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表妹怂且甜 >

第55部分

表妹怂且甜-第55部分

小说: 表妹怂且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王府不缺她这笔钱; 徐蝉也不缺。但徐蝉明白这是小姑娘长大成人后的担当与骄傲; 便也不推辞; 心中盘算着替她存下; 将来她成婚时再连同自己替她备的嫁妆一道给她。
  徐静书歪着脸想了想,点点头:“多谢姑母教诲。”
  接着,她向徐蝉说明了需搬出去与赵荞同住的原因; 徐蝉伤感愣怔片刻后; 还是点了头。
  “也好,若每日这样来回穿大半城地跑,长久下来你怕要吃不消; ”徐蝉以指尖轻掸去眼角泪痕,唏嘘一笑,“与阿荞同住,相互也能有个照应。你将念荷与双鹂也带着,再加上阿荞自己的人手,姑母也就不担心你什么了。”
  “念荷与双鹂,我就……”
  “带着!”徐蝉截下了她尚未出口的推辞,“如今这世上,徐家没剩几个活人了。除了你表哥,你是姑母在这世上为数不多的血脉牵连。”
  哪怕那丝牵连如此薄弱,但上数五代到底同宗同源。
  “静书,你争气,选了一条姑母当初不敢选的路,一步步踏踏实实走过来了,往后必定还会走得更远,徐家当以你为傲。我半生庸碌,这几年也没帮上你什么,如今不过是拨出两个人照应你起居、维护你安危而已……”
  徐蝉百感交集,源源涌起的泪终究还是夺眶而出。
  对她来说,如今的徐静书不仅仅是她的远房侄女,而是她原本可以有,却亲手放弃的另一种人生。
  若她当年没有因为虚荣、懒怠而在自己毫无立身之本时选择了这桩看似飞上枝头的婚姻,如今的徐蝉或许会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人到中年才懂,依附他人终归只能甘苦自知,可惜谁的人生都无法再来一遍。
  徐静书被她惹出泪意,上前抱住了她。
  “好好的,啊。在外若遇到什么难处就叫人回来说,”徐蝉回抱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泪珠大串大串滚落,却又带着笑,“得空时记得常回来让姑母瞧瞧……”
  “嗯,会常回来的,”徐静书哽咽道,“姑母若得闲,也可与贞姨去看我们的呀!阿荞说那宅子可大可大了。你们带小六儿来玩,表弟表妹们得闲时也一起来,可以听阿荞领人说书,我散值回去就给你们做吃的……”
  自从那年徐蝉与孟贞在御前迫使赵诚锐定下赵澈的世子之位后,赵诚锐与这两位妻子之间关系的恶化几乎肉眼可见。
  这几年他在府中的时间愈发少了,几乎总是早出晚归,若府中无大事,他通常都踩着宵禁之前的点才回来,整个一个披星戴月的架势。
  其实闭着眼睛想也知他在外不可能有什么大事做,无非就是吃喝玩乐、拈花惹草。不过他没再抬人进后院,徐蝉与孟贞便权当什么都不知。
  他每日回来后也甚少宿在承华殿,对涵云殿更是半步都不近前,多半在后院雅姬处,偶尔去赵渭、赵蕊的亲生母亲琼夫人处。
  如此数年,徐蝉与孟贞的日子也就这样了。
  好在府中几个孩子一年年长大向好,对她俩也足够敬重,这或许是她们为数不多的宽慰。
  “好,”徐蝉取出绢子替她擦去眼泪,“明日你只管去当值,要收拾些什么东西就吩咐给念荷与双鹂,姑母会安排人替你送过去的。”
  ****
  从承华殿出来时,徐静书与前来向徐蝉问安的赵澈迎面相逢。
  赵澈惯例将平胜留在了殿外,独自一人走进来的。他在人前还得装盲,步子迈得极缓,目不斜视。
  徐静书小步迎上去,低声问:“我扶你进去?”
  “不用。”
  “那,我等你出来,一道去你含光院吃晚饭?”
  明日散值后就直接去柳条巷那边了,徐静书自有许多话想对赵澈说的。不过,她又有点不知该从何说起。
  “回你院里自己吃,吃完早些休息,”赵澈仍旧看着前方,温声轻道,“过几日我会去找你的。”
  “诶,你……”
  徐静书还没来得及多说什么,就听身后有人迎出来。
  “世子安好。”
  徐静书只得收了声,闷闷低头出了承华殿。
  她倒没生气,因为心里清楚他这样也是因为不舍的缘故。
  人就是如此奇怪。
  他很清楚搬出去对她是利大于弊,所以才会提出让她去与赵荞同住的建议;她自己也很清楚这一步势在必行,所以才没有过多犹豫。
  但当事情真真摆在面前时,又难免因不舍而难过失落,说什么都不合适。
  总不能像方才与姑母那样再同他抱头痛哭一回吧?
