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庶女生存手册 >

第116部分

庶女生存手册-第116部分

小说: 庶女生存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哥与七娘子过年就是十一岁了。

    虽说长得相似,却也有了显著的区别。

    九哥很“活”,瓜子脸上的一双大眼,永远波光粼粼,似喜非喜、似怒非怒,叫人捉摸不定。

    抿起的双唇,却又带了一股说不出的倔强。

    就好像一头还没有成年的小豹子,虽然力量还不足够,但遇事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

    七娘子就很静。

    剪水双瞳波澜不兴,举手投足都是慢悠悠的,却自带了灵醒的味道。

    这一双儿女联袂而至,又都穿了洒银满绣的鹤氅。

    就是金童玉女,都没有这般醒目。

    大老爷就心满意足地长叹了一声。

    “孩子渐渐地都大啦。”和大太太感慨。

    大太太却是满心的酸楚。

    “孩子都大了。”她低声应和着丈夫。

    两夫妇就又带着七娘子并九哥,进了先贤祠。

    以大老爷眼下的声名地位,为独子的生母讨一个九品诰命,那是易如反掌的事。

    毕竟,这也是大老爷的家事,抬举一个二房太太,还不至于有人会不识趣地告到御史台去。

    不过,为了抬举二房的事特意开个家祠,就有些过于隆重了。

    索性提前到腊月里,乘二十九祭祖的时候,禀告祖宗,把九姨娘的神位抬举到小条案上,也就算是告诉过祖宗了。

    姨娘毕竟是上不得台盘的东西,进门是在黄昏,抬举她也要在黄昏。更不值得为此邀请亲戚朋友观礼,也就是主人主母并生身子女参与罢了。

    大太太既然答应了抬举九姨娘,也就没有在这些事上作梗。

    几个人在念先祠前立定,大老爷大太太略微鞠躬为礼,九哥与七娘子却是结结实实地二跪六叩。

    才由九哥亲手请了九姨娘的神位,摆放到了屋子西侧下手的小条案上。

    毕竟是偏房,就算有了上条案的殊荣,都只能另辟小桌摆放。

    摆放好后,大老爷与大太太便先行离去,九哥与七娘子还要打扫屋宇,再次祭祀九姨娘。

    两个孩子一个捏了扫帚打扫地上的浮尘,一个拧了手巾,擦拭着九姨娘的神位。

    杨门封氏四个简简单单的黑字油光锃亮,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擦拭的必要。

    七娘子却擦拭得很认真。

    九姨娘的音容笑貌,在在重现眼前。

    “寄人篱下,只有忍……”她的苦涩。

    “想不到嫁到了杨家,还要凭着这手绣艺养活我和囡囡。”她的自嘲。

    “要听话……太太这个人……心地其实还算软的。”她的盘算。

    “正是你出头的好机会!”她的筹划。

    就算现在被写进了大太太名下,她心底却一直很清楚,她真正的母亲是谁。

    擦拭过了神位,她又和九哥一道给九姨娘行礼。

    二房太太,不过是二跪六叩就全了礼。

    但不论是九哥还是七娘子,都结结实实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全礼。

    屋外已是晚霞满天,藏青色的天空里,血色肆意涂抹。

    不知哪里来的寒鸦,落到了念先祠外的松树上。

    ……………:新鲜**地一章送上

    天气又热了,唉…… 



团年

    二十九祭祖,三十就是团年。

    有了二老爷和三个堂哥,这个年就过得分外热闹。

    古代的人家,日子兴旺不兴旺,就看守岁的人数。

    杨家已经过了好几个冷冷清清的年,屋里屋外,统共就是大老爷和九哥两个男丁。

    就算女儿再多,也都不觉得热闹。

    今年就不一样了。

    二老爷带着几个子侄,里里外外地贴挥春、放鞭炮。

    又率众去厨房偷了炸物,什么炸丸子、炸小鱼儿……

    惹得大太太笑骂:“自个儿当家做主了,还是当年长不大的样子。”

    几个女儿家也被带动得高兴起来,以五娘子为首,往下的几个小姑娘都拿着棉布做的小老虎彼此嬉戏,还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羊骨头做的骨拐、沙包、双陆……

