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41部分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41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悠长的号角声和着当当的钟鸣从通风口穿入舱中,证明了他的猜测。舱内也骚动起来,听过衢山入港号音钟声的不止丁涛一人。头顶上的吊床晃动着,咚的一声响,一个重物贴着丁涛的鼻子砸在地板上,是最上面的小子跳了下来。紧接着,一连串咚咚咚的落地声,其他吊床上的人也都跳下来了。
‘直娘贼,急个鸟啊!’丁涛低低骂了一句,仍然躺在地板上,还向内挤了挤。他去年跟老爹到过衢山,以他对衢山港的印象,那么大的港口,刚进港的船只,要想停稳到泊位上,至少还要两刻钟,实不必像赶着投胎那般着急。
不过,这次他却想错了。也就半刻钟的样子,金角交鸣声刚刚停歇,船就已经定了下来。水手们的号子在通风口响着,却是在招呼着下碇收帆。很快,舱门外的过道上一阵嘈杂,人声、脚步声响成一片,丁涛知道,应该是住在底舱的那些哥哥们闹出的动静。
等外面的一阵风过去,过道中重新安静下来,舱门便被打开了。一个船员在外面招着手,不耐烦的喊道:“小子们,快给俺出来!”舱里的孩子们应声而出,那个船员就在门口一五一十的点着人头,丁涛由于睡在最里面的角落,落在了最后。
等他跟在队列之后出了舱门,一只大手便重重一掌拍在他后脑勺上,丁涛身子不稳,向前一跌,那水手大声数道:“四十二!”
“人都齐了?”厚重的低音从过道深处传来。
丁涛摸着脑袋,回头怒视。却见那水手抱拳躬身,恭恭敬敬道:“禀大当家,四十二个娃娃一个不少,却都齐了。”
他连忙转身,只见几个汉子站在过道中,领头的一个,身量不高,也就比他这个刚过十二的小孩高出半个头的样子,但厚实的身躯却足有他两倍多宽,把三尺过道堵得严严实实。虽然由于光线原因,看不清长相,但这外形的确是传说中赵二郎的模样。
丁涛不敢怠慢,也跟着弯腰行礼,大声道:“见过大当家。”
“哦!”赵瑜一笑,‘这小子倒精乖’,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丁涛忙答道:“俺……小的唤作丁涛,横勾丁,水寿涛。”
“你识字?”见丁涛报出自己名字的写法,赵瑜便问道。
“……只会写自家的名字。”丁涛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还是照实回答。
轻笑了两声,赵瑜走过来,拍着他肩膀道:“只会写名字也没什么?等到了义学,跟着先生好好学,只要用心,学会几千个字也不难。”
丁涛的脑袋一阵猛点,激动道:“俺……俺会用心的!”
“以后能记得今天的话就好。”赵瑜说着,轻轻把他一堆,“快上去罢,莫要脱队。”
“是!”丁涛挺起腰高声答道,转头小跑着上去了。
一上甲板,炽烈的阳光直刺眼中,他忙眯起双眼。黑暗的地方待久了,突然走到阳光下,一下适应不了。好半天,他慢慢睁开眼。前面先出舱的新招水手,已经在船下的栈桥上列队。现在在甲板上嘈杂一片的,都是要跟他一起入义学的小子。这些小子闹哄哄的,船上的水手连推带赶,才在主桅下清出一块空地,以便将降下的帆蓬整理好。看着水手们越来越黑的脸,丁涛毫不怀疑,如果再闹下去,脾气暴躁的水手们肯定会飞起一脚踹过来,把他们这些混小子都踹下海,又或是踢回舱内。
甲板上的孩子们好奇地张望着,对港内的新鲜事物指指点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连岱山岛都没出过,最多的也只是在渔船上围着岛打转,去过县城的屈指可数,倒是颇有几个来过衢山的——衢山离岱山极近,如果是顺风,来往两岛其实只需两个时辰,比去县城要方便得多。腊月时,到衢山买些年货,也是这两年岱山岛民刚刚养成的新习惯,丁涛与他老爹也是一样。
只是他一看周围景物,却完全不是记忆中衢山港的印象。不大的海湾,在东面有个直通大海的岬口,岬口处两山对峙,南面的山丘高些,上面有着一个高高的望楼。丁涛眼尖,还能看清望楼顶端吊起的大钟。岬口南北山丘上立着不少石柱,上面还架着长长的木梁,木梁随着风上下摇晃,却不知是做何用。回头向西看去,陆地上,远处,一间间大屋,有些还冒着烟,近处,一排排大坑,有的坑里是一具如被剔光了肉的黄鱼的木制骨架,有的坑里却停着海船。
‘这是哪儿啊?’丁涛摸不着头脑。
“是衢山船坊!”一个与他差不多年纪的小子在他旁边惊叫着。
