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鸦片战争 >

第152部分

新鸦片战争-第152部分

小说: 新鸦片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天后,1855年10月8日,曾国藩在阿巴坎得知棉衣全部被烧毁。  这个消息让曾国藩在简陋地小木屋里楞了片刻,很快曾国藩发出了第一道命令,往托锦乌梁海旗撤退。
    大部队撤退不比轻骑,粮草辎重,火炮军需。  一路上十万人的队伍缓慢的顺着东萨彦岭的河谷穿行。
    每日夜晚,曾国藩总要凝望着夜空发呆,期望能从满天的星斗中看出明天的天气。
    好运不可能总是降临,10日,天气开始转阴,11日天空中开始飞舞着雪花,寒冷已经开始侵袭这支庞大的队伍。  当晚,开始出现冻死的士兵。  15日部队到达托锦乌梁海旗。
    当天曾国藩收到阿巴坎地情报,俄军重新占领了阿巴坎,那些曾经帮助中**队的当地人遭受到大肆的屠杀。
    曾国藩原本决定停留在这里,一来这里有营房供士兵居住,多少可以减少气候对部队的影响,二来。  部队的补给送到了托锦乌梁海旗,虽然补给里缺少最需要的冬装,可毕竟补足了一月地口粮。  三来,翰亲王的军队驻扎在伊尔库茨克,和这里成犄角之势,可以保住战斗的果实。  可反复思量之后,曾国藩担心一个问题,如果遇上寒流或者大雪封锁了道路,十万大军恐怕熬不过这个冬季,到时候再缺了粮食。  岂不是死路一条。  这样一想。曾国藩心里凉透了,他在也顾不得其它。  下令留下两个步镇和一个炮镇留守在托锦乌梁海驻地,所有辎重火炮也都留在了营地里。  其他所有军队轻装往库伦继续前进。
    从托锦乌梁海旗到库伦上千公里的路程,曾国藩不断加快速度。  部队的士兵将睡觉的毯子披在身上取暖,每到夜间每棚(相当于班的编制)的人相互挤在一起取暖,苦不堪言,有的南方人睡着以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11月2日部队走到色楞各河上游,遇上了一场暴风雨。  风夹着雪狂野的在白茫茫地大地上呼啸着,士兵们连头都不敢抬起,脸上像被刀子割着。  队伍不得已找到一处背风地山头躲避风雪。
    第二天,待风雪过后,一清点,队伍中冻死冻伤者不计其数。
    11月28日,队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库伦。  在这场行军中有上万人永远留在了寒冷荒芜的漠北,军队非战斗减员一成,伤亡者合计四成以上。
    面对俄罗斯广袤地国土,后勤保障永远是攻击它难以克服的障碍。  相对中**队在东方受到的困境,英法土以及萨丁尼亚(后来统一了意大利)联军的情况要好得多,俄国黑海舰队的覆灭,让联军的后勤畅通无阻。  四国联军于1855年9月8日在围攻349日后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圣彼得堡的宫殿广场上,雪花正在飘舞,为这座巴罗克式的3层楼建筑增添了一份妩媚。  它厚重长方的身躯静静地矗立在广场的后方。  在宫殿堆满积雪的斜顶上,安德烈旗帜在寒风中降了下来,
    这座始建于1710年的宫殿,再一次迎来了主人的更替。
    人们不知道尼古拉一世的死因,但是亚力山二世大明白,当他感受到同时来自于东西方的压力时,他越发明白尼古拉一世的选择,死亡其实也是一种解脱。
    亚力山大二世端坐在沙皇的宝座上,打量着宫殿内众多的雕塑和绘画。  金碧辉煌的宫殿给人一种迷醉的感觉,豪华艳丽的波斯地毯,摆放在室内众多的雕塑和造型古朴的铠甲,以及四周栩栩如生的油画,每一样都是平常人终身不可求得的物品,可是这一切在赐予沙皇尊贵的同时,也加重了沙皇的责任,他得应付欧洲诸国和那位趁火打劫的东方邻居。
第四章龙熊之争三百一十一巴黎和约
    第四章龙熊之争三百一十一巴黎和约
    亚历山大二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派遣出了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
    法国,巴黎。
    1855年的冬季,对于巴黎来说,这里是一座展示外交家才华的舞台。  随着俄国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俄军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陷落,重新划分中欧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胜利的一方要将战争中的胜利,利用外交家来巩固和扩大。  失败的一方要将战争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或者争取到一个较容易接受的结果。
