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篡唐 >

第26部分

篡唐-第26部分

小说: 篡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说只是村学,还进不了窦家的核心。但有这么一个关系,将来也容易说话嘛。
        未雨绸缪的道理,郑言庆很明白。
        也不知道,那位英明神武的唐太宗,现如今多大了呢?
        “言庆,你怎么不说话?”
        “啊,爷爷你刚才问我什么?”
        郑言庆想的出神,没有听见郑世安的问话。
        郑世安笑道:“我刚才说,你要是不想去纥豆陵家,我可以现在就去找大公子说。”
        “去,为什么不去?”
        没错,郑言庆是懂得很多诗词歌赋,可问题是,他对隋唐时代的文化,认识还非常的薄弱。能通过村学出来,也能更深刻的加以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借此机会,拉近和李家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郑世安见言庆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赘言。
        数日后,郑仁基派人来田庄,告之郑世安,郑言庆可以去窦家就学了……
        ————————————————————————————————
        “世绩哥哥,再给我讲讲三国的故事吧。”
        当郑言庆开始了他的启蒙教育时,徐世绩在洛阳城的郑家老宅里,正过的逍遥自在。
        他原本就比郑宏毅年纪大,所以很自动的充当起了大哥的角色。
        只是郑宏毅从小就娇生惯养,虽然母亲死的早,可郑仁基却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即便是崔夫人,对郑宏毅也是宠爱万分。
        想要让郑宏毅低头,徐世绩想了很久,决定拿出他的必杀技:三国故事。
        他的三国故事,都是从郑言庆那里听来的。没几天的功夫,郑宏毅倒是对他服帖了,可徐世绩肚子里的那点存货,也没有了……颜师古是个严格的老师,平时徐世绩想出去都困难,更别说去找郑言庆,淘出新故事来。其实,他比郑宏毅还想要听新故事。
        郑宏毅奶声奶气的拉着徐世绩的手恳求。
        徐世绩却是一脸苦涩,被缠磨的没办法了,只好说:“宏毅,不是我不想和你说,实在是……我实话告诉你吧,我跟你说的那些故事,全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
        郑宏毅好奇的问道:“世绩哥哥,那你是听谁说的故事?”
        徐世绩犹豫片刻,轻声道:“我说了,你可不许告诉别人……其实,我是从言庆那边听来的。”
        “言庆?那是谁?”
        郑宏毅并不知道郑言庆是什么人,哪怕当年他和郑言庆在一个车厢里睡过。
        也难怪,郑仁基厌恶郑世安,连带着对郑言庆也不喜欢。
        而崔夫人呢,甚至不知道有郑言庆这么一个人,郑宏毅又怎可能知道郑言庆是谁?
        徐世绩说:“言庆,是你们老管家的孙儿。”
        “哪个老管家?崔道林……我怎么不知道,他还有个孙儿?”
        “不是崔道林,是郑老管家。”
        郑宏毅恍然大悟,点点头说:“郑老管家我知道,不过爹爹和母亲似乎并不喜欢他,说他是阉狗……那老管家的孙儿,也是姓郑吗?他多大了,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
        徐世绩一蹙眉,轻声道:“宏毅,老管家是好人,你可不许无礼。否则将来言庆不讲故事了,咱们就都没得听了……言庆兄弟和你差不多大,而且非常聪明,人也很好。将来你如果见到他就知道了,他啊……非常厉害,本事大的不得了。”
        “郑言庆,郑言庆?”
        郑宏毅歪着脑袋,把郑言庆三个字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候,就听到一阵清脆的钟声。这是颜师古的习惯,随身带着一口小钟。
        每逢上课的时候,他只要一敲钟,百息之内,就必须在屋里坐下。
        否则,他就会用戒尺打手掌心。郑宏毅和徐世绩都挨过颜师古的尺子,所以立刻小跑着,回到了书房。
        “今天,我们接着讲仓颉篇……”
        颜师古见徐世绩和郑宏毅坐好,面带笑容,准备开讲。
        说实话,对于这两个学生,颜师古非常满意。特别是徐世绩,往往能举一反三,聪慧至极。得贤才而授之,是一种乐趣。颜师古家学渊源,所以格外重视教育。
        可也奇怪,不知是因为没有听到故事还是怎地,平日里一向乖巧的郑宏毅,突然在课堂上捣乱起来,“先生,仓颉篇好生无趣,还不如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有趣呢。”
        徐世绩一旁闻听,吓了一跳。
        这小祖宗,怎么当着先生的面,就敢开口?刚才不还告诉他,不要和别人说吗?
