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521部分

天下珍玩-第521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想了想,也没想出有叫“守白”的民国人物。而且,没有姓氏,这两个字又很普通,重名的肯定有,所以基本 也没法查。所以,两人便又从头开始看内容。

    这第一句是:元代制瓷,窑口亦多,参差不齐,统称元瓷,釉里青之器,前人记述者寡。

    这釉里青,指的就是青花。

    接下来,通篇都是在说元青花。

    从元末的一些文人笔记开始,说当时士大夫阶层,喜欢的都是宋代的名窑,什么定窑哥窑,还有瓷都的御窑,也就是枢府器。甚至当时有人摆宴,用了不少青花器,为宾客所偷笑,第二天,他的一个好友还送来了一些金银的食器、酒器。

    可见,当时元青花在上层眼中的地位,还不如金银器呢。

    但是现在,一件鬼谷子元青花大罐,顶多十斤八斤的,拍卖价能买将近一吨黄金!

    接着,他指出,元代的疆域广阔,所以元代青花当时大量贸易到西亚,同时根据他所知道的,就是在非洲的埃及,也曾出土过大量元青花碎片。

    一开始,很多外销的元青花,其实属于订制,就是西亚的国家派人带着青料过来,和华夏的工匠商量一番,然后定制、样子。做好了再带走。这也是苏麻离青这种波斯青料为何能来到华夏的原因。

    这个,有点儿像代工,好似国外的品牌,在华夏有加工厂。

    正是因为苏麻离青来到华夏,开启了元青花的大发展。除了外销瓷,瓷都窑厂的工匠们利用这种漂亮的蓝色钴料又制作了很多订制之外的器型。甚至有高级画工,开始用这种钴料作画,出现了一批画片儿精美繁复的青花器。

    但是到了明清,元青花依然不受重视。

    这个论述的人认为,元青花之所以被研究的少,最开始应该和朱元璋有关系。他视元朝为“胡虏当朝”,所以元代时期所产出的青花器,起码明代的朝廷和宫内是很少收藏的。

    哪怕元朝后期,瓷都已被朱元璋控制,不少元青花其实已经不是元代的朝廷督造。

    同时,里面还记述了一件事儿,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这个人起码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还健在。

    说当时有一个华侨,从一所寺院里买了一对半米多高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瓶肩上有一段文字,大体是祈求平安之类的,但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年代落款,落的是“至正十一年”。

    有意思的是,这个人把这一对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带到琉璃厂去卖,结果当时的很多古董商判定为赝品!

    这件事儿,唐易是知道的,其他资料也有记载。民国时候,元青花哪有现在的风光?很多古董商根本就不认识,宋代的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才是古玩行里瓷器的热点。

    这对瓷瓶传承有序,后来流转出国门,被英国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到了1950年,有个美国人对这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开始研究,提出了一个后来相当著名的观点,就是“至正型”元青花。此后,华夏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才开始重视起来。

    后面的这些事儿,这个论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了。不过,他在民国年间,能对元青花有这么多的研究,可算是很了不得了。

    同时,这个人还提出了很多元青花的鉴定要点。

    比如看底。因为元青花底部通常是不上釉的,所以直接能看到瓷胎,元青花的瓷胎是灰色的,不是细白的颜色,因为是混合瓷土,不似明清官窑很多都是细腻单一的高岭土。

    比如重量。正因为元青花的瓷胎是混合的瓷土,所以相对质地疏松,高温烧制、水分流失之后,分量很轻。一个看起来不小的东西,拎在手上有感觉上的落差。

    比如画工。他提出,元青花的艺术价值,以带人物画片为最好最少,其次是龙纹,再次是花卉纹等纹路。

    其中龙纹也有鉴定要点,龙头小,龙身细,没有五爪龙,只有三爪四爪。而且一件器型上不会有双龙,通常都是“一龙赶珠”,就是一条龙,一颗宝珠,仿佛追赶的样子。

    “这几张纸,简直把元青花研究透了!”看到这里,唐易叹了一句,顺带翻开了带落款的最后一张纸。

    这张纸上,不再有论述的内容。但是唐易和冯青山都屏住了呼吸!

