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六零年代好生活 >

第123部分

六零年代好生活-第123部分

小说: 六零年代好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瞧; 俩哥哥还在校门口等着她呢。
    搞的那么神神秘秘的,饶是喜宝再怎么天真; 这会儿也一脸探究的上下打量着俩哥哥。
    强子干咳一声,搓了搓手心; 笑得一脸谄媚:“宝啊!”
    说来; 强子和大伟老早以前就动心想出去闯一闯了; 最早可以赘述到第一回送春丽来县城里念高中了。可那会儿毕竟情况还不确定,他俩观察了许久,还连带仔细盘算了一番; 终于在年前恢复高考那会儿,确定上头是真的要变天了。
    那还等啥?发财要趁早; 他俩能忍过一冬天,已经是忍耐力好了,当然最重要的是; 冬天不方便出门。
    现在,工厂都上班了,学校也都开学了,眼瞅着天气逐渐转暖; 这俩彻底捱不住了。然而,其他的事情好办,独独缺一笔启动资金。寻思了好几天后,这俩格外不厚道的瞄准了喜宝。
    没法子啊,家里那一大帮子的人,好忽悠的没钱,有钱的难忽悠,看来看去,也就是喜宝这边还有些希望了。要知道,自打喜宝来县城里读书后,每周赵红英都会给拿不少钱,除了一日三餐的伙食费外,还会额外多给几块钱,生怕她亏了自己。偏偏喜宝不大花钱,基本上每周都能省下两块钱,两年多过去了,她手头上攒了两百多块钱。
    将事情经过挑好听的说给喜宝听,强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来意——借钱。
    强子:“宝啊,等哥赚了大钱就还你啊,翻倍还你!”
    喜宝倒是能分辨出对方是否有恶意,可强子对她只有满满的善意。于是,一不留神,攒了两年多的小钱钱,就这样被骗了个精光。也不是完全骗光了,在问清楚喜宝除了饭钱啥都没留后,强子果断的又还给了她五块钱,而一旁的大伟也顺势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借条,唰唰的把金额填上,塞到了喜宝手里。
    一手交钱,一手给借条,这是老宋家的光荣传统。
    ……
    此时的第七生产队,因为春耕必须等天暖和些了,地里化冻以后才能耕种,所以这会儿多半人都还是挺清闲的,最多也就是做一些准备工作。
    强子和大伟是得令去送俩弟妹上学的,一开始都没人发觉不对劲儿,直到吃晚饭了,家里人一坐到饭桌上,就察觉出问题来了。
    赵红英瞅了一眼从外头匆匆跑回家的扁头,纳罕道:“扁头都知道回家吃饭,那俩兔崽子呢?”
    话是这么说的,这会儿还是没人在意,只道是这俩又不是跑哪儿瞎折腾去了。及至吃过晚饭,洗漱完毕,都回屋睡觉了,这俩依旧没有回来。
    当爹的还没啥反应,当妈的先急了。
    张秀禾和王萍不约而同的先去翻自家衣箱子,确定存折和现金都没少后,稍稍松了一口气。
    孩子的秘密一般都瞒不了当妈的,强子和大伟也不是啥有心计的人,更别提他俩早先就已经试探过亲妈了。这俩起初的意思是,把家里准备好的盖房子和讨媳妇儿的钱先借给他们,等回头赚了大钱再讨媳妇儿也不迟。当然,这个提议遭到了各自亲妈无情的拒绝。
    所以,当发现存折和现金半点儿不差时,张秀禾和王萍还是很放心的。没钱能跑多远?保不准是歇在哪个小伙伴家里了,毕竟这俩当年也念了三年公社初中,有一两个交好的朋友不足为奇。
    然而,第二天过去了,这俩还是没踪影。
    这下子,就连神经最大条的宋卫党都觉得不大对头了,赶紧四处寻人。最终,还是赵红英提议往县里去一趟。
    赵红英亲自往县一中跑了一趟,于是,真相大白。
    喜宝是答应了借钱,可她没答应要保密,更别提强子和大伟也没指望她保密。所以,赵红英一问,她就一股脑的全说了出去,听得随后赶过来的毛头瞪圆了眼睛。
    “你咋都没跟我说呢?”毛头惊呆了,他完全没想到他那愚蠢的哥哥还能干出这么大的事儿来。
    “可你也没问呀。”喜宝很是无辜,顺手掏了掏兜,从里层摸出了一张叠在一起的纸张,“奶,这是大伟哥给我的,他写的借条。哦,对了,他俩也没借走我全部的钱,还特地给我留了五块钱。”
    赵红英伸手拿走了借条,这会儿她还能保持理智,安抚了喜宝,又叮嘱毛头多照顾着点儿妹妹,随后转身回了生产队。
    一到生产队,还没进家门呢,她就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气势,一脸杀意的冲到了正忙着四处找孩子的宋卫国跟前,一巴掌呼到了他的后脑勺:“你生的好儿子!!”
