年的《心理学年刊》里将这个测定表描述为“一系列越来越难的测试题,从可以观察到的最低的难度水平,到最后以普通的智力题结束。系列中的每组(测试)对应于某种不同的智力水平”。

到现在,它还不是智力测验,因为它没有提供评分办法;它只是第一次尝试,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设计智力测验。这套试题的前30道题极为容易。实验者将一根点着的火柴在受试者的面前前后晃动,看看是否存在与视力相关的头眼谐调。后面的测试极难,包括一些判断能力,如哪些线段长些,重复三个数字,重复15个单词长的词汇,从记忆里面回忆出展示过的图案,从一张折了一层或者数层的纸里面剪下一部分后,展开来的图案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最后还有最难的问题,即确定一些抽象术语的意义(“尊敬与喜爱之间有何差别?疲倦与悲伤之间有何差别?”)。在每个年龄段内,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某个程度上令人满意地回答问题,并完成任务;年龄越大,他们能够进行下去的题目就越多。这个测定表实际上的确是某种测量工具。

比奈和西蒙在测定某些孩子是可以认作正常的,其它一些孩子可以认作心理迟钝的,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产生了一个了不起的想法:心理迟钝儿童的智力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并非是不同的智力,而只是没有完全发育到这个年龄应有的水平;他们以大约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儿童一样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智力可以通过比较一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与这个年龄组的正常孩子平均的操作能力而测量。如比奈和西蒙所言:

我们将了解……一个(孩子)是否在被认为是正常孩子的其它孩子的平均水平之上,或者他是否还留在这个水平之下。理解正常人智力发育的正常过程,我们就能够确定一个人超前或者落后了多少年。一句话,我们将能够确定白痴、低能和弱智对应于这个表的哪一级。

按照年龄来确定智力,并收集一套可以测量一个孩子的心理年龄的认知任务,这就替代了高尔顿的人体测验法,并成了智力测验运动的基础。

比奈和西蒙发表了成果之后,他们开始考虑自己发现的一些缺点和别人提出的一些批评,然后于1908年,后来又在1911年广泛地修改了这套测定法。这些修改还包括了一些评分信息——任何年龄的孩子应该能够回答的问题或者完成的任务的一套标准。(如果任何年龄组百分之六十到九十的孩子都能通过某项测试,比奈和西蒙就认为这项测试对这个年龄组是正常的。)1911年的测定表上有下列项目:

3岁:

指鼻子、眼睛和嘴。

重复两位数字。

列举图画中物体。

说出一些人的姓。

重复一个由6个音节组成的句子。

6岁:

区别早晨和晚上。

通过用途定义一个词。(例如:“叉子是吃东西用的。”)

照样子画一个心形物。

数13便士。

在图画中指出画得丑的脸和好看的脸。

9岁:

从20苏中找出零钱来。(苏为法国旧币名)

指出一些词比用途更高的形式。(例如:“叉子是一种进餐用具。”)

分出9种钱币的价值来。

按顺序报出月份的名字来。

回答简单的“综合问题”。(如:问:“错过火车后怎么办?答:等下趟车。”)

12岁:

抵抗暗示。(让孩子看四对不同长度的线条,然后问每对中哪根长些;最后一对线条的长度是一样的。)

用三个既定的词汇组成一个句子。

3分钟内说出6O个单词。

给三个抽象词定义(慈善、公正、善良)。

根据一个杂乱的句子说出有意义的话。

1908年的测定表包括了对13岁儿童的测试,1911年的表包括了对成人的测试。如以后的研究人员会指出的一样,智力的发育一直到成人的早期,然后就停下来了。

1908年和1911年的修改版是第一份功能性智力测试,对课堂操作和“智力水平”有效(里面有代表每一种年龄正常反应水平的分数)。心理学家们第一次可以确定,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比正常水平超前或者落后多少年。比奈和西蒙说,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比他或她的自然年龄晚2-3年,这孩子可能就需要特别教育了。他们还按心理年龄确定了三种心理迟钝水平。他们说,白痴只有2岁或者以下的心理年龄;低能为2-7岁;弱智为7岁以上,但比他或她的自然年龄还是晚许多。

这些归档中的弱点是,年龄都固定在某个心理年龄上,而几乎所有的心理迟钝儿童都还在持续发育,尽管比正常发育速度慢些。一个4岁的孩子,如果他的心理年龄只有2岁,他就是个白痴,可到8岁或者10岁的时候,尽管仍然是个白痴,可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已经到了4岁或者5岁的水平。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于1912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用自然年龄去除,结果将会是他的“心理商数”(很快重新命名为“智力商数”,或者叫智商IQ),这个比率可以表达孩子相对的心理迟钝或者超前的程度。一个4岁孩子如果只有2岁的心理年龄,其智商就是50(比率要乘以100以去除小数点的麻烦),如果10岁的时候还只有5岁的心理年龄,则其智商仍然是50。同样,一个5岁的孩子如果有8岁的心理年龄,或者一个10岁的孩子有16岁的心理年龄,则其智商为160,这是天才水平的智商。因此,智商是一个有用的办法,可以表达考试结果,并提供一个基础,可以预测孩子的发育潜势。

尽管比奈和西蒙在选择测试材料时在想办法测量“天然智力”——天生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可是,比奈却不是高尔顿那样执着的遗传论者。他明确地宣称,这个测定表丝毫没有涉及这个孩子的过去或者将来,而只是对他目前状况的一种评估。比奈提醒人们注意,这些测试结果,如果生硬地地去加以解释,有可能会给一些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或者彻底毁灭一个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在特别的帮助或者培训下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而且,他在后来的作品中还骄傲地引用了一些例子。他创立的一所实验学校里,有一些低于正常水平的孩子在特殊班级里已经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

1908年的测定表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到1914年,出版了约250多篇文章和书籍评论或者利用这个成果,到1916年,1908年版或者1911年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德国、瑞士、意大利、俄国和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广泛使用,并被翻译成了日语和土耳其语。对这样一个测量标准的需要很明显地在一些工业部门产生了。心理学家亨利·H·哥达德于1910年将此标准介绍给了美国心理学家们,并在1916年写道,如果说“整个世界都在谈论比奈-西蒙标准”,那根本就算不上是夸张。而这还只是开端。

比奈死于1911年,享年54岁,他没有能够活到看见自己的胜利的一天,可是,如果他果真活到了这一天,他可能会很悲伤地发现,他的这个标准虽然已经在许多国家采用了,可在法国却既不受欢迎,也没有被采用。只是到20年代才在法国进入使用中,而且还是一位法国社会工作者从美国带回来的。比奈本人直到1971年才开始在法国国内受到尊敬,这年,人们终于在他实行心理迟钝儿童实验教育法的那所学校举行了一个仪式,纪念他和西蒙。

测验狂潮

智力测验采用的速度之快,热情之高,没有哪个地方能跟在美国相比。而且相当有理由。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结构,对能掌握复杂技术工作的工人的需求在不断快速地增长,由行为不良者、穷人和罪犯构成的下层阶级人数众多,成百上千万教育不足和看上去像半原始人的移民蜂拥而入,一种能评估人的心理能力的科学方法可以为社会领导者们提供一条从混乱中理出秩序的办法。

可是,虽然比奈相信,心理有缺陷的人,特别是接近正常心理年龄值的人,他们的智力是可以通过特殊培训加以提高的,可是,美国大部分心理测试倡导者们都接受了高尔顿的立场,认为遗传是心理发育中最大的决定因素,并认为人的智力因而是不可改变的。他们把心理测量当作一种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