“衢山船坊?!”丁涛吃惊。这几年,打着‘衢’字字号的大型海船一艘接着一艘的下水,衢山船坊的名气在东海上也越来越响亮。价格适中,质量上乘的衢山海船,在船主中间有着不俗的口碑,就连岱山岛民也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主持衢山船坊之人便是当年明州船场的大匠作,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匠,但真正进过船坊内部参观的却没几个。来衢山购物,都只能在岛西港口、集市中行走,衢山岛东部,尤其是船坊一带,向来都严禁外人出入。
“那是大澳!”还是刚才说话的小子,指着远处的大坑喊着。看他的衣裳,质地也好,裁剪也好,都很精致,比起其他孩子要强上不少。由于他嗓门大,看起来又有些见识,身边也聚起了十来个孩子。
“什么是大澳?”一个小孩不解的问道。
那小子斜着眼瞟了一下,下巴一扬,不屑道:“笨,就是造船的坑!”围观的孩子们一阵哄笑,提问的小孩脸红耳赤,恨不得找的缝隙钻进去。
‘原来是造船的地方。’丁涛恍然,‘怪不得会有船停在坑里。’其实他也不知,不过他还记得爹娘的叮嘱——少说多看,只把问题憋在心里。
那小子嘲笑人后,更加趾高气昂,指着最远处大澳道:“大澳不仅造船,还能修船。你们看那边,那艘有一排洞的船,就是要在这里修的。”
丁涛顺着望过去,只见那间大澳中,停着一艘比他脚下的船只要大得多的海船,侧舷正朝着这里。船的甲板下,贴近船舷的一层有一排方形小洞。他数了一下,足有十个,排列间隔煞是整齐,‘这么齐整,怎么可能是坏的?’丁涛不信,他猜测着,‘大概是窗户罢?’如果他脚下这艘船的船舱也有窗户的话,一路上也就不会那么闷了。
“一……二……一……二……”这时,船下响起洪亮的口号声。丁涛一看,却见栈桥上的新水手们终于把队排好了。在几个配刀着甲的军汉指挥下,听着口号,歪歪扭扭的队伍向港中走去。
“下船,下船!”一见栈桥空了下来,船上的水手忙推搡着把小子们往下面赶,丁涛聪明地走在众人中间,他可不希望后脑勺再被刷一下。
一步步地踩着舷梯,憧憬和不安交织在心中,丁涛终于踏上衢山岛的地面,他的未来就在这里。
第九章 绸缪(上)
码头上,目送着熙熙攘攘的队列消失在船坊深处,赵瑜笑道:“终于清静了!”
“你船上是清静了,但我这儿呢?!”嘶哑的声音饱含怒气,从赵瑜身后突然响起。
赵瑜回头一看,只见船坊的大匠作马林溪正怒瞪着他,花白的山羊胡子不住抖着。虽然马大工年近五十,须发皆已斑白,但身子骨依然健旺。见到是他,赵瑜连忙行礼,陪笑道:“啊……马叔!好久不见,向来可好?”
“什么好久不见,七八天前二郎你不才来过吗?!”马林溪冲了两句,发现话题被赵瑜带歪了,便立刻又转回来:“我问你,那些小子是咋回事?!”
自从三年前,赵瑜送了他衢山船坊的两成干股后,马林溪便把船坊看作自家禁脔,决不许外人踏足,就算是衢山军中的自家人,若是没赵瑜或赵文的手令,也别想进船坊大门半步。现在,赵瑜却也不事先知会他,便不知从哪里领了三百多外地小子在船坊中招摇过市,他焉能不怒。
“马叔先消消气……”赵瑜安抚着。说起来,赵橹的东海王时代,赵文、赵武还有陈五都还只是小头领,至于赵橹的老兄弟,他们资格够老,但由于能力问题,地位一直不高。如果刨去赵瑜,现在衢山军中,当年在东海小朝廷中任职高位的,也就硕果仅存马林溪一人。再加上马林溪掌管的船坊乃是衢山军的命脉所在,其人又只知打造船只,从不干涉岛上政事,所以一直以来,对于马大工,赵瑜都敬重有加,甚是优容,几年来,倒把马林溪的脾气惯出来了。
“这些小子都是刚从岱山招来的新人,他们人数太多,市舶司的两个官儿又不是瞎子,从西头正港上岛就太扎眼了,只好借用马叔你这儿了。”他解释道。
马林溪摇头不信,他吃过赵瑜多少次亏了,素知赵瑜是说一藏二的脾气,不论谎话、真话,向来只会说一半:“少糊弄我,市舶司的那两个小官儿早被二郎你喂饱了,莫说是区区三百人,就算是战船从他们眼前开过去,他们也只会当成鸭子。”
赵瑜笑道:“港口上人多嘴杂,总得防个万一。何况现在他们的房舍还没备好,我打算先借马叔你这里的空屋子用一用,等过个几天,房舍建好后,再把他们迁过去。”现在船坊中的杂役,已经全是从昌国逃难来的岛民,原来的奴工除去死了的,都被驱使到采石场做工去了。昌国岛民有自己新建的村子,而奴工们的大屋却空了出来。赵瑜便打算收拾一下,让新兵们先住进去。至于义学新生,观音山主寨还有不少空房子,不愁没地方。
马林溪剔起眉毛,疑心重重地问:“就这样?”
