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喷神 >

第244部分

喷神-第244部分

小说: 喷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力出奇迹’。

    至于你要说上瘾不上瘾,我不好给你打包票。我只能说,空虚的人抽烟喝酒都能上瘾。”

    田海茉从冯见雄那里听来的一知半解,当然还是有点儿不准的事实上,07年的止咳露,可比七八年后上鬼畜火了的“大力出奇迹”的磷酸可待因浓度要猛多了。

    那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很多感冒药止咳药即使不经过化学加工,本身直接吃都能让人兴奋,所以对这些药物的管制已经严格了很多

    基本上,就是去药房配感冒药都要凭身份证的那年开始,市面上的止咳露劲道也同期被削减了。剩下的都只是大力哥口中的“小泰”、“德非”那些残次品辣鸡。(当然,配感冒药要身份证,另一层考虑是怕毒fan买了感冒药后当原材料加工冰。)

    史妮可想了想,既然冯见雄这样的法律专家都不怕,看来合法性是绝对可靠的,她也就奉陪了。

    “嗯……这东西味道好冲啊。”

    几杯之后,她就迷迷糊糊断片了,只剩下按照生理本能的需求支配自己。

第118章 大力出奇迹

    大力出奇迹。

    这是真的。

    史妮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荒淫羞耻的梦,拼命想要挣扎,却挣扎不出。

    好像鬼压身一样,受到了双重的重压凌辱。

    无论她怎么喊以太伊压灭跌、斯国一哈压库、妮可妮可妮,都无法醒来。

    “难道这才是我一直被压抑的本性?原来我有这么抖m的么?茉茉姐不是说喝了大力就不会说谎的么?”

    这些念头,在冥冥之中改造着史妮可的羞耻心,让她好受了些。

    第二天醒来,已经是快中午了。史妮可回想了一下昨晚的事情,却始终无法克服断片。

    不过嗅觉告诉她,昨夜肯定发生了很不堪的事情。

    她心虚地起来,见卧室里没有人,先蹑手蹑脚地走进浴室冲了个热水澡。把身上所有气息痕迹都抹掉之后,她才穿得端庄整齐,开门走进客厅。

    客厅里只有冯见雄一个人,在那里忙碌着,似乎是在处理邮件、远程办公。

    看到冯见雄在,史妮可就松了口气。

    既然老公在,那么无论昨晚发生了什么,都不会是坏事吧。史妮可的心中,对冯见雄有一种无条件的本能信任。

    史妮可在吧台上倒了两杯热水,一杯自己喝了一口,另一杯放在冯见雄办公的餐桌上。然后组织了一下措辞:“昨晚……那个,茉茉姐呢?”

    “她早上回钱塘了,我送她去车站的。”冯见雄头也没抬就回答了,然后才看向史妮可,眼神中依然还有那股熟悉的关怀,“你也是的,既然没喝过那东西,就适可而止。虽然那东西合法,但要是一天三五瓶,久了也容易上瘾的尤其你这种没心没肺的意志力。”

    严格来说,任何东西上不上瘾,都和意志力关系不大。更主要是看有没有提供更多更强烈快感的替代刺激。

    比如看个最爽白爽白的网络小说,多巴胺传导量可以达到5。那么打一场32杀吃鸡的大逃杀或许可以达到10。

    要是喝茅台抽雪茄进入状态,达到飘飘然的最和谐境界能有15。那么双飞一对白富美女神、体验各种人间**姿势可能就是30。再往上在赌场里像陈刀仔一样从20块赢到3700万创造历史或许是40,那溜个冰可能就是100。

    所以要戒掉溜冰,靠意志力坚定是没什么用的,关键要靠找到一个多巴胺传递量比100更高的替代卖爽途径。

    只不过为了便于劝导,冯见雄才违心地拿“意志力”这个他自己都根本不信任的单词来说事儿。

    然而,今天的史妮可,却似乎比平时更聪明了一些,她居然自己就看清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我不会上瘾的,而且保证以后再也不碰了。我已经知道自己的本性是怎么样的了。”史妮可情不自禁地顺势窝进冯见雄怀里,诚恳地倾诉,“在我心中,不,应该说在我的脑子里。哪怕吸一口毒,传导的多巴胺刺激量或许只有50。但是能做你的女人,每一次的多巴胺传导量或许有60。只要你不抛弃我,这辈子什么毒都无法把我勾走。反正不管你怎么样,我只想做你的女人,别的都不想。”

    冯见雄听了,不禁有些傲然勃发。

    男人么,哪怕再成功,但如果可以听到有美女如此死心塌地崇拜甚至说是膜拜自己,那也是容易飘飘然的。

    “那我就再给你的心灵解一次毒!”

