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农家记事 >

第117部分

农家记事-第117部分

小说: 农家记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鳑鲏、白条、窜条儿捡出来,掐掉鱼头,用刀背三两下刮掉鱼鳞,把肚子里的肮脏东西抠出来,稍一风干,旺火油炸后沥干油分,再浸入冰糖、酱油、黄酒、花椒、茴香拌下的料汁儿里,捞起后再喷上胡椒面和甘草屑,摆在碟子里给小小子小丫头们当零嘴儿吃。
  秦老娘拌的料汁儿,味道早已精准,油炸的温度火候更是控制的游刃有余。
  饶是花椒香叶自来就不缺这口吃食,早被秦老娘喂刁了嘴,闻到香味都迈不动腿儿了。
  拎起一条从头嚼到尾,小爆鱼被炸的喷香酥脆,哪怕野生鱼素来硬骨头,也能连皮带骨的一通嚼了咽下去。
  舔舔嘴唇,恨不得连舌头都给吞下去。
  更别提那些个小丫头小小子了。
  只这一遭,尝过滋味儿的小小子小丫头们就盯上猫儿鱼了。
  每天一从床上滚下来,有些个年纪略大一些七八岁的小小子就拎着从家里顺出来的竹蔑罩子去莲溪边罩鱼。
  至于那些个小的,没本事去罩鱼,就索性过来乖乖守在秦家门口的溪埂上,等着盼着满载着河泥的五板船靠岸。
  等叔伯们将船舱里的淤泥一筐筐挑上岸来,扣在溪埂旁的空地上,留待筑堤,早就眼睛都等绿了的小丫头小小子们就会一哄而上。
  围在淤泥堆旁,或用小木棍扒拉,或是直接上手,你争我夺地捡拾着淤泥里正待过冬,忽的离了水正晕晕乎乎云里雾里,还不知道自己命运如何的螺蚌鱼虾们。
  这已经成为周家湾这一长串小丫头小小子们当下最为惦记的乐趣和收获了。
  就连花椒香叶都心心念念的惦记着。
  一大清早,好不容易一鼓作气的爬出被窝,穿衣洗漱,站过混元桩练过拳,吃过早饭洗过碗,再去东头园子里打点过白芹,已是日头初升了。
  裹得圆滚滚的花椒就会扯一扯身上的罩衫,踩着蒲鞋,拖着小鱼篓和大提篮,和香叶手挽手的出门上工去。
  小孩子的友情同情绪一样,总是来得很快,一道捡了这么些天的螺蚌鱼虾,花椒很快就同这些个小小子小丫头们熟悉了起来。
  慢慢哄着这些个小东西进行合作,给他们划分范围,有条理的进行捡拾,你争我夺吵架拌嘴的事情自然越来越少。
  再加上花椒同香叶都不是习惯吃独食的性子,常常会把荷包里的糕饼糖酥拿出来分给大家吃。
  不出两天的工夫,就已是和这些个之前来往很少的小小子小丫头们相处的很好了。
  这些个小东西再看到花椒香叶都会叽叽喳喳地同她们打招呼,又把自己的收获拿给她们看。
  自是十分丰厚的。
  毕竟莲溪因着水质清新、水底平坦,再加上素来水草丰茂的缘故,也是非常适合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活的。
  虽然比不上莲花荡那般一斛水能舀上半斛鱼,螺蚌鱼虾却也不在少数。
  虽则大鱼早就趁人不备甩着尾巴逃脱了,会跟着河泥一道被罱上来的大多都是些柳叶般的小鱼,针锋般的小虾,还有比铜子儿大上一两圈的小螃蟹。
  大多都是被河泥给糊住了,一霎时的甩不脱,命运也就两样了。
  个头自然不大,可架不住数量可观呀!
  再加上还有数量颇多,痴痴呆呆没有半点逃脱之力,只知道伪装隐藏装死的螺蛳河蚌,哪天不能收获几篮子的。
  小鱼小虾油炸做了爆鱼爆虾,小螃蟹做了面拖蟹,作为零嘴或是用来下酒都是再好不过的。
  田螺螺蛳也用来爆炒下酒,小泥鳅、昂公、痴姑、小鲫鱼这样的杂鱼和河蚌则是分别用来炖汤。
  通常杂鱼攒上一两天就能炖锅汤,再滚入自家做的豆腐,和家家户户的主妇们拿过来互相攀比的拿手腌菜,配上烙饼馒头或干饭,那滋味儿,不知不觉就吃了个肚饱涨,比用大鱼做的杂鱼汤还要鲜美。
  河蚌亦是如此,攒上两三天,往往也能炖锅汤,豆腐咸菜,再加上旧年的老腊肉和今年还未正式上市的冬笋,又是一道哪怕水乡人家都少见的吞舌菜。
  这样一桌子虽然看起来不大上的了台面的家常菜,却连郭掌柜父子尝过后都赞不绝口。
  郭掌柜还同秦老爹回忆起了小辰光顿顿不落的臭咸菜来。
  又道若能滚锅豆腐,再沾上辣子,臭中带咸,咸中带辣、辣中生香,肯定好吃的连舌头都能吞下去。
  花椒听的哭笑不得,秦老娘却是夜饭就给郭掌柜弄了一砂锅滋味儿十足的臭咸菜滚豆腐。
  郭大郎绿着一张脸恨不得退避三舍,秦连虎兄弟也不感兴趣,花椒更是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了,她虽不排斥这样的异味,却再没想到这臭咸菜比臭豆腐还要闻着臭,简直臭气熏天。
  郭掌柜同秦老爹却是沾着辣酱拌起饭来,吃的满头大汗,肚中爽滑,通体舒泰,吃了一碗,忍不住还想来一碗。
  不过不管郭掌柜有多惦记小辰光的这口吃食,只说他老人家这样一番跋涉赶到崇塘,也就意味着新一轮的秦白芹,又该上市了。
  花椒心再大,也没这个心绪去捡鱼螺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六章 其然

