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438部分

天下珍玩-第438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对古玉的鉴赏力是很高的,而且见多识广,他这个认定,唐易也认为不会有错。

    “辨伪玺”的下一句:又失真龙运河中。这事儿就大了!

    这说明,乾隆不仅识破了一方假的传国玉玺,而且还得到了真的!一来“真龙”指代的应该就是传国玉玺,二来与“辨伪玺”相对,也可以从旁断定。

    乾隆曾经得到过真的传国玉玺?这个历史上没有出现记载,正史野史都没有。如果他真得到过,这说明他没有声张,封锁消息封锁得很好。

    暂时不声张是有可能的,但是一直不声张就说不过去了。不过这一句里,也有说明。因为丢失在了运河中!还没声张就丢了,那以后就更不可能声张了!

    这个运河,应该就是京杭大运河。

    乾隆十一年“辨伪玺”,乾隆十三年痛失富察氏,那么得到真的传国玉玺,应该就是在这中间的两年!而从京城到济南,与京杭大运河产生交集,那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乾隆得到了真的传国玉玺,为什么要带出宫呢?还是秘密带出宫,还是陪皇后出宫散心的时候带出宫。

    这一趟的打击还真不是一般的小,人玺两空。

    唐易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乾隆十三年春天,他带着皇后东巡,说是散心,但是路径却很特殊,去过孔林,又登泰山至岱庙。

    泰山在封建帝王心目中的意义,这个不用多说。泰山被尊为岱宗,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这是一种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之礼。

    由此可见,乾隆不是随意带着传国玉玺出游的,他要和心爱的皇后一起,谒孔林,祭岱宗,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如果一切顺利,而后再昭告天下广而告之,我爱新觉罗弘历拿到了真正的传国玉玺!大清王朝万寿无疆!

    当然,这只是唐易推断的,乾隆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过,从乾隆辨识出假的传国玉玺来看,他定然是十分慎重,虽然认定了得到的玉玺是真的,但是也没有贸然声张。他要走的这一套程序,也挺符合封建帝王的心理。

    结果太背了!传国玉玺居然丢了!

    至少乾隆是这么写的,怎么丢的那实在是没法查证了。虽然有点儿匪夷所思,这如果是丢在河水中,立即打捞回来的成功率应该还是挺高的。

    但丢了就是丢了,他这么写,那就是没找回来。这世上,阴差阳错的事儿太多了,皇帝有时候也不能幸免。

    现在这方“摛藻为春”玉玺,至少是十七年之后刻的,因为悼念富察氏那首诗是十七年之后写的。这说明,十七年间,乾隆也没能找回真的传国玉玺。

第895章 同行潭州

    “摛藻为春”玉玺中的“春”,倒是能和当年出行、人亡玺丢的时节配合,想必也应该是乾隆经常使用把玩之物,不然也不会暗刻这些内容。很像是一种突发奇想,虽然其中也蕴含着纪念的意味。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很特殊的水段,有人工河,有自然河,有设置落差,有常规水流,东西落入之后,如果当时找不到,那可真就麻烦了。因为连预测流向都很难。

    甚至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可能,比如清淤的时候被挖出却没发现,不知道埋在了谁家的菜地里。同时,就算是玉质很坚硬,也不能排除碎裂毁损面目全非的可能。

    总之是很难找。

    不过,这征集办要找的线索,应该就是这个了!

    唐易逐渐从震惊中平复下来,心说这征集办也真是够神的,居然能得到这样的消息。看来,消息当年还是走漏过,不过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形式就是了。而且过了几百年,只会更加模糊。

    唐易摇摇头,又看了看最后这两句:失内位兮长悲切,留遗恨兮万世梦。虽然纯粹是发感慨,但也是一个辅证。乾隆十三年的那次东巡,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也丢了刚搞到手不久的传国玉玺。

    乾隆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堪称华夏数量第一,写诗如同现在发朋友圈一样频繁,不过却鲜有被后世传颂的。看来,晒成果,光靠数量也是不行的。

    如果刻在这龙鳞上的散句流传出去,就凭着与和氏璧传国玉玺有关,恐怕都会流传千古。

    整理了一下思绪,琢磨了一下结论,唐易最后忍不住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这是有线索不假,但是和没有线索又有什么分别呢?