  好在也并不是天涯相隔,虽往后相见的机会定不比从前,但总归还是能见着的。既他说了过几日会去找她,那就到时再说吧。
  哎,此时无声胜有声。
  ****
  武德五年三月十九,徐静书首次当值,正式履行“御史台都察院殿前纠察御史”的职责。
  今日是四位资深殿前纠察御史与徐静书等五名新进御史一道,见有资深的前辈同僚提点,五位才上任的新官心里总算踏实了些。
  负责内城防务的皇城司卫戍验过令牌与身份后,便放行让他们随内城引路侍前往勤政殿。
  这还是徐静书生平头回进内城。不过天光太暗,加之心中多少有些紧张,她对内城各处尊贵华美的细节倒是没留心几分,反正僵手僵脚跟着大家走就对了。
  寅时近尾,她与八名同僚一道在勤政殿外站定。
  此时勤政殿外除侍者与内城护卫外,就只他们九人到了。四围清寂,只能听到早起鸟儿啾鸣剥啄。
  上朝官员们最早也得正卯时才到,殿前纠察御史须得比他们到得早,方便提前做些安排。
  “那,皇帝陛下几时到呢?”罗真抱紧怀里的典章,压着嗓子好奇地询问资深同僚。
  “皇帝陛下偶尔正卯时一过就会到。不过,若有旁的事,那就说不准了。”
  徐静书、沐青霓、罗真、申俊年岁都不过十六七岁,对前辈同僚口中那“旁的事”都显得有些懵懂,倒是年岁稍长的刘应安笑了笑。
  “众官等候皇帝陛下到来时,通常会站在这几个区域,大都是三五扎堆说说话,并不会整整齐齐排着。到时咱们就三人一队,分区块来回巡,明白了吗?”
  “是。”
  五位新官应下后,又向前被同僚们简单请教了几句经验,接着便按各自小队负责的区域分头散开。
  徐静书顺着前辈同僚先前比划的方向看了一圈,发现勤政殿前这块空地可不小,光是信步漫走一圈至少也得半个时辰,即便九人分三队来回巡也不轻松,难怪都察院要紧急补人上来。
  将当值时的事项简单捋一遍后,天边有晨光熹微,渐渐有上朝官员到了。
  徐静书与罗真被分在一块儿,由一名资深同僚带着些。
  资深同僚又简单为她俩再划了小范围,两人便满脸严肃地抱着典章往各自负责的小区域来回逡巡,谨慎地看着在场的每个人。
  两人年岁轻,之前也没机会见这样多肱骨重臣,靠认脸是认不出几个人的,大都只能凭对方衣饰对照手中的上朝官员名单去确认对方身份。
  天色还不算太亮,怕看漏了什么细节,徐静书只能硬着头皮走得离别人近些去瞧。可她又担心过分太近或脚步太重会唐突冒昧,便尽力绷着脚尖将步子放到最轻。
  “你这小孩儿,当值就当值,蹑手蹑脚做什么?好生走路!”男子嗓音冷硬,颇有几分刚正武风,活像威风凛凛的将军在演武场上训小兵似的。
  徐静书被吼得脑子一懵,将本就挺得笔直的腰背再往上抻了抻,明眸惶惶大张,略抬头与对方严厉的双眸对上。
  明明一对桃花眼,却冷冰冰,有点凶。
  徐静书是来“纠错”的,可啥都还没看清就先被“纠错对象”反过来训个满头包,真是颜面扫地。
  好在徐静书向来是个能虚心受教且知错就改的,虽觉有些丢脸,却还是很感谢对方的提醒。
  “多谢……”她看了看对方的衣饰,顿时卡壳了。
  金甲外罩单袖素青锦武袍。
  她记得当今朝堂上能这么穿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小五儿赵蕊的恩师,柱国神武大将军钟离瑛。另一个则是沐青霓的堂姐夫,柱国鹰扬大将军贺征。
  钟离瑛老将军是位女将领,且年过六旬,若无十分紧要的大事,皇帝陛下是不会劳动她老人家天不亮就进内城的。
  那么,眼前这个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徐静书清了清嗓子,尽力想从自己发僵的面上挤出一点笑来:“多谢贺大将军指正。”
  贺征轻轻颔首,冷漠脸:“嗯。忙你的去吧。”
