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跃马西凉 >

第181部分

跃马西凉-第181部分

小说: 跃马西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公!”

程昱回到席列后,便向曹操拱手道:“刚刚细节从关中传回消息。李傕派去关中的一万五千大军已经全军抚摩了,李傕侄子李利也被罗征部将高顺阵斩!”

曹操眼神就是一凝,沉声道:“罗征可曾攻下弘农?”

程昱道:“主公放心。河东太守杨奉派部将徐晃领军八千南下华阴,而且关中下了一场大雪。高顺已经率军退回郑县了,张济应该还能撑一段时间。”

曹操不无忧虑道:“罗征那厮在凉州休养生息了两年。眼下兵精粮足,此番出兵定然是不下关中誓不罢休,吾实在对张济等辈没有什么信心呐!”

郭嘉、程昱、陈宫等人无不点头,都很不看好张济和杨奉等。

曹操沉声道:“罗征有金米之利,只需凉州一季大收,便可无粮草之忧。只要那厮能彻底平定关中,不出两三年,便会大举东进,留给我军的时间不多了。”

郭嘉深以为然道:“主公所言极是,金米之利,实重如社稷也!”

众也全都点头,社稷是什么,社稷就是让百姓吃饱肚子,再无饥荒。

金米重若社稷,的确没有半点夸大的成份。

对于所有诸侯来说,粮食绝对是一切的根基和基础。有了粮食,什么都会有,这不是一句戏言,而是一切的施政和统治基础,百姓吃饱肚子,就不会再逃反流亡。

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换来其他的所有物资。

特别是在这个普遍缺乏的战乱年代,粮食绝对是最核心的战略物资。

程昱道:“还好罗征那厮自绝于天下士族,打下的地盘无人治理,不得不派谴军队镇守各地,拖延了其对外扩张的步伐。不然最多两年,这厮就能打到洛阳了。”

郭嘉道:“所以说,留给主公的时间不多了,我军必须要在罗征出函谷东门之前彻底将袁术赶到淮南,然后联合天下诸侯给罗征以迎头痛击,令其十年之内无力东进,主公才有机会一统中原、河北,进而定鼎天下。”

程昱深以为然道:“不错,这厮若彻底平定关中,必成天下诸侯之患,想必袁绍、刘表等人也不愿意看到这厮在关中坐大,主公正可利用之!”

曹操点了点头,道:“这个暂且不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袁术赶到淮南去。”

郭嘉道:“主公需防袁术与陶谦联合,出兵袭我军侧后。”

曹操凛然道:“奉孝所言甚是,此事不能不防。陶谦虽然老朽,但徐州士族亦多有袁氏门生故吏,未必便不会被袁术说动,还要仲德跑一趟徐州,游说徐州士族!”

程昱拱手道:“在下遵命。”

弘农,张济官邸。

“叔父,形势有些不太妙啊!”

张绣向张济道:“这两年来我军粮草一直捉襟见肘,今年秋粮又欠收,现在士兵们每天开两餐,每餐只能吃到半碗粥,士气低迷不说,情绪也很不稳定啊!”

“唉!”

张济长长地叹了口气,眉头都快拧到了一起,喟然道:“这有什么办法,弘农不过十万余万百姓,实不足以供养麾下大军呐!可惜金米无法耕种,否则的话,我军又何以会有粮草之危。对了,锦荣去河东借粮如何了,杨奉可肯借本将军军粮?”

张绣‘嘿’了声,道:“叔父别提了,杨奉那厮也是诸多借口推拖。”

张济讶道:“杨奉怎么说?”

张绣道:“杨奉那厮说他也军中无粮,还想跟叔父借些军粮呢!”

张济蹙眉道:“以锦荣看,杨奉军中可否缺粮?”

张绣想了想,道:“杨奉应该没有骗小侄,据小侄观察,杨奉确实没多少粮草,河东不过数万百姓,比弘农百姓还少,要养活杨奉的兵马的确非是易事!”

