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系统)万人迷养成手册 >

第119部分

(系统)万人迷养成手册-第119部分

小说: (系统)万人迷养成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每一代都会有子弟出仕,可也只是几人罢了,其余的人则会选择或者留居祖宅守家卫业,或者游历四方增长见闻,或者游学立著成一方清谈名士,既不会辜负了自己一生,也不会使得家族太过于煊赫,惹来倾家之祸,葬送了百年基业。

    像是崔氏出身的清河崔氏,崔博弦就是选择了清谈名士这一条路,而他的长兄则是选择进入朝堂去闯荡,支撑起崔氏门楣,而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是可行的。

    皇家或许可以容忍世家保存下去,拥有超然的地位,却不会容忍他们的势力继续扩大下去,既然世家这么识抬举,没有想着把前朝的那一亩三分地占满,那皇帝就得给他们面子,留着他们自然也就没什么大不了了。

    毕竟历朝历代倒是这样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总不能皇帝跟泥腿子共治天下吧,那听一听就是不靠谱的。

    再者,一家人下饺子一样的待在朝堂里野未必是一件好事,朝廷里头的职位就是那么几个,世家的子弟们却有那么多,总不能安排世家子弟去做弼马温吧,几百年传下来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又再者,一个家族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全家的子弟都挤在一起上场了,那到底是支持谁比较好一些呢?万一出现了分支子弟混的比嫡支子弟混得还要好的局面,那么家族到底是支持谁呢?

    打断自己的礼法传承去支持庶出,似乎是不太好,可要是不知变通去支持嫡出,也同样是一手臭棋,那才是左右为难的事情呢。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有时候将世家子弟分出去,反而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一加一大于二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就像是现在的崔氏,嫡长子在朝廷上崭露头角,胞弟也是清谈名士中的下一代领头羊之一,双管齐下。

    对于清河崔氏而言,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种世家内部一致决定的收缩力量,并不会直接削弱他们自身,相反的,反而会使所有的世家在一家遇难的时候驰援彼此,真正正正的拧成一股绳。

    虽说二皇子是皇子,陇西李氏又是他的外家,可是世家之间几百年的互相通婚,以及彼此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内部体系,都使得他们很容易面对外敌同仇敌忾,二皇子如果敢对着王梁甩了脸子对他出手,明天的新闻头条大概就会变成——

    #皇家是不是看我们世家不顺眼,想搞什么事情粗来!#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们要不要准备起来!#

    #夭寿啊!怎么一点都不尊重名士,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礼崩乐坏了!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

    哪怕是现在,皇室也是跟世家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互相尊重的同时又互相防备着,同时,彼此之间的通婚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荣王的王妃出身清河崔氏嫡系,兰陵长公主的驸马也是兰陵萧氏嫡系,由此便可见一斑。

    不要觉得世家都是纸糊起来的架子,他们存在了几百年,历经几朝而不倒,不是没有道理的,民间甚至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一说,可见其底蕴之深厚。

    当然,倘若王梁仅仅只有一个辈分以及一个文青中二的标签,他自然也不会得到如此多的赞颂,他是世家中真正的做到了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典范。

    王梁三十出头的时候曾经在河西出仕,那里虽然是大齐与突厥临近的地方,却也是几十年没有战事了,再加上也没有几两油水,王梁的辈分又是摆在那里,先帝也不能太小气,就叫他去做地方长官去了。

    当然,去做地方长官是一件事,能不能不被属下架空,真正的执掌权腕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他刚刚过去的时候,所有的河西籍贯官员都觉得——哦,又是一个小白脸一样的世家公子,大概是过来攒一攒经验,然后回到金陵去飞黄腾达的,有这种想法在,所以都没有人把他放在心上。

    河西民风剽悍,男子悍勇女子豪放,最看不起的大概就是王梁这类仗着自己家里头势力出去混经验然后回到金陵等死的二世祖了,再加上河西天高皇帝远,他们对这个空降的最高长官的态度便不是十分的友好,甚至于有几分怠慢,只要不是惹到了自己头上,王梁一律视若罔闻,置之不理。

