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喷神 >

第32部分

喷神-第32部分

小说: 喷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见雄楞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徐明说的是魔兽里的“重修之书”。

    他唯有一声叹息,放弃了这个渣宅,甩门而去。

    食堂已经关门了,路上的煎饼果子摊位也收工撤摊了。冯见雄只能饿着肚子赶到邱雪的办公室。

    “邱老师您找我?”说话之前,他尽量调整了一下语气和音色,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瓮声瓮气的,尺度恰到好处。

    “这是着凉感冒了?”邱雪果然被骗过,先关心了一句,“坐。我看你昨天开通了个博客、还发了好几篇文章?”

    “这么快?您都知道了?”冯见雄也没想到这么快就会引起注意。

    邱雪顿了一顿,开门见山地直问主题:“我看你有一篇博文,名字叫《有恒产者有恒心》,写得就不错。把物权法的立法意义,和先贤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谈,非常精彩是不是还夹杂了一些你上次准备‘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题时的素材?”

    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和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虽然不尽相同,但说的事儿还是颇有相通的。

    当初冯见雄为第一场辩论赛总结了不少素材观点,放着也浪费,又想弄一片“未来的大律师”该写的文章镇镇博客的场子,所以昨晚花了不少精力,才把那些素材嫁接到了时下最热的“物权法”这个讨论热点上,精心打造出这篇博文。

    这其中,也少不得借鉴了一些后世《物权法》盖棺定论之后、正方的精髓论述。

    “确实是有这篇文章。”冯见雄直白地承认了。

    邱雪欣慰地表扬了一句:“写得不错,不但有深度,而且切入点很好地产商都会很喜欢的,要是能够影响力大一些,连长江学者计划背后的李家基金会也会喜欢的。”

    冯见雄也没想到邱雪居然给他的文章这么高的评价,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在他眼中,乃至其他一切后世之人眼中,《物权法》乃至《民法总则》那都是顺理成章到不能再顺理成章的,所以不觉得这些正面论述有多值钱。

    但是,这部法毕竟是07年3月两…会时才正式通过的。

    在《物权法》出炉的那两年大讨论中,各种逆流的力量可是不少,比如人…大的杨教授,就站在一个大锅饭余孽的立场上,大谈“《物权法》究竟是保护私有财产,还是保护既得利益?社会注意国家该不该有《物权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理论,究竟是不是资本注意国家独有的?”之类的观点。

    而且这样的观点还颇有市场。

    尤其是很多学者明知道《物权法》一旦颁布、土地确权更明晰、拆迁会更困难、政府卖地的价格也会暴涨,房地产更会暴涨。法律颁布前就拿了地却先违规屯着不盖房子、等《物权法》出来后再盖的地产商更是会大赚特赚。

    所以,凡是和地产利益集团没什么交集的学者,还是颇愿意给《物权法》添堵的。

    这番学术竞争当中,一直到了2006年,才有几个北大的地产系利益代言教授,发出了名为《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一组檄文式论文,算是为《物权法》的最终通过盖棺造势。

    然后一夜之间中国的地产商,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喜欢上了孟子。

    “原来亚圣还说过‘昼尔刈茅、宵尔索绦;亟其成屋,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又,吴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这么棒的话?”

    孟子这段话站在地产商的立场上翻译一下是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

    几千年前的古人,都知道要白天割茅草、晚上搓草绳(用于盖茅草房的屋顶),等房子造好了,才有心思种田收粮。有不动产(房地产)的人才有社会责任感、归属感;没房子的人就没有社会责任感、归属感。然后一旦没有社会责任感、归属感,那么那些没房的人就什么无耻短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了。统治者如果无视人民没有房,等他们犯了罪再判刑,那就是“罔民”。

    眼下才05年,国内的民法学者们还没敢激进到把《孟子》拿来这么用的程度。

    冯见雄却是知道这么用没问题,是迎合了统治阶级最终的立法意志的。而且后世这类文章的精粹,都被他随手拿来了。

    邱雪面对这么一堆大杀器,怎么可能不动心,不想涉猎。

第44章 分赃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也有自己不擅长和厌恶的事情。哪怕重生一次,也不可能全知全能。

