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46部分

血淬中华-第46部分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勤补给线,如果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第三师团恐怕也要全体埋骨异乡了。
    由于桂太郎中将这些日子经常无缘无故的发火,海城日军司令部的人员最近谁也不敢多说话,都怕不小心触了他的霉头。这天,心血来潮的桂太郎,不知想起了什么,要到城墙上巡视,几个参谋、副官只得战战兢兢的跟在他的后面。
    自从日寇侵占海城以后,老百姓死得死,跑得跑,侥幸没有被鬼子杀害、又没有跑掉的百姓,平常也轻易不敢走出家门。虽然是大白天,东街上也依然是冷冷清清,除了巡逻的鬼子兵,根本就见不到人影儿。
    桂太郎由第五旅团长大迫尚敏少将陪同,在春寒料峭中,登上了东城墙。看到师团长驾临,守卫东城的士兵们都打起了精神立正行礼。城高风大,包括桂太郎在内的一群鬼魅都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桂太郎与参谋们扶着城垛,试探着向析木城方向了望。一个副官害怕师团长中了敌人的黑枪试图去劝阻,但看了看桂太郎那冰冷、铁青的脸色,张了张嘴又把到了嗓子眼儿的话咽了回去。
    已是早春时节,城外还是一片荒凉。通向析木城的大道上空荡荡的,看不见车行马走、旅人往来;光秃秃的田野里也没有往年那种肩挑人担、牛拉驴驮的备耕景象。
    离城门口几十丈远的那棵还没有发芽的老榆树,在战火的薰烤下,越发显得没有生气。秃枝上落着的几只乌鸦,不知是受到了惊动,还是因为见到了桂太郎的狰狞,“呱呱”地叫着,盘旋着飞了起来。
    桂太郎指点着城外,不时地向着身后的一名军官询问城外的情况。“叭叭”两声清脆的枪声,把刚刚平稳下来的乌鸦再度惊起。随着枪响,桂太郎的军帽被击飞,而桂太郎身边的那名参谋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一颗子弹从他的前额穿过,当场毙命。
    被这突如其来的子弹吓得魂飞魄散的桂太郎带头蹲躲在城垛子后面,脸色煞白,两腮的肌肉还在不停地颤动,手下的军官更是大惊失色。一个副官连滚带爬地拾回那顶带有弹洞的军帽,不知是心有余悸还是迷信,或是有什么别的原因,桂太郎说什么也不肯再把它戴到头上。待了一小会儿,他才匍匐着远离了城墙垛子,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故作镇静地命令炮兵向城外报复射击。桂太郎和海城的日军就这样担惊受怕地度过了噩梦般的一天,而这样的日子随着义勇军活动的进一步增强也越发的多了起来。
    
   
第四十一章 春帆楼风波


    
    1895年3月19日,对马海峡,浪急风高。
    悬挂着“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的德国商船“礼裕”号和“公义”号正在驶向日本关门海峡,船上那几只高大烟囱里不断冲出的滚滚浓烟迅速逝向远方。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李鸿章,以及李经方、参赞伍廷芳、马建忠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人都在领先的“礼裕”号上。
    此刻,在“礼裕”号船首的天遮下面,李鸿章在李经方的陪同下正迎着海风卓然而立,他颌下那已经花白了的胡须随风不停地飘动着。仅仅七、八个月的时间,李鸿章就消瘦和苍老了许多,只有那两道山丘形的眉毛和双目中依然锐利的目光,还在显示这位掌控北洋二十多年,清朝末期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的威严。
    72岁的李鸿章威风一世,却不料暮年蹉跎。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淮军又在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自己多年的心血不但付之一炬,而且还背上了甲午兵败罪魁祸首的骂名。现如今,为求挽回危局,他又不得不勉强奉旨出使日本。
    李鸿章其实早就知道议和是个受累挨骂不讨好的差事:战争形势的发展,明摆着这次议和肯定要割地赔款,而只要割地赔款就会被许多国人斥责为误国、卖国。唉!想不到一世英名,到老却背上了遗臭万年的骂名。想到这里,他摇摇头不禁暗自长叹:国势积弱又岂止是鸿章一人之过?要不是自己在中日战争中确实指挥失当,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心中有愧于国,自己又何苦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尚如此奔波劳碌……
    海浪涌动,船体颠簸,甲板上的人们也在跟着起伏摇晃。看到涌起的波涛,不时将带有海腥味儿的水花飞溅在李鸿章的官服上,李经方不由得有些担心。他上前一步,扶住似乎有些站立不稳的父亲,轻声说道:“父亲,海上风高浪急,您最近的身体又不太好,还是回舱里休息吧!”
