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篡唐 >

第235部分

篡唐-第235部分

小说: 篡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如今,还需要做很多事情。不可否认,公子在士林中,颇有名声。然而在民间,知公子之名者,几人邪?若的茶阳。若欲自立,愕畔之名六此公午今可为兰,且易如反掌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为水。我为舟乎?”
    王颍忍不住抚掌大笑,“公子所言,甚为贴切。”
    恒不知,如何令水载舟?”
    “今杨玄感肆虐河洛,虽已失败,其危害犹存。我一路看来,但见处处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饿俘遍野。故今冬必有流民四起。而杨氏意欲三征辽东,来年必然引发更大的灾难。
    公子可愿见荣阳百姓受此疾苦否?”
    “自是不愿!”
    “如此。公子可在荣阳、巩县、偃师沿途。设立粥棚,就救济荣阳百姓。这并不需太多花费。只需公子您出面即可。到时候公子可以联络荣阳诸仲世胄襄助,于公子不过小小花费,然于百姓。则是活命之恩。此为其一。”
    李言庆为王黄满上酒。诚恳问道:“愿闻其二。”
    “公子丁忧。此为蛰伏。
    若只是蛰伏,则有可能淡出杨氏视线。故其二,公子需令杨氏,持续对公子之关注。公子为当今名士,鹅公子、半缘君之名,为士林所知。所以,公子若振臂一呼,定会士子云从。
    既有此能。又何必弃之不用?故而这其二,请公子设立文学馆,编修经史。以令士林关注。”
    “文学馆?”
    李言庆心里一颤。
    自家本事自家清楚。他不免有些踌躇。
    王黄说:“这文学馆成立,无需公子亲自打理。只需选一二得力之人负责,已然足够。”
    “也就是说。只借我之名号?”
    “正是如此”昔年蔡邑注两汉纪,东观学士云集,而蔡邑究竟出力几何?郑玄修五经。令天下文士附从。然则郑玄。也非事必亲躬。公子成立这文学馆的目的,是为名;而士子云从,亦为名。此两相得益之事,公子又何乐而不为乎?”
    李言庆连连点头,“先生所言极是。”
    “这其三。公子欲控荣阳,还需消息通畅。
    这又牵扯到了先前所说粥棚之事,公子设立粥棚时,将耳目撒出。不过若行此事。还需有专人打理,更要设一署衙,负责此事。此项花费颇巨。但可量力而行。而开设文学馆,正可将此署衙掩盖,不使人觉有
    此老夫为公子所谋三策,请公子斟酌。”
    李言庆这时候,显然对王颍敬服不已。
    他这三策。环环相扣,招招相连。若拆开来看。似乎并无出奇之中。可合并一起,却又是高妙至极。
    “先生所言三策。正合我意。”
    言庆在屋中徘徊思索,片刻后在王娟身边坐下。“此事不宜拖延,当从速进行。我原本准备在百花谷附近修建田庄。如今看来,却正合文学馆所用。不过,我有不情之请。还请先生答应。
    这耳目署衙。需一智谋深远者打理。我如今身边。并无此等人物,故而一事不烦二主,请先生代我掌控,如何?”
    王黄惊讶道:“公子可要想清楚,此署衙乃公子命脉所在,交给我”
    “我父既然举荐先生,想必对先生信任有加。我与家父的关系。先生应该心知肚明。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归宗认祖。家父既然相信先生,我为何信不得先生?而且这件事。唯有先生最为合适,我即将此事托付于先生。我身家性命,亦一同托付。万望先生,莫推
    李言庆言语恳切,令王娟颇为感动。
    当年他在汉王杨谅帐下,虽名为谋主,然则并不受重用。
    许多事情。杨谅都是一意孤行。王顾即便是劝说,杨谅也不肯听从。其实,历史上王殒的命运,也正是因为杨谅的失败,最终自刻。而今日他试探着献出三策,不成想李言庆全盘接受。
    这,算是一种知遇之恩。
    古人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此时此刻,王娟心中。正涌荡这种念头。
    他站起县。拱手一揖,“王景文愿为公子。效犬马之劳。”
    “我会命沈光协助先生负责此事,并每年拨与先生五万贯,来打造这个署衙。一应花费,由先生决断,不过在名义上,我会以沈光为主,负责此事,还请先生能够体谅我的苦衷。”
    王颍如何不能体谅?
