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285部分

明末传奇-第285部分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林党人维护自身的权益。不顾百姓死活的嘴脸,在征收赋税的事情上面,暴露无遗。

郑勋睿对东林党人最大的意见,也就在这个地方,至于说后来的党争等等事宜,那都不算是什么稀奇事情。反正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都发生过的,只不过明末党争太厉害,已经直接威胁到江山的稳固了。

也正是多方面的分析,让郑勋睿下定决心与东林党人对着干,而且他要从根本上动摇东林党人的根基,甚至是彻底剿灭东林党,否则大明王朝迟早是要毁在东林党人的手中,神仙都无法挽救。

出任漕运总督之后。郑勋睿在一步步的打下基础,已经准备在下半年开始动手了,谁知道这个时候,内阁居然决定重新开始征收历年拖欠的赋税。

崇祯元年到十年,大明各地遭遇了数不清的天灾,北方的灾情尤其惨重,这导致了北方的老百姓彻底破产,南方的老百姓也是朝不保夕。北方的老百姓,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卖儿卖女甚至是人吃人的景象都出现过,饿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情况之下,朝廷没有想到全面的赈灾,反而还要数次的增加赋税、征收拖欠的赋税。

这是典型的**,天灾加上**。岂不是要硬生生的断掉大明的根基。

内阁的这个决定,是自毁基脚的决定,是将大明推向快速灭亡的决定。

郑勋睿不可能袖手旁观,他清楚老百姓的痛苦,就算是他全力保全的陕西省。每年也需要数十万石粮食的投入,才能够基本保证百姓的温饱,此时此刻,流寇正在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一带作乱,一旦征收拖欠赋税的圣旨下去了,那就是最大限度的帮助流寇壮大力量,北方将再次彻底陷入到动乱之中。

郑勋睿不想看见一个大乱的天下,不想看见老百姓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出现这样的情形,对于郑家军和他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一旦各地都出现骚乱,漕运将遭受到极大的阻挠,复州、蓬莱以及陕西等地,运送粮食将存在极大的困难。

这些地方是郑勋睿的根基所在,绝不能够乱。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郑勋睿还是明白的,他可没有那么短视,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都看不见。

徐望华进入东林书屋,仔细看了张凤翼的来信,听了郑勋睿的建议之后,沉默了好一会的时间,郑勋睿也没有催促徐望华开口说出其看法。

足足过了一刻钟的时间,徐望华才开口说话。

“大人是想着写奏折弹劾,属下认为不妥,信函是张大人写来的,而且内阁诸位大人意见出奇的一致,都是同意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大人若是明确反对,承担的压力不小,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的,有可能此次的弹劾之后,大人会得罪内阁次辅张大人以及内阁大臣杨大人,张大人主管兵部,自然是想着修建大凌河城,如此关宁锦防线更加的稳固,或许在其他的方面,考虑是欠妥当的,大人若是公开驳斥张大人和杨大人的脸面,结局可能是失去京城所有的依靠,到了那个时候,大人和郑家军的处境将更加的困难。”

徐望华所言,的确是从郑家军以及淮北全局角度考虑的,郑勋睿若是极力反对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甚至是直接弹劾,得罪内阁所有大人的同时,还不一定能够成功阻止,毕竟郑勋睿身在淮安,没有在京城,弹劾与建议的力度都是不够的。

徐望华当然清楚郑勋睿的担心,征收拖欠的赋税,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恐怕会激起更多的老百姓造反,而且官府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之中,肆意增加的火耗,令百姓更加无法承受。

“徐先生,你认为在征收拖欠赋税的事情上面,我不能够提出任何的意见吗。”

“那倒不是,属下认为大人可以直接给皇上写密折,言明征收拖欠的赋税,可能出现哪些方面的问题,让皇上最终做出决断。”