    后来突厥人奇袭河西,河西驻军副将之一的赵峰泄露军机,被发现后便带着自己的百十护卫叛降敌方,王梁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组织反击,可是河西人没几个鸟他的,都觉得这个小白脸在跟大家添乱,一个外行对着专家乱弹琴班门弄斧。

    王梁神色自若,乃取十石鹰弩而射一百五十步远的一株老树,其箭发而尽没入树干。

    鹰弩是河西人自小便会熟习的武器,就像是金陵人自幼便会识文断字一般,毕竟那里临近跟突厥接壤的地方,民风若是稍稍软弱一些,必定是守不住河西之地的。

    而哪怕是在河西本地长大的壮汉,能够拉起十石鹰弩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更不要说是相隔一百五十步箭深入树干了。

    王梁露出的这一手,瞬间令河西同僚们双眼发光,自动的拜倒了。

    而随即他对于战事的安排,就更是体现出了他敏锐的眼光以及灵活善用的战术,也是在他的周旋之下,硬是带着河西守军拖到了其余地区驻军的驰援,保住了河西之地,就凭着这一点,他就刷爆了河西人民的好感度。

    你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

    突厥与大齐各自屯军与河西界限,彼此之间也有小打小闹,真正的战事更是一触即发。

    王梁一方面自动请缨,作为和谈的使者亲赴敌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对敌军统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弊权衡左右,另一方面却是请当时的永宁侯世子,现在的永宁侯率军奇袭敌后,双管齐下才硬是劝退了突厥人。

    更妙的是,他还不忘给那位叛逃的副将上了眼药,巧妙地引起了突厥统帅的疑心,借对方之手,轻而易举的斩杀了其人。

    这样的勇气与胆色并不是谁都能够有的,只身前往和谈已经是不易,更何况另一路人还趁机去偷袭敌后呢,谁知道突厥人在知道自己被偷袭之后会怎么样?

    万一到时候火气冲上脑子先把他砍了再和谈怎么办?

    先帝真的会为了一个人而去跟突厥撕破脸吗?呵呵,除非先帝脑子里头进了硫酸。

    再者,王梁纵然身手再出众,整个突厥军营里头的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他,他未必会不知道这个结果,却还是献策随即亲去了。

    好在,结果令所有人都很满意。

    其时,大齐建国也才几十年,之前的连绵战乱已经使得国内大伤元气,而南边镇南王也未必能平静的下来,真的打起来胜负还未可知,战争能不发生当然还是不发生为好。

    再者,突厥人打的主意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着河西还没有什么准备将其攻下,随即长驱直入打到金陵去,却不想在第一关就被王梁堵死了,没了奇袭这条路,也只好乖乖的和谈了。

    这场没能全面发动就熄灭掉的战争成就了两个人,第一个是现在的永宁侯,他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直活在父亲阴影之下的人,而是真正正正可以提刀上马独当一面的将军。

    另一个被成就的则是王梁,他身上全面的体现了一个臣子以及世家子弟所能体现出的所有闪光点,一时间他的名字成为了最优秀世家子弟的代表,之前或许是因为他的辈分才不得不赞扬他几句,但现在却是真心的赞许——他的能力足以证明自己,也足以担得起世家子弟的领头羊地位。

    而世家里头,最重视的恰恰就是资历辈分以及能力,也正是因此,哪怕现在王梁的年纪并不是最大,却隐隐的成了金陵世家中的执牛耳者。

    和谈之事后,先帝赐他赞拜不名的特权,虽然他才三十出头,但他毕竟出身世家辈分极高,又立下了不世之功,相对而言那些高官厚禄对于他反而是没什么用处,而今上在登基之后也存了安抚世家的心思,加之王梁自己确实是有能力在,便将最后两个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一起给他凑齐了。

    反正这种事情都是名誉性的,又不能当饭吃。

    王梁本人也确实是睿智,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在今上登基没有几年后边辞了官,带着几个仆从游历四方去了,除去琅琊王氏的家祭极少会出现在人前。

    二皇子一直都很想结交王梁,奈何他极少出现在人前,即便是偶尔自己送了帖子过去,人家也只是当做没看见,鸟都不鸟自己,他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可即使是如此,他还是得好好的伺候着,王梁肯为他说一句话可是比别人哔哔一百年还要有用,汉高祖刘邦时,惠帝与商山四皓的故事,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几番打探都找不到的人,阮琨碧这个傻逼居然一出门就遇上了!

