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鸦片战争 >

第124部分

新鸦片战争-第124部分

小说: 新鸦片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问题让杨露蝉犹豫起来,他语重心长的向李秀成声音说道:“秀成,当初皇上着人将你从肆井找出,本帅便知你是非常之才。  出征以来秀成的表现,非常出色,连平日素不夸人地左季高也对你另眼相看。  只是本帅深受浩荡皇恩,一身所系责任重大。  战争输了我杨露蝉即使马革尸还也无所畏惧。  可我杨露蝉畏惧的是皇上和朝廷将处于被动,我大中华国在南海新建数省重新落入英人手中,那时东南一带无我中华立锥之地。  这是一步险棋,暂且不议。  ”
    说到这里,杨露蝉又补充道:“现在黄将军部已在剿灭补给线上的英军,等弹药补给上来,我们再行进攻不迟。  ”
    李秀成还有些不甘心的说道:“弹药一事,可使士兵节省用弹。  若是实在不行,还可使用缴获的英军武器,队伍中有很多老兵使用过燧发枪。  标下以为,英军一定急于离开科希马,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杨露蝉脸上露出了沉思的表情。  眼前进谏的若是左宗棠或许他便准了。  但是。  李秀成毕竟是个刚出学堂不久的年轻人,杨露蝉犹豫起来。  他实在担心补给上地困难,如果中军主力出现问题,其他三路人马的战果便会白费,想到这里杨露蝉说道:“这样,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英军的动向,另外派遣人催促一下后方的补给。  ”
    正在此时,有通信兵来报:“大将军,前方来电,英国人在未时初发起了进攻。  ”
    最近几天。  英军不断的发起进攻。  面对英军接连的反攻。  杨露蝉加重了防御为主地心思,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走到李秀成的身边拍着他的肩头说道:“就这样吧。  ”
    李秀成从掩藏在树林里的地垒走了出来,他的情绪有些失落,通过对前线战报的分析,李秀成很有把握认为英军会撤离科希马,甚至李秀成认为最近英军的进攻就是在掩饰其撤离的意图。
    他摘下了头上绿色的军帽,午后的天气格外地晴朗,湛蓝地天空在雨后见不到丝毫的云彩,这样地天气视线格外的良好。  李秀成站立在一处山坡上眺望着前线激烈的战况,他的血液在燃烧,他的心中渴望参加前线的战斗。  自小听着“说岳传”、“三国演义”的评书长大,在李秀成的心目中一直渴望着指挥千军万马,将男儿的热血抛洒在铁与火的战场。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战斗开始以后前线不断的有担架抬了过来,这些伤员让李秀成感到战况的猛烈。  可以说能被担回来的伤员都是不幸中的幸运者,更多的人已经变成了千万块碎肉,肢体四分五裂。  而担回到前线医院的伤兵轻则血肉模糊,重则缺胳膊少腿。  造成这种伤害的主要是英军的火炮,尤其是重型火炮。  这次的科希马战役,联军在火炮上吃了很大的亏,这种情况主要是联军中缺少重型火炮造成的。
    而前线没有重型火炮的原因,又是因为中国海军没有能够夺取到马六甲海峡的制海权造成的。
    缺少制海权运输自然不能走海路,这样中**队的运输只有从陆路通过。  陆路上有两条线路,一条从云南到达缅甸。  一条绕道越南经万象暹罗到达缅甸,目前两条路都在使用,可由于前者路途艰难,后者路途遥远,导致中**队的重型火炮一直没有送到前线。
    李秀成看到这些经过的伤兵,他默默地摘下了帽子,心中越发对火炮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收拾起有些怅然的情怀,李秀成快步走向了参谋部的办公室内。  相对于外面紧张纷乱的情景,参谋部里是另外一种忙碌。
    地面上最打眼的是十数根相互缠搅的缆线,这些缆线向里间延伸,一直连接到房间里七八台电报机的后面,为发报机供电的军人机械地摇着电机上的把手。  几个报务员正戴着耳机配合着指压和前线通讯着,在电缆线里频繁传送的电波将集团军参谋总部和下属各镇的参谋部连结了起来,这样各镇最新的战报便能及时送到参谋总部。  除了和下属单位联系,这里还负责和其它固定地点的外单位部队相互联系。
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五十四印度交锋3
    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五十四印度交锋3
    滴滴嗒嗒的发报声成了这间房屋里持续不断的背景声音,伴随着这种声音的参谋部官兵们各自忙碌着各自的事情。  当李秀成进来后,屋里的人都在各忙各的。  李秀成自顾走到右边一扇小门,推开走了进去。
