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极品明君 >

第229部分

极品明君-第229部分

小说: 极品明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更新了,同学们瞅,这几天,思路有点卡,再加上休息日,小家伙在旁边抓狂的闹腾,悲剧啊。

……

第三百五十三章将会被拓宽的金光大道。

更新时间:2012…8…61:42:40本章字数:3518

第三百五十三章将会被拓宽的金光大道。

………………………………

第三百五十三章将会被拓宽的金光大道。

“这是自然,朕可不想一而再,再而三的自食其言。更何况,朕的这个想法,早已经在朕的脑海中考虑了很久,今日拿出来,正是想要当着诸位学子之面宣布,若是诸位学子有何疑惑,可在此,当面向朕询问。”朱祁镇不禁自嘲地一笑,旋及,面色渐凝,深邃而透着威仪的目光逐一扫过身前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了朝气与激情的脸庞。

“陛下,这本朝可无此前例,科举之制,牵动天下人心,稍有不慎,必会使得天下纷扰,还请陛下三思而行……”国子监祭酒柯潜脸色难看之极,凑到了那朱祁镇的身边焦声言道。

“陛下自有陛下的道理,柯大人,总不能让陛下老是反复无常吧,如此,置陛下于何地?”而那终于露出了一脸恍然之色的袁彬带着一丝吟吟地笑意,在那柯潜的耳边低声地叮嘱道。

“这……”柯潜本欲开口反驳,不过看到了那袁彬那张带着一丝诡笑的脸庞,不由得心头一凛,对啊,自己要再跳出来,让朱祁镇把话再咽回去,那自己可真就是典型的找抽了。

朝着那袁彬感激的拱了拱手之后柯潜决定除非天子问询自己,不然还是安安心心地闭上嘴巴子的好,而且,他也份外的好奇,朱祁镇想要靠什么来说服这些才高志远,仿佛天下一切都不放在眼里的学子?

而朱祁镇并没有等到那些脑袋里边乱糟糟的监生学子们的问题,朱祁镇自己先开了口,浑厚的声音让那教室内外的异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朕记得,科举之制源于从隋朝大业元年,因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朝重的重用。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决定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而至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至我大明之时,科举之制已然显得较为完善。不过,我大明科举之帽,所考试之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虽然为我大明提供了不数的国家栋梁,庙堂之才,可是天下间,许许多多拥有才华和专长的学子,却仍旧未得朝庭所用,是为什么?”朱祁镇的这句话很是获得了在场诸多监生学子的共鸣。

是啊,大明朝读书人成千上万,真正能够鱼跃龙门者,怕是一百个里边,能够挑出一两个,已是天大的幸运。这的的确确让不少胸有大才的读书人只能够远在江湖,寄情于山水画卷之间。

看到这些人频频颔首,一脸热切期盼着自己继续说下去的表情。朱祁镇很满意这样的局面,是的,自己之前的那份旨意如果说是在断掉他们的金光大道的话。

那么现在自己的这番话,就相当于给这些人,帮助他们,把面前的那条原本只是单行道的金光大道弄成了四车道甚至是八车道的超级金光大道。

不得不说,光是这一块骨头,嗯,很想说蛋糕,但是骨头会比较贴切,就光是这一块骨头,就把所有的监生学子们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

然后朱祁镇一副苦口婆心的讲述,总而言之,自己这位大明天子所作所为,正是为了能够让天下有才华的读书人都能够为朝庭效命,都能够入朝为官。

如今,每年,都只能够有少数的读书人晋身为朝庭效力,可是,却仍旧有更多的,有才华和学识的知识份子只能干瞪眼。现在,朱祁镇决定增开科目,让更多的,拥有一技之长,或者是一识之长的那些专业人材们,都能够站出来,作为技术性的官员,为朝庭效命。

“……我大明,太祖、太宗皇帝当政之时,我大明时具开拓进取之心,方有今日辽阔疆域,更使大舰于那万里海疆游弋,使得天下皆知我大明湟湟天威,然百年转瞬及过,如今,我大明已然显得暮态,实非朕及天下诸多才智之士之愿也,故尔,朕望尔等年轻才俊之士,助朕,助我大明一臂之力,使我大明添少年之朝气……”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而原本坐在教室的后方,可是因为朱祁镇的到来,而开始奋力地朝前挤过来的李骥等人亦满脸热切的看着这位在这里侃侃而言的传奇天子。