    他本身就是见不得光的人,还真不适合主持此事。
    李言庆接着说:“至于文学馆,就以“麒麟,命名。为麒麟馆,先生以为如何?”
    这麒麟。是古之祥兽,更与儒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说,儒家圣人孔子,因麒麟而生,因麒麟而亡,故有“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心司句流传。从某种程度上说,麒麟,又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文化。
    王黄颌首。“麒麟馆,此名甚佳。”
    “先生所属。命“麒麟台”不过只有你知我知。
    至于麒麟馆的魁首,我再行考虑。当务之急,务必要在新年前,将麒麟馆的框架,打造起来。”
    “这是为何?”
    “因为新年之后,朝廷将派来新的郡守。”
    王黄眼睛蓦地一亮,从言庆这一句话中,他听出了不同寻常的意
    。
    新任豪阳郡守,究竟是什么人?
    至今尚无人知晓,而且朝中对这个人选。也是争夺的很激烈。言庆竟然能说出新任郡守的上任时间,那岂不是说,他已然上达天听?也就是说,当他开始筹谋计划小的时候,李言庆已经有所行动。而且,言庆的计利。竟和他是不谋而合。刹那间,王娟对言庆。又多了几分了
    。
    “若是如此。那确需尽快行动,老夫立刻启程。前往百花谷查探。
    李言庆点点头。“带上沈光一起去吧,他人头熟,武艺高强。这兵荒马乱时节。先生还需小心。”
    王颍答应了一声,告辞离去。
    而言庆则在屋中徘徊,这由什么人来主持麒麟馆,为好呢?
    这个人。要有一定名气。要才学出众。但是。他又不能是朝廷官员,甚至不能有什么功名。
    而最为关键者,此人当需与言庆有交情。否则又怎可能前来效
    ?
    言庆沉吟半晌后,突然灵光一闪,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来。这个。人”倒是正合他的要求!
第九五章 江淮第一悍匪
    涿郡好大雪。
    杨广在临朔宫中召见了群臣,询问罢来年三征辽东一应事情后,颇有些意兴阑珊,返回后殿。
    临朔宫面积很大,内有几十座殿宇。
    怀荒殿,更可以驻扎数万禁军,也是杨广指挥辽东之战的根据地。
    不过,连续两次征伐辽东无果,让杨广颇有些意志低沉。而杨玄感之乱,更让他万分燥郁。
    即便叛乱以被平息,可杨广依旧感觉,非常不好。这种燥郁不安,颇有些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好在萧皇后抵达临朔宫,让杨广多多少少得到缓解,似乎在无助中,找到了慰藉。
    殿外,天寒地冻。
    殿内,却温暖如春。
    萧皇后正在看信,不时发出咯咯笑声。
    “梓潼,看什么如此开怀,不如说出来,让朕也高兴一下?”
    杨广好奇的询问,萧皇后连忙放下书信,快步迎上前来。想要见礼时,却被杨广拦住。
    萧皇后说:“洛阳方面传来的书信……不过想来,陛下不会有兴趣。
    “洛阳有何消息?莫非又才变故?”
    此时的杨广,颇似惊弓之鸟。闻听洛阳来信,顿时有些紧张。
    萧皇后说:“洛阳安稳,如若真有事故,定会先呈报于陛下,又怎会送到妾身之处?这是侗儿派人送来的书信,说一些贴己话,谈一谈洛阳的趣事……陛下,你怎么对这些有兴趣?”
    “闲来无事,说说无妨。”
    “既如此,那妾身可就啰嗦了。”
    萧皇后把信中的趣事,挑拣着说了几个,见杨广似乎没有兴趣,于是就换了个语气道:“陛下还记得那狂生吗?,、
    “哪个狂生?”
    “就是那悲来乎,笑矣乎的狂生。”
    杨广有点兴趣了,好奇的问道:“怎么,那狂生又才佳作?”
    “佳作倒是没有,不过最近却搞出了一个麒麟馆。”
    杨广眉毛攒动,沉声道:“麒麟馆,那又是什么东西?”
    “哦,就是聚集一些文士,修补经史之所……陛下,你可知道这狂生,要修什么经史吗?”
    杨广的脸色有些阴沉。
    出于对士林中人的猜忌,让他颇有些不快的说:“修什么书?”
