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618部分

天下珍玩-第618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晚明和晚清,官窑和民窑,实在是差大了去了。

    唐易这一说,先前议论行情的那个中年人点了点头,悄声对旁边的老者说道,“现在这地摊上,还能碰到官窑?尤其是连个款儿都没有。”

    摊主不由又看了看唐易,“还说没有眼力!我也不跟您多论了,您说吧,觉得多少钱能拿?”

    唐易也没想到会在地摊上碰到这样的东西,拿肯定是想拿了。

    “哪能我出价?还得您先叫一口儿,最低多少出?”唐易笑问。

    “今儿还没开张,难得您一来就相中了,八千八,图个吉利!”摊主吸了一口烟,故作慢条斯理地说道。

    唐易一听,却就手放下了东西,“那好,我再看看别的,有什么一并要买的。”

    “那给您留着?”摊主手塔上了筒瓶。

    这个确实得问,因为你没说死,却放手了,别人要了,说不清。要是真想要,那就得暂留,看上别的,再一起谈价儿,看不上,单拿。

    “不用,您这价儿也不太合适。”唐易却笑了笑。

    欲擒故纵。不过,这在地摊上却有点儿危险。但是唐易赌对了,摊主把东西拿起放在身边,“不管您要不要,这东西您走之前不让别人上手了!”

    他这是看明白了,唐易是个真买主,而且似乎不止看中了一样东西。地摊上逛灯的多,真买主得拢住。

    的确,除了这一件,唐易还看中了摊子上的另一样东西,他准备一起拿下的。

    听摊主这么一说,唐易就放心了。因为这件筒瓶,虽然没有款儿,但却是顺治官窑,比他看上的另外一件东西要好!

    顺治,是第一个入关的满清皇帝。顺治之前,满清对瓷器根本是毫无控制力的,瓷都的瓷器生产他当然管不着。直到顺治八年,瓷都的御窑厂才开始被朝廷指令恢复。但是前面刚说过,恢复了不代表控制得很好,因为刚入关,朝廷要干的事儿太多了,对御窑厂顾不大上。

    这导致了当时瓷器的很多特点,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顺治官窑相当一部分是不带款儿的。还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顺治官窑九成是青花。因为“上头”管得不严,就自发按照最流行的来,青花最流行,瓷都的工匠们制作青花器也很娴熟。

    这个青花筒瓶,自然也寄托了当时朝廷的愿望,一统江山嘛!

    而且这个云龙纹,也是顺治时期的典型特征,就叫做一龙三现。当然,三不是定数,是个虚数,就好像“三令五申”,就是多的意思。也可能五现、七现,只不过这个筒瓶上的龙恰好是三现。

    通过这个,也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时满清刚刚入关,权力并不十分稳固,社会也并不十分安定,一龙三现,其实反应了当时的局势,若隐若现,大权未稳。到了康雍乾盛世,再看瓷器上的龙纹,那就基本没有云彩遮挡了,亮亮堂堂,全身而现。

    所以说玩古,不是简单地玩物,不仅不会丧志,还能长志长知长智。

    不过,这个筒瓶,阻挠判断的最大的问题,在青花发色上。一般来说,顺治青花,多有两种发色,一种是朝廷指定的质量好的浙料,一种是瓷都民间多见的当地土青料。浙料纯一些,翠青略紫;土青杂质多,发灰,带黑斑。

    但是这件筒瓶上的青料发色,却是淡青,有点儿鸭蛋青的感觉,所以很难让人一下子判定是顺治青花。

    这就是考究知识掌握得全不全细不细的时候了。顺治官窑青花,有一部分,还用过调制料!就是用浙料和土青料混合调制提纯,出来的颜色就是这样。特别有韵味,却相对少见。

    就这个顺治官窑筒瓶,唐易根本想不到居然会在长安的地摊上碰到,八千八已经是捡漏了。不过,既然还看上了其他东西,姑且激一激摊主,结果摊主中招,真的先给暂留了。要是他不暂留,唐易过会儿就得改口,先拿下。不然这样的东西被人拿了可就亏了。

    唐易看上的另一件东西,也是一件青花器,是一只盘子,盘子上绘制的是刀马人物。

    这个盘子有底款,是“大清康熙年制”。不过,不要说唐易了,就是刁钦三也能看出,指定不是康熙官窑,因为做得确实有点儿粗。

    这个刀马人物,在康熙早期的瓷器上,是非常流行的。这个也和清朝的特点有关系,康熙朝算是满清初步坐稳了江山,而满清江山的得来,是铁骑拼杀、长刀利箭打下来的。康熙早期,瓷器画片上歌舞升平的东西少,气象峥嵘的东西多。

    要是到了康熙朝中后期,吉祥富贵的纹饰就多了,而且带着文字的东西也多了。比如故宫里的青花万寿瓶,光是在这大瓷瓶上写一万个寿字,那得费多少工夫?