    虽然心下酸楚、凄苦,但李鸿章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表露出来。他摆了摆手,然后转过身子接过随从手上的千里镜,朝东北方向望去:近看对马海峡波光粼粼,渔帆穿梭;远望只见茫茫大海水天一色,一碧万顷;极远处隐隐约约青烟数点,那便是马关了。
    李鸿章知道: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辽河平原战役的胜利,为他这次和谈增添了一枚极重的砝码,亦让他有了和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本钱。这个冯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见见他……
    就在李鸿章为即将到来的谈判想起冯华和辽东大捷之时,冯华亦对李鸿章和马上将要进行的中日和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虽然他知道此次和谈中国肯定改变不了割地赔款的命运,但是自己仍然要竭尽所能,尽可能的让中国少受一些损失,为中国多保留一点儿重振国势的原气。
    冯华对李鸿章的印象大大不同于现在的很多人,他知道单纯将李鸿章评价为卖国贼、刽子手是不太客观的。“弱国无外交”是很多现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可不少人却都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了李鸿章所处时代中国的现状,中国正处在一个最萎靡不振封建王朝的末期。李鸿章由于对各列强本质、对中国自身实力认识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他“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总体方针的提出,也导致了他一生不断对外妥协退让的事实。
    不过,有一点儿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李鸿章所签的许多“卖国条约”都是在外国列强兵临城下时签订的“城下之盟”,而且是得到满清朝廷认可的,因此将割地赔款的罪责完全加于他一人身上是并不恰当的。虽然李鸿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一味主张外须和戎,甚至不惜牺牲民族的利益,换取满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屈辱的历史记录,但不可否认他不但是一位有识见的外交家,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他的很多见识、观点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发展和变化冯华可谓了然于胸,他明白由于朝廷上层抵抗意志的不坚定,中日双方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到底能取得何种结果,主要取决于这次中日和谈。当然谈判桌外的许多因素,如局部战争的结果、心理战和外交战的如何开展都会最终影响和谈的进程。而几天之后,就会有一件足以影响本次和谈的突发事件将在马关上演,自己必须要好好的加以利用。
    3月20日,李鸿章到达马关。翌日下午,在马关春帆楼中日双方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和谈。
    这家以景色秀丽、温泉宜人而驰名四方的河豚料理店,此刻戒备森严。除了谈判人员,无论何人何事一概不得踏入会场,所有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全被拒之门外。
    当李鸿章等人提前五分钟进入会议室时,日方代表早已经在里边等候。中日双方谈判开始后,面对中方率先提出的停战要求,伊藤博文的态度异常傲慢。他根据事先已拟好的条款,提出了“中方若想求得日本停战,必须交出大沽、天津和山海关;上列地区清军全部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由日本管辖;占领区日军军费由清国负担”等极为苛刻的条件。李鸿章立即明白了倭人的用意,这哪里像是谈判?分明是利用军事高压,逼迫他到这里来签字的。
    虽然李鸿章是前来迄和的,但看了这种类似最后通牒式的无理条款,他也忍不住怒气勃发,一股恼怒之情已然挂在脸上:真是欺人太甚了,这些地方乃京畿门户,让与倭人无异引狼入室。当下断然予以拒绝。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中日双方在谈判桌上仍然就先停战还是先签约问题僵持不下。
    3月24日,李鸿章、李经方、伍廷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继续就停战及合约条款进行磋商。为了先停火还是先允约,议和双方已经争论了好几天,因为话不投机会场的气氛极为紧张,让人不由得感到有些窒息。
    由于日本大本营中,以对华作战统帅小松亲王为首的军方态度异常强硬,伊藤博文仍然对“先答应合约条款才能停战”的立场寸步不让,谈判从一开始就是唇枪舌剑,剑拔弩张。
    为了缓和过于压抑紧张的气氛,伊藤博文从谈判桌前站立起来,踱步到窗前。居高临下,凭窗远眺,关门海峡,碧波浩淼。他的思绪已从马关的这家著名的河豚料理店飘到了千里之外的台湾海峡,仿佛看到攻澎混合支队正在追杀毫无斗志的清国官兵;仿佛看到旭日旗已经在宝岛上空迎风飘扬,心中不由地升起帝国扬威四海的骄傲。
    伊藤博文转过身子,面对着李鸿章,语调虽温和,话语却咄咄逼人:“中堂,谈判已多日,期限甚促,和款之事应从速定夺,决不能再拖延了。其实事情也很简单,也就是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嘛!”