张济叹了口气,愁的茶饭不思。

自董卓被杀,立国不到半年的凉国灭亡以来,他就没睡过一个好觉,不但要防备周边军阀举兵犯境,还要喂饱麾下大军的肚子,头发都愁白了不少。

可又有什么办法,粮食不是山里的树,没了就能确回来,得靠百姓去种。(未完待续。。)

第268章法正

天气渐渐回暖,积雪也开始融化。

荀彧忙的脚不沾地,一个冬天都没安生过。长安初定,三辅地区局势糜烂,如何治理是个大问题,大半的县没有县令长,不得不暂时施行军管。

可问题是,施行军管的话实在难以理顺政务。

荀彧天天忙着拜访关中士族,但却收效甚微。

那些关中士族对罗征的意见不小,宁愿闲赋在家也不愿致仕。

贾诩这老狐狸眼看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一通威逼利诱,老的油盐不浸,就将那些小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拉拢了一批,再籍此为台阶,去敲打那些老的。

这不,还真给他发现了个人才。

法衍之子法正,才思极为敏捷,颇有些谋略。

贾诩一考较之下,便大为欣赏,立刻将之推荐给了罗征。

罗征对法正多少有些印象,又是贾诩推荐,当即延为随军谋士,作贾诩副手。

关中士族一看,这下不得了。

一个新丁,没资历没后台,竟能得此重用,直入中枢,这还了得。

有了榜样,关中士族就开始慢慢转了风向。

追求名利乃人之本性,士族也是人,又何能例外。

关中士族之所以对罗征印象不好,那是因为罗征曾大肆杀戮士族,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才无声对抗,并非真就视功名如粪土。

既然有机会做官,而且还能做大官,又有谁会继续无所世事下去。

特别是那些自恃有才。却一直怀才不遇的,就更是耐不住了。

即将开春。荀彧既要组织春耕,还要选拔官吏。尽快理顺政务,诸事繁忧,因而一直忙的连封家信都没时间写,更没时间回陇县省亲。

三辅地区刚刚打下,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

罗征的家小都还在陇县,一个冬天没见了,荀彧自然也见不到老婆儿子。

二月,春风吹绿了原野。沉寂了一个冬天,中原、关中大地再次沸腾了起来。

积雪刚刚融化。高顺就引军出郑县,兵锋直逼华阴。

张济闻讯,急率大军至华阴拒敌,又谴使向李傕和杨奉求助。

李傕去岁折了万把兵马,把张济也恨上了,再加上去岁秋粮欠收,刚刚开春正是最缺钱粮的时候,都没钱抚恤阵亡的士兵,哪还有力气出兵。

杨奉到是派了徐晃继续领军八千。出苪乡来援。

长安,罗征官邸。

成英快步进了偏厅,向罗征拱手道:“主公!”

罗征‘嗯’了声,“可有消息?”

成英答道:“细作已经传回消息。杨奉谴部将徐晃引军八千南下华阴,于苪乡一带和张济迎击高顺将军的两万大军,安邑守军应在两千左右。”

“喔!很好。”

罗征轻轻点头。眉头却又蹙了起来。

贾诩这老狐狸察言观色,立刻就知道罗征所虑为何。立刻进言道:“主公,此番谴偏师奔袭安邑乃临时计划。纵然不成,我军亦可按部就班攻略关中,主公就不必亲往了罢!”

罗征道:“本将军若不亲往,何人可堪此任?”

贾诩抚须道:“主公麾下不乏能征善战之将,只需谴一将领军即可。”

成英也连连点头道:“军师所言极是,在下完全赞同。”

罗征立刻就明白了,贾诩这厮是在委婉的告诫自己,要多给手下的统兵将领们历练和表现的机会,不能事事都自己亲历亲为,否则还要统兵将领干什么。

奇袭安邑只是计划外的战略,纵然不成,也不会影响和略关中的整体战略。

既然如此,还不如把机会给手下的带兵将领。

将军是打出来的,只有在一场场战争中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随着自己治下地盘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对手和各种局面也会更加复杂,自己也不可能分身多处,手下的统兵将领能否应对各种复杂的战事,能力就显的犹为重要。

因此,让手下带兵的武将尽快磨砺成长,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罗征问道:“然则何人可统兵前往?”

贾诩道:“在下以为非张辽将军不可胜任。”

“张辽?”

罗征琢磨了下,就断然道:“善,就依文和之见,速召张召前来。”

“遵命!”

早有亲兵答应一声,立刻拔腿跑了出去。

华阴北门,张济在亲兵簇拥下登上城头,观察远方的战事。

徐晃大军到来之后,并没有驻进华阴城,而是在华阴以北数里外立下营寨,与华阴遥相互应,互为犄角之势,死死挡住了高顺大军的东进之路。

若高顺攻徐晃,则张济引军袭其侧后。

高顺若攻张济,徐晃必会引军前来救援。

数里之外,战鼓惊天,杀声沸腾,站在华阴城头,虽然看不大真切,但也能大约看到高顺大军正在攻猛徐晃大营,而且不像是佯攻。

“叔父!”

