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324部分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324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四十年前后升到最高点后,开始缓慢但稳定的下降。不过十五年不到的时间,从五十八岁一路降到了五十二岁。而在开国时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当时的男性人均寿命已经能达到四十七岁。
    不过工业品价格在降低,而食品价格则开始上涨,大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在恶化中,不过在京师,受到各地财税的补充,反而看起来歌舞升平。京城和直隶的物价,并没有涨得太高。当年开始开疆拓土后,地少人多的矛盾被逐步化解。但如今,本土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四亿。区区五十年的时间,已经涨到了开国时的三倍。湖广等旧朝荒僻之地,如今都已经是汉人的天下。而九原、青海、安南、乐浪、陇右北省,这些新开辟的领地,也在这十年相继由行省转为‘路’的建制。
    本土人口的增多,食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丁外流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海外藩国的人口,在迅速增加中,能外销的粮食便因此而减少。为了保证足够的粮食补给中土,朝中已经开始在天竺分封藩国了。将曾经担任过御林骑士的藩国诸侯们的公子公孙们,一口气封了数百人在天竺。在王大海和熊伯达看到的报纸中,同样刊载着这一新闻。
    不过这一些事,都与两名少年无关。他们只知道同情在船难中丧生死难者,同时羡慕被分封的幸运儿。并不会看到这些事中的内在联系。
    “到了!”
    王大海和熊伯达拿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站到了军学的大门前。这座与位于密州湾【青岛】的皇宋海军学校,同为大宋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就将是他们未来数年中,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ps:本章中关于船赛的片段,有很大一部分改写自马克吐温《镀金时代》中的某个章节。
第二十八章 帝国(下)
    第二十八章帝国(下)
    大宋洪武五十五年六月十九。丙寅。【西元1180年2月20日】
    “大宋需要一场战争!”
    战术学教授辛弃疾在沙盘教室中,对着洪武五十三极丁班的三十名学生,大声疾呼。四十岁的辛弃疾,身长玉立,相貌俊雅。不但文才卓异,是有名的词家,同时也是大宋军中战略战术两方面的专家,离两枚金星的杂号将军一衔只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位看上去儒雅风流的儒将,此时却如同一个战争贩子,呼唤战争,毫无顾忌的向学生们兜售自己的观点:“大宋需要一场战争。无论从国中的局势,还是从军队的战力来说,都是到了必须一战的时候!”
    “若论人,四亿人口已经接近了大宋粮食出产的极限。若论兵,多年不战的军队,只会一步步的烂下去。大宋需要一个对手,一个拥有土地和军队的对手,不是跟猴子没有两样的土著,而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真正可堪一战的对手。让人口的压力得以缓解,让军队的战力重新振作!”
    “无论大洋洲、昆仑州和蓬莱洲。都没有这样的对手,也没有合适的土地。
    大洋洲多是荒漠,少有上好的土地,同时连大一点的部落都没有,只配充作流放地。
    昆仑洲的食人番虽然在市井小报中传得神乎其神,但真要到了饿极的地步,无论是谁,人肉照样能吃。被西洋商业协会的奴贩们屠了不知多少。而且昆仑洲酷热多病,蛇虫众多,同时还是四季不分。这一点跟天竺一样,也不是适合大宋的开拓。
    而蓬莱洲,虽然在估算中,面积甚至远超大宋现有疆域,但到现在为止,连蓬莱山脉都没有一支探险队能翻过去,就不必提开疆拓土了!除了不怕冷的金客,应该不会有人对那里感兴趣。”
    自从二十二年前,薛定锷发现蓬莱洲,引发了世间的热潮。自此之后,十余年间,一支支的探险队穿越浩瀚的大东洋远征蓬莱。其中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了。其中最成功的一支探险队,自抵达蓬莱洲后,沿着西海岸,从北纬五十度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纬五十度。在两万多里的航程中,几十次登岸,但每一次。都被已命名为蓬莱山脉的绵延山峦所阻挡。
    在地理学会的推断中,蓬莱山脉的长度能从北极圈一直延伸到南极圈。要想征服蓬莱洲的土地和生民,就必须先翻越蓬莱山脉。大宋要得是土地,要得是资源,但在蓬莱洲已经探明的地域中,两样都没有多少,如今也根本安置不了多少移民。
    所以对蓬莱洲的探险从十年前起,便淡了下去,若不是天子坚持,地理学会肯定不会一次又一次进行徒然的远征。只有在最近一次探险中,探险队并不是借助大东洋上位于赤道一带的一座座海岛,横越万里,而是沿着辽北海岸北上,采用所谓的大圆航法,直航蓬莱洲。他们最后并没有确定是不是抵达蓬莱,而是出人意料的,在极北之地,发现了大批金矿。
    “地理学会将地球分为寒、温、热三带。如果算上南北,那就五条气候带。我大宋中州,便位于北温带上。四季鲜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天下间,能够备齐这几项的,除了大宋中州,就只有泰西一地!”