        果然,颜师古脸色一沉,“宏毅,这桃园结义,又有何典故?”
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第三更
        窦家族村,并不是单指一个村庄。(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ωωω。1⑹κxS。Сom(1⑥κxs。文。学网)
        沿伊水而南,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村落,是依附在窦家羽翼之下而生存。这族村一众,竟有万余人。如果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城镇。窦家自南北朝以来,始终站队正确,与关陇军事贵族、关东门阀世家结成了庞大的网络。
        窦毅是北周外戚,窦荣定是隋朝外戚……
        如果算上两汉时期的窦家,再加上以后的李渊,那窦家可真能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外戚世家。就是凭借这样的站队,窦家在洛阳的族村实力,早已超过了郑家。
        不管郑家是否愿意承认,窦家这个有着不弱于关东士族历史的老牌门阀,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沉沦之后,已重又焕发生机,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他们有内涵,同样也有实力。即便是关陇军事贵族,面对窦家的时候,也不得不多几分小心。
        郑世安似乎有些看不起窦家,认为窦家血统不纯,早已胡化。
        但郑言庆却不敢小觑窦家……这样一个八百年之久的贵族门阀,在朝代更迭之中,却愈发强盛壮大。套用一句后世的话:窦家的人,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政治头脑。
        他们懂得选择,懂得顺势而为。
        一次选择正确,可以说是运气;但次次选择正确,那可不单是运气,更多的是眼光。
        毫无疑问,窦家的人,极具眼光。
        所以,当郑言庆踏入窦家学舍的时候,可没有半点轻视之意。
        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他来到学舍,和一群小孩子一起,成为窦家学舍里的一员。
        窦家学舍,毗邻洛阳金谷园。
        西晋时,有富豪石崇修建金谷园,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院内芳草萋萋,流水潺潺。虽说已荒废了许久,但景色却依旧格外动人。学舍就距离金谷园不远,爬上学舍的枝头,能看见金谷园中假山流水,亭台楼阁景色。
        也就是窦家这种豪强门阀能在此建立学舍,等闲人根本没有这等能量。
        学舍是一个独立的宅院,有前中后三进庭院,分别教授不同的技能。蒙学集中在前庭,坐在教室里,隔着窗户可见窗外鸟语花香。静谧的世界,带有几分庄重。
        为言庆等人授课的先生,年纪大约在三十出头靠下,非常年轻。
        他生得一张国字脸,肤色略显古铜,浓眉大眼,不怒自威。一袭白色长衫,透着几分儒雅之气。虽然大多数时候,总是笑容可掬的模样,但教室里的孩子们,对他总怀有几分畏惧。
        说不上是什么原因,也许是骨子里都透着一丝威严。
        郑言庆知道,这位先生姓李,名叫李基,是窦抗专门从幽州,请回来的一位先生。
        窦抗,虽非家主,但却是窦家如今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
        毕竟窦抗的父亲窦荣定这一支,是皇亲国戚出身,算起来,他还是杨坚的外甥呢。
        李基带着学子们,在学舍中堂,叩拜先贤,之后就开始正式授业。
        他讲的是《五苍》,也是当时最为普及的蒙学教材。这五苍,和颜师古教授徐世绩、郑宏毅的《仓颉篇》大致相同。所谓五苍,就是秦代李斯所做的《仓颉篇》,赵高所书的《爰历篇》,以及胡毋敬所作《博学篇》为基础。有汉以来,这三篇文章合而为一,通称《仓颉篇》,并从秦小篆改成汉隶文,又名为《三苍书》。
        魏晋时,增加了《训纂篇》和《滂喜篇》,所以又改名为《五苍》。
        这是隋朝时的启蒙教材,与《千字文》一样,都是四言韵文,每六十个字,为一章。
        以隶书为主,一方面可以供孩童们临摹学习,另一方面也易于诵读。
        李基在课堂上,诵读文章,阴阳顿挫,韵律感极强。学子们在下面跟着一起念,虽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却能大致诵读下来。原来,朗诵也是一门大学问。
        李基的诵读和后世那种诗歌朗诵完全不一样。
        摇头晃脑,随着韵律而走。他的声音,被稚嫩童声所淹没,在学堂上空回荡不息。这样的读书方式,很容易让人进入感觉。郑言庆一开始觉得那摇头晃脑的模样有趣,可渐渐的,他就沉浸于其中。不知不觉,一炷香熄灭,却是课间时来到。
        李基放下书本,笑呵呵的说:“大家出去歇息片刻,待听到钟声,咱们开始学字。”
        “多谢先生教诲!”
