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169部分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69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立低头喝茶,依然是一言不发。
    金人不可能放弃平州,那是他们从辽东老家出入中原的通道,若是丢了这块地盘,日后出兵中原,要么从草原上绕道河东【山西】,走大同一路,要么走中京大定府,从燕山的居庸关、古北口入关,都得绕个大圈子。完颜阿骨打不是蠢人,张觉希图自立,那是狂妄而不知时事,等到金人上门,他自己就会醒悟,郭立根本没兴趣搭腔。
    天津城中的职方司,对张觉的情报收集了不少。张觉是平州本地人,本是辽国的进士出身,耶律淳称帝时,他被封作辽兴军节度副使,与节度使萧谛里统管平州兵马。但不久耶律淳病死,张觉便暗中策动平州军队反叛,杀了萧谛里,自掌平州大权。
    对于张觉其人,高明辉给他判了四个字——守家之犬。言其无大志、无大略,只能看家护院,没有出平州的胆量。但对于平州的父老来说,张觉护家的作为有目共睹,有守护之功,因此也深得民心,人望甚高。
    平、营、三州,共有五万壮丁,而张觉手上,又有一千精骑。这一千人,是平州军的主力,是张觉手上最核心也是最精锐的一支千人队,其装备都是百分百的东海制造,一人三马,配有一张重弩,一口宝刀,一领重铠,可以说张觉是当了裤子,才从天津镇把这些军器被配齐的。
    仗着手上的精兵,张觉有了不该有的心思,至少他不甘心投降金人,同时也不愿投靠宋人,现在他听说金人在天津城下惨败,便派人来联络天津,希望依靠东海的力量来自保,但郭立并不会去趟那片浑水。
    “郭将军!平州若是有失,难道天津还能在南京道安安稳稳的把生意做下去吗?保平州就是保天津啊!”李石一口把冷掉的茶水灌下,再一次劝说郭立,他从来不知道,对着一块木头说话,是这么的费劲。
    “平州之事,我东海不会插手。”郭立一口否决。侧耳听着隔壁的丝绣声音渐止,一片人声往西边的客馆而去,他便起身,“天色已经不早,贵使先去休息,有事明日再说!”
    不等李石站起来阻拦,郭立快步进了后厅,几个亲兵上前拦住了李石,半强迫的把他带到了西城的客馆。
    李石垂头丧气的回到自己的院子,还没等他坐下,就看到两个身穿宋国官服的虞侯从隔壁院中出来。他连忙拉过院中的一个仆役,先强塞了几枚东海的金花钱,方问道:“小哥,隔壁的究竟是什么来历?”
    仆役挣了两挣,见挣脱不开,方无可奈何的说道:“那是大宋河北河东宣抚副使蔡攸蔡少保一行人,也是今天刚到。”
    李石眼睛亮了起来:“蔡少保!?”
    时间从宣和三年走到了宣和四年,宋金两国终于达成了初步协议,金人先交还燕京六州,而为了拿回这六州,大宋付出了大笔的金银财帛。不仅当初交给辽人的四十万岁币转给金人,同时还要每年把燕京一带税赋总计一百万贯付给金国。也就是说,比起辽国还在的时候,大宋给金国的岁币,整整增加了两倍还多。
    燕云十六州再加上平、、营总计十九州的土地,到最后,竟只收回了三分之一。
    而这三分之一,城中的军民官吏都被金人强掳了去,宋人得到的却都是一些空城。不过被掳走的人口,对于童贯和蔡攸来说都是些细枝末节。只要得回燕京,其他琐碎杂事根本无关紧要。
    而平州张觉接受了金国试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封官,但私下里仍与宋人暗中眉来眼去。而道君皇帝,也忘了刚刚与金人达成的盟约,暗地里挖起金国的墙角来。以富庶著称的大宋,比起劫掠为生的金国,对于故辽旧臣,往往有更大的吸引力。
    对于南京道上的风云变幻,郭立和卢克忠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上,因为……春天已经到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十四章 翻牌(上)
    宋宣和五年二月十四戊戌。【西元112313日
    乱不休的宣和四年终于过去。在草原与汴京之间。大宋与金国的使者奔走于途。燕云各州的最终归属。双方还在不断的进行唇枪舌剑的争执。不过至少在表面上。随着辽国的覆灭。久违和平终于降临到这片大地。
    地的百姓在春雨中抬起头来。计算着今年的收成头上的统治者究竟是谁他们并不在意。只要能过上平日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不过。他们这点小小的期|。在这个时代。却也是种奢望。