    “泰西地理优越,除了离大宋稍远一点,就没有别的缺点。不过在我大宋的船队面前,再远的距离都不足为虑。另外,泰西有着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征服泰西,那样的功劳决不输于平金破夏之功!”
    “想一想罢,为什么天竺的那一班诸侯,不过在御林军中做了样子,就能得获分封,还不是因为他们的父祖一辈吗?难道你们打算按部就班的在军中熬到将军,得到分封的资格?”辛弃疾锐利的视线扫视过教室中的学生们,“不知道你们中间有几人能成功!”
    “不过军中赏赐,以战功最丰。如果你们在征服泰西的过程中立了战功,又岂是御林军那般绣花枕头可比……”
    辛弃疾在台上慷慨陈词,不过在下面的学生中,一个身体有些臃肿的小胖子却在表示自己的不屑:“陈词滥调!给甲班、乙班、辛班上课时,也都是说这些,就不能换些新花样。”
    熊伯达用笔杆搔了搔头发,道:“辉哥,辛教授说得好像没什么错罢!”
    “哪里没错?!到处都是错!”被叫做辉哥的小胖子偷眼看了一眼讲台上,压低了声音道,“官家把御林骑士封到天竺是为了什么?!那根本就是推恩令啊!”
    “唐胖子,真当俺没读过书?推恩令是给拿出朝中的地给诸侯的子孙分的?!就算是扯淡也别太离谱啊!说出去,还不给人笑我们军学的学生是不读书的睁眼瞎!”
    王大海在旁插了一句。三人坐在一条桌前。都压低了声音说话。
    汉代为了削弱藩国,使用强硬手段进行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乱。而武帝时,则用颁布推恩令,让诸侯可以将藩国国土分给所有的儿子,而不是只让嫡长子继承。两种削藩之策,就如北风和太阳的区别,最后,还是推恩令起到了削除藩国势力的作用。
    唐辉争辩道,“王大哥,俺还真不是扯淡。这是俺从俺的二哥听来的,而俺二哥又是从李都尉那里听来。李都尉近年来常常入宫,都是亲耳从官家和太孙闲谈时说的,也没有避讳。”
    “这几年,国中乱局渐显,而海外诸藩国力却是日益增长。这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但又不能真的颁下推恩令。粮食、物产有多少要从藩国运来,若是诸多藩国都被公子公孙们瓜分,惹起了藩国国中生乱,粮食补给从哪里来,国内工场生产也要乱了。
    那怎么办?!所以官家将那些个绣花枕头丢到了天竺去。为了让他们在天竺站稳脚跟,各家诸侯哪能出力。这肯定要分去诸侯国中很大一部分的人力和财力,以及军备。但诸侯国内仍能保持稳定。生产决不会降低……”
    熊伯达醒悟过来:“也就是说,这明面上是恩德,实际上却是削弱藩国的策略?”
    唐辉摇摇头,又点点头:“不仅如此,一旦在天竺有了诸侯国。在天竺西海岸的几个补给港就能升级成驻守总督的商港。也就是说,当大宋向西拓土时,就有了更为接近的稳固基地!而不需通过海门港为主。这样形成的优势,就不必我多说了罢!?”
    “如此阴谋,应该隐于宫内,怎么会流传出来?!”王大海半信半疑。
    “这是阳谋,不是阴谋!传出去也无妨!”唐辉冷笑道。“你当那些诸侯不知道吗?但又能怎么样?怎么说也是给家族中开枝散叶了。消耗掉人力财力,也不过是一时的削弱,比起真正的推恩令,强上不啻百倍。”
    唐辉说的时候,声音大了一点。被辛弃疾一眼盯上,“唐辉!”
    唐辉应声跳起:“在!”