    参加这场角逐的不仅有参战的奥斯曼帝国、萨丁尼亚、法国、英国、俄罗斯、还有对这场战争施加了影响的奥地利和普鲁士。  却唯独缺少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仍然鏖战在东方的中国。
    也许是东方太过遥远了,也许是欧洲列强们事情太多忘记了,总之欧洲外交家们有意无意的忘记了邀请中国参与。
    我们试着这样理解,欧洲列强希望东方的战争继续,既削弱东方那条刚睁开睡眼的龙,又得到牵绊蠢笨的北极熊的目的。  而俄罗斯则希望分开和对手谈判,只要西方的战争停止了,即使继续在东方的对手单挑又何妨呢。
    我们无从得知上述理解是否真的这样,总之一场抛开中国谈判在1856年3月签署了。
    因为条约在巴黎签署,所以条约称为巴黎条约。
    戈尔恰科夫在这场外交斗争中为俄国争取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联军退出了占领俄国地克里米亚地区。  但是俄罗斯在条约签署后将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给了摩尔达维亚,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  同时俄国丧失了对黑海的控制权,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  条约还规定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可以肯定不包括越南或者是墨西哥)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
    实际上这是欧洲列强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并让土耳其陷入了由欧洲列强支配和摆布的境地。
    俄罗斯在这期间也同北京进行了接触。  他们试着拟定了一个有利于俄国地停战协议,希望在不损失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停止战争。
    可这不是刘寄希望接受地。  他的目的是要收回大泽地区。  现在中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态势,单从运输补给来讲,中国的军需补给虽然漫长,可比起俄国人的补给要有利的多。  至少中国地铁路修到了库伦,而俄罗斯在亚洲还没有任何一条铁路。  这种情况如何能让俄罗斯毫发无损的停止战争。
    中国明确的向俄罗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虽然刘寄的底线是得到大泽地区,可如同生意人喊价一样。  一开始绝不能叫的太低。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新任的总理大臣是郭嵩焘,他开出的价码是现在交战双方实际占领地土地,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和阿巴坎。
    这样的条件当然是俄国人不能接受的。
    不接受那就慢慢谈吧,反正要继续干架还得等到开春以后。
    谈到了四月份,按说俄国人应该着急了。  真的继续打,俄罗斯已经承受不起了,何况是如此遥远的战争,从圣彼得堡到鄂霍次克即便直线距离也是近万公里。  以马拉车的速度将补给和军队送到东方和中国继续打。  想想也感觉疯狂。
    可俄罗斯人对土地贪婪地个性不是平常人能够理解的,他们只要霸住了一个地方,便赖着不走。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打吧。
    中**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西路军损失的数万人,来年便又得到了补充。
    1856年。  5月,曾国藩再次从托锦乌梁海旗出发。
    这次曾国藩吃一亏,长一堑。  除了在托锦乌梁海旗储存了大量棉衣,还让士兵随身带了一套。
    在此之前曾国藩早已经奏报了朝廷,请求严惩叛徒。  朝廷对反叛的人一点也没有手软,那位烧毁棉衣的奎木特郡王爷在库伦被宣读罪行当众斩首,被奎木特供出来的活佛妇卡丽娜自然不能逃掉,她同样被斩首示众。
    为了防止意外曾国藩在出发前留下了2镇步兵守在驻地,又叮嘱乌里雅苏台将军好生注意那些王爷的动向。