    “能识此青花镇尺者,眼力必佳,识破修复之机,尤甚。所藏诸器,留之所慰。”

    这个人居然收藏过一批元青花,而且藏了起来!

    当时,他陆续收藏了一批元青花,因为时人不重视,所以都不贵。但是他断定,这些精美大气的元青花器,必然有绽放光彩的一天!

    放到现在,这可是一批重器!

    “我说呢!”冯青山叹道,“要是只是论述,没必要这么小心地封在一个青花镇尺里面!原来关键在这里!”

    唐易心里也是一颤。居然会有这个结果!

第1067章 八角古井

    唐易暗想,这个人的确是动足了心思。他不惜破坏一件普通的元青花镇尺,让日后有眼力有缘分的人能揭开他所写的东西,而后收藏他的这批元青花,以便传承!当然了,肯定也带着能印证他预测观点的希望。

    “快看看具体地点!”冯青山手指着蝇头小楷,一字一字点着往下看去。

    原来,这批重器,就藏在瓷都!

    根据描述,是瓷都一个叫容锦坊的地方。这地方有一口八角古井。这口古井疑似明代就有,常年井水不落,民国年间反而更盛,井水距离井口距离很浅,常年有人打水。

    他将十四件自认为是精品的元青花用层层油纸厚实包裹,然后装入两个铁箱,在半夜无人之时沉入井底。据说,此井至少有十几米深,而且沉入井底淤泥后,即便是铁箱锈烂了,瓷器也不会浮上来。

    他还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两口铁箱,其中一口放了八件元青花,是一套。另外一口铁箱,放了六件,是成对和单件的器物。

    其实,铁箱完全浸在水中,虽然水中也有氧气,也会生锈,但是反而比暴露在空气中的潮湿的环境要缓慢一些,完全锈蚀烂掉倒不太可能。

    但是唐易仍旧暗暗叫苦。

    且不说这容锦坊的古井还在不在,是不是被填了;就算是在,要打捞两口铁箱,这实在是太麻烦了,避开人很难!而且还得找人打捞,这里面又存在着走漏风声的可能。

    冯青山倒是很高兴,“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有这样的事儿!”

    “老爷子,这事儿得从长计议一下。”

    “先去瓷都再说啊!”冯青山笑道,“就算找不到,就当去瓷都进货了,逛市场了!”

    唐易想了想,正好陆知行的“柴窑”天青釉葵口笔洗也差不多该出窑了,去一趟,算是一举两得了。只不过自己刚回来,这又要出去,便提出休息一两天再出发。

    “你放心,两口铁箱,你一我一,让你先挑,八件成套的还是其他六件,我都行!”冯青山倒是痛快。具体什么东西信纸上没写,不过两人肯定是都不能独吞的,发现这个秘密,两人都有功劳,都有份儿。

    不过,在唐易的建议下,冯青山也同意了过两天再出发。

    唐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儿,不过这两天,他反复琢磨了下这个人关于元青花的论述,越琢磨越觉得有收获。古玩这东西,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些技术性的细枝末节已经不是什么重点了,这种宏观的深层次的东西才是提升的关键。

    他甚至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查了查“守白”这个人。

    不过,唯一能对上号的,是民国年间有名的学者许之衡,字守白。

    许之衡其实生于清末,还是贡生。后来曾经留学倭国,回国之后,还当过北大教授。此人对古典词曲研究很深,而且确实也懂瓷器,曾经写过一本《饮流斋说瓷》。

    不过,这几张信纸的论述,更像是一个民间高人写的,唐易觉得和许之衡对不上号。

    查来查去,也没个结果,唐易最后只好放弃了,民国时期民间的高人太多了,而且时逢乱世,想查清楚,简直和大海捞针一样。

    两天后,唐易和冯青山一起飞往瓷都。因为有冯青山在,唐易提前告诉了陆知行,先在在酒店开了两个房间,安顿好之后再联系。

    关于“柴窑”的事儿,暂时不能告诉冯青山。不过,这个窑厂倒是公开的事情,以后这高仿艺术品还是要进入市场的。他们午后才到,简单吃了点儿饭,稍事休息之后,唐易带着冯青山去了窑厂。

    这时候窑厂已经基本建成了,只剩边角的地方需要处理一下。他们到瓷都的前一天,窑厂的绿化刚做好,整体已经相当漂亮了。

    冯青山没想到唐易在瓷都还有这么大的手笔,一时赞不绝口。

    一边逛,唐易一边向鬼叔打听了一下容锦坊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临郊的老城区,以前可是达官贵人住的!听名字就知道了,容锦,容纳锦绣之地啊!”鬼叔回答说,“不过,最近好像拆迁了!”