    就在元月时。宋金国已经达成了协议。旧辽南京道中。所有的契丹渤海库莫奚等非汉百姓都已经被划归了金国。等待他们的将是长达数千里的迁徙。而实际上。不但是汉异族。连汉。包括南京道上的旧辽官吏都在迁移范围之内。按照金国内部的议定留给大宋的只会是一座座空城。
    童贯蔡攸并不介意。他们的眼中只有土地。虽北伐的过程很糟糕。但结果才是最重的。无论如何。燕京他们终于讨回来。虽然付出了数百万贯的代价。但毕竟把丢失了近一百七十的故土拿了回来。按照日程安排。再过两个月。等去奉圣州与金人谈判的使节把两国誓书和金国国书取回。他们就能堂堂正正的进入新成立的燕山府也即是燕京。
    郭立和卢克忠也不会在意。相反的。他们很欢迎金人的举动。高明辉派出去密探。兴高采烈的四处散播金人要强制迁徙的消息。让南京道中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向天津逃难过来。每一天…一夜。天津镇地户口都在断增长。扩建天津城的计划书已经被卢克忠通过今年第一艘离港的海船发往了台湾。但看眼下的现状。那份计划书也许还没到赵瑜手中。便已经不能跟上天津镇发展的需要了。
    不过。赵瑜现在还没又看到卢克亲笔撰写的扩建天津的申请。在外征战半年多。他刚刚于两天前率大军回到了台湾。
    虽然征倭之战不过近似于武装行的实兵演习。但对于一直都是动用万人以下出战的海国来说。此战还是开创了不少记录。不但是东海开国以来为时最长。消耗最。动用兵力最多的战争。同时也是收获最为丰厚地战争。
    “焚城两座破寨三百烧毁神社寺院以千计。歼敌累计二十四万这还是只计算有武器的士兵的结果……啧。这场游猎收获还真不少!”赵文啧着嘴把厚厚一本的功劳簿丢到一边。问着赵瑜:“日本还有活人了吗?”
    “日本好歹也是东西两千里。南北数百里地大国。本有四五百万的人口。虽然现在乱了半年。但至少还能剩下三百万罢?”赵瑜毫无形象的翘着腿。坐在摇椅上半眯着眼。似睡非睡。出外领兵半年多。积累下来地疲劳不是那容易就能消退。
    “这三百万里能有少壮丁健妇';”赵文问道。这种灭国战争。当先死的全都是能派上战场的成年男剩下的三百万中应该有一大半是派不上用场的老弱妇|。而且他也听说赵瑜在回程前。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在平安京建了一座高达三十丈的京观。一层首级一层土整整砌进了四十多万颗头。若是白起复生。两人倒可以唱着哥俩好一起把酒言欢。
    弱基本上活不到今年的秋收。同时。海国对奴工的选拔过程一向很粗暴。赵瑜对此也并不讳言。
    “倭人听话受教。只要把它们喂饱。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工作。东洋商会也是做生意地。不会随便浪费这种上品的奴工。他们不会跟自家地钱罐过不去!”
    赵文摇着头。口气有些不快:“二你辛辛苦苦打了一仗。到最后最赚的还是那群奴贩!”
    赵瑜笑道:“放心吧。拿大头地是我们!”
    “这样的大头还是少拿几次!”一个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下一刻。东海国相陈正汇走进了赵瑜地书房。他今天穿着一绯红的公服。但全身上下没有一点配饰。束发的簪子也是荆木所制。连宰相象征的紫金鱼袋都没有戴在身上。进了门后。他先瞪了坐没坐样的赵瑜一眼。然后不客气的说道:“‘了这一仗。已经伤了国中元气。
    台湾岛内有两成的地被撂荒。去年新辟土地的数量也只有前年的一半今年的收成预计不会太好。如不想国中内政出乱子的话。至少两三年内。不能再进行全国动员了。”
    赵瑜把腿放下。稍微坐正了点。笑道:“先生说的是。”
    陈正汇的父亲陈于去年年中去世。但作为嫡长子的他只回乡守了两天孝。便被赵瑜十二道金牌给召回。夺情复起。这年多来又辛辛苦苦的主持赵瑜留下的烂摊子。现在赵瑜见了他。心中都是感觉过意不去。对其也更加优容。
    见赵瑜端正了仪态。陈正汇的脸色好看了些:“幸好大王带兵回来正好赶上了春播。早稻的收成不会减少太多。有两年时间。足够把消耗掉的粮仓重新填满。”
    赵瑜摇摇头:“光粮仓填满还不够。国库也要填满才行!为了日后的行动。至少还要再准备下三千万贯。”
    “三千万贯?!”陈正汇的眉头皱起。头摇的比赵瑜厉害的多:“现在应奉局花石纲复起。江南的民生还没从方腊之乱中恢复。就又要背起无数苛捐杂税;大宋北方的百姓如今也要支撑燕云的百万岁币。同样没有余财可用。大宋的财政眼见着就要崩溃。倾家荡产的百姓不计其数。接下来的两年。从海贸中收到的税入眼见着就要大减。而大王你的产业已经卖精光。香精玻等工坊都分了去。而刚从日本抢来的金山银山。仅是细水长流的收入。一两年之内也不会有太多的金银入账。这种情况下。不亏空就已是万幸。如还能在储备下三千万?”