    不过,不单花椒这会子心里眼里都只有白芹。
  眼看着大雪已过冬至将近,别说崇塘内外了,就是大江南北都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盘算着又该到秦白芹上市的时节了,也不知道今年又是怎么个景况……
  只远的不说,只说崇塘内外。
  那些个从旧年年底就一路观望到现如今的有心人还则罢了。
  其实说到底,这些人要么就是另有打算,好比一直在和秦家来往的那么零星几家,要么就是意愿有限。
  毕竟这整整一年,多的就是已经付诸行动的。
  这行动自不是指别的,而是指的或是不知道打哪弄来了只字片语就寻了老堂匠想当然的,或是一窝蜂只是为着不能吃亏的那些个暗中尝试着壅制白芹的商贾大户、士绅地主,甚至于像张氏娘家那样的农户也不计其数。
  只不过不论是种芹都已经死了几遭的,还是勉勉强强糊弄到现在连自家都不能确定地里的白芹到底是死是活成功与否的,都在瞪大着眼睛竖直着耳朵,暗中留意着秦家和钱德隆的动静。
  看起来好似不动声色,远不如旧年那般疯狂。
  可实际上,比起旧年迫切的想要分一杯羹的狂热和盲目,今年在遭遇失败之后,无形之中却是多了两分严阵以待的冷静的。
  却像极了这两天的天气,天色阴沉,厚厚低低的浊云之上,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风霜雨雪,一触即发。
  而自家这厢,暂且却是顾不上这八方风雨的。
  眼看着白芹植株已基本软化变白,秦家已在争分夺秒地做着白芹起收的最后准备。
  却也自有条理。
  尤其叫花椒长松了一口气的,是周家湾的乡邻们对待自家白芹一事儿的态度。
  比起旧年防不胜防的揣度和用心,今年不管出出进进也好,言语之中也罢,反而大多数人都是在下意识地避嫌的。
  等闲不会靠近东头园子左右,即便知道秦家在为白芹收获做着准备,老舅公一家、周大生周大成兄弟,还有杜氏一家都在帮忙,却也只当没有看见,鲜少有人提起这茬儿。
  可是村中的警戒,却根本不必老舅公动员,溪埂上忙碌的众人已是擦亮了眼睛,手里的家伙什更是指哪打哪。
  就连一直不能完全放下心来,就怕他们利益之前就又摇摆不定失了本心的老舅公都长松了一口气,也非常感慨,没想到这些人的心竟也是能捂的暖的。
  而不光秦家这厢忙的脚不沾地,那厢钱运仁又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给郭掌柜接风,又请秦老爹作陪。大通号明州分店的汪三掌柜又特地来了趟崇塘,拜会过秦老爹和郭掌柜之后,还请他们帮忙引荐钱运仁认识,二人会面达成约定之后,汪三掌柜前脚回去明州,后脚就派了心腹过来坐镇,专候白芹。
  至于方良,既要打理庄子上的白芹,又要同那些个听到风声就又冒了出来的姻亲故旧之家的管家管事周旋,还要三天两头的往秦家跑,请秦老爹纾困解难。而杜大舅,这几天上更是每天晚上都要跑一趟秦家的。
  其实自打之前秦老爹亲自过去钱家园圃坐镇、教导种芹排种之前,杜大舅就已是卷了铺盖在园圃里住下了。
  每天继续着在秦家时就已经跟着养成的习惯,事无巨细地记录白芹的生长状况。
  这些天更是每天都能攒下一长串的问题要向秦老爹请教。
  白天恨不得种在了园圃里自然抽不出空闲来,就吃过夜晚匆匆往秦家赶,一问一答商量谋划之际,往往眨眼的工夫,已是二更天。
  杜大舅再往回赶,整理资料,基本上睡不了几个时辰,天没亮就要起来同长工们一道侍弄白芹。
  人都瘦了一圈儿了,好在精神头瞧着还不错。
  其实也难怪杜大舅这样拼命,他担着园圃的管理之职,白芹壅的好虽是应当应分的事儿,可他这辈子甚至于儿孙也就端上金饭碗了。可若是壅的不好,别说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这番辛劳,只说如何同这般信任他的秦老爹和东家交代。
  好在今年同旧年差不太多,天气虽冷,雨雪也早。可白芹培土至今的一个月里,算起来晴天却也不算少。
  花椒特地查了一下自己的记录,点着短短肥肥的指头数了一遭,比照旧年同期,还要多上三个圆滚滚的大太阳。
  而且因着自家育种白芹种苗的缘故,经过有选择性的优胜劣汰,种苗的素质自是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性状也更加稳定。
  再加上又有了旧年大田壅制的经验,所以今年在排种时又特地略微控制了种芹的密度,不至于发生因为排种过密反而导致产量下降的可能……
  花椒以头茬秋提前白芹的不错收成作为参考依据反复计算过,由此种种,暂且不提肥料的作用,今年白芹的产量必然是会有个明显的增幅的。
  果不其然,头一塬白芹被起收出来之后,花椒就知道不出所料。再等到一天下来,两亩头茬白芹的亩产都在一千八百斤左右。比照旧年,足足增收了两三百斤。
  同旧年相差无几的农资、人工成本之下,可可是纯利。
  而且目前看来,虽然还有一多半的白芹还未经过筛选定级这一关,可优品率必然不会低于旧年。
  花椒盘算着,或许会高于六成。
  当然,对于八仙居来说,同样成本之下,一级品的产量增加,这也是结结实实的纯利。
  东头园子的南墙下,早在上半年就重新修葺的一溜五间土墙草舍,虽然看起来有些简陋,可用来白芹的保存筛选挂牌,却已足够,甚至于秦连虎兄弟和陈师傅夜间守夜也是住在这里的。
  花椒蹲在当地,眼睛好不容易放过白芹,看着笑得合不拢嘴的郭掌柜和那一翘一翘的胡子,也笑眯了眼睛。
  虽然自家的头茬白芹还有泰半壅在地里还未起收,可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已经落定,今年必然又是个收获满满的丰年,剩下就看方家、沈家,还有钱家的白芹,产量品质究竟如何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七章 连连