    “啊?”唐易立即问道,“那里有口古井,填了么?”

    “那口井我知道,八角古井嘛!附近的人常年在那里打水,也不见水位下降。这个应该不会填,因为这次拆迁改造,有些老宅子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这口古井估计也要留下来。”

    陆知行当着冯青山的面儿没多问,但一听就知道有事儿,直接开口道:“阿鬼,你还是带着他们去看看吧,正好现在时间还早,看完了安排下晚宴接风。”

    于是,鬼叔就陪着唐易、冯青山直接去了容锦坊。小顾本来也想去看看,但是却被陆知行叫住了。既然有事儿,而且冯青山又不熟,自然去的人越少越好,究竟什么情况,回来单独再问唐易就是了。

    到了地方之后,果然已经拆迁了,这新工地的围墙都起来了。不过,这口古井在一处老宅西墙一侧,有石砌的地面,一侧还有半圈石砌的栏杆,类似一个小花园,旁边还有几株老树。

    老宅子和古井这片区域都没动,古井边还有人在打水。

    唐易上前看了看,这口古井的口径不大,不到一米,花岗岩砌成八角井台,井水距离井口不到半米,看起来很是清冽。古井旁边,还竖着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小心地滑,注意安全。

    的确,井边石砌的地面因为有人打水,所以很湿滑;同时,井台也不是很高,这打水时得留点儿神,不小心掉下去可麻烦。

    “听说不止一个人掉下去过,不过好在水面靠近井口很近,扑腾了两下,就被人就救上来了,没出过大事儿。”鬼叔在一旁说道。

    唐易点点头,这事儿已经很明了了,地方就是这么个地方,所幸古井仍在,下一步就是怎么打捞铁箱的事儿了。

    回去的路上,唐易对鬼叔说道,“鬼叔,实不相瞒,这次我和冯老先生过来,主要是知道了一件事儿。民国年间,有人在古井里藏过瓷器。”

第1068章 八仙过海

    鬼叔早就猜到唐易不可能没事儿来看这口古井。不过他久在江湖上混,性子稳得住,没有主动问。

    这见唐易开口了,才顺势接口:“什么成色?”

    能在瓷都的古井里暗藏的瓷器,当然不是普通的东西,不过鬼叔自忖见识过的各种瓷器也不少了,所以也没有太过激动。

    唐易看了看冯青山,这事儿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说到哪一步,还得看看冯青山怎么想。所以他才说得这么笼统,现在,就看冯青山怎么说了。

    冯青山是个急脾气,同时也是个很磊落的人,而且到了瓷都,光靠他和唐易肯定是不行的,他干脆亮了底:“鬼老弟和唐易都是自己人,有什么不能说的?据说是一批元青花。”

    “什么?”鬼叔这下子淡定不了了,正在开车的他突然间不由自主地来了个急刹车。所幸后面近距离内没车跟着,不然非得追尾不行。

    这也怪不得鬼叔,本来元青花就很震人,而且能让唐易看中的元青花,那就不是普通的器物。更何况,冯青山说的是“一批”!

    鬼叔稳了稳,又看了看唐易。

    唐易一看冯青山都说了,便又大致解释了一下,“我们也是无意中得到了线索,民国年间有个研究元青花的高人,自己收集了十四件器物,放入两个铁箱,在民国年间沉入这井底,应该是一直未曾取出。鬼叔,见者有份儿,如果有办法取出来,我那份儿,分你一件。”

    鬼叔连连摆手,“说什么呢?我好歹也在江湖上混过,这种打秋风的事儿怎么能干?到时候真要能搞出来,让我欣赏研究下就可以了。”

    冯青山笑了笑,“其实我早把唐易当自己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