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470部分

天下珍玩-第470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这个人不是我曾祖父去世当年就从倭国回来把钱和东西给我曾祖母,而是隔了几年。至于为什么隔了几年,我就不知道了。”

    蒋英年一听,立即问道:“噢?托的什么人?”

    “因为当时我祖父年纪小,他给了我曾祖母钱和信件,还给了我祖父一些糖果。我祖父兴冲冲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了,我祖父就一直记得,老了还给我念叨过。”白老看了看蒋英年,露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表情,“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国维。”

    “什么?!”这下子轮到蒋英年吃惊了,“你说的这个王国维,可是大学者王国维?”

    清末,王国维的确到倭国留学过,清亡后还曾到倭国侨居。不过,这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一下子勾连到这件事儿上,不能不令人吃惊。虽然单从他的行为来看,是助人的好事。

    白老笑了,这次笑得很自然,“这正是难以调查的地方,因为我只知道一个名字。王是个大姓,‘国维’两字又不怎么生僻。而且,这只是发音,可能是这俩字儿,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所以很可能重名。我也调查过,没有任何线索证明王国维先生接触过这件事。

    顿了顿,白老又道:“我是很崇敬王国维先生的,尤其是成事致学的三大境界。这件事儿,我得感谢你,没有人可以诉说,你都知道这么多了,现在我总算有人可以说说了。”

    的确,一般人了解王国维,正是那本《人间词话》,这“三大境界”,也出自《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似从宋词中信手拈来,却又是层层思索后的至深哲理。这种阐释,似乎可以印证俗世间所有的轮回。

    蒋英年皱了皱眉。不管这个“王国维”是谁,都很可能和罗赞相识。

    不过,这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就算真是那个“王国维”,这种事儿如果他自己不提,谁也不可能知道,这么多年过去,早就悄然隐没。更可况,这个“王国维”另有其人的可能性最大。

    “我能告诉你的都告诉了。”白老轻轻摇了摇头,“突然感觉很累,我想休息了。”

    蒋英年立即起身,“好,那我就此告辞了。”

    白老也跟着起身,“我就不送了。不过有句话送给你。和氏璧千古之谜,哪能这么容易搞清楚?就算我的曾祖父转交罗赞这条线索,都未必是真的。人哪,只要免不了一死,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身外之物,除非长生。你也别太劳神了。”

    “谢谢老哥的关心。”蒋英年道,“你说的有道理,但正因为一死免不了,所以活着的时候不能得过且过啊!”

    白老面无表情地转身走了,“结案了告诉我一声,我得再去看看小安。”

    蒋英年离开别墅,上了车。

    “有什么收获么?”曾士银问道。

    “有一个,王国维。”

    “什么?”曾士银差点没踩刹车,“王国维和这个罗赞有关系?”

    “只是个人名,不一定是名人。”蒋英年拿起电话,调出一个号码拨了出去,电话很快接通了,“还没睡?罗赞的事儿查得挺快,再查一个人,王国维,发音是这三个字,重点查查清末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去倭国留学。”

    蒋英年挂了电话,曾士银也明白过来,“蒋主任,你们征集办这情报部门够牛的啊。”

    “查现在的事儿肯定不如你们,但是查过去的事儿,主要靠核对史料资料,你们当然不行了。”蒋英年将头靠在椅背上,“既然唐易也知道了这件事儿,明儿我和他聊聊,看看他有什么想法。”

第963章 白玉扁方

    “我正想跟您说呢,这次办案,我发现,唐易现在已经俨然一个老江湖,越来越了不得了!”曾士银接口来了一句。

    “呵呵。”蒋英年笑道,“凡成大事者,必有气运。唐易的气运,正是我选择他最重要的原因。有了气运,你说的那些东西,都是捎带着的事儿。”

    “但是他确实太年轻了,甚至我有时候有种分裂的感觉,前一阵儿觉得是他,过段时间又不是他。”

    “可能,是他进步太快了吧。”蒋英年摆摆手,“别想了,有些事儿,本来就是很难解释的。”