郑勋睿微微摇头,其实他的内心,对皇上的判断,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皇上虽然殚精竭虑,可惜才大志疏,无法冷静处理问题,而且疑心病非常的严重,脾气性格明显的偏激,相信一个人的时候,恨不得将裤子都脱给人家,不相信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毫不留情的予以打压甚至是剿灭,这种小孩子的性格,已经让一些有识之士感觉到失望了。

皇上更大的问题是玩弄权术,期盼着依靠左右朝中力量来维持地位,其实朝中存在的浙党、东林党以及阉党,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很复杂,皇上一面控制诸多党派的力量,一方面利用党派之间的矛盾控制局势,这种做法不能够算是很错误,但那要求皇上自身有着超凡的能力,能够准确预见其中的任何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皇上没有这个能力,如此的做法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郑勋睿可以肯定,他写给皇上的密折,没有丝毫的作用,反而可能被皇上利用,借以平衡大臣之间的关系,达到掌控全局的目的。

想要让征收拖欠赋税的决定不能够通过,唯有从理性方面予以准确的分析,指出其中的巨大弊端,尔后得到大部分朝中大人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让内阁商议的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但这样做,郑勋睿必定要得罪内阁所有人。

相比较来说,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他郑勋睿是更加不利的。

朝廷通过了征收拖欠赋税的奏折,影响会在不长的时间之内慢慢的爆发出来,骚动不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出现,但若是得罪了内阁所有大人,郑勋睿恐怕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两权相害取其轻。

认真思考之后,郑勋睿终于决定妥协了,这是他第一次的妥协。

“徐先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若是强行弹劾,于事无补,况且朝廷之中,一些大人都是虎视眈眈,恨不得我出现什么问题,好蜂拥而至的弹劾,前些日子收到刘宗周大人的来信,我是很有感慨的,刘大人不愧是大儒,看问题还是有着自身底线的,对于四公子的做法,深恶痛绝,很可惜,刘大人这样的大儒,在东林党人之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至于说给皇上写密折的事宜,还是算了,不过对于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事宜,我还是要表达出来自身的看法,泛泛的表示不合适,还是可以的。”

徐望华点点头,他也明白郑勋睿的某些顾虑。

“属下觉得,大人不妨给张大人回信,说到担忧的方面,至于张大人是不是能够理解,那就无法左右了。”

徐望华离开东林书屋之后,郑勋睿的神色很不好,在屋子里踱步。

这种受制于人的滋味很不好受,明明知道朝廷可能要做出错误的决定,还不能够公开的表示反对,因为这是以卵击石的做法,对于自身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但若是不开口阻止,百姓会遭殃,大明天下有可能出现极大的动荡。

难道风雨飘渺的大明,真的要在天灾和**之中轰然倒下吗。

难道历史的宿命真的无法挽回吗。

郑勋睿看着桌上的地图,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既然无法阻止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那他就开始埋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集聚最大的力量。

第四百一十四章洪门的转变

尽管婚期临近,郑勋睿马上就要迎娶徐佛家进门,可这个时候,他想到的不是如何的筹备婚礼,其实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婚礼的事情,这些事情只能够让文曼珊去处理。

郑勋睿的主要精力,几乎都在火器局和洪门这两个方面。

经过了几个月的运作,洪门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洪门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维系漕运的顺利进行,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任务,其实郑勋睿就任漕运总督之后,已经耗费了很大的气力整顿漕运,无数的黑幕被打掉之后,漕运迅速的恢复正常,一旦各项的规矩建立起来,漕运就顺利很多,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做了。

洪门真正的作用,在于做一些郑勋睿不好直接出面做的事情,现如今动摇东林党人在淮北的根基,就需要洪门出面来做了。

郑勋睿选择的突破口,是重新确定商贸赋税的收取额度,开始做张居正和魏忠贤都做过的事情,以商贸赋税来充盈府库。

这是大事情,操作起来需要特别的谨慎。

不要看淮北的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都低调了很多,可这里还是东林党人的根据地之一,特别是在扬州、淮安和庐州一带,大量的士大夫和商贾聚集,他们富得流油,生意做的很大,且大量的兼并土地,却不承担任何的赋税,沉重的赋税全部都是底层的百姓承担。

