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皇帝奋斗日常 >

第37部分

皇帝奋斗日常-第37部分

小说: 皇帝奋斗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漾顿了一下; 见裴清殊露出很感兴趣的样子; 便继续说道:“民兵制顾名思义; 即通过对平民老百姓进行一定的训练; 使得老百姓们具备最基本的作战能力,从而‘寓兵于民’。”
  裴清殊点点头:“这个想法不错。”
  “民兵制的优点是基数庞大,又不会耽误土地的耕种。缺点是民兵的战斗能力,定然不如在军营里日日操练的士兵。不过起码实行这项制度,一来可以增加巡逻人员,减少盗窃等不法行为,二来能够节省军费。三来; 也是最关键的就是; 能够为大齐提供很多兵源储备。一旦大齐当真和外族开战; 需要征兵的话,这些民兵的作战能力也比普通老百姓要强。”
  容漾越说,裴清殊越觉得这个法子好。
  就说他上辈子灭国的时候吧,那个时候只要朝廷军败了; 老百姓们基本上只能眼睁睁着看着匈奴人为所欲为; 根本没办法进行什么有效的抵抗。
  如果大齐能早点实行民兵制的话,不说扭转亡国的命运,起码不至于那么快就沦陷。
  裴清殊知道,大齐要想要抵抗外侮,定然不能依赖于民兵。
  但提高全民防御能力,储备一些兵源; 的确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且民兵和正式的朝廷军不同,他们仍然居住在各自的家中,不需要朝廷提供吃住,只要派人前去传授一些基本的武艺就好了。
  除了人力成本之外,朝廷几乎不需要什么支出,就能看到巨大的回报。
  既然如此,裴清殊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还有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那依你所见,一户人家出几个男丁参与操练比较合适呢?如果让所有的男丁都成为民兵的话,怕是不大现实。毕竟老百姓们还要生活,尤其是农忙的季节,是他们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
  容漾看起来是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如遇农闲时期,自然是要全家所有的男丁齐上阵。按照征兵的标准来说,就是年龄介于十五至五十五岁、身无残疾的男子。如遇农忙时期,每家出一名男丁,参与巡逻即可。”
  容漾考虑的非常全面,除了民兵制之外,他还提出了“保甲法”。
  “从这次人口调查就能看出,大齐的农民基数非常庞大,农户是所有种类的户口当中最多的。如果全靠官府来派人管理民兵的话,只怕会增大各地官府的负担。不如实行保甲之法,以十户人家为一保,在当地德高望重之家当中选一保长,来管理他这一保下头的民兵。五十家为一大保,设立大保长,起到督促民兵的作用。”'1'
  公孙明附和道:“这个好!最好是选一些识文断字之人,这样还可以教那些不认字的老百姓学口号,鼓励青壮年参军呐!”
  君臣几人越说越兴奋,越讨论,制度就越完善。
  裴清殊是个行动派,在雍定元年的秋税收上来之后,便开始面向全国征兵。
  与此同时,推行保甲法与民兵制。
  秋税收上来之后,扣掉各种必要的之处之后,裴清殊又多了五百多万两的财政收入。
  这听起来是一笔巨款,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现在大齐国库里的银子并不能说是很多。
  春税收上来之后,裴清殊在煤炭、冶铁、军备这条产业链上头投入了一百多万两。
  兴建武学、并且在全国推广,花费几十万两。
  彻底废除徭役制,雇佣流民,又是投入了好几十万两。
  还有裁军后的安置费、新增士兵的军粮,等等,都要花钱、费粮。
  最后算下来,现在大齐的国库还有七百多万两银,米一千万石左右。
  和太上皇在位时捉襟见肘的状况相比,户部尚书龙启章等人已经觉得非常满意了。
  可对于裴清殊来说,他觉得自己手头还是有点紧。
  主要是因为,他知道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裴清殊记得在前世的宣德二年,也就是今世的雍定三年左右,黄河决堤,导致了大规模的洪灾。
  洪灾之后,由于救灾不及时,又起了瘟疫,使得大齐的国力大大削弱。
  所以说,裴清殊现在还要再投一大笔银子,提前派人去修建水坝。
  不然天灾之后,再起瘟疫,对国家来说几乎等同于灭顶之灾。
  那个后果,是现在的大齐所承受不起的。
  出于经费等因素的考量,这次征兵,裴清殊缩小了年龄范围要求,主要征收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年。
  在征兵开始后不久,今年的武举考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由于大齐长期重文轻武的缘故,文举的会试基本上每三年都会固定举行一次,有的时候皇帝还会开设恩科。
  不过武举就很悬了,什么时候举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试内容还非常不正规,含金量不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状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因此,在大齐,想要通过考武举而出人头地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想要走武将路线的人,都是直接参军,通过战功或者混资历晋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举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启蒙老师邵康乐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议和筹备武举改革之事,现在已经基本上准备完毕了。
  从雍定元年开始,武举和文举一样,每三年都会固定进行一次会试,时间定在九月初。
  武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和武学的授课内容一致,分为武功和策论两个部分。因为武举制度为的是选出优秀的将领,而不是优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艺出众还不够,必须懂得如何排兵布阵。
  当然,如果是力大惊人,或者武艺卓绝者,就算是对兵法一窍不通,也还是有希望能够中武进士的。
  裴清殊在殿试的时候,就发现了几个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做主帅,但做一个冲在阵前的前锋,还是很不错的。
  殿试结束之后,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给这些武进士分封了官位。
  众人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这些武进士,所得的品级比往年高了许多不说,而且他们还不是被随便安一个虚职就打发了。许多人都在军中,都担任了实职。
  许是因为今年的武举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来应征入伍的年轻人,数量远比朝廷预计的要多得多。
  不仅如此,各地的武学也变得异常火爆,许多人挤破了头都抢不到一个进入武学学习的名额。
  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有一些私营的武馆,仿照朝廷的武学成立了。
  对于这种现象,裴清殊觉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个带头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着让所有人都到官学来学习,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这样,官学和私学同时存在,裴清殊就觉得很好。
  ……
  这股重武之风,不仅仅是在皇宫外头蔓延,就连皇宫之内、供皇子和宗亲子嗣们读书的长华殿,现在也盛行起了武学。
  以往每回一到刀剑、骑射课,就有许多人请假。现在除了极个别体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数人都非常积极地学习起了武艺。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宝郡王。
  十四虽然不是这群孩子当中年纪最大的,却是辈分最大的。
  如果他这个皇叔在比试的时候输了,岂不是很没面子吗?
  所以十四现在每天都非常积极地练武,整个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进入冬天,他才算暂缓了黑下去的速度。
  这天裴清殊难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闲,听说长华殿正在举行三个月一次的比试,他便让人传轿,去往长华殿。
  裴清殊的长子敬坤今年还不到五周岁,没到上学的年纪,所以现在在长华殿里上学的,除了十四这个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儿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么一层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儿子又生了几十个儿子的缘故,裴清殊的侄子实在太多,他只和个别人比较熟悉。
  没办法,裴清殊实在太忙,与其他侄子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他能记住这些孩子们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就很不错了。
  不过裴清殊知道,这些侄子如果培养好了的话,将来也能是大齐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儿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来,他就会时不时地去长华殿看一看,考较一番侄儿们的功课。
  听底下的人说,每回他去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都会跟打鸡血了一样,兴奋好长一段时间,比平时更加努力地读书。
  不过时间一长,大部分人就渐渐恢复了原样。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下来,一直勤奋努力地学习,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很显然,唯一一个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并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课最早是裴清殊亲自教的,那个时候裴清殊就发现,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差,识字和写字的速度都很慢。让他做什么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饭的时候例外。
  现在裴清殊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十四的文才虽然还是老样子,不过起码武功进步了不少,已经能撂倒两个小侄子了。
  然而没过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安郡王的嫡长子敬霄。