    平时,这些大家女儿要行动贞静,就算是五娘子这样的性子,也只敢打一打双陆。

    这种蹦蹦跳跳的玩意儿,也只有过年的几天,能拿出来玩耍一番。

    几个小姑娘都玩得满头是汗。

    大太太、二太太和三娘子、四娘子就要文雅多了。

    三娘子并四娘子一拨,同大太太、二太太抹骨牌,后来两个长辈打得兴起,索性给了几个姨娘脸面,大家就坐下来凑了四个人的方阵,让三娘子和四娘子到一边去抹骨牌。

    大老爷反倒空闲下来,就让浣纱坞的三姐妹给他捶背捏脚,在里间闭目养神。

    大太太就得空叮嘱几个小辈,“进出的时候,动作轻一些。你们父亲一整年劳顿,也就是这几天能歇一歇。”

    “是。”几个小娘子响亮的回答,反而惊扰了里间的大老爷,让他微微的鼾声,为之一顿。

    大太太不由好笑,“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大老爷却也没有生气,反而叫了三娘子进去,和她说起了闲话。

    屋内屋外,和乐融融。

    到了晚上,就在西次间、西稍间开了宴席,众人热热闹闹地吃过了,就各自分了几拨,或是搓麻将,或是掷骰子,都拿金瓜子做赌注,也不计输赢,就图个喜庆热闹。

    七娘子也混在姐妹堆里,和几个姐妹丢骰子抢红,早早地把一把金瓜子都输了出去,倒是五娘子的手气好,面前的金瓜子足足有一小堆。

    六娘子也输得快,眼前渐渐地就没有了筹码,就拉了拉七娘子,两个人同时出手,快若闪电,就把五娘子面前的金瓜子抢了一把回来。

    三娘子倒被逗得大笑,就连四娘子都露出了笑意。达哥、弘哥更是早笑得捶胸顿足,五娘子气得直拧六娘子腰侧,“吐出来吐出来,看我不撕烂了你的嘴!”

    从今到古,跨越百年,什么都变了,这份年味却是不会变的。

    到了快交子时的时候,全家人又团座着包饺子、元宵。

    杨家是西北人在江南做官,北方人交子时要吃饺子,南方人却要吃元宵。杨家索性各包一份,都吃几个,也算是入乡随俗,又不忘本。

    二老爷就轻声细语地教弘哥。

    “拿虎口来挤一挤上头,再用力一捏,双手一个使劲。”

    一边说,一边就包出一个俏模俏样的小饺子来。

    “试试?”

    弘哥到底是男孩子,心粗,笨手笨脚的,倒是捏破了现擀出来的饺子皮。

    就连六娘子,平时穿针引线,最巧的一双手,都包不出一个好饺子。

    倒是大老爷、大太太同二老爷,都是一捏就出一个,最标准的元宝样式。

    二老爷看着丫鬟们把孩子们包出来那歪七扭八的饺子端走,倒是有感而发。

    “从前家里哪里有这样靡费,虽说也不至于短少钱财,却也是断断不敢浪费了物力……还记得大嫂过门第一年,包出来的饺子一下水就散,后来竟成了一锅糊汤,大哥还不是硬着头皮,点了香醋全喝下肚子里?大年初一的,进了茅房就不肯出来……”

    众人便哄堂大笑。

    大太太连手里的饺子都笑得捏不住了,冬菇虾皮馅撒了一桌。

    “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她看着二老爷的眼神就温存了起来,“才进门的时候,二叔连个大字都不识,成天和族里那一等下三滥的无赖子弟厮混,衣服也不好生穿,一件破褂子敞开着,露个油光黑亮的肚子!”

    几个儿女看着眼下衣冠楚楚的二老爷,又笑得不会动了。

    大老爷也难得地有了回忆往事的兴致。

    “那时候哪里能想得到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就和子女们忆苦思甜。“统共家里也就是十几顷地的家当,收成还不好,年年都要到族长家去打官司,索要当年族里贪墨进的田土。”

    “又要照管生计,又要读书……那时候你们二叔不过是个娃娃,乡试前我还要张罗着卖谷子,和佃户打擂台。进了考场晕晕乎乎,一大滴墨就落在了宣纸上,当时心里就是一寒:污了卷子,这一科怕是不能中了。”

    几个儿女们就都听起了兴致。

    他们自出生起,就是锦衣玉食,又哪里想得到杨家还有这样落魄的过往。

    “索性就破釜沉舟。”大老爷面上,也渐渐放出了隐隐的光辉。“针砭时弊、嬉笑怒骂……没想到反而投合了座师的胃口,虽然污了卷子,但却硬是提拔我考上举人。还引荐我到你们外祖父府中投卷。”