张绣急道:“徐晃只有八千步卒,恐挡不住高顺的累日猛攻!”

张济蹙眉道:“再等等,千万不可轻敌,以免中计。锦荣难道忘了李利之败吗?”

“这……”

张绣一惊,刹时目露凛然。

去岁李利被高顺设计诱出大营,一战击破,不但万余兵马几乎全军覆没,李利更是被高顺阵斩当场,如此血淋淋的教训,哪能忘了。

不过,高顺引军猛攻徐晃大营,局势实在有些不妙。

本来徐晃兵马就少,想要扛住高顺的猛攻估计很难。

更重要的是,徐晃是来帮忙的,如今张济大军躲在华阴城里。徐晃大军不但要独自面对高顺大军的猛攻,而且张济还不出兵来救。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张绣觉得,要是换了自己。多半会有多远跑多远,这种冤大头谁爱当谁当去。

不过,徐晃那家伙到是有些本事。

高顺大军数次猛攻,竟然没能攻破徐晃大营。

正因如此,张济才觉得高顺是在佯攻,一直按兵不动,不敢出城去救徐晃,以免中了高顺的调虎离山之计,孰不知徐晃军中已经快沸反盈天了。

快到傍晚的时候。高顺引军退走。

徐晃一边下令军卒抓紧时间修缮营防,一边沉着脸亲自巡视大营。

“将军!”

有副将看了看徐晃脸色,气愤地道:“郡守大人让我们来帮张济打退罗征,可现在我们在这里跟高顺大军拼命,张济那厮却躲在华阴城里不出来,是何道理?”

“别发牢骚!”

徐晃摆了摆手道:“张济也只剩下近万兵马,我们两军加起来,兵力还不及高顺。此前听说李傕侄子李利就被高顺诱出大营,余万大军一战而破。李利更是战死当场,被高顺枭下了首级,岂能大意。张济的做法是对的,或许高顺就是要将张济大军诱出华阴。”

副部气愤地道:“可高顺这几天强攻我军大营。根本就是全力以赴,哪还有余力对付张济的大军。若张济再不出兵,最多再有十天。我军便守不住大营了。”

徐晃想了想,沉声道:“再坚持几天。若张济还不出战,我们就退回河东去!”

“遵命!”

副部这才精神一振。快步去了。

入夜,高顺大营。

“将军,张济那厮不出战怎么办?”

有小校看了看面无表情的高顺,忍不住问道。

高顺拧着的眉头稍稍松动了下,道:“张济不愧是百战宿将,非是李利那般冒失。我军强攻徐晃大营近十日,此人却依旧按兵不动,还真是够隐忍的!”

有部将问道:“那我军还要不要继续攻打徐晃大营了?”

“当然要打,为什么不打?”

高顺沉声道:“若张济一直按兵不动,我军就先击破徐晃大营,再收拾张济。不过徐晃身为客军,前来弘农助战,张济却按兵不动,拖的越久,必然会离心。就算徐晃明知张济按兵不动是对的,他麾下的士兵们却不会这么认为,只会认为张济想坐山观虎斗,等到时间一长,若张济还不出战,徐晃必然会率军撤走,不会再与我军死拼!”

部将连连点头道:“将军说的对,不过这个徐晃听都没听过,带兵到是有一手,我军强攻河军东大营近十日,竟不能袭破其大营,这个徐晃还真是个人物呐!”

高顺深以为然道:“河东军虽然装备差了些,但却调度得法,防守严密,让我军毫无可趁之机,徐晃的确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由此可见天下多的是能人辈出,我等切不可骄傲自满小觑了天下英雄,晚上你等需亲自带兵轮流守夜,以防被徐晃偷袭。”

“遵命!”

众将齐声应命,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不用高顺吩咐,他们也会亲自守夜。

高顺身为主将,每晚都要起夜三四次,亲自巡视营防,为守府的军卒们打气。主将以身作则,底下的这些统兵将校又哪敢不尽职尽责,玩忽职守。

次日,大军再次倾巢而去,前往攻打徐晃大营。

张济在华阴城头看的分明,却还要犹豫要不要出兵支应。

张绣亲自带着斥侯前往打探军情,不多时回来对张济道:“叔父,高顺的确是在全力攻打徐晃大营,并非是在佯攻。若我军不出兵支应,徐晃怕是很难守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