听着从他的嘴里边说出来的那番新鲜而又新奇的言论。以国喻人。以国情而似作老少之喻,理是震人发懵。听得这些监生们不由得心神摇曳之余,颇为恍然。

对啊,如今的大明,比起立国之初,的的确确是少了那种新锐之气,进取之心。想一想当年太祖、太宗皇帝在政之时,天下,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冲咱们大明帝国挤眉弄眼,更别说敢拿刀子冲咱大明帝国比划,嗯,冲大明帝国拿刀子比划的元蒙最终也被打得远遁漠北,数十载不敢南窥。

而且大明帝国的前数十年,不论是国家的建设,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商业都同样蓬勃发展,使得大明帝国呈现出了繁荣的大好局面。

可是而今呢?如今百姓的生活,比其大明的前五十年而言,仿佛就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于,有些地方的百姓,都已经不再拥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随着制度的陈旧,随着那些监察机构的老迈或者说是不作为,渐渐地使得原本快捷灵便的政fǔ机构变得臃肿了起来,同样,那些官员在缺乏足够的监督和管理下,也渐渐的被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所腐化。

朱祁镇借用了后世的那篇少年中国说中的一些经典的段落,最终,朱祁镇离开的时候,听到的不再是质疑,入耳的全是那些天子英明神武,陛下圣明等等之类的吹捧之言。

“陛下,您莫非在一开始,就想着要这么做?”回程的路途上,袁彬回想起朱祁镇之前在国子监的那顿忽悠,不但给那些监生们戴了一堆的高帽子,吹捧了一番这些学子,又扔下了那么一大块的骨头。

想来,朱祁镇真把这道旨意明发天下,不知道天下的读书人,会有多少人泪流满面望北而拜。

“本来嘛,咱们大明朝的科举之制,早就该变了变了。”犹自在为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手段而得意的朱祁镇笑了笑,语气却并不轻松。

ps:不好意思,状态不行,真不行,今天就这么多了,会努力加油的。请同学们体谅一下。

……

第354章天下欢,生新忧

更新时间:2012…8…711:49:41本章字数:4310

第三百五十四章天下欢,生新忧

朱祁镇在那国子监内所说的那一番话,只不过经过了短短的不过三五个时辰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京师,不管是那些尚在私塾苦读,又或者是流连于勾栏吟诗作对的那些读人,又或者是正在衙门里边办公,在府内邀朋聚的官员,也皆尽听闻了这等消息。

整个京师就如同被那海啸卷过了般,刹时之间沸腾了起来。无数聚集在京师的士子们纷纷地相互打听询问着消息的真实性,而那国子监更是被数以万计的读人给团团围住,国子监的那些官员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走出来,向着这些读人们解释,朱祁镇这位大明天子的的确确是在国子监内说了这番话。

也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喜极而泣,更多的人则是纵酒狂歌,仿佛自己已然能够迈了那条金光大道一般。甚至有些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读人压抑住内心的惊喜之后,去那些馆里边寻找起了一些杂来读,哪怕是还不明白清楚朱祁镇倒底要设立哪几个科目,但是,算学这是肯定的。

一时之间,原本那些馆里边少有人问津的那些算学之后,几乎被那些读人给抢购一空,倒真有了洛阳纸贵的架势。

而那些官员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反应也各不相同,但是几乎所有的官员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在第一时间内,保持了沉默。因为这些官员可都不是傻子,若是谁要是敢在这种时候跳出来,扬言反对朱祁镇增开科目之举。

那他这样的做法,完全就是在断掉许许多多读人刚刚看到的一条金光大道,可以想象得到,京师之内,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想想,在大明朝这种政治宽松的时代,作为官员,你真要惹毛了读人,那你就等着,不把你扒皮抽盘,也定会让你名声扫地,而且想一想,这些读人可都是来自于大明的全国各地。