    赵瑜笑道:“光靠抢来的金山银山铜矿铁矿当然没把握。但有储备局和三大钱庄在。莫说三千万贯就是五千万八千万。甚至一万万贯都不在话下。”
    赵文忍不住插嘴道:“|要准备|那么多钱钞。东海的财政早完蛋了。”赵瑜的意思他听很清楚。对于钱庄和储备局运作模式他也有所了解。只要多多发行金票。一万万贯也只需费些油墨和纸张钱。但如此一来。三大钱庄的信用就会完蛋。刚刚印出的票据也只能拿来当手纸。
    “但只准备下三千万贯却不会!东海支撑起。且又拖长到三年发行。不会有问题的。实在不行。可以拿日本的银矿收益作抵押。发行债券去借钱!或者让钱庄增发股票。要么干脆把南洋的岛子全都卖掉……不论哪个办法。圈上三千万都是轻而易举。”赵瑜满肚子的计算。有了一个国家在手。要骗钱还不容易。
    见赵瑜早有定计。|正汇和赵文也不再多言。至少他们都很清楚。如果从捞钱的手段上讲。道君皇帝和蔡太师连给赵瑜提鞋的资格都不够。至少赵瑜大笔大笔的圈钱。东海国中的百姓仍一个劲把他视为仁心爱民的明君。这一点。传扬出去道皇帝不知该如的羡慕。
    稍微冷了一阵场。赵瑜问起陈正汇:“陈先生。献捷太庙的准备完成了吗?”赵瑜此行大胜。依着惯要勒石记功捷太庙。而赵瑜不仅将倭王以下。几百颗倭国高官族的首级带回国中。同时还把日本的镜玉三至宝也一起抢了回来。不送去太庙走一遭。也不符合惯常的礼节。
    陈正汇点点头。他此行前来。便是要说此事。“一切准备早已备下。勋章敕书封赏的金银地契也都按照功劳簿备齐。就等大王下令了。”
    祀庆典。都要选个良辰吉日。这种礼节性地工作。也是宰相的任务之一。
    陈正汇回道:“七后。二月一正是适宜祭太庙的巳日。”
    低。的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等了十多年了。也不差这几天。”
    “大王。你说什么?”
    “没什么!”赵瑜摇摇头。转过话题:“关于天津守卫战的战功计算。兵部的评定如何?”按照东海制度。战后的军功评审与核对的权力。是在兵部手中。赵文的参谋部插手不的。这也是部仅剩的一点有价值的权力。如果没这一项。东海兵部就只剩组织蹴鞠联赛和征兵的工作了。
    陈正汇道:“虽然说歼敌万余。不过仗着火炮之威杀了几千被逼着上战场的契丹人。算不的多高的功劳。也就那八百女真还算的上一点微功。不过。郭立的军衔还是动不最多一枚银质的胜利勋章。而卢克忠。也是如此。人加升一等爵禄也就够了。
    至于下面的兵将。自会按照呈上来的功劳簿处理。”
    “就这样罢。”赵瑜点了点头。便把天津放在了脑后。“那我就等七天后了。”

第十五章 翻牌(下)
    宋宣和五年二月一,乙巳【西元1123年320日
    这一日,一大清早,住在基隆城北的居民便在惊天动地的鼓乐声一个个惊醒过来,还没等他们把惺忪的睡眼揉开,街上整齐的正步,便从王宫外一直延伸到太庙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