    这时候,就是朝廷进行汉化融合的过程了。说穿了,一开始是通过刀马来把你打服,后来再通过文化来让你悦服。

    这种政治对艺术的影响,还是很直接的。

    刀马人物,有人有刀有马,自然是战争场面。说实话是比较好看的。而且康熙朝的刀马人物瓷器,精品又多,不仅画工精致,而且画得场面感很强。

    外流的瓷器当中,康熙刀马人物也很多,从康熙朝就开始不断“出口”。西方人也喜欢这个,也是一种内质化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康熙所处的十七世纪,欧洲也是战争频发。再加上他们做不了这么精美的瓷器,所以大受欢迎。

第1265章 高仿之辨

    根据唐易所知,现在国外的康熙刀马人物瓷器,应该比国内还要多,可见一直以来外流的力度。

    英国人怀特的手里,就有一对瓶子,康熙刀马人物真品,精品,一个瓶上画片是攻城,一个瓶上的画片是冲锋。

    不过,唐易看上的这个盘子,胎釉的工艺比起康熙官窑,可是有点儿糙,发色也不够明快。

    这些只是小小的偏差,最重要的,是刀马人物的气势不对。康熙朝瓷器上的刀马人物,你看那人物的精气神,很足,看起来真是在打仗,有一股子劲儿在里面。场面也充满了气势。

    这个盘子呢?里面的有人有刀有马,也是对阵的场面,但感觉却是在唱戏,摆花架子。人物弱,场面也弱。

    “这盘子?”刁钦三在旁边问了一句。在他眼里,这是件现代仿品,而且还不算太牛逼的高仿,因为画片就没到位。

    “这盘子我也想要,和那个筒瓶一起拿,便宜点儿吧?”唐易冲刁钦三点点头,又对摊主说道。

    摊主这次没去点评盘子的真假,因为他知道唐易不是个新手,心下一琢磨,没准儿是买件仿品回去蒙一手赚钱,“这盘子,真得您出价儿了,这个高了低了,我怕您笑话我!”

    唐易又看了看刁钦三,“这个时候,好彩头的确很重要。这样吧,就照你说的,八千八,两件我一起拿了!”

    这真是要彩头了,毕竟阁宝多长安分店要开张。不然,这东西再砍砍价儿,落下个三两千肯定没问题。

    摊主略作沉吟,其实心里早就不沉吟了,“好!既然这样,我也不磨叽,不赚钱我也卖给你了!”

    因为要逛市场,三个人都带了不少现金,八千八是现点出来的。

    这没逛多久,一个摊子上入手两件瓷器,还都是青花,这也有点儿出乎文佳的意料。尤其是第二件盘子,按说唐易是不会上眼这样的东西的。

    刁钦三更是迫不及待想问问,他现在也知道唐易的水准,那件筒瓶他虽然拿不太准,但是知道可能是无款的老东西。但这盘子,是开门的仿品啊!

    文佳和刁钦三离开摊子之后,干脆拉着唐易到旁边一处稍微僻静的空地。

    唐易会意,先把顺治青花云龙纹筒瓶的情况说了说。刁钦三一听,合着是不小的一个漏儿!顺治官窑存世极少,虽然无款儿,但是一旦认定,市价是很高的。

    不过,越是这样,他越是疑惑唐易干嘛还要搭这么个盘子,八千八直接买了,不也是一样么?这盘子要不想蒙人骗钱,实在没多大用处。但是他虽然和唐易认识时间不长,却断定唐易不是这样的主儿。刁钦三没直接问,而是看了看文佳。

    “你肯定不会想拿着这盘子蒙人啊?”文佳直接问道。

    “蒙什么人?这盘子也是件老东西。这是光绪仿康熙,不算精品,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古玩,现在晚清的官窑也不好找了,这东西工艺虽不算很好,但出手也能赚一笔。”唐易解释道。