    辛弃疾瞪了唐辉片刻,道:“你来说一说耶稣撒冷的战略意义!”
    唐辉眨了眨眼睛,随即脱口而出:“耶稣撒冷是回教与十字教的圣城,虽不算险要,但在教民心中,如同都城一般。兵法有云,攻敌必救。在我方选定的战场上决战,总是占到更大的优势。只要在耶稣撒冷城下摆下进攻的态势,就能安坐着等十字军逐渐聚集于城中。而将十字教一举击破。当攻打泰西诸国之时,当地诸国便会群龙无首,又或无可用之兵,自能势如破竹,一战而定。”
    急就章的回答,说得有条有理。辛弃疾也无从发火。在事机猝发的情况下,唐辉能随机应变,才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官。受到突如其来的提问,还能有条理的侃侃而谈,唐辉表现得很好。
    辛弃疾点了点头,示意唐辉坐下。被唐辉一打岔,辛弃疾也失去了继续演说的兴头,“今天就说这么多了,接下来各队自行讨论一下如何攻打耶稣撒冷。”
    唐辉很无聊的打了个哈欠:“真要攻打耶稣撒冷,派出一个野战营就足够了!”
    王大海反驳道:“多少年没打仗了,每年也就是实兵演习时拼得凶一点,平日里就只能训练、训练、再训练!军中将校见过的血腥,还比不上杀鸡的多。真要厮杀起来,甚至还不如两洋商业协会中雇佣兵厉害。十字教和回教可是在耶稣撒冷厮杀了百年,现在联合起来抗击我大宋,没那么好对付!”
    熊伯达也附和着:“所以说辛教授说得没错,大宋需要一场战争!再不打仗,大宋军队就要垮掉了!”
    “先看看耶稣撒冷有多少门火炮再说罢!”唐辉摇头,“火力决定一切!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面对面的厮杀了。在炮火中,能冲到我军阵列之前的敌人,百中无一!”
    见唐辉一直都跟辛弃疾唱反调,熊伯达问道。“那辉哥是不赞成开战了?”
    “当然要打!若不对外开战,内部的压力能让大宋大乱。”唐辉问着熊、王两人:“你们可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旧朝治下。由于国土狭小,不过一亿五六千万的人口,便让朝堂不堪重荷,粮食难以为继。但你知道是怎么解决人口问题的吗?”
    “怎么解决的?!”
    “溺婴!”唐辉说道:“在旧朝,贫民一般只生两子一女,生多的就直接溺死在河中,或是直接丢在路边。一直以来,洪武朝由于始终不渝的开疆拓土,所以并没有大量出现溺婴的情况。但现在,江南诸路已经大批的出现了!”
    “怎么可能?!哪家州县中没有育婴堂?!”熊伯达摇头表示不信。
    “你是东北人,当然不知道。支撑育婴堂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藩国而不是朝廷。但现在诸侯国中,并不缺少人口,已经不再需要费钱去让育婴堂培养国中人力。所以为了让大宋的百姓有个更好的出路,打下泰西,是最为关键的。可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将军敢在官家面前提这件事!”
    “怎么说?”王大海和熊伯达同声追问。
    “谁也不敢说,官家便是真的能千秋万岁了。若是西征战争打到一半,突然宫中有个什么……”说道这里,唐辉含糊了一句,不过相信两名同学都能听得懂,“真到那时,是撤军,还是继续攻打?谁也做不了主。而且数万、十数万的大军交予一将之手,在帝位传承时,只要稍稍动作,就能让整个局面全都变掉。”
    唐辉消息灵通,也不讳言:“但如果领军的是太孙的亲信,那完全可以趁势镇压海外诸藩。要知道,对皇太孙能继承大统而不满的藩王,现在全都在外面!”
    王大海恍然:“难怪辛教授这么热心呢!”
    辛弃疾虽然与赵师弘并非同班,但仍是同一届的军学学生。在官场中,同窗、同姓、同籍、同年这四大同,可是官吏们织起关系网的关键所在。辛弃疾理所当然的,是赵师弘的支持者之一。
    熊伯达道:“其实皇太孙何必着急,官家不是说了,到了登基一甲子时,就会退位做太上皇吗?”
    “太孙已经四十了!!!”唐辉拉长了声调,“要说官家和太孙比长寿,我还选官家赢!”
    洪武朝的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