大明朝绝大部份的官员也同样是通过了科举进入的官员,这些年轻人里边,作为他们的后辈,同乡,自然是会大加提携,谁也都希望自己在官场能够多帮手。

可是你要惹毛了那些还没有进官场的读人,他们的后台会怎么看待你,一句话,名声扫地是一回事,可是你在官场里边受尽同僚排挤的话,可以说,这一辈子也就到了头了。

更何况,这件事情,还是朱祁镇这位声望愈隆的大明天子的意志,虽然之前,朱祁镇在对待朝臣的态度与行为,看起来颇有仁君风范。

可是,在那之后,石亨、张軏等拥朱祁镇重新登基的功臣们,因为一些小事情,居然被朱祁镇勒命闭门思过,甚至还削了好几名官员的实职,到最后,堂堂的石大将军,居然被发配至了辽东边镇去,当一个莫明其妙的钦差,前去查视那女直侵挠大明辽东边镇之事。

而至于那张軏,同样被发配往南京,成为了南京锦衣卫的头子,按朱祁镇的旨意的意思就是,让那张軏去南京可不是因为被贬去养老,而是让他去监造宝船,为天子耳目监控江南。

话说的漂亮,可是这样的下场,让大明官场的这些官员们都不由得有些胆寒,在这些官员的眼里边,这找去找其他官员的茬,挑别人的刺,然后把跟自己亲密的官员拱位置,这样的行为,只不过是大明官场的常例和惯例,可以说是早已经习已为常的事。

可是却惹得朱祁镇居然这么大的反应,这不由得不让那些官员们心生警惕,而行事越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爱好刚直不阿的名声,而不喜欢手到的权利。再说了,这件事情对人而言,是一件了不得的大好事。

虽然就算是多开了几个科目,也肯定满足不了天底下的读人,可毕竟多了几分让人期待的希望。

“陛下这一招可够狠的,只是这么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旨意,就拿捏住了天下读种子的心尖子。厉害,厉害啊……”老王直抚着长须,脸满是叹服之色,对于朱祁镇的手段,他都差点想要用五体投地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这位做事老是出人意表的皇帝陛下的崇拜之情。

“是啊,谁能想得到,陛下这不过是复古时之旧例,可是偏正是因为复古时之旧例,使得朝中诸臣皆无言可辨,无法可阻,更何况,大家都乐见其成,由此,天下士子之心,尽在天矣。”礼部尚胡濙亦不由得一脸的感慨。“这两年来,老夫只见识过陛下在军略颇有建树,不想,在手腕,亦不输于太宗皇帝。实在是我大明之幸也。”

“如今的陛下,年方二十有五,年富力强之时,就有这等的心胸和手段,看样子,我大明兴盛有望矣。”一脸病容,斜卧于榻的老杨洪抚着颔下长须,份外的欣慰。

“可惜老夫垂垂老矣,不复壮年之身,不然,我老杨洪,倒愿意请奏陛下,甘为马前卒,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看到这短短数月,人就显得清廋了许多,不复往日雄壮的杨洪,老王直不禁有些唏嘘岁月无情,旋及笑着宽慰道:“大都督何须如此感慨,杨门三子,皆世之虎将,正值壮年,今为陛下所信重,他日,杨门一门,怕是不只一个侯爵了。”

听到了老王直之言,杨洪脸的笑容亦不由得多了几分思念与慈祥。自己膝下三子,如今皆得天子信重,而且看到了当今天子非是昏庸无能之辈,开疆拓土的,怕是比那太宗皇帝还要强些。朝中的诸臣或者不知道石亨之所以被朱祁镇派遣去那辽东边镇的原因,可是他杨洪和王直、胡濙焉能不知?

如今,那杨俊随石亨往那辽东边镇而去,而杨信驻军于宣府,那杨能此刻接了那杨俊的班,成为了新一任的内校场练兵官,位轻,却权重,要知道,朱祁镇可是每隔三五日必亲往那内校场查视,可见当今天子对此的看重。

杨俊作为嫡长子,自然会袭自己的爵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