    这次出兵依旧是兵分三路,一路曾国藩、僧格林沁从托锦乌梁海旗出发。  一路刘翰领军。  从伊尔库茨克出发,一路左宗棠领军。  从铿格尔图喇出发。
    三路中**队声势浩大,俄军将领库图佐夫即便集合了五万军队抵抗,依旧节节败退。
    六月,中**队再次占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阿巴坎。
    七月,曾国藩部和刘翰汇合在托木斯克,左宗棠部占领巴尔瑙尔。  同时,俄国境内爆发了哈萨克人的起义。
    眼看形势大好,逼地俄军正步步后退。
    喀尔喀车臣汗部所属齐木齐格特人近千骑,妄图抢掠库伦地军资仓库。
    抢劫被驻守库伦的105步镇镇压下来,余者畏罪逃往呼伦贝尔一带。  此事震动朝野,刘寄传谕乌里雅苏台将军成玉派兵查拿,将为首者解京治罪,罪情较重者就地正法,胁从流放到菲律宾一带。  如有私自留藏者责令擒献,隐匿不报者从重治罪。
    ************************
    此事传到前线,讨俄军正准备进攻鄂木斯克。
    这件事不免让曾国藩有些忧心后方,为了保证后方运输渠道地畅通,曾国藩让人带着俘虏在沿途修建据点,又派遣骑镇巡逻保护运输队伍。
    同时曾国藩将所有的主力部队汇合在一起。
    七月二十日这天,四个集团军的主力汇合在鄂木斯克三百公里外的一个小镇。
第四章龙熊之争三百一十二趁火打劫
    第四章龙熊之争三百一十二趁火打劫
    所谓小镇不过只有十几间房屋,其中一间树皮房屋前钉着一块写着俄文的木板。  刘翰的休息室就在这间小屋内,他坐在那把老旧的躺椅上望着窗外高大的橡树有规律的摇动着椅子。
    这场战争陷入的如此之深,让刘翰有些担心。  俄罗斯在欧洲战场已经停战的消息他在一周前已经知道了,这样俄军至少可以抽调十数万人到东方战场。  并且俄罗斯人口众多,地域宽广。  这样一直打下去,补给线越来越长,恐怕会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内。
    门口那扇简陋的木板门敲响了,刘翰的回过神来,向门外说道:“进来。  ”
    来人是参谋长石达开,他推开了木门快步走了进来说道:“殿下,罗刹人的援军到了鄂木斯克。  ”
    “来了多少人?”
    “消息是飞艇传回来的,具体数目不知道,估计在7、8万人以上吧。  ”
    刘翰从椅子上一跃而起说道:“走,我们去见曾将军。  ”
    曾国藩的休息间就在刘翰休息室的旁边,他刚一出门便看见曾国藩在门里转来转去的影子。
    刘翰冲着门里叫了一声:“曾将军。  ”
    曾国藩从门里迎了出来,将刘翰邀请了进去。
    两人都要说话,话一出口,见对方正张着嘴,大家都笑了起来。
    旁边的石达开说道:“彪下愚见,大将军和王爷地话不会都一样吧。  ”
    曾国藩爽朗的笑了起来。  说道:“参谋长高见,本将军也有同感,不知王爷可是来谈俄军增援一事。  ”
    刘翰笑道:“将军高见,正是此意。  ”
    “那王爷有何见解?”
    刘翰反问道:“将军呢?”
    曾国藩捋须说道:“不如我们将左将军和僧王爷也请来问问?”
    不多时,左宗棠和僧格林沁也到了室内,卫兵给诸位将军都上了茶。  曾国藩将情况简短介绍了一翻,得知俄援军到了。  左宗棠沉默无语,僧格林沁挥手说道:“如今我二十万大军在此。  可与俄军决一雌雄。  ”
    僧格林沁的话并没有赢得另外几人的应和,几个人相互看了一眼。  左宗棠首先开口道:“孙子说: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属下以为。  既然我军有飞艇之便利,提前得到消息。  正好掌握战争的主动。  我军现在补给已经极其漫长,稍有不慎便可以陷入无粮可食的境地。  且时近七月,除去回程的时间,已经离冬天不远。  加之现在俄国地援军经了,不如我们主动后撤。  若敌军来追我,正好加长了俄军的补给,逐渐陷俄军于不利;若俄军不来追我。  十万大军陷在冬季地西伯利亚,补给极为困难。  ”
    刘翰拍掌说道:“左将军所言不错,本王亦赞同。  ”
    曾国藩亦有此感,他沉思了片刻说道:“既如此,那就升帐议事,将此事详细安排。  ”
    *************************
    185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  就在中国远征军与俄军浴血奋战之时,英法联合向中国发来一封通告。
    在炎炎的6月,这份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