    至于杜家,原本旧年杜老爹杜老娘就不打算壅白芹了,更别说杜大舅还进了钱德隆,捧上了金饭碗。就跟那城里人似的,不用种地只靠工钱就能过上好日子,杜老娘就更是一心一意的把两个儿子都丢到了秦家,给秦老爹打下手了。
  这两天秦家起收白芹,杜老娘杜老爹老两口更是带着儿媳妇们早出晚归的,也恨不得种在秦家东头园子里。
  而老舅公家祖孙三代的,基本上已经种在秦家了。
  今年因着一直在给秦家帮工打下手的缘故,老舅公同儿子们盘算着,怕是实在是没有精力照管白芹了,再说秦家也需要人帮忙,索性就把年初时积攒培育的种芹都给了秦家,今年暂且空上一年。
  而沈氏的娘家或许温吞惯了,旧年费了好大的工夫回绝了一批姻亲故旧之后,已经心有余悸,其实今年已经不打算壅制白芹了,就怕给自家和秦家惹麻烦。
  所以开春后也没敢去溪边滩涂上采挖水芹,倒是眼睁睁地看着十里八村的乡邻们差点把沿溪的水芹挖绝了种。
  可秦连龙却是深知老丈人一家子的秉性的,也不多话,直接就亲自送了一批种芹过去。
  沈家这才咬牙种了。
  索性瞒得紧,家里头又因着种植柞树和困山产耳的缘故早年间就置办下了好大一片后院,所以周遭邻舍暂且还没人察觉,起收后偷偷摸摸用船运到周家湾,沈大舅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就连花椒都不知道到底是水土的缘故,还是沈家在壅制白芹上就是自有天赋。
  说起来沈家因着离着距离的缘故,受到的秦家关照帮助是最少的,可旧年沈家的白芹质量就已是远超老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