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流唐帝国 >

第140部分

风流唐帝国-第140部分

小说: 风流唐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祭社仍以在坎中瘗埋玉币牲犊为礼。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mà)祭”。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祭祀时要杀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军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的说法。祃祭也称为“祃牙”,就是祭牙旗。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祃牙”。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陈子昂、柳宗元等写过《祭牙文》、《祃牙文》。
    唐时,礼书说天子有六军,实行六纛之制。即一军有一旗。于是。祃祭既要祭牙旗。也要祭六纛,建坛位。张帷幄,设旗、纛神位,掘坎埋瘗,礼仪也更趋复杂。
    出征必经道路,因此要祭道路之神,即“軷祭”。上古山行曰軷,驾车出门有“犯軷”之祭。軷祭在道路上封一小土堆,以树枝草木为神主,驭者一手执辔,一手以酒浇洒车两轮轴端,再浇车厢前的挡板,然后将酒饮尽。祭毕,驾车从封土上辗轹而过,表示从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无前。皇帝亲征,軷祭在国门之外举行,刳羊并设罇罍于神座前,为坎瘗埋祭物。
    祭祀礼毕,出征地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尚书》所载《甘誓》、《汤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辞。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召见大将军及全军将校,授之以节钺(后代常授刀剑)。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给大将,表示将节制军队地全权授予他。
    军队在外行军作战,刑赏尤须严明。《尚书。甘誓》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孔丛子》也说:“其用命者则加爵受赐于祖奠之前,其奔北犯令者则加刑罚戮于社。”所谓“赏于祖”,因为天子率军出征时要将祖庙的木主载于车中,随军一起行动,所以奖赏有功将士就在祖先神主之前颁赐。所谓“戮于社”,也是指在社神的木主前对有罪之人加以刑戮。《孔丛子。问军礼》中子高向信陵君解释这么做的理由,说:“赏功于祖,告分之均,示不敢专也。戮罪于社,告中于土,示听之当也。”这是说为了表示刑赏都公正无偏,鬼神可鉴。刑赏的依据是军法,军纪规定非常严明。军中刑赏都重视及时见效,“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这是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刑赏及时,使人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才能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
    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在两周一些铜器铭文中常记有战争胜利后献捷献俘之事,象《小盂鼎》铭文说,盂征伐方,执兽(首领)四人,获聝(馘)近五千,俘虏一万三千余人,及车、马、牛、羊,数以百计。馘,即作战时将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割下,献捷时作为计功邀赏的凭证。所以,这个字在金文里,以耳为偏旁。“献馘于王”(见《虢季子白盘》和《诗。鲁颂。泮水》),正是献捷之礼。
    此外还有露布。
    “露布”制度,始于后魏。东汉时,本来把官文书不加缄封者称为“露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就成为“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当时在广阳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宣读毕,百官舞蹈再拜行礼。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捷报一般在早朝时当廷宣读,叫做“宣捷”。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上古把这种“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地礼仪称为“饮至”。《小盂鼎》铭文中多次提到庆功用酒,这就是“归而饮至”之礼。周王又赏赐盂以弓矢、干戈、甲胄等。
    后代“饮至”享宴不再行于宗庙,改在正殿或宫苑举行。
    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现在地大唐经受黄巢肆虐之后,可以说人心惶惶,好容易朝廷大军获得了对黄巢贼兵的胜利,自然要大肆宣扬一番,以重树朝廷地威武。
    而李俨更想深了一层。
    献俘仪式,不但是一种庆祝胜利的仪式,也完全可以成为展示军威的一个平台。要说展示军威,李俨这来自后世的人看过那么多阅兵式,也是有一定的心得的。于是将自己所知说出来,郑畋大声称妙,当下就要求将其作为一种常定的制度延续下去。要知道,“制礼”也是一件能让人流芳百世的大事。即使以郑畋这样的人,也不由得心动。
第五卷 广明鼎革 第六章 献俘仪式
    在郑畋的全力配合与李俨的指点下,献俘仪式搞得相当隆重,声势相当浩大。WWw!事实证明,这一献俘仪式的确大大的鼓舞了士气,消除了因为黄巢肆虐而给普通百姓带来得不安全感,增强了他们对朝廷的信任。
    在传统的献俘太庙、祭祀天地等仪式之后,接下来的是根据李俨的安排,进行的大阅兵仪式。一只万人的军队,包含了三千骑兵和七千步卒,兵甲森森,杀气重重,围绕着长安城的几条主干要道行军检阅。
    要说搞阅兵,后世的经验可比唐代高明多了。所以根据李俨的提点训练之后,一排排前进的士兵威风凛凛,让一帮观看的长安市民过足了瘾,也大大的放下了心。古代的普通百姓不怕贼,就怕官,不怕流寇,就怕官兵。所谓“贼过如梳,兵过如洗”。对于那些侵犯百姓利益的官兵,他们越强大,百姓越害怕。然而李俨对军纪却是相当的强调的。面对这种秋毫无犯的军队,他们越强大,百姓却是越欢喜,越安心。