    ……

    丁理慧与马和纱,前一天晚上和冯见雄聊完剧组的事儿,就各自回校了。

    眼下已经是11月底,大西北的葡萄收获季节早已到了最末期。哪怕是采摘最晚的一批葡萄,也都已经进入了晾晒的阶段。

    而核桃、杏仁这两种玛仁糖里用的其他主料,收获季更是比葡萄更早两个月。

    所以,拍摄外景已经有些来不及了。冯见雄要加塞的这段植入戏,只能是从收获后的加工经营这些桥段开始拍起、明年9月份再补拍收获季外景。

    留给丁理慧和马和纱的进组时间,非常仓促。

    冯见雄为此和陈导电话沟通了一下,得知整个剧组12月里乃至1月上旬都会留在大西北的几个省份。马和纱没有到位之前,剧组可以先拍馕、手抓羊肉、大盘鸡那些的故事戏份。

    敲定好具体日程之后,冯见雄亲自给丁理慧和马和纱订了机票,然后当天自己驱车送两个女生去机场。

    “听说西北昼夜温差很大的,你们衣服要带够。剧组时间很紧的,你们生病我是不会怜香惜玉的,但是耽误了我的事情,可没档期等你们。所以,不许生病,明白没有!

    我期末比较忙,还要攒提前毕业的学分,就不能陪你们了。”

    在机场送别的当口,冯见雄还在用这种生硬的语气教训废萌马和纱。一边教训还一边伸手把马和纱的风衣领子立起来,似乎这样就能挡风。

    “哦……那我就不谢你了,反正你就知道利用我们。”马和纱嘟着嘴不着行迹地抗议了一下,“人家又不是小孩子!别的事情教训也就算了,我可是回老家!我对那儿天气还没你熟么?叨哔大叔!”

    冯见雄一阵无语:前几天还乖乖喊学长,怎么就变大叔了?

    莫非是因为自己显得太成熟?

    读了三年大学,这还是冯见雄第一次被人喊叔。

    “唉,到底是90后,说话就是不经过大脑。”冯见雄思之再三,只能开个地图炮,把马和纱的怪诞归罪为90后。

    谁让他身边认识的其他妹子,都是80后呢。

    ……

    西北的风雪,很是惊人。丁理慧这种江淮女子,到了地方很快就觉出水土不服了。

    冷倒不是关键,主要是空气实在燥得慌。才开工两三天,丁理慧就发现哪怕每天抹自带的护肤品都不顶用。

    最后,还是大大咧咧的马和纱终于注意到了丁理慧的异状,把自家备的马油给丁理慧用,才止住了皮肤的恶化。

    这天,剧组已经挪到了阿拉山口。那儿已然是马和纱的老家,还能看到很多边贸的商旅,颇有古风虽然绝大多数的跨境贸易都是靠铁路,但剧组竟然还拍摄到了好几组骆驼队的哈萨克人,非常上镜。

    一整个上午,马和纱与丁理慧都是打杂混脸熟的状态。眼看又到了短暂的休息时间,丁理慧一边趁机补抹点东西,一边用艳羡的语气赞叹:“你倒是一点不怕燥,从江南到塞北,皮肤始终这么好,我都嫉妒你了。”

    马和纱的肤质,实在是太让人羡慕了,不但白,还没有欧美白人的粗糙。而且怎么折腾怎么造都是那么莹润光滑。

    “别担心,姐,这只是你水土不服,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马和纱宽慰了一句,随后就聊到了工作上,“这几天你还忙么?我没什么事情,就在那边观摩,看分镜头安排。”

    纪录片按说是实打实拍摄就好了,分镜头是没必要给被采访对象看的那只是供后期导演剪辑的时候,拆戏所用。

    不过,提前让被拍摄对象了解一下分镜,也能让对方心里有个底,知道自己要出几个场景、分别有哪些表现。

    冯见雄为玛仁糖乃至擦边球露脸的松鼠果业准备的植入剧情,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有接近15分钟。陈导为了显示自己拿钱办事儿,这才让马和纱多跟组揣摩几天。

    “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多揣摩观察几天也是好的,这样才不容易返工么。我这边,也就看看预算达成率、拍摄进度,暂时不忙。”马和纱答道。

    两个女生在场边聊着,一个场务走了过来,转交代了几句陈导的要求。

    “马同学,下午就要你上了上次你自己排练的那个自我介绍台词,陈导听过了,你最好改一下。”

    马和纱连忙搓了搓手,有些期期艾艾地应承:“诶您说,我都改,请多多关照!”