    听了对方这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话语,李鸿章心中更为恼怒:想当年,李中堂叱咤风云何等威风,如今却向你这岛国使节卑躬屈膝。幸好自己手中握有辽河平原之役歼敌八千多人这个重要筹码,还有周旋的余地,还有讨价还价的本钱。
    早在去岁8月,李鸿章就提出“只要能够发挥陆军的优势,打赢一、两仗,日后的谈判就会更为有利。”然而这场期盼已久的胜仗却让他足足等了小半年!想到这里,李鸿章不禁对那个素未谋面的冯华为社稷百姓拚杀出的一线光明前景感激涕零。
    看到伊藤博文还在双目炯炯的等着自己回话,李鸿章也不由得提高了几分语调:“伊藤君,大清国希望和平,但也不是没有再战的能力,刚刚结束的辽河之役当是明证!据我所知,贵国还有上百名被俘官兵尚在我军手中。”
    伊藤博文冷笑了几声,摇着脑袋说道:“不,不,中堂你错了,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军人,只有尽忠为国的英雄,没有贪生怕死的懦夫,帝国绝没有被俘的军人!”
    伊藤博文早就估计到对方迟早会打出辽河之战这张牌的。他对大本营那些军人七嘴八舌,漫天要价的做法甚为不满,他想如果早一步停战,大清国的谈判代表手底下连一张可用的底牌都拿不出来。军方那些将领非要发动新的辽东攻势,现在可好碰了个灰头灰脸不说,还让自己在谈判桌上也处于了被动局面。
    伊藤心中虽然这样想,嘴上威胁的口吻却更加变本加厉:“中堂,我们的主攻方向并不在辽东,这一点您是非常清楚的。我不得不提醒您,广岛现在泊有运船六十只,兵员数万人,小松亲王随时准备添兵再战,皇军登陆大沽口只是早晚的事情;到那时候,皇军从天津沿大运河溯源而上,北京城必然不保啊!”
    伊藤博文赤裸裸的恫吓语言,又勾起了李鸿章最为忧虑、担心的事情,他知道大清国是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冯华和第二支义勇军的。不过老于外交事务的李鸿章也未露声色,只是冷冷地答道:“伊藤君,今次渡海而来,足见我国诚意,如果不能停战,其余如何再谈?此事还望伊藤君三思!”说完不等伊藤回答,拂袖而起。
    李经方见谈判再次进入僵局,赶紧提醒李鸿章不要动怒。而李鸿章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回去再议。”
    伊藤博文见此情景知道挽留不住,只好放缓语气说:“我与中堂原是故交,但此乃举国之意,还请中堂见谅。”确实,伊藤博文自己是做不了主的,他完全听命于设在广岛的大本营和明治天皇的指挥,他们才是操纵和谈的幕后人物。
    既然中日双方的立场相距甚远,两国和谈代表只得约定明朝再议,当日的谈判又一次不欢而散。
    满怀心事的李鸿章从春帆楼走出来,一直对父亲今日举动有些不理解的李经方赶上前低声说道:“父亲,儿子有一事不明,您从二十多年前就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八字方针,可是您今天的态度与您的一贯思想大不一致啊!”
    李鸿章捋了捋颌下的胡须说道:“经方啊,你以为我是贪生怕死才主张求和的?当初我慎重处理和与战的问题,是因为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