    古代军队的军纪一般很不好。秋毫无犯的军队也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且,似乎有这样一个悖论:军纪越好的军队,战斗力越差。反而是那些禽兽一般的军队,战斗力却非常人可比。
    于是,为了提高战斗力,上位者也只好对军队的军纪败坏视而不见。只要不闹出什么大事。些许奸淫掳掠,都算不得什么。甚至有人还认为,适当地掳掠,可以提高士气,可以增强战斗力,于是乎面对士兵的这些举措,他们睁只眼闭只眼的由他们去了。
    对于这样的心态。李俨大大的不以为然。
    他并不以为军纪和战斗力就能够成反比。毕竟,在现代。共和国起家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不但有战斗力,更有良好的军纪。而即使在古代,岳家军也同样是既有战斗力又有军纪地军队。
    古代的军队之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地情况,有两个原因。
    其中一个就是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勇武在战场上相当重要。一个还有人性的人面对疯狂的、没有人性的禽兽,自然在战斗力上无法相比。这一点。李俨一方面加强对自己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训练,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力提高军事科技的水平。
    面对刀剑,一个禽兽可以所向披靡。但要是面对大炮机枪,再多地禽兽上来,也不过是送死。李俨虽然还搞不出来后世的火炮和机枪,但是古代的简陋黑火药大炮,其从未出现过的声势,从未出现过的杀伤力——即使这杀伤力远远不如后世的火炮——也能够把禽兽军队与有人性的军队之间的差距缩小。除此之外。远程攻击地床弩、投石机等等,也都不是血肉之躯能够抗衡的。
    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精神方面的了。
    古代的军队,其士兵的来源往往并非自愿,而是通过徭役的方式强行那入军队地。像后世那样老百姓争相加入解放军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为数极少。通过这样的方式凑起来的军队,其精神面貌可想而知。
    他们是不知道应该为谁而战的。一只没有自己精神支柱、没有自己战斗目标的军队,如何想象他们会主动的提升自己的战斗力?所以上位者只能通过允许劫掠的方式,让贪欲激起士兵们的主动性,提升他们地战斗力。
    事实上,即使在古代这样地冷兵器时代,仓促成立的民军面对来势汹汹,军力占有绝对优势地入侵者,仍然能够与敌与重创,甚至还有取得胜利的例子。同样以岳家军为例。正是出于对保卫家园强烈的信念。他们才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够面对凶悍的金兵。甚至出现过八百兵挡十万军的战例。
    而在后世,装备简陋的志愿军之所以能将装备先进气势汹汹的高傲美军以及联合打得不得不坐上谈判桌,也正是依靠这样的信念。
    李俨手下的士兵,也正是如此。他们明白,他们是为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老乡亲、自己的国家而战。他们忠于自己的使命,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而不仅仅是忠于朝廷,不管这个朝廷多么,也不仅仅是忠于皇帝,而不管这个皇帝有多么昏庸。这比起那些只知道忠于皇帝,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忠于皇帝的军队,能够获得的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除了李俨这样的皇帝,其他的皇帝并不敢采用这样的方式。他们需要的只是盲目终于自己的军队。不需要军队有其他的想法。否则的话,他们担心自己会失去对军队的控制。但李俨不一样。李俨有信心,他的利益能够与所有士兵的利益,与整个华夏民族的利益统一,只要他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他手下建立的军队就永远不可能背叛他。也永远不可能有人能够从他手中夺走对军队的控制权。
    也只有他这样来自后世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自信,这就注定他的这种建军方式将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其他藩镇的军队战斗力,将永远无法与他的军队相比。此消彼涨下,胜负之分也就不言可知了。
    巡行长安的大军惹来了许多老百姓的围观。看着这支威武之师,他们不由得发出一阵阵欢呼。
    夹在人群里,姜老汉望着队伍中的那个年轻人,禁不住乐开了怀。
    姜老汉是在长安城土生土长的一户小康家庭的家长,老伴早已亡故。有一个漂亮地女儿和一个憨厚老师的上门女婿。黄巢之乱的时候,他们家也受到了冲击。不过总算在小心再加小心的防备下,没有遭到太大的灾难。然而当官兵攻破长安城的时候,他们家却也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首先在溃散的黄巢兵闯入家中,抢走了他们唯一地一点财产和粮食。幸好这时候他们全家都躲入地窖,而黄巢溃兵又忙于逃命,没有发现他们。然而就在黄巢溃兵离开之后。他们以为已经安全了的时候,那些失去了纪律约束地官兵却有闯了进来。
    黄巢溃兵为了逃命。要得只是财产和粮食,然而那些失去了纪律约束的官兵,在搜寻财宝不得之后,不甘心的继续搜索,把他们一家三口搜了出来。
    姜老汉的漂亮女儿激发了这些人的兽性。他们没有找到财宝,却被姜老汉女儿的姿色所迷,竟然想这个美人儿。
    姜老汉的女婿在搏斗中被官兵杀害。姜老汉自己也急怒交加地晕了过去。没想到等他没多久醒来之后,却发现他以为的已经遭到不测的女儿仍然或得好好的,正在和一个年轻英俊的军官照顾着自己。一问他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就在即将被官兵淫辱的时候,这个隶属于皇帝陛下亲兵的将领带着维护秩序地宪兵们及时赶到,杀了那些丧尽天良的兵痞,救了他女儿和他自己。
    姜老汉热情的招待了这个恩人,从他口中知道了很多东西。也知道了,当今英明神武的天子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天子的士兵,也不再是祸害老百姓的兵痞,而是保卫老百姓地子弟兵。
    随后,千千万万的士兵,走入了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家中。帮他们跳水劈柴,帮他们做家务,还带着朝廷的救济钱粮帮助他们渡过因为被黄巢肆虐和兵痞官兵夺走财产粮食而带来的生活困难。这些士兵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