    一边说,她还不由自主鞠了个躬。

    她可是在江南卫视上个访谈节目都要紧张的,再往前就没有影视经验了。作为大一新生,面对这种场合紧张也是很正常的。

    “别急,没什么大的要改,大部分都不错了。”那个男场务笑着宽慰了她一句,“就是开始的名字这儿,陈导听说你原先是有本族名的?那就用那个名字好了。别叫马和纱了。”

    “……用全称?”马和纱局促地一愣。

    场务一阵无语:“当然是用一段就好了,你见过谁上纪录片写全名的,又不是smy。amt那种国家领导!”

    马和纱确认道:“那就是用古迪丽娜了?那也行……抱歉,我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改么?”

    场务只能耐心解释:“陈导说,这样利于体现民族团结么,你打‘马和纱’,不明真相的还把你当成归化的西方白人呢。那些外国人来华很多也会取个汉名的么,比如大学者费正清。”

    “好,谢谢。我准备一下。”马和纱又鞠了个躬。

    “看来你很受重视呢,陈导连这种细节都帮你揣摩到了。好好表现,说不定你以后就火了呢。”丁理慧发自内心地劝慰了一句。

第119章 “舌尖体”的诞生…上

    “一次用120斤葡萄,像酿葡萄酒一样人工压榨破碎,得到100斤葡萄果泥。果泥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高达30%,经过四个小时的熬煮,当果泥只剩下40斤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像蜂蜜一样粘稠的葡萄蜜……”

    “核桃是阿克苏的,枣泥是和田大枣,趁热倒进葡萄蜜里炒制到焦香酥脆……”

    镜头前的马和纱,一丝不苟地在自家的厨房里,操作着几个月来已经练熟了的手艺

    当然,在钱塘高穗果家的厂子里,所有的工序早就用机器替代了,并不需要手工操作。这里的只是摆拍。

    一边操作,马和纱还要偶尔按照剧组要求营造的情境,跟家人或者助手自言自语几句,把工序交代一下主要是为了强调正宗玛仁糖的成本确实非常高昂,卖得贵自有贵的道理。这也是民族团结的需要,自从上级知道他这个纪录片里要上切糕,就打过这方面的招呼。

    《舌尖上的华夏》是比较新式的纪录片,陈导为这个本子也酝酿了两三年,还是有野心的。

    他并不希望片中出现记者这样的采访者形象,更喜欢彻底客观地旁观剧中人的独白。

    于是就有了眼下这种拍摄形式。

    马和纱的厨艺是不错的,只是容易紧张。好几次都情不自禁在不该看摄像头的时候看了摄像头,只能重来一条。

    陈导坐在监视器前,看着拍摄的效果,眉头始终没有展开。他还戴着耳机,听着一份提前录好的配音解说草稿,在心里寻找着节奏。

    对于任何影视作品而言,配音和bgm都是最末期的工作(用同期声的不算),是在剪辑得差不多之后再加的。

    因为拍摄时的初稿和最后放出来的成片,可能有好几倍的剪片比,大部分素材最后都是不会出现在荧幕上的,所以多配完全是浪费资源。

    一般电影领域,接近一比十的剪片比都是有的。因为电影只有两三个小时,时间很宝贵,叙事密度要凝练升华。要是赶上詹姆斯卡梅隆或者斯皮尔伯格这种世界顶级大导,精益求精的时候30比1的剪片比都有可能出现比如卡梅隆拍个《终结者2》或者《真实谎言》,有可能正片才2个多小时,而拍下来的素材可能有六七十个小时。

    电视剧领域,因为不怕又臭又长耗播放时间,所以剧情片剪片比低一些,尤其是粗制滥造的小成本,像大部分初出道的偶像剧,三比一的剪片比就很好了。纪录片因为严谨,也就五六比一。

    但哪怕只是五六比一,如果把未来会剪掉的部分也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