    宋卫国一脸懵逼,好在赵红英也没打算在众人跟前丢脸,把人扯回家里后,把兜里的借条往桌上一拍:“一个两个都是不省心的主儿!我问你们,谁知道那俩小兔崽子往哪儿去了?”
    谁知道呢?反正他们是不知道的。
    真要细究起来,张秀禾和王萍多少还是知道了点儿,哪怕不清楚内情,也猜到了一些。然而,强子和大伟究竟往哪儿去了,却是真的不清楚了。事实上,连两个当事人都不知道,他俩只是个模糊的概念,不想当小商小贩,要干就干一票大的,又听人说南方好东西多,这俩骗走了喜宝的钱后,就急匆匆的坐车去了市里,寻到了火车站后,当天夜里就坐火车去南方了。
    至于目的地究竟是何方?
    随缘吧。
    赵红英放过了俩儿媳妇儿,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俩儿子。子不教父之过,哪怕她不知道这么高大上的说法,可收拾儿子嘛,需要理由不?
    不单赵红英很生气,一贯老好人的老宋头这回也气炸了,他还等着抱曾孙子呢,去年被莫名其妙的一则消息坏了好事,就琢磨着今年赶紧盖新屋打新家具,然后就可以给俩孙子娶媳妇儿了。
    结果呢?
    结果呢!!!
    搁在以往,都是赵红英怒骂,老宋头负责安抚。然而这一次,却是老俩口齐心协力怒吼俩儿子,把宋卫国和宋卫党骂得跟个鹌鹑一样,缩着脑袋怂着肩膀,一声都不敢吭。
    等骂痛快了,宋卫国才弱弱的举手发言:“这光有钱抵个啥用?他俩没介绍信,也没粮票啊……”
    介绍信是用来买车票、住宿的,粮票是用来买各种吃食的,现在可以确定是,他俩离开时,只帮着拎了喜宝和毛头的行李,又因为现在天气还冷,连一罐腌菜都没有。所以,他俩到底是咋走的?
    这暂时只能成为一个谜团了,当然没过多久,谜团就被揭晓了。
    领到今年第一份转正工资的春梅和春芳回家后,就告诉她们奶,介绍信是有的,赵建设帮着开的,作用是买去临县的车票,不然这俩先前是咋送妹妹们去纺织厂上班的?至于全国粮票……
    春梅老老实实的交代:“是大姐夫去京市上学前帮着弄的,他原先在厂委上班,能弄到不少稀罕的票。还帮我们弄来过好几张工业券,送给我们南方才有的丝绸手帕。”
    一旁的春芳跟着点头附和:“堂姐夫还请我们都吃过饭,不单我俩,还有堂哥和我哥,都是在外头的国营饭店吃的。”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啥不明白的?
    至于为啥强子和大伟不向这俩妹妹借钱,一方面是这俩存的钱不多,另一方面只怕是因为喜宝更好骗吧?
    眼瞅着气氛越来越凝重,春梅和春芳赶紧报告了好消息。
    一年的学徒工结束了,她俩都已成功转正,而转正后的工资是二十九块钱。
    “从这个月起,我们也可以往家里交十块钱了。”
    张秀禾和王萍倒是挺高兴的,虽然心里还隐隐担心着俩蠢蛋儿子,可仔细一想,都那么大了,出去闯闯也好。比起这个,俩闺女的婚事倒是可以提上来了。这么想着,她俩就上前拉走了各自的闺女,把战场留给了愤怒的老俩口、无辜的宋卫国宋卫党兄弟俩,以及纯看戏的老三一家子。
    ……
    强子和大伟的跑路,当然引起了生产队上下的注意。队里说啥的都有,然而没过多久,就再没人提起这事儿了。
    因为又有一个重磅消息传来。
    据说,国家准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体的意思就是,将原本公家的土地,按照各家人数重新分配给各家,所有人都将要给自家种地,甚至还听说,盈亏自负,以及生产队、公社即将被取缔。
    尽管这些都还只是小道消息,可谁都知道,无风不起浪,如果真的没有那些事儿,谁能编排出这种谎话来?