赵瑜很诚恳的点头:“当然!”他心中苦笑,‘以后没事最好不要说谎,人品都消耗光了。’不过,也就马林溪会把他当骗子,在其他人眼里,赵二郎还是很诚实极有信用的一个人。
“那好罢!”马林溪答应得痛快,“就让他们住下,但不许他们在船坊中随处走动,如果要训练,到船坊外的球场去!”
“那是自然!”赵瑜笑道。马林溪虽然爱抱怨、好虚荣,把自家的东西盯得死紧,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识时务,知道小事可以跟赵瑜扯一扯,但凡大事,却是配合无比的。赵瑜最欣赏的,也正是他这一点。
当年他上了赵瑜的贼船后,一知没了后路,便立刻主动配合,到了衢山也从不消极怠工。等浪港被招安,却绝不开口说要离开——当时赵瑜把刀都磨亮了,只要马大工提个‘走’字,登时就会拿去杀一儆百,衢山船坊是赵瑜的命根子,无论如何都不会丢。
也就因为马林溪如此识趣,赵瑜投桃报李,把船坊的一半股份都分了出去,马大工一人独得两成,其他各大工匠均分剩余三成。几年下来,船只卖了无数,红利各自分了不少,说起来,也都不大不小算是个富家翁。如果去他们的家中看看,不论摆设,装饰,都绝不下于陆上的那些土财主,一般的金碧辉煌,也一般的没品位。也因如此,明州船场时的苦日子,再没哪个工匠想回去过了。
此事一了,赵瑜便要告辞离开,寨中之事,他丢了三四天,却要赶回去处理。马林溪也不留他,只是叮嘱道:“新样战船业已造好,二郎最好早点把配套的兵器送来。”
赵瑜一摊手,无奈道:“那还要邓大工先把东西造出来才行啊!”
呸!马林溪吐口口水,不屑道:“一个铸钟的,也配称大工?!”
赵瑜苦笑,自古文人相轻,其实工匠也一样互相瞧不起,“大钟邓家在两浙也算有些名气,百年来,不论梅岑山【今普陀】上那间寺庙要铸钟,首先想到的也是他家。虽然比不上马叔,当不起大工二字,但毕竟他现在主持岛上军器作坊,称个邓工也可以罢?”
马林溪一翻白眼,“随你怎么称呼,我岂是小鸡肚肠之人?”拽了句文,便径自走了,直丢下赵瑜在那里摇头。
傍晚时分,赵瑜一行五十多人,乘着七八辆四轮骡车,终于回到观音山主寨。
遣了亲随把孩子们送去义学旁的空闲宿舍,赵瑜回到自己的院子。两个使女上来服侍他更衣——斩衰之期【注1】已过,使女们也可以亲近了——,不过还没等他坐定,得到消息的赵文便带着陈五赶了过来。
一见赵瑜,赵文屏退了使女,上前禀道:“二郎,蔡倬已经走了。”
“走了?”赵瑜看看陈五。
陈五也上前道:“他们是在前天上了贾三哥的六号船,往秀州去了。说是要从扬州回汴梁。”
“前天吗?”赵瑜轻轻敲打着扶手,算起来蔡倬主仆三人在衢山岛上逗留了足足有十天之多,岛上又没有什么风景,他们留上这么久,自然不怀好意,“不过,总算是走了。就是不知这些天,他们到底打听到了些什么?”
这些天,蔡倬都是由陈五作陪,赵瑜的话自是在问他。陈五回道:“这些天,蔡倬多半在港口、市场上闲逛,买了几柄倭刀、扇屏,还有些海货,就算闲聊,只问些寻常的海上事务,岛上的内情没打听过半句。”
赵文配合着递上一张纸笺,赵瑜接过一看,却是蔡倬所购之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