    而且,这个贱人居然上去就用自己的名头把人给得罪了!

    二皇子想一想就觉得蛋疼,阮琨碧最好还有什么极为重要的东西没有说,不然他真的是做鬼都不会放过她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下一章阮阮上线,求不打我( ̄ε(# ̄)☆╰╮( ̄▽ ̄///)

 第137章 打破套路

    阮琨碧到这个世界的时间到底是还短; 自然不会知道王梁是哪一个,更不会知道他对于名士圈子以及士林有怎样庞大的影响力。

    刚刚一开始的时候,她的确是被周围几人一本正经的神色吓了一跳; 但是转念一想——不管他是什么先生; 顶破天了也就是后世的一个学者罢了,难不成还能越过皇子去吗?

    再者,自己身边的几个人不过是几个下人罢了,还指望着他们有什么眼光呢; 一个三四品的官跳出来只怕也能把他们吓个半死; 可笑自己什么时候胆子这样小了; 居然跟这群奴才一样的眼皮子浅。

    可是她不知道; 皇子府上能被带出去的奴才,他们的眼光都是经过专门锻炼的; 来人穿的衣服是什么料子,佩戴的朱钗是什么材质,衣角以及马车上头带的是哪一家的标志……

    至于根据上身衣服是什么颜色; 来看那人是几品官之类的技术就更加不必说了; 而更多地细节上头的培养就更是严苛了。

    单论眼光; 他们可是比阮琨碧要强大太多了; 只不过是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贺文昶的事情闹成了这个样子; 阮琨碧也没有了想要继续在这个鬼地方呆下去的意思,只好道:“算了算了,咱们还是回去吧,本是一番好心的; 竟遇见了这种事,没得将一番心思全然喂了狗,真是晦气!”

    那丫鬟应了一声,没有搭话,只上前搀扶着她上了马车。

    金陵的街道很是热闹繁荣,眼下又是临近中午,道路两边叫卖与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往来的人又是极多,马车路过这条街道时,速度变自然而然的放慢了。

    阮琨碧心情本就不好,眼见着行驶的速度这般慢就更是上火了,原是想要斥责车夫几句的,可是碍着周围人太多,到底也是作罢了。

    马车里头有点闷,虽然是为了保暖,却也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阮琨碧有点气闷,忍了几忍,终于后世抬手撩起了一侧的厚重帘子,却不想正正好望见了一张难以描述的俊美面容。

    他身下骑着一匹纯黑的马,手里随意的拿着一条马鞭,姿态却闲适的像是在江边吹笛一般的闲雅自在风姿出众。

    因着天气寒冷的原因,在外头披了纯白的狐裘,愈发衬托的他面容仿佛山间明月一般清俊,每一寸都似乎是上天精雕细琢过一般,阮琨碧在一边呆呆的看着,也只能想起一个词来——钟灵毓秀。

    两侧街道上的人那样多,声音那样的嘈杂,可是当他一出现,竟叫她觉得其余人都只是陪衬,世间只剩了自己与他一般。

    她的目光直直的落在他身上,好半晌才向着身边的两个丫鬟问道:“方才的那位公子,你们……你们可认识吗?”

    这个阮姑娘是不是没见过男人,见一个就要问一个?

    两个丫鬟含蓄的对视了一眼,目光中却没有表露出任何不满的情绪来,其中一个低声回答道:“知道的,那是兰陵长公主府上的萧三公子,也是二皇子殿下的表弟。”

    阮琨碧的手指轻轻地动了动,凝神想了起来。

    她虽然是接收了前任的记忆,但是离灵活运用却还是差着火候的,也只有在脑子里头过一遍才能想起许多,眼下这两个丫鬟说出了名字来,她才顺着自己脑子里头的那一丝蛛丝马迹找了过去——原来是他。

    名满金陵的文澜公子,原来就是他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