    对于冯见雄来说,他骨子里有一股黑客式的钻空子桀骜不羁。这也就注定了他做实事儿可能很牛逼,但是在任何体制内务虚都不太在行。

    这种不羁,不光是不能做官,也一样不适合搞学术。

    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上辈子刚刚踏上没几年时,有一次做专利代理人时,参与了一个大的技术项目,自己投入也很深。最后结项验收时心血来潮,站在系统工程师的立场上,写了一篇总结技术应用场景的论文,洋洋洒洒很用心。他留着也没用,就一并卖给了客户单位的负责工程师。

    客户单位的负责工程师看了之后,语重心长地评价:“文章是不错,但是干货太浪费了!一次工程实践,发现这么多新应用干嘛?你不会拆成三篇论文么?那样就够我们这边三个人评中级职称了!”

    今时今日,这一幕似乎又要重演。

    邱雪面前,摆了几份文章的打印件,上面圈圈点点划了好多线,把文章大致分割成了几块。她就指着文章教育冯见雄:

    “你这些东西,当作博客发出来太浪费了!而且这么多新意,堆在一篇文章里,主次也没了。好好整理一下的话,完全是可以当论文用的。如果挂我的名字,上国家级期刊也不是没有希望……”

    邱雪说到这儿,似乎也意识到不小心说得有些急了,颇感不好意思,便想岔开话题遮掩一下。

    倒是冯见雄一贯察言观色,立刻抬手做了个虚扶制止的手势:“邱老师,我的东西都是随便写写的,完全不成体系,从来都没想过可以整理成上台面的东西。您如果觉得还有改造的价值,那我也很愿意请您斧正。不过你也知道的,我是真的不懂论文那些条条框框。”

    见冯见雄这么上道,邱雪也松了口气,不再打官腔了:“那这样吧,你提供素材,我帮你改,你想要,我就给你第二作者我也不占你便宜,实话实说,这些东西挂我的名字职称,对方国家级期刊的审稿编辑才有可能放过去,如果挂你的名字,人家看都不看就打回来了。最多投个省级期刊。”

    “我理解,完全理解。”冯见雄示意对方不必解释。

    邱雪竟然有一丝不好意思,想了想,又说:“看得出来,你也是个挺上进的孩子,这样吧,发下来的稿费,我都给你好了。另外,我在学校里的法律援助中心还挺说的上话,你要是愿意,在校期间就可以过去实习法律援助虽然不能收律师费,但是毕竟可以积攒一些诉讼和代理经验,还能报账冲销一点费用……”

    冯见雄答应了这个条件。

    邱雪提到的“法律援助中心”,是金陵师大一个校直属设立的机构,虽然里面的人大多数是法学院的,但行政级别是跟法学院平级的。

    根据《律师法》,所有执业律师每年都有义务免费提供一定时数的法律援助,可以是去社区提供普法咨询,也可以是免费给穷人打官司。除了律师之外,其他在法律类院校执教的人,也是“鼓励”提供这种援助的。

    金陵师大设立的这个“法律援助中心”,主要靠一些年轻的法学院老师组织,也吸纳一些优秀的学生做事。在冯见雄大四通过司法考试之前,这也是他唯一合法的在没有律师证的情况下接案子的渠道。邱雪答应帮他拉进法律援助中心,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忙了。

    话彻底说开之后,邱雪也吐露了更多的内情,也算是取信于冯见雄,冯见雄也少不得把自己捏造的未来打算大致说了一下,安安老师的心。

    交谈中,冯见雄才知道原来自己当初的预估有错邱雪虽然才工作三年,但已经获得“讲师”职称两年多了,属于刚刚转正就直接授讲师职称、眼下则在蓄力冲击副教授。

    原来,各个大学的职称体系松紧还是略有差异的,只有北大清华一级的才卡得特别严格。

    而对于大多数211大学而言,硕士留校的老师,才是第一年实习期过后,给予助教职称、然后再熬三五年当讲师、35岁能升副教授就算不错,教授则至少40好几了,还得有成果。