    “什么,光绪官窑?现代高仿精品也比这个强啊!你看看这人物,哪是在打仗?这是公子哥在舞扎着骂街呢!”刁钦三终于忍不住了。

    “对喽!就是不如现代高仿精品!但再不如,也是一百多年的老东西,不是一百多天的烫手东西。”唐易笑道。

    这个光绪仿康熙,在瓷器上很多见。

    晚清到民国,华夏也是出现了一股仿古的热潮。从瓷器上来看,康熙刀马人物瓷器,是一个典型代表。

    为什么?因为西方人喜欢!晚清西方列强侵入华夏,拿走了不计其数的瓷器,他们喜欢的康熙刀马人物瓷器,这时候有点儿“供不应求”了。

    即便是晚清,找康熙朝的瓷器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干脆,瓷都开始大量仿制。同治和光绪两朝仿制的特别多,甚至包括康熙朝没有过的刀马人物瓷器形制,都一并做了,同样落上“大清康熙年制”的款儿。

    这些东西,蒙了不少西方人。他们来,也不都是抢,很多东西还是要出钱买的。在当时那种信息环境下,他们对瓷器能懂多少?不能说没有行家,但是绝大部分是跟着感觉走,很容易就被蒙了。

    说实话,晚清的高仿瓷器,在“出口创汇”方面,还是赚了不少的。

    这件光绪仿康熙的刀马人物盘子,为什么感觉做得还不如有些高水准的现代精仿呢?因为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没有电脑啊!要想做仿品,那得弄个真的来比着做!弄不到真品怎么办?就得凭着以前见过真品的记忆来!

    哪有那么多真品让你比着做?而且,那么多器型和画片,哪能全记得住?所以,胎釉可能只是略差,但是画片的人物形象、构图布局经常出现偏差和问题。

    现在呢?资料太全了,图片,录像,数据,各种高科技手段,所以现在有的高仿比晚清的高仿水平高,那也很正常!

    当然,这里说的是现代高仿有一些比当时的仿品水平高,不是说所有的现代高仿都比当时的水平高。

    对于高仿来说,科技要运用好了是好事儿,可是运用不好,那就是弄巧成拙。比如有的瓷器上的画片,利用电脑绘图,然后是“印”上去的,仔细一看,印的那种“小网点”还在,一眼假不说,连普通工艺品的价值也没了,太生硬了。

    “这种东西,国外也有人买到。特别是有些有一定眼力、但是还不够精深的,一看是老东西,又是国外买的,觉得肯定不会是仿品!结果呢,不是现代仿品,是晚清仿康熙!”唐易接着说道。

    “我明白了!”刁钦三现在对唐易那是真的佩服到家了,“这东西咱们卖的时候明说是晚清仿品。当时算是假货,但是现在,毕竟也是一百多年前的老东西,古人仿古人!虽然不算贵重,但是也值得收藏!这当然不是蒙人,是正儿八经地赚钱!既然碰上了,当然要收了!”

第1266章 有点儿怪

    唐易点点头,“不过,这东西是给入门者准备的,算是物美价廉的学习性藏品。因为晚清的青花瓷器,大部分已经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了。”

    刁钦三递给唐易一支烟,“唐总,这怎么说?”

    唐易点了烟,“因为除了高仿,就是按照范式来。你想想,康雍乾清三代瓷器,艺术品和日用品,基本是能分得清的,但是到了晚清,无论形制还是纹饰,基本没什么区分了。而且国力衰弱,社会混乱,也影响到了艺术品的创作。你比如康熙的刀马人物,那是正儿八经的创作,但是晚清呢?拙劣地模仿,还谈什么艺术性?”

    刁钦三连连点头,“晚清的青花的确是太衰了,倒是粉彩的量上来了!”

    “刁兄说得对,在华夏所有的瓷器的当中,从数量和普及度上,能和青花分庭抗礼的,就是粉彩了!”唐易接着说道,“这也是在晚清才出现。这一点呢,也是当时的国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粉彩这种艺术,比青花多彩,也柔和,少符号感,多现实平民化,说明封建王权已经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青花这种瓷器,从创烧以来,就没断过,而且从元代开始,就占据了最主流的位置,不管出现过什么新品种,它总是坐得很稳。直到晚清,粉彩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