    这间不大的小屋是李秀成在参谋部的办公室,他端起桌上的陶杯咕嘟嘟的灌了一口冷茶。
    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在李秀成说了声“进来”后,一名副官走了进来,他递给了李秀成一份最新的前线战报。
    看到战报上的内容,李秀成嘴角挂着一丝冷笑。  他向站立在旁边的副官说道:“英国人学聪明了,他们不在排着横阵冲锋了。  ”
    那名军官笑道:“如果是这样,他们队伍里的火枪手也有八成不中用了。  要知道,燧发枪除了成排射击以外,一百米的命中率不会超过两成。  ”
    “你也不要小看英军的火力,他们的每一个连队里都有一些来福枪手,上次第二集团军十七镇一个士兵还从英国步兵身上缴获了德雷泽步枪的。  ”
    其实这次在科希马近两个月的战斗,已经让中**队对英军陆军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英军陆军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弱,他们的装备应该说也是世界一流的。  只是中**队幸运的有了一盏明灯,在刘寄的指引下。  中**工很少走弯路,他们总是朝着皇帝指向地正确目标,义无反顾的研究下去,这样中国陆军的装备才比英军稍微强上一些。
    即便如此,中**工的成熟度仍然低于英国。  武器的合格率,乃至使用寿命,中**队的枪支都要略低于英军。  所以李秀成提醒副官不要小瞧英军的武器。
    两人又聊了几句。  副官向李秀成告辞退了出去。
    李秀成走到了室内地一幅地图上仔细研究起来,看到地图上已经深入恒河平原的军队。  李秀成最担心地是部队的补给。  看起来应该在军队中开展使用英制枪支的学习,只有这样才是继续深入的打入英属印度境内的最好办法。
    *************************
    三天后,清晨,科希马前线。
    巨大的响声接连从英军阵地上传来,爆炸的滚滚烟尘在英军地阵地上醒目的卷上天空。
    惊天动地的声音惊动了隔着一条沟地的亚洲联军官兵,许多人从从隐蔽的地方悄悄打量着对面的情况,这一幕让联军官兵们充满了疑惑。  第一集团军下属步兵第七镇的参谋官马永贵也在其中之一。  他拿起望远镜在一堆杂草里偷偷观察起来。  马永贵的举动非常小心,人人都以为前线杀死人最多地火炮,可老兵们都知道,英军的来福枪手才是杀人最多的机器。  近几天以来,英国中的来福枪手突然的消声匿迹了。  许多前线的士兵都松了口大气,马永贵也才敢从战壕里用望远镜观察对面地阵地。  这要换在平常,他可就危险喽。  要知道来福枪手即使在1000米外,也能穿透十公分软质松木板。  虽然软质松木板不算太硬。  可怎么比较也比人的皮肤硬。
    在马永贵的望眼镜里,英军阵地上乱糟糟的,比起平时来,总让马永贵感觉有些不同,镜头里不时可以看见留着大胡须裹着红头巾的锡克士兵出没在战壕里,看他们运动的方向是在远离前线。
    马永贵立刻醒悟过来。  为什么在他的望远镜里没有出现高鼻子的英国佬,这些士兵肯定没有了约束,正在大批的撤离战场。
    想到这里马永贵转身向参谋室飞奔而去。
    参谋室是从战壕里挖出的一件土屋,门口用木桩支撑着,木桩上歪歪斜斜地挂着一扇简陋地木栏门。
    木门被马永贵猛的推开,几乎就此散架了。  可马永贵顾不得这些,他向电报机旁边抽着水烟地士兵高声喊道:“快,把电机摇起来,紧急军情。  ”
    **************************
    第一集团军参谋总部内,发报声连续不断。  经过翻译的报文接连递到李秀成的手中。  来电的内容全部一致,前线的参谋和指挥官都判断英军撤退了。
    李秀成按着桌子上黑色方正的电话机使劲摇动起来。  这部土气粗糙的电话机随着李秀成的摇动忠实的执行了它的使命。
    隔着200多米的大将军办公室内,一部外貌一致的电话机叮叮噹噹的响了起来,这声音让人们响起了闹钟。
    杨露蝉正在和黄爵滋谈论着即将抵达的补给,听到电话的铃声,他站了起来,一边向黄爵滋问道:“老黄还习惯使用这玩意了吗?这东西头几回叫唤时,我正在和一个参谋谈话,好家伙把一个青年军官吓得钻桌子底下去了。  ”
    黄爵滋听得哈哈大笑起来,他亦笑道:“这个新玩意,是皇上让装备到军队的。  还真有些用处,听说是徐寿新开的一个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回去让徐先生也给我家里安装一部。  ”
    两人正说话着,拿着话筒的杨露蝉脸色凝重起来,很快杨露蝉放下了电话。
    黄爵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严肃的看着杨露蝉问道:“怎么回事?”