    曾士银兀自轻轻摇了摇头,心里嘟囔了一句:征集办本来就常常接触怪力乱神,什么不正常的事儿也没太大反应了。

    第二天上午,蒋英年带着高太明,叫上唐易和文佳,在一处幽静的茶馆见面了。

    高太明虽然有段日子没见唐易和文佳,但是见了之后,却仍有一种亲密感。

    一起探寻大西宝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战友。战友是诸多亲密关系中很特殊的一种,这种亲密感,是其他普通的关系所不能带来的。

    “既然来了杭城,那就来一壶西湖龙井吧。”蒋英年笑道,“我自掏腰包,请你们。”

    “四个人,一壶茶,不够。加一壶天目青顶,我请。”文佳也跟着笑道。

    “其实我挺想尝尝鸠坑毛尖的。”唐易却接口说道。

    蒋英年哈哈大笑,“今儿又不是品茶会。要是太明再点一壶,难不成一个人一壶茶?”

    这三种茶,都是浙省的特产。西湖龙井在外省喝得也多,最终,蒋英年没有坚持,点了一壶天目青顶,一壶鸠坑毛尖。

    这种茶馆,来谈事儿的多,包间的密封性很好。

    “关于和氏璧传国玉玺,还有罗赞这条线索,你们想必都知道了。我这里查了查罗赞这个人。”蒋英年说着,便把得到的罗赞的资料说了说。

    唐易暗道,罗颂之果然就是罗赞。

    “从这个罗赞的生平来看,和一些名人交往过,但是本人却没什么名气,而且神秘地消失了十几年,我觉得,他不太可能私吞或者秘密出卖和氏璧,只不过白姓古董商所托的‘奉国’,让他不能接受。”唐易接口道,“由此看来,倒是有可能找了稳妥的地方安置起来。

    蒋英年点点头,“现在希望也算是大了点儿。昨晚我去见了见白老。”

    “白老真是白姓古董商的后代?”唐易立即问道。

    “对,是他的曾祖父。当年他的曾祖父把和氏璧交给罗赞,却把家书便笺和一些钱财托另一个人交给了他的曾祖母。”

    唐易一听,“这么说,另一个人是个很重要的线索了?”

    “是很重要,可是白老只知道这个人名字的发音,说来也巧了,叫王国维。我已经安排人去查了。”

    “听蒋主任这意思,此‘王国维’很可能是重名了?”唐易看了看蒋英年。

    这时候,文佳又接着开了口,“蒋主任,这些事儿,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你们掌握的情况很多,我们恐怕出不上太多力。”

    “这件事儿,你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不少,索性就说开了吧。我也没指望你们出力,万一有什么线索,能及时通气就行了。”蒋英年笑道,“有些事儿,只知道一部分,是很痛苦的。”

    文佳稍稍一怔,随即便笑了,“还是蒋主任想得周到。”

    “看来,乾隆宫廷玉器上的线索,多半是没用了。”唐易一边给蒋英年和高太明递烟,一边说道。

    “是这样。多半就是当年和氏璧丢失的线索,但是既然后续线索出现了,恐怕是没用了。”蒋英年接过烟,点上了。

    实际上,乾隆“摛藻为春”玉玺,虽然上面的线索对于追查和氏璧的确是没用了,但是还隐藏着一个重大信息。那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形制,很可能不是传说的五龙,而是一龙,这玉玺应该是仿照和氏璧传国玉玺来的,只不过体量有可能偏小罢了。

    这件事儿,如果唐易不想说“千钓人江灭”密码的事儿,已经基本上说开了,没什么可谈的了。就等着看看“王国维”这线索有没有什么新进展了。

    蒋英年也就在这时候转换了话题,他拉开随身带的皮包,“唐易啊,我这次来,顺便带了一件刚得到的东西,这东西在古物基地有点儿争议,你看看吧!”