    赵建设又一次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虽然没完全敲定,却也告诉大家,这事儿确实是真的,已经在其他地方开始试行了,至于啥时候会传到他们这儿来,谁也不知道。可再怎么拖延,最多也就是这么一两年的事情。
    事实上,进展比赵建设预估的还要快,就有聪明人,例如曾校长就已经有了预感。自打去年恢复高考以来,上头很明显大动作不断,而吃大锅饭终究将要成为历史,甚至还有可能,接下来的改革会更猛烈更迅速更叫人措手不及。
    到今年秋收,上头已经明确的下了指令,要求各个公社彻查底下社员,以及所有的土地重新丈量。就有人明确的表示,这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交公粮了。
    一语成谶。
    在交完了最后一次公粮后,上头传来消息,意思是今年的任务猪没有了,各个生产队所养的猪,尽数按照工分给各家各户发下去。从明年开始,不会再有小猪崽送来,也再没有任务猪这个名字了。其他的任务家禽也是如此,什么都不用交了,可也什么都不会再送来了。
    这一年的春节,老宋家的人比往年任何一回都要少。春丽嫁出去了,还远在京市,仅仅在过年前往家里寄来了包裹和钱。强子和大伟倒是也送来了信,信上全是各种鬼画符,负责念信的毛头险些没被逼死。幸好,其余的人倒是到了齐全。
    也是这一年,喜宝和毛头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升到了本校的高中部。不过,因为当时正值秋收农忙时,加上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哪怕是最疼爱喜宝的赵红英都没空关注。
    主要是,俩小只的成绩打小就好,县一中的高中部对于外校的录取率相当得低,可以说当年春丽能如愿的考上,简直就是超常发挥。然而,对于本校学生而言,考中是理所当然的,真要是考不中,那才真是搞笑了。
    幸好,虽然哥哥姐姐们跑了,可老宋家还是热闹得很,毕竟扁头长大了,还有就是已经能跑能跳能闹腾的宋东、宋西这对双胞胎兄弟了。
    热闹依旧,外加还有老宋家传统的分压岁钱。
    没到这个时候,袁弟来才会觉得自己没吃亏,因为全家里头,只有她后来生的这仨儿子才能得到压岁钱,不单能拿长辈给的,连同辈已经赚了钱的哥哥姐姐们也会给。
    准确的说,同辈里头,除了人在家里的春梅和春芳会给之外,张秀禾也会替强子、春丽和臭蛋给,王萍则替大伟给一份,至于喜宝和毛头就算了,他俩还在念书,属于不拿也不给的。
    这仅仅是同辈的,长辈们也一个不落的给了压岁钱,喜得扁头差点儿没忍住在堂屋里翻跟头。
    宋东和宋西年岁虽小,可也不傻,知道这是好东西,能跟扁头哥哥换糖吃的好东西,得了压岁钱就藏到兜里,俩人都是一副财迷的样子。
    虽说单独的一份压岁钱也就那么三五分钱,可架不住老宋家人多,加一块儿也不算少了,更别提袁弟来有仨儿子。然而,本以为能发一笔小财的袁弟来,最终还是失望了,因为这仨小东西一个比一个精明,她怎么哄都没法哄出来,又怕大过年的把孩子弄哭,只能憋屈的选择了放弃。
    转眼,又是新的一年。
    对于生产队来说,以往的每一年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新年啥的,也没啥特别的感受。可谁叫今年格外得与众不同呢?各个政策,跟冰雹子一样,噼里啪啦的往他们头上砸,有心想躲吧,又怕砸下来的不是冰雹,而是哗啦啦的钱。一时间,所有人都没空讲究别人家了,而是纷纷聚在一起讨论接下来该咋办。
    而这些事儿,跟喜宝他们倒是没啥关系了,因为他们面临了新的问题。
    教科书改革。
    原先的小学、初中、高中教科书都将被逐渐替换,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高中教科书。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先前的教科书并不是为了高考而准备的,而现在,随着高考的恢复,尤其去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全国高考,间接的证明了高考不是玩笑,而是每年都会举行的。所以,教科书改革势在必行。
    时至九月,喜宝和毛头高二开学,所有的教科书全部换成了新版。据说这次,是从高一到高三尽数替换。又因为他们本身高一用了老课本,所以这次会多发一套,让他们回去自学。
    毛头不想多花钱,等喜宝买了一套后,拿过去边抄边看,等抄完一遍后,他也就顺势吃透了。回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