        学生们纷纷起身,向李基行谢礼。
        在开学之前,这一应礼节,必须要学会。所谓礼不可废,学生要向先生行礼,以示尊师重道,感激先生传授学识的辛苦;先生也要行礼,以感谢学子们的听讲。
        总之,这礼数很多,讲究也很多。
        郑言庆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世人总说‘礼仪之邦’,通过一个个礼仪,你才能了解到,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也许少时不明白,但随着年龄增长,也就慢慢了解。只可惜,言庆前世的时代,这一个个传统古礼,都已失传,乃至成了四不像。
        孩子们趁休息时,都走出了学舍。
        言庆正要出去,却被李基叫住:“你叫郑言庆,是郑家的人吗?”
        “先生,学生是安远堂出来,安远堂的老管家,是学生的祖父……”
        郑言庆恭敬回答。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位李基先生,看上去很亲切。
        李基点点头,“我听说郑曹掾请了颜籀做西席,怎地让你来窦家的村学里就学呢?”
        “这个……学生不清楚。”
        李基看了看他,沉声道:“其实在何处就学,并不重要,关键在你自己。言庆,我观你在课上表现,似乎也识得不少字,以前和谁学过?读的又是那一本书呢?”
        郑言庆往往在看过一遍之后,就能背的八九不离十。
        他的表现,和其他学子自然不一样。李基注意到了这一点,故而才叫言庆留下。
        “学生少时,曾跟奶妈学过些时日,后来又在打扫大老爷书房时,看到过刘熊碑。”
        李基眼睛一亮,“如此说来,你也能写字?”
        “唔,学过一些。”
        言庆不敢把话说的太满。隋唐时的文字,和后世他学会的简体字,有不小的区别。有些字他因为临摹碑帖,或者其他原因,倒也认得;但有些字,确实不认识。
        这,也是他要读村学的重要原因。
        李基点点头,“恩,这样我就明白了……你基础不错,但不能因此而生出倦怠。起点高,要求亦高。日后我会对你的要求,比其他人更加严格,你需有个准备。”
        言庆也不知道,李基这番话,究竟是出自什么心思。
        本能的,他感觉到李基似乎对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郑言庆说不上来。不过既然李基这么说了,言庆还是恭恭敬敬的答谢,然后退出了课堂。
        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重新进入了课堂。
        李基重又教授课业,而这一次,他却是以写字为主,让大家在沙盘上书写五苍课文。
        ——————————————————————————————————
        求票求收藏,老新匍匐在地,恳求支持!
第廿一章 李先生(下)第四更求票
        由于都是孩子,家境又不尽相同。(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ωар。1⑥κXs。cOm(1⑹κxS。СOM。文。學網)
        有的富,有的穷……加之又是启蒙教育,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对孩子们而言,相对昂贵。所以每个孩子都配以一个小沙盘,以沙盘为纸,书写练字。沙盘长宽半米,里面铺着黄沙。孩子已废笔管做笔,依照着李基的讲解,在沙盘上写字。写的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