第52章 
  敬霄和十四是同年生的,敬霄只比十四小不到一个月。
  从身量来看; 却是敬霄要稍微高一些。
  不过; 十四这个小叔叔还是有点优势的——他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壮; 或者说是胖上一些。
  所以他和敬霄之间谁输谁赢; 从外表上来看还真是不好说。
  裴清殊过去和安郡王走得很近,所以敬霄是他最熟悉的几个小侄子之一。
  尽管如此,裴清殊内心还是更希望他的亲弟弟小十四能赢。
  不过裴清殊身为皇帝,在别人面前自然要表现得对他们一视同仁。
  他不仅不能给十四加油鼓劲,连脸上的表情他都得管理好了,不能让人看出一点他偏心十四的样子来。
  事实上十四被敬霄反手压在地上的时候,裴清殊心疼坏了; 都差点站起来亲自制止他们了。
  裴清殊真没想到; 敬霄小小年纪; 身手竟然很不错,而且进步神速。
  上一回裴清殊来长华殿的时候,还没听说敬霄的功夫这么好呢。
  赢了十四之后,敬霄又打败了宁郡王嫡长子敬诺。
  不过; 敬霄回到长华殿学习的时间毕竟还短。在这之后; 他就遇到了毅亲王的嫡长子敬章。
  毅亲王虽然断了左臂,但他依旧力大惊人,英勇非常。
  虎父无犬子,他的几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之下,也都武艺过人。
  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敬霄还远不是敬章的对手。
  最后毫无悬念的; 敬章在裴清殊的所有侄子当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第二、三名的获得者分别是敬章的同母弟弟、毅亲王嫡次子敬武,以及安郡王家的嫡长子敬霄。
  裴清殊不仅赏赐了他们,还把名列前茅的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勉励、夸赞了他们一番,使得其他人都十分羡慕地看着这几个孩子。
  和往常一样,在裴清殊来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突然高涨。
  钟娴妃在午休时间来到长华殿找敬安的时候,就听下人说敬安正在练习拳法。
  十月初的京城不冷不热,正是天气最好的时候。里头都是些男孩子,娴妃不便入内,就在门口等了一会儿。
  很快,敬安便满脸是汗地出来了。
  看着眼前躬身向自己行礼的少年,钟娴妃温声说道:“快起来吧。你不记得我了么?你小时候,你母亲还曾带你去恒王府找我玩儿过呢。”
  敬安站起身来,礼貌而平静地唤了一声:“娴妃娘娘。”
  见他仍旧这般客套,娴妃也不介意,只是示意一旁的轻罗递了块干净帕子给敬安。
  敬安犹豫了一下之后,接了过去,并且道谢。
  “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娴妃浅浅一笑,“好些日子不见,你长高了,还瘦了不少。是不是最近功课太紧了?”
  敬安还是中规中矩地说道:“多谢娴妃娘娘关心,敬安一切都好。”
  “那就好。你用功读书、练武是好事,可你记得,一定要保重身体。逍姐姐可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她也没法活了。”
  敬安犹豫了一下,想要反驳娴妃,自己已经记在庞氏名下了。
  但他动了动嘴唇,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点头答应下来。
  娴妃温柔地说道:“好了,那本宫就不耽误你练武了。回头得空的时候,就来襄乐宫坐坐吧。你有个三岁的堂弟,正是最调皮的时候。你要是不嫌麻烦,就来襄乐宫陪他玩儿可好?”
  敬安闻言,不禁有些错愕地看着娴妃:“娘娘……我这出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