    “英国人果然跑了。  ”
    **************************
    亚洲联军的主力部队终于进入了科希马,可这座小镇已经被英军毁掉了。  为了不给联军留下丁点的东西,不仅是前线的重型火炮被炸毁了,即便是这座小镇的物资,他们也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了,不能拿走的也都烧掉了。
    在科希马狭窄而黄尘飞扬的街道上不时能够看到被焚毁的房屋,烧焦的木梁在灰烬里乌黑一团,街头经常可以见到无家可归的印度人。  他们家中的东西被溃逃的印度籍英军抢夺一空,一个个呆滞的坐在自家空荡荡的房屋前。  整个科希马看不到半点生气,当地人都不知道明天在那里,他们已经不畏惧新来的军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东西再被抢夺了。
    杨露蝉骑在马背上听着李秀成的建议,他很大度的向后勤官说道:“你随李参谋领一些粮食出来,分给这里的印度人,让队伍里的向导,按照李参谋的意思给他们训话。  ”
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五十五印度交锋4
    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五十五印度交锋4
    左宗棠停留在锡尔赫特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手下的士兵每人平均不足五十发子弹。  由于他的推进过快,在调动英军的同时另外一个弊端也显露出来了,由于补给线过长且暴露在英军的势力范围内,左宗棠这路军队无法继续前进了。
    好在攻下锡尔赫特后联军获得了不少食物,可是弹药必须从大本营补给过来。  从科希马到达锡尔赫特相距500多公里,沿途群山不绝,丛林密盖。  在派出信使后大军只能静静地等待,在等待的日子里,左宗棠没有让士兵们闲着。  他一面让士兵们熟悉使用英军的燧发枪和来福枪,一面提高他们相互配合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训练,缅甸兵、孟加拉兵和中国兵相互间不仅加强了配合,而且促进了友军间的友谊。
    1851年4月18日,左宗棠部没有等来补给,而是等来了英军的一次反攻。
    攻击锡尔赫特的英军是驻守在恒河平原一带的军队。  这支军队总计有三万人,其中有四个团是来自英国本土的英军,其余的都是在战后临时招募的印度人。  他们在指挥官查理上校的带领下,从达卡出发气势汹汹的往锡尔赫特开来。
    而此时守卫锡尔赫特的左宗棠拥有一万中国士兵,五千中国骑兵,三万缅甸步兵,六千孟加拉士兵。  此时的亚洲联军虽然在人数上大大的占据优势,可1万5千名中国士兵由于弹药地原因战斗力大大下降。  而其余亚洲国家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明显落后于英军。
    18日下午,查理上校的军队抵达锡尔赫特城外五公里处。  英军在驻扎下来后向左宗棠下了战书。
    19日早晨,双方在锡尔赫特的城外一处空地摆开战场。
    英军以四个主力团压在阵后,让临时招募的印度各族士兵摆放在前面。
    对面的联军军队分成三路在正面摆开,左路是1万5千名缅甸军队,右路也是1万5千名缅甸军队,中路主力则是两个中国步兵镇的1万人。  让人感到奇怪地是。  联军左右两路的缅甸军队远远地摆放在战场后方,距离中路的中**队千米。  这样战场中路的1万名中国步兵在联军的阵地上显眼的凸出。
    左宗棠骑在一匹青花大马上跟随在前线的两个步兵镇后面,这两镇士兵在异国作战连战连捷,已经将左宗棠视为心中的依靠。  此刻见主帅跟随在他们身后,中国士兵们士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