    高太明此时笑道,“这东西,我和蒋主任看法就有分歧。”

    “原来请我喝茶,不管是告诉我信息,还得出工出力啊!”唐易话虽这么说,却有点儿兴奋地搓了搓手。

    在古物基地都有争议的东西,必然是稀罕玩意儿。此时,文佳的眼睛也瞪大了。

    蒋英年拿出来一只长方形的锦盒,打开,“收集乾隆宫廷玉器,收上来这么一件东西。”

    这东西,长约二十厘米,宽约三厘米,不厚,基本上就是一个窄长方形的板子。只不过一头作半圆状,另一头复杂一点儿,雕刻处理成一个卷起的立体弧形。

    两头附近,都有镶嵌,都是荷花、荷叶、莲蓬的组合。粉红色的荷花是镶嵌碧玺,绿色的荷叶则是镶嵌了绿松石,另外还有红宝石蓝宝石的点缀。

    “这扁方,是有点儿奇怪。”唐易端详了一会儿,开口道。

    “扁方?干嘛用的,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文佳当着三位专业人士,也不装,直接开口就问。

    唐易解释道,“你看清宫剧,那妃子们发型,叫旗头,做发型的,是一个横着的又宽又长的的头饰,这就是扁方。”

    “不对啊,那个得一尺长,而且比这个宽多了!”

    “那个是大的,做‘大拉翅’发型用的。不是还有那种比较简单的情况么?头上只有这么扁平的一条,就是用的这种小扁方。”唐易继续说道,“不过,这白玉上还镶嵌名贵宝石,一般满族妇女可用不上,真有可能是后宫嫔妃用的。”

    虽然清宫后妃的发型,也就是“旗头”,人们都很熟悉,但扁方这个称呼知道的人确实少一些。

    蒋英年倒是没着急,等文佳搞明白了,才开口问唐易:“你觉得奇怪在哪里?”

第964章 玉化松石

    唐易却看了看高太明,“你和蒋主任的分歧是什么?”

    高太明直接回答说:“这扁方是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这个没问题,镶嵌的碧玺、红宝石、蓝宝石,也大体没问题,问题就出在这块绿松石上。”

    指了指那一小片绿松石荷叶,高太明继续说道:“这松石的年代,蒋主任认为能到战汉,我觉得也就是能到唐宋。”

    “嗯。”唐易看着绿松石荷叶,“我说的奇怪,也是指的这松石。从包浆和玉化程度来看,的确很久远,一件清乾隆的扁方,却用了这么一颗老松石。”

    “你怎么断代?”

    “我和蒋主任的看法大体一致,也觉得能到战国,甚至更早。”

    绿松石制品在华夏应用的历史很久远,起码在夏朝就有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就是个明证,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松石珠子,还有松石镶嵌饰品。

    “有那么久么?”高太明道,“或许松石本身的质地就特别好。”

    “松石的质地再好,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经过足够的时间。我感觉,这松石原先的质地已经很好了,玉化程度已经很高了,都有点儿不像松石了。要是按照普通的松石来猜,让我说三五千年都有可能。”唐易接口道。

    高太明拍起了巴掌,“没错!征集办就有人说这不是绿松石,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玉石,这也是争议的关键。如果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玉石,那就更不好推断时间了。”

    文佳虽然对此是外行,但是此时也好似想到了什么,“我说,不管是战汉还是唐宋,乾隆年间制作的扁方,从一件老器物上取用这么一块松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啊?或许原来的松石物件残了,或许本来就是镶嵌到别的东西上的。”

    唐易解释道,“你得这么想。这东西不是一件普通的玉件,是宫廷玉件,从和田白玉到碧玺、红宝、蓝宝都是新制的,为什么偏偏松石是老的?就算这松石感觉特别好,但宫廷玉件采用老器残片,也不是说用就能用的,有各种各样的忌讳!除非皇上拍板钦定,而且皇上拍板也不可能随便拍。”

    文佳恍然大悟,问题的关键,就是这扁方是宫廷玉器!

    蒋英年点了一支烟,“我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绿松石,也只能根据包浆和玉化程度大致推断了。而且有人说不是绿松石,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玉石,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玉化程度不仅高,而且太过自然。但想做科学分析,就得取样,势必破坏原件。到底要不要取样分析,现在还没决定。”

    “这东西什么来路?”唐易接着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