士大夫和商贾之所以能够愈发的富裕。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原因就是他们的代言人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掌控决策的机器,所做出的决定。悉数都是对他们有利的。

郑勋睿不反对士大夫和商贾富裕起来,他绝不会仇富,但富裕起来的士大夫和商贾,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说白了也就是承担大量的赋税,一味索取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这样的好事情不应该存在。

南方的情形比北方稍微好一些。遭受的灾害没有北方那么多,老百姓勉强能够稳定下来,加之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之后。几乎全部更换了淮北四府三州的全部主官,淮北各地的官府,执政理念就需要以百姓为重,保证百姓至少能够有饭吃。不至于饿死。

可官府的收入来源有限。依靠的全部都是农业赋税,这些赋税能够维持官吏的俸禄就不错了,正常的开销都无法全部承受,怎么可能拿得出来银子去救济百姓,几个月的时间下来,所有救济百姓的开销,都是总督府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解决的。

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否则总督府和官府最终会垮掉。无法救济百姓。

改变此等局面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征收商贸赋税。而且是从流通的环节征收赋税。

淮北的地域很是特殊,这里商贸的规模,居于大明之首,一方面是因为漕运的刺激,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地域的特殊性。

也正是因为有了漕运的刺激和地域的特殊性,郑勋睿才敢于在淮北动手,诸多的漕运码头都归总督府管辖,这里的商机是商贾无法拒绝的,就算是大规模的征收商贸赋税,不少的商贾也不会选择离开,他们在其他的地方,找不到如此好的商机。

就算是有商贾选择离开,那也不用害怕,会有更多的商贾来填补空白。

至于说南直隶其他的地方,包括浙江等地,同样会遭受到影响,除非他们的商品不通过淮北这片地方,选择从湖广、河南等地绕道进入北方,那么总督府就征收不到赋税,但这样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湖广与河南等地,流寇肆掠,而且离开了运河的支撑,一味的走陆路,商品运输的价格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商贾无法忍受的。

从这方面来说,郑勋睿是卡住了商贾的脖子,让他们无可奈何。

被士大夫和商贾兼并的土地,郑勋睿一样不会放过。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有功名的读书人,包括秀才,不管拥有多少的耕地,都是不承担农业赋税的,当然那样做的前提,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拥有的土地也不是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士大夫和商贾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鉴于这样的情况,张居正后来的改革,实施一条鞭法,对此做出了重大的改变,规定士大夫、官僚、进士、举人和秀才,都要承受农业赋税,他们能够免去的赋税不多,按照维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田地计算,维持生活的田地不征收赋税,其余耕地同样需要承担赋税。

张居正的这个改革,后来遭受到士大夫阶层的疯狂反扑,最终夭折。

其实大明的农业赋税,额度是很低的,正常情况之下,农民完全可以承受,可惜数百年的传承下来,被士大夫兼并的土地越来越多,士大夫不承担农业赋税,那么有限的农业赋税,就要平摊到老百姓的头上了,土地没有增加,赋税无形之中增加,这导致老百姓无法承受,也导致更多的土地被兼并,一些破产的农民,宁愿成为佃户,为士大夫和商贾种地,也不愿意自己拥有土地,更有一些农户,将田地挂靠在士大夫的名下,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给士大夫,也不愿意承担赋税。

郑勋睿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面征收农业赋税,不管你是士大夫,还是寻常的农户,全部都要承担赋税,按照朝廷计税的额度,重新丈量土地之后,根据土地面积来征收赋税。

这样做遇见的困难肯定是很多的,也会有太多特殊情况的出现,但做事情需要干脆利落,特别是在初期建立规矩的时候,不能够手软,更不能够考虑太多其他因素,否则事情就做不好,这个时候做事情,必须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不合理的方面肯定是存在的,那就在今后实施的过程之中,慢慢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