    唐易又点了一支烟,顺手把那张白纸点燃,放到烟灰缸里烧了。

    这事儿,他决定暂时不告诉匡海生和蒋英年,首先这线索基本上作用不大,其次藏有这方“摛藻为春”玉玺的事儿他暂时还不想说出去。

    和氏璧传国玉玺,这样的东西,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唐易最后真的拿到了,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条模糊异常的线索,带给唐易的,只是暂时的震惊和兴奋,他最终让自己变得理性起来。这事儿,唯一能做的,就是暂时放一放,盲目追查的结果基本上是枉自徒劳,而且还可能走漏风声,带来负面作用。

    当然,暂时放一放不代表一直就这么放着,这事儿,心里是留下了一个眼儿的,真要线索透光的时候,那还是能抓住。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念叨着这句话,迎着月光,唐易离开了阁宝多,向家里走去。

    接下来的两天,唐易除了处理公司的事儿,就是和家人以及林娉婷在一起。

    听说唐易又要出去,还是有关玄黄神灯的事儿,林娉婷本来松弛了一段时间的神经又绷紧了,不过她也知道没法阻止、也不能阻止唐易。

    唐易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自从上次知道以神识复原玄黄神灯的方法以来,他总觉得和林娉婷之间有什么事儿没说开似的,但是从实质内容上来看,好像该说的又都说了。

    实际上,唐易在感情方面是个比较迟钝的人,若不是当时两情相悦,恐怕他也未必能追得上。

    而且现在,有一个事实唐易自己也很不愿接受,那就是感觉自己越来越老气横秋。这是思维方面的,说好听点儿也可以叫老练成熟,虑事周全,但是缺少了年轻人应有的冲动和激情,没了原先的那种朝气。

    多是不露声色,少有愤怒失控。最近唯一一次表现出愤怒,就是被廖沫儿推下水。

    廖沫儿这几天也再没找他。

    可是,就在这天上午,唐易去往山州机场的路上,却接到了廖沫儿的电话。

    唐易想了想,还是接了。

    “你答应过我,要给我送行请吃饭的。”廖沫儿的声音很平静。

    听话听音,唐易一愣,“东西拿不回来了?”

    “你说呢?”廖沫儿反问,声音似乎变得有些柔弱。

    唐易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算了吧,还不是最坏的结局。”

    廖沫儿自然知道唐易的意思,这要是一查到底,会更加麻烦。

    其实,征集办和文调局并不是没有彻底铲除报雪堂的能力,只不过一来代价太大,需要人力物力完全投入,并耗费很长的时间,别的事儿还干不干了?二来,如果报雪堂没了,这个江湖反而会更乱,甚至连控制都控制不住了。这个道理,就好像草原上没了狼,生态却未必良好一样。

    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其实就落在唐易的五古封灯古玩研究会上。只不过这件事儿耗时也很长,需得一步步来。

    “你还想要多坏?别给自己不想履行诺言找借口。”廖沫儿应道。

    “我不是不履行诺言,一顿饭有什么?但是我要去外地,现在正在去机场的路上呢。”唐易没有撒谎。

    “你要去哪儿?”

    “呃,这个纯属私事。”

    “不说算了!”廖沫儿说完,就挂了电话。

    唐易呼出一口气,收起了电话。到了机场,正在换登机牌的时候,文佳突然打来了电话,“到哪了?”

    “换登记牌呢!”唐易收起登机牌,一边说,一边向安检口走去。丝毫没有注意身后跟上的换登机牌的人。

    “我到了啊,今儿在潭州住还是去安宁县啊?”

    “又不远,住潭州吧,县里条件差点儿。”

    “行,到了山里,我看是还怎么享受。找了酒店我订好房给你发短信,你下了飞机直接过来就行。”

    唐易过了安检,找到登机口,坐下之后微微感觉有些疲倦,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起来。

    这次撞大运,飞机居然没有晚点,起身排队登机。唐易的行李不多,只有一个旅行箱。他是第一个进入头等舱的,坐下之后,随手拿起一本航空杂志翻了起来。

    过了几分钟,“原来你真没骗我!”一阵清脆的声音伴着淡淡的香气传来,接着廖沫儿在唐易旁边的座位坐下了。

第896章 隔座有耳

    “你也去潭州?”唐易不明就里,心想怎么会这么巧?