  这是位少年戎马的大将军,在复国之战中多次冲杀在前,功勋卓著到撰述战史的人每逢涉及重大战役都得呈交到他手上先行过目印证,得他点头确认无误才敢成册。
  如此人物,徐静书只在武德元年他成婚那次远远瞥过一眼,今日这样近说上了话,让她觉得仿佛做梦似的。
  虽是被凶巴巴训了,却莫名荣幸。
  不过,荣幸归荣幸,职责还是要履行的。
  徐静书仔细打量了他的穿着佩饰,感觉这位年轻的大将军是个极为自律的人,所有细节无一不合规制。
  “贺将军方才……”她咽了咽口水,淡垂眼帘小声提醒,“有句话不对。”
  “什么?”贺征轻讶。
  “您唤我做‘你这小孩儿’,这不对,”徐静书略抬臂弯,将手中那本列了百官殿前仪容、言行规矩的典章示意给他看,“我姓徐,是都察院新上任的殿前纠察御史。您可按官职唤我‘徐御史’,或直呼我的姓名徐静书。”
  贺征先是一愣,接着便向她执了浅浅谢礼:“多谢徐御史。”
  徐静书欠身还礼,正要离开,却有两人行过来同贺征寒暄。
  “阿征,你这算不算马失前蹄?大清早就被殿前纠察御史训话,这事在你身上,五年加起来也不足三回啊。”其中一人幸灾乐祸般笑道。
  徐静书抿唇后退半步,认真打量来的两人——
  说话的是皇城司副指挥使齐嗣源,他身旁那个似笑非笑看着她的是皇城司骁骑尉李同熙。
  徐静书有些头疼,暗暗冲他使了个眼色。
  天光虽朦胧,但李同熙作为一个武官,目力显然不会太差。
  不过他似乎完全没明白徐静书那眼神是什么意思,好笑地低声脱口:“抛什么媚眼儿?”
  徐静书面上霎时爆红,心中生出种将自己的救命恩人捏成扁团子的冲动。
  有这胡说八道的功夫,怎不低头检查一下自己腰间官符!挂错位置了!
  ****
  殿前纠察御史这职位是真的很得罪人。职责说来是监督上朝官员的仪容、言行,不过这种场合百官们通常也不会乱说话,会被揪出来的错处多半都是服饰仪表上的小差池。
  而且,毕竟官员们都知道自己这是来上朝面圣,出门前必会自己先检查一遍,再如何也出不了“殿前失仪”的大罪过,最多就是无伤大雅的小纰漏。
  以往殿前纠察御史们对这种小纰漏并不会过分较真,出言提醒后,若对方敷衍应下却懒怠改动,纠察御史们也不好显得太过咄咄逼人——
  尤其对方是李同熙时。
  以往的那些个资深殿前纠察御史们凡见他在繁缛小节上的差错,多半时候都只能当自己瞎,或记录在册,回去后提请主官弹劾他。
  反正当场纠错的结果几乎都是争执僵持到皇帝陛下到来,然后他进殿,纠察御史们闭嘴叹气。
  他被罚过被训过多次,下回照样我行我素。
  每回都这么循环往复做白工,殿前纠察御史们见他就头疼,根本不想和他动嘴。
  偏赶上徐静书今日新官上任,生怕自己不够尽责;而李同熙又是出了名的“说不听”,这便莫名其妙杠上了。
  “李骁骑,上朝时官印需悬在左侧。”徐静书硬着头皮,小声又提醒了一遍。
  李同熙的顶头主官齐嗣源,以及那个刚正克己的贺大将军也是够够的。两人显然很清楚李同熙是个不大服管的刺儿头,却非常默契地退开半步,看热闹似地盯着这两人,并没有要出声的意思。
  此时天光渐亮,今日来上朝的官员全都到齐。
  原本大家各自三五成群分散在四下寒暄闲聊,当近前有人发现新来的殿前纠察御史与李同熙杠上后,便也不聊天了,一个个悄悄挪着往这边围。
  谁也不知皇帝陛下几时到,等候的空档磕闲牙哪及看热闹有趣。
  发觉周围的人多了起来,徐静书实在很想翻白眼。这些朝廷肱骨怎么是这样的?和她以往想象的真是截然不同!
  到底李同熙曾是当年救过她的人,她并不想让他当众失了颜面。原本想着提醒一下,他将官符换到左侧她就走开,晚些下朝时再偷偷找他赔礼安抚,偏他就是不肯。
  李同熙本就是个不肯轻易服软的,这下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