    大秦科举,除了八股之外,还考诗词歌赋。

    这一关考的不但是才情,还有举子的人脉。当时秦帝师正是烈火烹油的时候,大老爷能把卷子投到秦家,不得不说是得了天大的人情。

    “你们外祖父当时还是少壮,看了我的卷子,拍案叫好……”大老爷就笑着看向了大太太,“叫进来问了我的出身,又和我秉烛说到三更,第二天就派人上陕西会馆说亲,说是嫡出的四小姐……”

    “那么多年前的事了!”大太太不由大窘,“还提它做什么?”

    大老爷且笑且言,“嫡出的四小姐还没有夫家,问我有没有定亲。我才几岁,你们的祖父祖母就染了时疫双双去世,哪里有人上门说亲?自然是尚未婚配。一来二去,托座师做了大媒,就把你们的母亲抬进家门……一转眼,二十多年了!”

    虽说大老爷轻描淡写,但他以一个黄口小儿的身份打点家业发奋读书,才止二十岁就以文采打动座师,破格入选,又慎重推荐到秦帝师门下。当时那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少年风采,也是可以想见的。

    就是如今老了,都是个仪容修整的老名士,少年时的风流,又更不必多提了。

    众人就都不禁看向了大太太,怀想当年她加入杨家时,见到夫婿年少风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大太太有了几分不好意思,“老爷也是莽撞了,当着孩子们的面……”就遮掩着招呼,“这些饺子足够吃了,还是包些元宵。”

    众人就都掸掉护膝上的面粉,换了擀好的元宵皮来,往里头填猪油芝麻馅。

    元宵包好,饺子也上桌了。

    却是个大皮薄,一看就晓得不是孩子们的手笔。

    五娘子倒有几分失落,“白包了半日!”

    大太太就笑着吩咐立冬,“那就把他们包的饺子也过了水,看看我们小五能吃几个。”

    不消说,这些饺子不是敞了口,就是少了馅,一团面疙瘩吃在口里,又哪有曹嫂子包出来的饺子好吃?

    五娘子才吃了两个,就偷偷摸摸地去夹好饺子,叫九哥看见了,又是一场嬉笑。

    热热闹闹的,就过了子时。

    众人连忙起身放鞭炮,又换新衣,以敏哥为首,子女们逐一向长辈请安,也得了红赏封儿的压岁钱。就连屋里屋外当值服侍的丫鬟婆子,一并都有赏钱。

    还要接神踩祟、饮屠苏酒、挂桃符、迎灶神、财神、福禄寿三星……

    直喧闹到天快亮了,才各自回房歇下,到了中午,又翻身起来吃隔年的煮冻饺子。

    杨家在苏州没有什么本族的亲戚,两个出嫁的女儿,也都远在外地。

    大年初一、初二,就没有人上门拜年,只有各式各样的团年笺,收了一大叠。

    “张家、李家、王家……又一个王家……”五娘子翻看了几眼,也就没了兴致。

    自从大老爷得封左柱国,这样的明信片,逢年过节都要收好几摞。

    到了大年初三,就热闹起来了。

    大年初一,按例是族里的亲眷互相拜年,大年初二,是姑奶奶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三,就是同僚故旧、亲朋好友上门的日子了。

    江苏布政使李文清自然就是头一份儿。

    一大早就拉了李太太并大郎、三郎、十二郎三个嫡子,上门给大老爷拜年。

    “杨太太四季如意,一顺百顺!”

    男人们自然在外院,李太太就直进内院给大太太拜年。

    大太太满面堆笑,起身和李太太对行鞠躬礼。

    “新年康健,一顺百顺!”

    儿女们自然也都排着队向李太太恭贺新春。

    李太太和颜悦色,一边说吉祥话儿,一边亲手发压岁钱。

    见到六娘子、七娘子,更是好像见了活宝贝,爱不释手,夸了这个,又夸那个。

    “六娘子今年也十二岁了吧?”就问大太太。

    “是,有小姑娘的样子了!”

    大太太也以欣赏的目光望向六娘子。

    正月着红,六娘子就穿了大红洒金蝴蝶的短袄,配上浅红银线百花八幅湘裙,头发梳了两条大辫子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