    “我就在你身后换的登机牌,要不座位怎么挨着呢?不过没稀得搭理你!出去转了一圈才过安检登机。”

    没稀得搭理我,现在打什么招呼?

    “你去潭州干什么?”唐易闪了一念,又接着问道。

    “这个纯属私事!”廖沫儿借了唐易电话里的一句话。

    “呵呵。”唐易自讨没趣,只能低头继续看杂志。

    廖沫儿调整了下坐姿,心里开始在想,他到潭州去干嘛呢?莫非知道老爷子隐居在潭州?不可能!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那就是去开拓市场?也不太可能。潭州的古玩市场在华夏排名不是很靠前,他掌握的这几个地方的资源还忙过不来呢!

    再不就是单独为了一两件东西?这倒是有可能。不过他好像一向不做出土的生意,也没听说潭州最近出了什么传世的重器。

    “不如这样吧,你告诉我你去潭州干什么,我也告诉你。”飞机起飞后,廖沫儿突然说道。

    此时,唐易本来就已经不想问了。潭州古墓众多,民国年间曾一度沦为盗墓的重灾区,他猜测廖沫儿此行潭州可能与此有关。此类生意,不问也罢。

    而且,眼见廖沫儿沉默了一阵才说出这话,唐易心想这丫头鬼得很,多半是又想出了什么主意,套我的话。

    “算了吧。”唐易淡淡应了一句。

    说完,顺势翻过了手头杂志的新一页。结果,当看到新页面上大大的标题时,唐易不禁哑然失笑。

    《和氏璧未解之谜》。

    写这篇文章的,是这个航空杂志的一个记者,采访了很多历史文物学者和宝玉石专家。

    其中关于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的形制,文章提供了三种说法。都是学者专家提出的,而且每种说法似乎都能牵扯出一定的史料,有的甚至是旁征博引,言之凿凿。

    一种是五龙纽。一种是螭虎纽。一种是龙鱼凤鸟纽。

    纽,印纽,也作印钮,就是印章顶端带孔的雕饰。一开始是很有实用意义的,后来装饰和象征意义就大了。这传国玉玺的印纽,更是以象征意义为主。

    这三种说法,唐易都见过,确实也都有史料支撑。不过这史料,也都是人写的。而且传国玉玺除了那些个荣登大宝的皇帝,又有几个人见过?所以出现分歧和谬误也很正常。

    第一种五龙的说法,唐易之前也看到过很多。九五之尊,用来指代帝王,九是阳数的极数,五是中正之数。而且,这个五,还暗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金木水火土五行。

    所以,五龙之数,也被很多人认可。

    关于螭虎的说法,唐易也见到过。说的是刘邦入关,得到了传国玉玺,玉玺是蓝田玉制成,上有螭虎纽。螭虎是一种异兽,简单来说就是像龙又像虎,在战国晚期的玉器中开始出现,最多见的是汉代以后。

    所以,对这个说法,唐易是质疑的。这多半是汉代的一些个文人道听途说、穿凿附会。因为秦之国都咸阳、西汉国都长安都在陕西,所以“就地取材”说玉玺是陕西蓝田玉。同时,汉代玉玺很多都是螭虎纽,便也附会到了传国玉玺上。

    和氏璧是楚地所产玉材,而且传国玉玺的玉质应该很纯,不太可能是蓝田玉。而且螭虎这个形象,战国晚期不是很普及不说,做在传国玉玺上,档次上还是欠了一点儿。

    至于第三种说法,龙鱼凤鸟纽,唐易就更不相信了。一听这名字,他就觉得乱,管它出自什么史料典籍,直接pass。

    这文章写得很客观,是正宗新闻的写法,只是列举事实和观点,不掺杂主观臆断的因素。

    谈及传国玉玺上正面所刻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也例举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大篆,一种是鸟虫篆。

    现在常见的篆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