    “圣贤注。”
    杨广一怔,诧异向萧皇后看去,伸手拿过那封书信。信中说,李言庆在巩县守孝,同时又命人在百花谷附近,营建起一所麒麟馆,准备招揽一些书生文士,编撰一部名为《圣贤注》的书。
    其内容是收录历代圣贤事迹,以弘杨正气,教化百姓。
    据说,李言庆这座麒麟馆,已经开始动工。并请来了纷阴薛氏族,薛收为《圣贤注》主编。
    “薛收?可是那薛孺之子?四年前曾作过一篇《太平论》?”
    萧皇后说:“正是此人。”
    薛收的生父是薛道衡,不过从小就过继给了族人薛孺。而薛孺,是个典型的儒家学者,工于经史。杨广倒是记得薛收,却是因为当初薛收那篇总太平论》。当时杨广还斥责了一番,可后来,险些酿成第二次太平道。白衣弥勒差一点就冲击端门,从某种程度上,又证明了《太平论》并非虚言。只是杨广后来不肯低这个头,所以就没有再想起薛收。
    “这圣贤注……”
    杨广往下看去,渐渐的,那张阴郁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似乎才不少人希望能被收录其中啊。”
    这圣贤注主要是收录自春秋战国以来,圣贤事迹。被列为第一篇的圣贤,就是孔丘孔圣人。
    如此一来,许多本在一旁,想看笑话的世胄子弟,开始动心了。
    若能把自家祖上列入圣贤注,岂不是一种光大门媚的做法?李言庆已经和洛阳洛浦书馆立下文约,《圣贤注》共分为春秋篇、战国篇,秦楚篇、两汉篇以及两晋篇。两晋之后,不予评注。然则世胄大族,大都起源于两汉魏晋年代,若能名列其中,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荣耀。
    于是乎,洛阳绪绅世胄,纷纷蠢蠢欲动。
    同时,麒麟馆会在来年开春,编撰《奸妄注》,同样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将历朝奸妄评点。
    主编者,正是李言庆本人。
    其首篇奸妄,就是少正卯。言庆的言辞极其犀利,对少正卯做出严厉批判。
    这也让许多洛阳士绅,心惊肉跳。谁家不出几个败类,万一被人家列入奸妄,那可丢死人了!
    杨产看罢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最喜欢看朝中那些世胄狼狈模样,一想到那些人为了避免列入奸妄注,恐怕会费尽心思。
    “这狂生倒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杨广想了想,对萧皇后说:“李言庆编撰此两本书,实大善之事。朝廷当予以勉励,就将百花谷周遭两千顷土地,一柄赏赐给他。让元文都从库府中拔款十万贯,以资助李言庆修书。”
    “陛下圣明。”
    “对了,荥阳郡郡守,可曾确定下来?”
    “侗儿说,尚未才定论。”
    “既然如此,就让杨庆接手荥阳郡守之职吧。”
    杨庆,是杨广的族弟,杨坚堂弟杨弘的儿子。此人性情文弱,爱好***……萧皇后倒也没有什么意见,点头称是。
    杨广心情大好,当晚就留宿于宫中,直至第二日晌午,才返回正殿。
    与此同时,萧皇后一封书信,也以六百里加急,送往洛阳。
    一连数日的好天气,给这寒冷冬季,平添许多暖意。
    荥阳郡内的粥棚,陆陆续续开始架设。一开始,只是李言庆一人操办,但不久后,郑仁基听说了消息,立刻派人送来钱粮,表示愿意加入其中,行此善事。郑家之后,又有荥阳潘氏,管城崔氏、巩县尹氏,纷纷共襄善举。
    数家豪门插手,使得这粥棚迅速普及起来。
    正如王頍所言,杨玄感叛乱虽然已经被平息,可因这场叛乱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才刚刚开始。
    大批田地遭遇破坏,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在短短一个冬天,洛阳治下百万人口,荥阳郡八十万人口,顼川郡八十万人口,一下子就缩减了三分之一。二百六十万的三分之一,绝对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随着这样计算有些不太准确,但是仅荥阳郡一地,就出现十余万流民,极大的增加了河洛地区的治安难度。
    李言庆联手某阳各大世胄,设立粥棚,虽无法改变流民状况,却能给荥阳带来相对的稳定。
    由于这件事是由李言庆一手操办,这李大善人的名号,随之在荥阳郡传递开来。
    不过,李言庆却无暇顾及这些。
    十二月初八,他带着雄阔海和阚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