    但邱雪是博士留校,所以实习期就是助教,一年实习期满后直接提为讲师,算是中级职称了。从这个角度看,早些年的时候学历高对于留校任教还是挺有好处的,当然前提是博士能最快速度读出来要是像很多不会做人、被导师当廉价劳动力奴役到30岁才毕业的博士,那根本就省不下时间来。

    按照金陵师大的评职称体系,讲师只要省级期刊多发一些论文,再有一篇国家级期刊,就行了,几乎等于没门槛。要当副教授,则要国家级期刊跑量,再有至少一篇“双核心”的专业期刊论文。要想当教授,那就得批发好几篇“双核心”乃至更高规格期刊的论文当然,别的年限、资历这些指标,也还是要考量的。

    这个标准,还是针对已经占了本校大多数院系的偏文科专业的,算是容易过的了。

    毕竟文科类的研究几乎都是在中文期刊上厮混,跟老外没什么关系尤其是法律这玩意儿,一国有一国的司法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国法的最高学术权威,就只看本国,不看外国。

    不像搞自然科学的教授那样,为了个职称还要苦逼地刷外语的sci检索期刊。

    邱雪如今是讲师,她已经写过两篇国家级期刊的论文了,只是此前投成功过的那两个期刊社都没达到“双核心”的档次。

    这次冯见雄给她提供的那些为《物权法》鼓吹、歌功颂德的素材,她自忖做扎实了之后,再上上国家级期刊没问题。如果狠狠拼一把,再打听一下是谁审核的,下点本钱,也不是没希望上“双核心”。

    所谓“双核心”,是指一本期刊要进入目前国内五大公认的中文期刊索引遴选体系中的至少两个。进入“核心”的期刊不一定是国家级的,某些牛逼地方大学的学报也有可能进“核心”。但是目前就学术界的地位来说,“核心”的地位基本上和“国家级期刊”这个指标不相伯仲,甚至略有强势。而一旦做到“双核心”,那就普遍公认比一般国家级期刊牛逼。

    就文科的专业来说,目前主要公认的核心索引遴选体系,有北大的“中文核心期刊”,还有南大的cssci,另外就是国家社科院文献中心和社科院学报等几份索引。

    在法学领域内,这五大索引中的每一家,都会收录十几家到二十几家的法学类期刊作为其核心期刊。还有更多的综合性的学报。

    邱雪为了当上副教授,一般是盯着几家同时上北大和南大索引的专业期刊投,比如《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法学评论》……当然,至今她还没有成功在那些上面发表过。

    符合这种档次条件的法律类期刊,全国加起来也就不到15家,有些还是双月刊、季刊。所以每个月全国够这种档次的文章,可能只有200多篇,一年也就3000篇左右但是,全国100所211,数千所本科,每年想要当副教授的法律类老师,可不止3000人,所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更何况**文不是分猪肉,而是典型的马太效应重灾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牛逼的名家已经名声在外了,别人说不定一看名字就给过,所以那些已经不需要凑职称的大牛,可能就要瓜分掉这每年3000篇论文中的绝大部分。

    而学校差、职称低的人,文章再是花团锦簇,被直接否的概率也很大。拼死拼活可能只能争夺那3000篇名额中的几百篇换言之,全国所有大学加起来,法学类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每年能评过的也就几百人。

    ……

    或许是因为上辈子完全和学术界脱节,冯见雄真没怎么关注过学术圈子里的发展和生态逻辑。

    也就今儿个被邱雪盯上了,才临场扫盲了这么多行情。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邱雪挺烦的,苦口婆心。听多了之后,倒是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多干货,还是颇有发挥余热的余地他虽然不擅长写论文,但这不代表他肚子里干货不够多。

    对于未来15年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